北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指导41_第1页
北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指导41_第2页
北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指导41_第3页
北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指导41_第4页
北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指导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62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在线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题型及分值:单项选择题,共15道题,每题2分,共30分;判断题,共15道题,每题2分,共30分;活动设计,共1道题,每题20分,共20分;案例分析,共1道题,每题20分,共20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幼儿社会教育概述1、社会人与自然人社会人是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社会人是指能较好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掌握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获得社会认可、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自然人”是指脱离母体后,还没有经历社会化过程的人,只具有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具有或少量具有人的社会属性。而“社会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的,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2、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某一心理素养发展与教育的最佳时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在关键期内,集体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对细微刺激即能发生反映,有的研究者因而改称其为敏感期。幼儿的社会性是在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在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选择题)第二章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1、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是指导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它对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等的选择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教育原则是指导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它对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等的选择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1)正面性原则指幼儿社会教育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幼儿充满期待,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的原则。正面教育并不否定合理的批评,核心在于逐步培养幼儿勇于承认改正失误和缺点的态度,树立其自信心。(2)活动性原则(3)渗透性原则:渗透到各领域中;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中(4)重复性原则:有效的社会学习常常是幼儿多次交往互动与重复的结果(5)生成性原则:幼儿对行为规范的掌握、社会角色的内化、情感态度的养成,主要不是来源于成人的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生成的。(6)表率性原则:由于幼儿喜欢模仿,好奇心强,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提供优质的环境至关重要。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选择题)社会性发展水平,社会要求,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选择题)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选择题)全面均衡,由易到难,综合贯通。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模拟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现实的人物,通过幼儿亲身的经历来了解、体验社会组角色扮演是一种使幼儿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幼儿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的心理技术。角色扮演使幼儿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自不同情景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因此,角色扮演在发展幼儿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判断题)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注意要点:(1)应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社会角色活动情景,尽量让儿童扮演他们喜爱、了解的社会角色。教师千万不能分配角色和导演角色,要给儿童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创造角色的权利和机会。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角色扮演不应“脸谱化”。教师要个别指导儿童的角色扮演,特别需要给予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羞于扮演的儿童充分启发和鼓励。角色扮演法有相当大的团体互动作用。4、自然后果法(判断题)即利用幼儿违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合理的惩罚的方法。当违规的孩子知道他(她)所带来的错误会让团体或自己受到不便时,这种自然后果具有社会性教育意义。假如有人不小心弄坏或丢失了几块拼图的话,这拼图对大家和破坏者将变得不好玩;假如某个幼儿在捣乱而不认真聆听老师解析团体游戏的规范的话,这位小朋友可能会因不知如何游戏而被其它游戏伙伴拒绝。当孩子们有过失行为时,孩子们必须付出、修补或替换他们所破坏的东西。6、社会教育目标在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一般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水平以及幼儿社会性由当前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过程、方式和规律;(2)社会发展的特征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3)幼儿社会教育领域知识的特点;(4)幼儿教育总目标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精神。只有综合研究这几方面因素,合理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制定出较为适宜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选择合理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可以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学前期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1)学前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2)学前期社会化程度对后期发展起关键作用(3)学前期良好的社会化对提高后续社会适应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者以口头语言想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被成为讲解法。