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理生理学前言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肩负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探索疾病状态下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源自于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尔纳(ClaudeBernard,1813~1878)开创的实验病理学,因此一般认为病理生理学是比较年轻的新兴学科。但人类对疾病本质的探索却由来已久,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提出“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的观点,认为疾病发生的本质是“阴阳失衡”,这与现代医学中关于机体内环境“稳态”(hemostasis)的理论非常相似。该书还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病因病机”和“诊法治则”,这正是对病因学、发病学以及疾病诊疗病理生理学基础最早的论述。因此,《黄帝内经》被看作是最古老的基础医学专著。就在同一时期,被誉为“西医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约前460~前377)提出了疾病发生的“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疾病是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等四种液体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与之相似,现代病理生理学中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也是重要内容。由此看来,病理生理学的思想早已渗透在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是人类最早关注的学科之一。随着对疾病本质的不断探索,病理生理学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推动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不断进步,甚至引发了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重大变革。例如,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人们一直认为许多休克病人的共同发病环节是小动脉、微动脉等小血管因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扩张所引起的动脉血压下降,因而临床上曾广泛采用的治疗措施之一是用血管收缩药来使微动脉等小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回升。但是这种疗法对大部分病人的疗效并不理想,有时反而使病情恶化。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休克进行了深入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多数休克病人的共同发病环节不是小血管的扩张,而是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痉挛性收缩,继而引起组织的动脉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这就是休克“微循环衰竭学说”的基本观点。根据这个学说,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措施是补液的同时应用血管扩张药。实践证明这种疗法的效果要好得多,由此可见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对临床医学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e)的完成,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分子和基因水平。但是,由于疾病时真正发挥功能的是蛋白质,因此后基因组时代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也已深入到疾病研究的各个领域。这使人们对疾病本质的探索又提升到更高的认识阶段,也将病理生理学的目标视野拓展到了更深的研究层次。一、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正如前面所述,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但以病理生理学的思维和观点,对疾病状态下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的探讨,却发源于生命科学的起始阶段。人类最先对疾病本质的思考,是从人体的平衡与紊乱开始的,这便是病理生理学的雏形。很长一段时间,人类是通过解剖、病理等形态学方法逐渐提升对疾病的认识。19世纪,实验病理学的出现开启了疾病研究的机能学角度,也奠定了现代病理生理学的基础。19世纪末,世界各国纷纷开设独立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或课程,在推动病理生理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重大变革。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兴起,传统上以机能研究为主的病理生理学也迈入更高、更深的分子时代,研究领域和手段也逐渐与基础医学的其他学科交会融通。1.对机体稳态的探讨体现了病理生理学的发展雏形古中国的阴阳平衡学说、古印度“三体液”学说、古希腊的“四体液病理”学说,都认为正常机体存在某种平衡,疾病就是平衡紊乱的结果,这与现代病理生理学中关于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的观点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这些就是病理生理学最原始的雏形。“阴阳平衡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之说,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邪气与正气的斗争导致阴阳失调,继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疾病归根结底还是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所致,这就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解释。古印度的医学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时代。医书《阿输吠陀》记载了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这三种体液是气、胆、痰,三者必须均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一旦紊乱,人就会患各种疾病。后来印度人又在这个学说中加入了身体成分和排泄物,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所有疾病都来源于体液、身体成分和排泄物的紊乱。对现代西医影响最深的是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病理”学说。他认为机体的生命决定于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的各种不同配合是这四种液体的基础,每一种液体又与一定的“气质”相适应,每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于他体内占优势的那种液体。如热是血的基础,来自心;如果血占优势,则属于多血质。四体液平衡,则身体健康;四体液失调,则身体多病。宗教控制下的中世纪是医学发展的黑暗时期,直到文艺复兴后,医学科学才迈入了春天。17世纪,荷兰医学化学家西尔维乌斯(FranciscusSylvius,1614~1672)专注于对唾液、胰液和胆汁方面的研究,他提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其治疗方法也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为主。2.实验病理学的开创奠定了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基础用体液的平衡学说解释疾病本质,是病理生理学思想的最早体现,也是朴素唯物主义理论的医学应用,这些学说统治了早期的医学研究。直到19世纪,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的科技成就,人类对疾病本质的研究迈入了新的层次。这个时期,疾病研究发展分化为两大方向,一是以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Virchow,1821~1902)为代表的形态学,另一个是以法国生理学家伯尔纳(ClaudeBernard,1813~1878)为代表的机能学。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用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的方法还不足以对疾病的本质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于是,伯尔纳开始倡导以研究活体的疾病为主要对象,这样就开创了病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pathology)。实验病理学的先驱们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实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这就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萌芽。相对于古老的体液平衡学说,伯尔纳提出的“内环境恒定”概念更加接近现代医学的认识。他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着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因此机体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仍能很好地生存。