(选择题)第三章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1、幼儿社会教育主题活动:指组织上以社会领域为中心,在内容上可能包括或融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习领域,促进幼儿的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第四章幼儿自我教育与活动指导1、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个体主要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由认知、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自尊心是一个人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某些人格品质的肯定和尊重,并期望也能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判断题)培养自尊心(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给予幼儿自由权和自主权(4)给予幼儿积极地评价(5)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2、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教育策略幼儿自信心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选择题)(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3)给予幼儿合理的自由权和自主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拥有自己独特的世界,他们对周围世界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独特思维主动去认识、探索,偶有所得,便会欢呼雀跃。甚至更多的时候,拒绝成人给予的一切帮助,显示他的独立性。所以成人要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限度的帮助有的放矢地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发展。(4)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幼儿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前期的幼儿已开始萌发自尊意识,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输入他们的小脑袋里,而且都会被他们敏感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评价需要符合幼儿的情感需要,要多给与肯定和鼓励,卡尔•威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然教师在给与幼儿评价时要讲究科学和艺术,婉转优美的评价会更深入幼儿心理。多元智力理论已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这需要善于发现幼儿优点的眼睛,让幼儿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5)帮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形成儿童自信心的基础。当儿童自己学着穿衣服、铺床、收拾玩具时,成人的及时鼓励、适度表扬,是幼儿前进的动力。经过实践、强化,再实践,再强化的循环往复,幼儿就会在每一成功体验的激励下,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可见,自信心从成功中来;同时有了自信心会取得更大的成功。3、独立性的培养独立性指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的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指导策略:(1)学会爱孩子(2)鼓励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3)采取及时、明确、适宜的方式,强化幼儿的独立性行为(4)重视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的产生4、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掌握“我”代名词。自我意识各因素发展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判断题)自我意识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选择题)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独立性。(选择题)幼儿了解自我的内容幼儿了解自我简单来说是让幼儿认识自己的五官、身高、体重、形态等生理状况,性格、爱好、能力、气质等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或周围事物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特点,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了解自我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小班:是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初步学会自我保护;中班:是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和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会同情和关心别人;大班:是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师长及爱长辈的情感。性别化(重点看,选择题)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性别化。幼儿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掌握有赖于性别同一性的形成。第五章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与活动指导1、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又称“移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情绪情感,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沟通。幼儿期尤其是4—6岁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判断题)幼儿换位思考的发展特点:(1)0-1岁的幼儿尚未形成自我意识,不具备移情能力。(2)1-2岁的幼儿开始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变化,移情能力萌芽。(3)2-4岁的幼儿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增强,具备一定的移情能力。(4)4-7岁的幼儿开始体验较复杂的情绪,移情能力进一步发展。2、幼儿分享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途径(1)环境的创设:为幼儿营造利于合作与分享能力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结合合作分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为孩子创设一些物质环境。如走廊上张贴一些有关分享与合作的故事图片;班级专门开辟“分享墙”,张贴幼儿认为有意义的照片,让他们与同伴进行分享;创设专门的“分享合作区”:如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共享;投放需要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材料(棋类等);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共同绘画的墙面,幼儿可以用水彩笔自由绘画,活动结束时清洗干净即可。教师在布置幼儿园环境时,可以多请幼儿共同参与,这也给了幼儿之间分享与合作的机会。(2)榜样的示范:对于幼儿来说,榜样主要有成人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及文学作品中的榜样。成人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成人应先做好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表率,给幼儿良好的行为示范。