身体内的生命机制尽管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内环境恒定。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即告终止。他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氧化碳与红细胞的亲和力比氧强,所以当血液与一氧化碳接触后,气体交换麻痹,产生窒息死亡,这正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机制。美国医师亨德森(L.J.Henderson,1879~1942)继承了伯尔纳的学说,并在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了血液的缓冲作用。他认为,生理过程依赖于生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但是通过孤立研究这个系统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能完全、真正阐明生命现象的机理,应该研究生命现象的整合作用和协调作用。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者,包括巴浦洛夫(I.P.Pavlov,1857~1952),都强调从整体上研究和阐明疾病的发生规律。3.教学和研究的独立加快了病理生理学的发展速度现代病理生理学一经创立,就以它整体上的研究思想和机能学的研究手段,很快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揭示了很多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发挥了革命性的指导作用。正是看到了病理生理学的重要价值,从19世纪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设独立的病理生理学课程。俄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国家,早在19世纪70年代,俄国医学院就出现了独立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直将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实验病理学改名为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正是“生理学之父”巴浦洛夫的提议。由于政治和文化的长期对立,美国和西欧国家并没有独立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但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一般是纳入到内科学范畴,由临床医生对高年级的医学生授课。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多达200课时以上,德国洪宝大学医学院第三学期每周有3个学时的病理生理学大课,第四学期开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我国按照苏联模式,从1955年开始在全国各个高等医学院普遍成立病理生理教研室。病理生理学的开创者吸收苏联和美国的经验,不断摸索,反复改进,终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病理生理学发展道路。4.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提升了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层次20世纪中叶,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研究进入了分子和基因时代。得益于二战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科技成果,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为古老的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病理生理学也迈入了更微观、更基础的研究层次。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引入病理生理学,更新和提高了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技术,再一次推动了临床医学的革命性变化。病理生理学开始从生命的物质基础——核酸及蛋白质的研究入手,通过对核酸及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观察,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类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疾病机制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比如大规模的DNA测序和基因表达序列标志的建立,为克隆和鉴定临床疾病基因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途径。疾病组织和细胞与正常组织和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图谱的建立,也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弄清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的先天性基因疾病,而且对阐明肿瘤、炎症等病理生理学过程的基因本质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转基因动物在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更具有特色,它是研究基因在机体这四维时空中表达特性与功能改变的重要手段,可广泛地应用于新基因功能的鉴定以及建立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临床诊断。后基因组时代兴起的蛋白组学研究,将基因产物与人类疾病之间的联系到一起,开创了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领域。基因组学让人类了解导致疾病发生的核酸变化的机制,而蛋白质组学则帮助人类在蛋白质水平上分析导致疾病的蛋白质变化,了解疾病发生的不同过程、同一病征的患者不同的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个性化方案。二、病理生理学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人类对机体平衡和紊乱朴素而辩证的思索,到分子、基因、蛋白水平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研究,病理生理学始终跟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脚步不断发展,也从自己的角度为探索疾病本质贡献了重要成果。但是,病理生理学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病理生理学起源于实验病理学,研究目标与病理学是一致的;而病理生理学偏向于功能和代谢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又与生理学一致。这样一个交叉学科容易产生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立独立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的原因。再者,分子生物学的兴起,虽然带来了新的研究手段,但也在逐渐淡化病理生理学的特色。科研上,病理生理学容易被带入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微观、局部研究,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正面交锋,其无论在理论或技术上都不占优势;教学上,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大部分都与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重叠,在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甚至是生物学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桥梁课的作用。制约病理生理学发展的因素中,虽然有制度和环境的不利方面,但其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丧失才是决定性的内因。1.整体研究的优势逐渐失去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到伯尔纳和巴浦洛夫,对疾病的探索都贯彻了整体观的思想,这正是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特色,也是病理生理学能够独立并发展的优势所在。然而,当医学科学进入分子时代,病理生理学整体观的研究特色正在褪去。不少研究者在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中,陷入了“唯细胞论”、“唯基因论”的怪圈,忽视了用机能的方法,从整体上分析研究。比如,针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能够查询到的文献,大都是某个分子通过某条通路参与了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或者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某些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抑制了细胞的凋亡,而很少看到从全身神经-内分泌调节角度去探讨的文章,更不用说将疾病与病人心理、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联系起来的研究。整体观念的丧失,使得人类即便发现了上千个相关分子,发表了上万篇研究论文,可最终还是抓不住发病的主要矛盾,临床治疗当然也就裹足不前了。2.