教师也要在同伴中帮孩子树立良好的分享与合作典型,当幼儿有良好的分享与合作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如“××小朋友把自己的水彩笔借给同伴了,真了不起”“××和××两人一起玩得多好啊!”,这样就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成人可选择关于分享与合作的故事、儿歌,如《金色的房子》、《有朋友真好》、《苹果树》、《小熊让路》等,让幼儿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感染力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3)机会的提供:当你问幼儿:“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会给爸爸妈妈吃吗?”绝大部分的幼儿都说:“会”,如果你真的拿一个苹果让幼儿做选择时,许多幼儿就会言行不一。所以说分享与合作能力的获得不是“说”出来,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成人应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幼儿既体验到物质分享,又能体验到精神分享。如通过“过生日”、“制作水果拼盘”、“玩具分享”等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受到物质分享的快乐。幼儿园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分享与合作活动,如端午节时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请幼儿与家长、教师分工合作一起包粽子,劳动之后再分享自己所包粽子的独有香味。(4)方法的掌握:有时幼儿没有分享与合作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成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掌握方法,如“实际体验法”、“情景创设法”、“故事启发法”等。让幼儿明白当我们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用礼貌的态度向对方借用;当两个人都对对方的物品感兴趣时,可以互相商量、交换着玩;当大家都对同一件物品感兴趣时,要学会轮流,一个一个按照次序来,不要出现争抢的行为;当有许多玩具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要相互谦让,不能独占玩具,一次只拿一个玩具;当我们在使用别人的物品时,应该爱惜,用完之后及时归还;如果出现不爱惜、不及时归还的行为以后别人就不愿给我们玩。(5)正面的强化:当幼儿有合作分享行为时,成人给与幼儿及时的奖励,就会使幼儿的分享合作行为增多。奖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口头的奖励;微笑、点头等表情奖励;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印章奖励;竖大拇指、摸头、拍肩等动作奖励等。成人在评价时,不能只简单表扬幼儿,强化的重点应是分享合作的行为,这样才能让幼儿产生积极的分享意识与行为。(6)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是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幼儿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实践的方法,是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判断题)3、幼儿交往特点(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能力逐步提高。研究指出,3岁儿童已经有固定、平行的玩伴,4岁儿童比3岁儿童更能直接对同伴进行赞同和影响同伴情绪,5岁儿童会花更多时间与同伴进行交往。(2)性别差异显著。在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中,研究者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男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显著优于男孩。幼儿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同伴交往,形成了男女幼儿不同的文化氛围,在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形成了各自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男孩的游戏群体更大,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合中游戏,较少受成人的控制,并且男孩游戏更加粗犷,身体接触多。相反,女孩同伴交往更多的遵从成人的要求,强调合作和语言交流。4、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行消失。一旦幼儿出现了攻击性行为,一定要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通过相应的教育与培养才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判断题)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越强,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它物品,即他们的攻击是工具型攻击。(选择题)攻击性行为就是当幼儿出现憎恨、敌意、愤怒等不满情绪时,对他人或事物进行伤害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表现出来,通常表现为打人、推人、撞人、骂人、威胁等。具有以下的特点:年龄较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物品或争夺空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游戏规则、行为方式、社会性比较)引起的攻击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2)3岁前的幼儿更多采用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例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渐增加。(3)年龄小的幼儿多采用工具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多,所占比例超过工具性攻击。(4)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小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与异性别同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到了大班两者则达到显著差异水平。(5)男孩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如男孩比女孩更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男孩以身体攻击居多,女孩以言语攻击居多;在被攻击后,男孩很容易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的报复行为较少,多表现为哭泣、退让等。如何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为幼儿创设非攻击性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爱的氛围。出现矛盾时,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生冲突,更不能出现家庭暴力。家长为幼儿正确选择玩具、图书及电视节目,避免提供如玩具枪、玩具刀等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尽量避免幼儿接触到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影视剧。家长多陪陪孩子,减少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增加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在幼儿园环境中,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活动区域之间应有间隔,减少幼儿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发的冲突。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应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环境,如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避免给幼儿负面的榜样。(2)帮助幼儿学会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允许幼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如果发现幼儿有不满情绪,应及时与他们交流,让他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也可开展一些大运动量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幼儿在跑、跳等活动中释放能量。(3)加强幼儿社会认知技能的训练。攻击性行为与幼儿认知水平较低和缺乏相应的解决冲突的策略有直接关系。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情景表演、故事启发、谈话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对于被攻击者来说,成人也应有意识的告诉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被攻击者不会退缩,也会让攻击者受到挫折,会减少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4)正确运用奖惩方式,强化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成人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度的惩罚,惩罚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减少。惩罚时应让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因,让他们心服口服。对幼儿的惩罚要注意不能伤害他们的身心发展。惩罚的方式很多,如采取语言批评、取消幼儿活动的机会、暂时不理会幼儿等“冷处理”方法。当幼儿出现积极的行为时,成人应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5、倾听倾听是指人们对口头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是积极接受、分析和理解他人口头语言的过程。通俗来说,倾听就是听别人说话。生活中,倾听无时无处都存在着,如聊天、上课、听报告等。倾听是人际交往中所需的重要技巧之一,是有效沟通所必备的要素。幼儿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效果。(判断题)其发展较差的原因在于:(1)成人错误的教育理念。当幼儿出现不认真倾听的现象时,成人会用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会让幼儿很反感,激发幼儿的叛逆心理,他们会变得更不愿倾听。(2)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自制力比较弱,容易出现倾听的时间较短,倾听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等现象。(3)教学中教师重“说”轻“听”。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忽视倾听能力的培养。要想让幼儿说得好,必须要让他们能听懂,“听”是“说”的前提。(4)成人负面的榜样作用。模仿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途径之一。有些家长或教师在和幼儿进行交谈时,要求幼儿必须认真倾听,当幼儿走神时,成人会批评他们;而当幼儿对成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成人有时会显得心不在焉,时而会打岔、插嘴。“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幼儿也就养成了不认真倾听的习惯。个体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指的是归属感。(选择题)如何培养交往能力(重点看,案例分析)(1)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2)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良好换位思考能力的幼儿能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形成。(4)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6)攻击性行为的防范(根据这几方面联系实际写)7、如何处理告状行为(重点看,案例分析)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时有发生,告状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冲突。选用告状的方式,说明幼儿遇到了问题会主动向教师求助。但是教师不能直接插手解决问题。虽然幼儿年龄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但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多给幼儿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自己在处理问题、解决纠纷后的成就感,否则每次都是成人包办,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以后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仍会不知道如何解决。第六章幼儿社会规范教育与活动指导1、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重点看,判断题)品德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选择题)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选择题)根据规范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规范分为道德规范、合群性规范(核心是交往规范)、集体规范和安全健康规范。(1)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往往与人们的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有关。道德规范指涉及是非、爱憎与道德问题的公共规则。如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对老师、长辈行鞠躬礼;能感受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区分常见行为的好坏、美丑、善恶;知道别人的和集体的东西不能随便占为己有;诚实、守信,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2)合群性规范(核心是交往规范)合群性规范是以培养幼儿健康生活态度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如轮流、协商、合作、分享、表达等。交往规范是合群性规范的主体。如: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懂得用礼貌语向人请教,见面打招呼;懂得尊重别人,与人谈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话,不用手或身体碰人;学会耐心听完对自己的意见,学会说服别人;和同伴一起玩时,不抢别人手里的东西,得到同意后方可借用等。合群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基础成份。(3)集体性规范集体规范是指幼儿适应所在的集体的规范。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日常活动规范,如不在室内大声喧哗、追跑,人多时要排队、不拥挤;学会服从集体意见,遵守集体指令,愿为集体服务等。二是学习和娱乐活动规则,如在游戏活动时能认真听完老师和同伴的发言,不插嘴,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要举手,坐姿良好,不乱动或找人说话;在游戏活动中,勇于发表意见,并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等。(4)安全健康规范所谓安全健康规范主要是指一系列调节幼儿安全与健康的行为准则。一是公共卫生规则。如养成饭前便后及手脏时洗手的习惯;不咬指甲,不把玩具放入口中;知道保持地面和墙壁的清洁,在成人提醒下保持手脸干净和衣服整洁等。进餐时知道爱惜粮食,逐步养成桌面干净、地面干净、身上干净、碗内干净的“四净”习惯;活动时知道爱护公物,学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保护植物、动物及环境等。二是公共交通规则:如外出活动时注意安全,学会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2、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原则(1)正当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3)反复性原则(4)反应的适宜性原则:①内容选择上坚持科学性、正当性和变革性的统一。②实施过程中坚持“做中学”与反复性、长期性的统一。③规范教育要以保护幼儿天性和权利,给予幼儿合理的自由为前提。④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规范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3、开展社会规范性教育途径(1)集体活动中的社会规范教育。包括专门的社会规范教育活动和渗透的社会规范教育活动。