临床转化的优势正在弱化基础研究是整个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不能孤立于临床工作之外,基础研究的使命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生理学本应是以探索疾病的发病规律,指导临床疾病诊疗为主要目的,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就是秉承了这样的宗旨,才有了临床上对输液方法、酸碱平衡、休克治疗、器官移植条件等的重大革新。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病理生理学与其他基础学科一样,与解决临床问题产生脱节。大量的科研投入与实际成果获得之间并不对应,近40年来单单美国动用了2000多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和大量的人力用于肿瘤的研究,但1976年到2000年,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提高2.5%,结肠癌提高2.8%,这期间人类“收获”的恐怕只有那156万篇研究论文了。1986年诺贝尔奖得主RenatoDulbeco在Science上撰文,认为对肿瘤等重大疾病通过零打碎敲的研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治愈人类重大疾病必须通过破译基因组后才能实现。可是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而人们期望了解自身秘密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很显然,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基础研究不断地向微观发展,与临床实际之间形成了一道“篱笆(fences)”。3.重视实践的优势不断淡化病理生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它创立之初开始,就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但随着新兴科研方法不断涌现,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基因克隆、蛋白组学、干细胞等技术,在细胞甚至分子水平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甚至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实验。而传统的机能学研究方法,比如动物手术、血管插管、器官灌注、心电监测等却少有问津,甚至很多年轻的研究者已经完全不会、也根本不用这些基本操作。基本的临床理论与实践技能也是病理生理学从业者的必要素养,但由于我国承袭苏联模式,病理生理学被纳入基础医学范畴,从业者得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病理生理学正在逐渐失去作为桥梁学科的价值。比如,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学者,可以脱口而出导致肺动脉收缩的数条信号转导通路,却不知道人体肺动脉压力的正常值范围;研究中,一味地聚焦在用分子甚至是基因的手段抑制血管收缩,殊不知血管收缩是低氧的代偿反应,即便找到了扩张血管的有效方法,但由此带来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及静脉血掺杂问题会让病人处于另一个险境。由此可见,脱离了临床实践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会变得毫无价值。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病理生理学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从一种探究疾病本源的思维方法,到形成独立的教学、研究体系,创造了重要成果,也经历了反复波折,当前正面临着制度限制、学科交叉、优势弱化等诸多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在飞速发展的医学教育和科研领域站稳脚跟,开辟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所有病理生理学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和逐步提高。病理生理学在实践中产生,在生命科学发展中获得了新的认识,也因此带来了新的挑战,要解决发展问题,就是要再次回归实践。这种更高层次上的实践,就是要秉承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宗旨,吸收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去解决当前实际的临床问题,在实践中再次提高认识,发展自己。1.贯彻整合医学思想加强整体系统研究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说,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edMedicine,HIM)就是要整合现在已知各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整合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整合现存与医疗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整合自然科学的单元思维和哲学的多元思维,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整合医学是对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是医学发展历程中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与医学的发展历程类似,病理生理学也经历了从整体,到器官,再到细胞、基因和分子的细化过程,当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病理生理学突破限制,获得新机,就必须遵循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完成从“零”到“整”的转变。整体观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也是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下中国传统医学仍然能有生存空间的根本原因。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彼此联系,所以不应就分子论发病。希波克拉底也主张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规律的科学,承载着医学桥梁和学科交叉的重任,因此病理生理学更具整合的优势,也必须承担整合的责任。当然,整合医学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是一种回归或复旧,而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病理生理学要以整合医学的思想加强病因学研究。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有的疾病已明确了病因。但是,现在临床面临的多数疾病都没有明确的或惟一的病因。比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厚性心肌病,我们无法确定其真正的病因,它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在血管壁里找血管收缩的效应因子,在胰腺β细胞上找血糖升高的可能机制,在宛如蛛网的信号通路中找心肌重构的关键分子,那么就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在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想指导下,即便有了研究上的突破,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往往是治疗了局部,影响了全身。另外,病因学研究中还应考虑到心理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心血管相关疾病与心理压力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肿瘤、老年痴呆症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传染性疾病与人口流动性加快的问题。要按照整合医学的思想,去分析、判断疾病发病的主要矛盾,指导临床抓住决定性因素,采取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措施去防治。病理生理学要将整合医学的思想贯穿发病学研究。发病学(Pathogenesis)是病理生理学另一项主要内容,它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病因学研究首先要贯彻“整合”的思想,强调发病过程中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内部的相互联系。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稳定、普遍联系的系统,血压、心率、体温、激素、电解质、pH值、神经状态、免疫功能等要既互相协调,又互相拮抗,所以就要以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审视疾病的发病过程,避免产生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错误。其次,还要以辩证的哲学思想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这个自然问题,比如发病过程中病因与表现的因果转化。例如,外伤导致大出血,失血使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地使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腹腔内脏的小动脉因此而收缩,这种血管收缩虽可引起外周组织缺氧,但却可减少出血,在一定时间内又可维持动脉血压于一定水平,所以有利于心、脑的动脉血液供应。短时间内因果频繁交替,掌握了因果转化的规律,在早期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我们就不能使用缩血管药物去提高血压,而是应该通过补液扩充血容量。2.