在专门的社会规范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社会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帮助幼儿掌握社会规范的内容,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的要求。由于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规范教育总是渗透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中。(2)区域和游戏活动中的社会规范教育。在幼儿的游戏中,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交往进行社会规范的学习,这些规范可能是他们自主约定的,也可能是已有规范的习得。(3)环境中的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环境来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中的社会规范教育包括:创设有效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第七章幼儿社会环境与多元文化教育1、多元文化指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是指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正视并尊重每一种文化的价值和差异,学校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等)所实施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指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正视并尊重每一种文化的价值与差异,学校要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等)所实施的教育。2、幼儿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实施要点(1)教师要具有多元文化意识①把每个孩子都看作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尊重并保存孩子间的个体差异。②尽可能的了解、赏识、尊重孩子们各自的文化与民族、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③尽可能把班上孩子的多种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④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接受、赏识、尊重其他种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人,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实际可以参照的行为榜样。熟知并热爱自己拥有的文化传统。这一点,既是给孩子们做表率、引导他们由衷地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是为日后和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奠定基础。⑤在真实的场景中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比如带领孩子到不同种族的生活区去参观,让孩子获得关于人们不同生活方式的各种细节。⑥创设具有多元文化氛围的环境。让教室中的每一个活动区域都能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⑦把孩子的兴趣和经验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⑧运用真实的活动评估方法去评价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通过为孩子建立档案的办法为孩子提供没有任何偏见的真实发展记录。(2)避免角色预定与种族性别歧视要关注在环境创设、教育实践中是否有角色预定、性别歧视的内容,并请同事、家长帮助监督以避免无意识中的种族、性别角色预定与歧视。第八章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1、家庭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庭物质资源和家庭精神资源。家庭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家庭设备资源和家庭创设的环境等,精神资源包括家长(父辈和祖辈)的职业、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和亲子之间的交流等。(1)家庭物质资源的利用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物质资源充实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一是需要家长购买的物质材料。如幼儿园开展的“我与大家共分享”的活动,让幼儿将家中最喜欢的图画书或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就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让家长明白他的孩子只需带一个玩具,就能分享到同伴的三十个玩具。如幼儿园“自然角”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也需要利用家长的物质资源,请每位幼儿带一种植物到幼儿园,每个幼儿负责照顾自己的植物,并可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植物。只要每个家庭都能积极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幼儿就会从中有很大的收获。二是需要家长配合幼儿园自制的一些物质材料。幼儿园可让家长协助教师制作一些比较简单但需人手一份的教具、学具等。如为了锻炼幼儿的自抛自接能力,每一幼儿需要提供一个纸球,教师就可请家长帮忙进行制作。(2)家庭精神资源的利用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以扩大教育资源,加大家园合作共育的力度和效度。第一,要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第二,要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第三,要善用家长的气质优势;第四,要挖掘家长的退休优势。幼儿园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充分利用家长的精神资源开展各种活动:=1\*GB3①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方法。幼儿园可依据家长的职业、兴趣及优势,请“家长老师”到幼儿园给幼儿开展教学活动,如请交警家长老师给幼儿介绍交通安全知识、请消防员家长老师介绍防火安全,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家长老师给幼儿讲故事等。有些幼儿园还让家长轮流做“家长助教”,辅助教师开展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家长在一天的跟班时间中更加了解幼儿的活动,也能更加理解教师工作的不易。幼儿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亲子活动,让家长融入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游园活动等。=2\*GB3②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如“我爱我家”主题中,需要家长配合将“全家福”照片带到幼儿园,供全体幼儿交流、分享。在“迎新年”的主题中,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拉花、鞭炮等材料来布置活动室。=3\*GB3③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家教活动,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如通过“家长沙龙”活动,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儿经验、通过家长教育家长的方式让他们吸取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些家长会在周末的时间,自由结伴带幼儿外出游玩,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利于幼儿交往水平的提高。