强化转化医学研究促进基础临床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均迅猛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割离。随之产生了大量在基础医学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科学家,以及在临床医学领域成绩卓著的医生。这两类人才在自己的研究轨道上并肩前进,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虽然其间也有一些基础研究的结果逐渐向临床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已无法满足临床医学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所以说,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筑起了一道“篱笆”。这种隔阂直接导致分子时代的医学研究领域投入与收益的极不平衡:一方面是科技论文、科研成果的井喷式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人类健康并没有从中获得最大收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的理念被提了出来,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已成为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andbedsidetobench,BtoB)”的连续过程。“BtoB”模式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将基础医学取得的成就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二是针对来自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转化医学的最大特点是聚焦具体疾病,即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为目标。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理所应当在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必须强调从临床中发现问题,进行以疾病为基础的研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一要重视从临床中提炼课题。通过与临床密切的合作交流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临床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这样才能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推广应用,实现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二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样本库。在临床上收集的组织、血液、体液等生物样本的基础上,经过初步处理,以DNA、RNA和切片的形式长期保存。同时要收集相应而且完整的临床、病理、治疗、随访等病例资料,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为科研提供支撑。三要提高成果的应用转化率。从科研立题时就要有成果转化的概念,研究过程要按照市场的要求运作,科研成果完成后应迅速向产业化、市场化和临床应用的方向靠近,让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比如,目前对急性肺损伤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肺泡上皮细胞和动物模型上完成整个研究。按照转化医学的观念,就应该遵循这样的过程:首先通过临床调研,获得急性肺损伤的流行病学资料,提炼出目前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瓶颈性问题,然后针对这个关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接着要收集肺损伤病人的完整临床资料,以及血液、尿液、呼出气冷凝液等生物标本,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分析比较,探索诊断、治疗靶点;最后要将有应用价值的成果争取开发成能够用于实际的产品,如诊断试剂盒、临床候选药物等。3.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回归学科实践本性病理生理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它与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密不可分。正是具有了实践特色,才使得病理生理学能够在19世纪末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且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用大量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疾病诊疗技术的提升。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越走越远,很多时候是被禁锢在实验室,用细胞水平的实验代替了临床医学的实践。失去了实践特色的病理生理学也就陷入了科研上与基础医学重叠,教学上被临床医学覆盖的尴尬境地。回归实践本性,才能使病理生理学摆脱困境,在医学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兴起,为病理生理学回归实践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萨克特(DavidSackett,1934~)认为,要用现有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作出医疗决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验依据。把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病理生理学研究。循证医学原本是为临床服务的,强调的也是以临床科研依据优化临床诊疗决策;基础研究,包括病理生理学是以实验室研究为主,以创新性发展为目的,看似与循证的理念并无联系。这正是对循证医学的误解,系统评价、Meta分析仅仅是循证医学的工具,而循证医学的灵魂在于“证据”,“拿证据说话”才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所在。因此,病理生理学研究同样需要“循证”。做基础研究,要在一个传统领域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按照循环医学的思想,从证据角度出发,也许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比如,众所周知胆固醇是心血管系统的致病因子,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胆固醇的生理功能出发,寻找它参与生理效应的证据,就会是很好的创新。有人就研究了胆固醇在促进脑神经细胞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胆固醇可能是神经细胞突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给胆固醇生理功能的认识带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1年内其研究成果在Science杂志上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正是这种“循证”的观念,让一个古老经典的研究领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将循证医学的观念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分析所得的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治和预后的理论方法。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桥梁课程,在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常有必要用循证医学的观念组织教学。引入循证医学观念,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收集证据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品牌宣传广告投放协议
- 电器安装合同(2篇)
- 搭乘货车免责协议书(2篇)
- 合伙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劳动合同服务期限规定
- 厨具设备供应商招标要求
- 铝合金轻量化购销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体育场馆设施改造合同
- 有机肥料购销合同
- 啤酒节赞助协议书
- TDACS 001.1-2024 现代奶业评价 奶牛场定级与评价
- 2024至2030年中国补肾市场销售前景模及消费需求潜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水循环利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三章 代数式 数学活动
- 石油钻采设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联想数字化转型及新IT白皮书-Lenovo
- 2024-2030年中国应急柴油发电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医院护理人员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
- 华东师大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综合素质评价试卷(含答案)
- 2024天津中考数学二轮重难题型专题训练 题型一 第12题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含答案)
- 上海2024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