=4\*GB3④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幼儿园是一个集体活动场所,教师很难全方位做到“因材施教”,有时就可以利用家长资源来弥补不足,如为配合幼儿园“书香校园”大型活动的开展,可在阅读日前后请家长带幼儿去书店、图书馆,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书籍,家长的参与更能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为了配合幼儿园社会性区域活动的开展,可请家长带幼儿去一些社会机构参观(如超市、邮局、银行等),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区域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幼儿具有相关的经验准备,这一任务也可交给家长来完成,如教师在给幼儿组织《公交车上的秘密》活动时,就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乘坐公交车,观察公交车上的构成,并说说这些构成有什么作用,有了前期的知识铺垫,幼儿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秘密。教师经常鼓励幼儿多思考,多向别人提出问题,家长就应积极回应幼儿的提问并与幼儿共同解决问题。=5\*GB3⑤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重要途径,家委会的成员可以向幼儿园反馈家长们的意见,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工作,如幼儿园在制定五年规划时,可请家委会成员参与,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幼儿的伙食安排可请家委会成员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等。2、家庭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是:(1)取得家长的理解是前提。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家园配合、家长参与的前提条件。幼儿园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并让他们懂得幼儿园需要家长配合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让家长主动、积极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工作。(2)减轻家长的负担是保证。有许多家长因为怕麻烦而不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因此要发挥家长的优势资源,因人而用,不要让家长有思想负担。如让当医生的妈妈来给幼儿讲讲人体的构造及保护的方法;烹饪水平高的妈妈可指导幼儿制作水果沙拉等。(3)取得家园合作的成效是关键。幼儿园应提高家园合作的活动效果,让家长感受到他们的参与给幼儿带来的收获,家长就会主动承担幼儿园的各种活动,这样就会使家园合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3、社区资源利用注意的问题:(1)充分挖掘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虽然社区对于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区内居住的人员众多,人员种类较为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我所用,我们应该对社区的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资源作为我们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资源库。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发现社区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于社区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应采用回避的态度,而应正确引导,提高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2)开展多种形式利用社区资源我们可以依据活动的特点,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可以请社区中的教育专家到幼儿园给家长传授育儿的方法,请社区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到幼儿园给幼儿介绍不同的职业特点等。我们也可与社区相关部门提前进行沟通,带领幼儿深入社区开展活动,如重阳节来临之时,许多幼儿园会带着幼儿去敬老院开展尊老爱老的活动,如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上自制的礼物,说说祝福的话语等,激发了幼儿热爱老人、尊敬老人的情感。有时社区开展的大型文艺活动,幼儿园也会积极支持,让幼儿在社区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让他们与社区自然融合在一起。(3)成立机构全面协调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如可以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动员和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和关系,配合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这一机构的成立可以很好地实现幼儿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一体化。如幼儿园要组织参观社区图书馆的活动,只要提前与“社区教育委员会”联系即可,由“社区教育委员会”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前告诉图书馆参观的时间、人数;通知交警部门维护好路口的交通秩序,确保幼儿的安全等。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幼儿园的负担,幼儿园就不会因为麻烦而减少幼儿进社区开展活动的次数。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补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激发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增进了同伴间的交往,利于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九章幼儿社会教育评价1.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法是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事件取样法注重的是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征和全过程,关心的是行为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结果如何等问题。2、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1)活动目标评价: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表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2)活动内容评价:=1\*GB3①所选的内容与特定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否一致;=2\*GB3②是否最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3\*GB3③活动内容是否科学准确,给幼儿的知识和概念是否会影响幼儿进一步的学习。=4\*GB3④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即活动的内容是否能反映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否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5\*GB3⑤环境和材料的适宜性是指与特定活动相对应的环境,材料是否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的学习,能否满足幼儿探索操作和交往等活动的需要。=6\*GB3⑥在活动过程中预定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成。(3)活动准备可从幼儿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评价:从幼儿角度看,有知识准备:主要是观察幼儿有关本次活动的经验丰富程度,是否引导幼儿提前了解相关的知识(如事先参观、要求家长为幼儿提供什么支持等);物质准备(要求幼儿从家中或社区里带的一些材料、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等);动机准备(提早向幼儿介绍相关情境和展现某一问题,引起幼儿对某一现象的关注与好奇);心理准备(如教师要幼儿形成勇敢的品质,要幼儿介绍一些害怕的体验,教师就需要事先让幼儿能坦然地面对以往自己害怕的经验,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从教师角度看,有物质的准备(各种教具、玩具等);环境创设的准备(坐位的摆放、环境布置、情境表演、角色的扮演等);知识准备(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便随时拓展活动的主题与内容):情绪准备(根据活动的要求和学科领域的特性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营造一种积极的心态)(4)活动过程的评价:=1\*GB3①教师讲解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对特定活动内容的讲述、解释是否适宜,讲解的适宜性不是用所占时间来衡量的,而是衡量是否到位,即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和促进幼儿思考。=2\*GB3②教师教学策略的适宜性,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问题情境,尤其是面对幼儿的学习状况所采用的旨在激励、指导、传授、帮助、启发的具体策略是否合适。=3\*GB3③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性,主要是指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的关注。=4\*GB3④教师总结和评价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是否根据需要,开展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针对个别幼儿,也可以针对小组或全班幼儿,可专门评价也可以在情境中评价,但评价一定要从需要出发,不能流于形式或为评价而评价,活动评价应注重过程中的情境中的评价。(5)活动环节设置与开展的适宜性,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有若干个环节,所以要考虑如下问题:各个教育环节的存在是否有其必要性,是否还缺少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的排列顺序是否恰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是否合理,各个环节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可替换的或更好的方法等。(6)活动中互动的适宜性,师幼互动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否充分而适宜,教师的诱导是否有策略性,指导是否有针对性,以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和创新。(7)教师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自觉性,主要表现为教师能否根据活动的动态情境、复杂性和多变性做出机智的反应,教师能否根据突发事件采取灵活的行动等。3、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开展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有描述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频率计数法、问卷法、社会测量等描述观察法描述观察法包括日记描述法、系列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描述观察法是一种详尽的、连续的或顺序性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描述。时间取样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就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这种方法的间隔有两种:一种是规律性间隔,另一种是随机性间隔。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法是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事件取样法注重的是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征和全过程,关心的是行为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结果如何等问题。等级评定法等级评定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后,用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观察的行为事件的特征加以评定的一种方法。频率计数法频率计数法指在观察记录中只对确定的行为发生的频率计数,或对行为持续的时间计数的一种方法。频率计数法不对行为内容作连续的描述记录,但它要求明确规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指标,行为要有明显的辨别特征,并要事先制定记录行为发生次数的记录表格。问卷法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问卷法的两个主要优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问卷法能在短时间内调查很多研究对象,取得大量的资料,能对资料进行数量化处理,经济省时。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是幼儿社会教育常用的方法。(判断题)三、重点习题及说明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既考查对一般知识的记忆,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需要真正理解相关内容,认真细致。【重点习题】1.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B.儿童依恋的发展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答案]:A2.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幼儿园B.家庭C.社区D.社会[答案]:A3.“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A.实践性B.整合性C.发展性D.活动性[答案]:C4.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A.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定的抑制作用B.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D.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答案]:C5.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标准[答案]:A7.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把小动物的依恋过程描述为()A.母禽依恋     B.印刻      C.本能      D.依恋[答案]:B8.幼儿的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A.个别方面的评价B.多方面的评价C.内心品质的评价D.外部行为的评价[答案]:D9.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岁岁岁岁[答案]:A10.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是从()开始兴盛的。世纪10年代世纪20年代世纪30年代世纪60年代[答案]:C11.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岁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答案]:B12.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A.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定的抑制作用B.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D.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答案]:C13.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A.社会性B.社会化C.道德品质D.认知[答案]:B14.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A.渐进性B.具体性C.适度性D.活动性[答案]:B15.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A.社会性教育的组织B.幼儿能力的发展C.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D.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答案]:C16.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A.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B.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答案]:D1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为()岁以前岁之间岁以前岁以后[答案]:C18.()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A.自我认识B.自我评价C.自我控制D.自我意识[答案]:D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自主活动B.榜样示范C.讲明行为规则D.评价外部行为[答案]:A20.幼儿自信心在()年龄组发展最快。至4岁至5岁至6岁至7岁[答案]:A21.研究表明,母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A.自尊心的形成B.自我概念的形成C.自信心的形成D.自我控制的形成[答案]:B22.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①社会性发展水平②社会要求③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A.①B.①②C.②③D.①②③[答案]:D23.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A.独立性B.选择性C.满足性D.需求性[答案]:A24.幼儿移情能力的萌芽年龄()岁岁岁岁[答案]:B25.下列哪位心理学家认为,使用自己的名字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A.皮亚杰B.科尔伯格C.维果茨基D.安南耶夫[答案]:A26.个体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指的是()A.幸福感B.归属感C.自尊感D.团结感[答案]:B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A.生理因素    B.规则意识    C.父母控制模式    D.言语指导[答案]:B28.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即他们的攻击是()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答案]:A29.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标准[答案]:A3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A.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C.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D.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答案]:B(二)判断题【答题技巧】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认真细致,注意对细节的把握。【重点习题】1.幼儿期尤其是4—6岁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答案]:正确2.当指导目的是使幼儿增加某种行为时,一般可采用正强化法。[答案]:正确3.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答案]:错误4.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答案]:正确5.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答案]:错误6.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答案]:正确7.“三座山”实验常用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答案]:正确8.小强与-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答案]:错误9.从缺乏自控到具有自控能力的转折年龄出现在4-5岁,也就是说4-5岁自控能力发展速度最快。[答案]:正确10.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答案]:错误11.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答案]:错误12.合群性规范是以培养幼儿健康生活态度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如轮流、协商、合作、分享、表达等。[答案]:正确13.“点红”实验旨在考查幼儿的自我意识。[答案]:正确14.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的表现。[答案]:错误15.幼儿园应当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答案]:错误16.学前期是儿童走向社会化得第一个关键期。[答案]:正确17.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在游戏中发生的。[答案]:正确岁前的幼儿更多采用言语攻击。[答案]:错误19.家庭因素并不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答案]:错误20.中班幼儿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的情绪开始发展。[答案]:正确21.知道成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小班年龄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答案]:错误2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答案]:正确23.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答案]:错误24.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答案]:错误25.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过度的表现。[答案]:正确2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小班幼儿自我教育内容的要求是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和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会同情和关心别人。[答案]:错误27.“棉花糖实验”用来考查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答案]:正确28.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应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把环境的创设变成一种幼儿社会教育的资源。[答案]:正确29.在学前儿童中,品德性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答案]:错误30.幼儿园应当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答案]:错误(三)活动设计【答题技巧】针对所学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相关内容,根据给出的语言教育材料,设计相应的活动。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但是在回答过程中注意认真阅读材料,考虑针对的年龄段,同时活动设计流程完整,具有一定的创新。【重点习题】1.请以“我们生活中的职业”为主题设计一个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1.给出明确的活动目标;2.活动设计完整,包括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延伸、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等;3.每个环节简单介绍即可。[答案]:无标准答案,符合设计要求即可。参考教案各行各业活动目标:1、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知道常见几种行业的名称,了解各行各业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对各行各业人员的尊重和敬仰之情。活动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行业,并能说出各行各业的名称。活动难点:能够大胆准确说出各行各业中的职业性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活动准备:1、各行各业工作者图片。2、护士、医生服装(课前排练好情景剧)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唉,他怎么了?幼:(肚子痛)师:去了哪里?幼:(医院)师: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呀?幼:(看病)(注:请幼儿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