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阶段特征讲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讲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讲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讲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讲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

隋唐时期(581〜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繁荣)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

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表现】

1、政治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削弱,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既限

制了相权,又提高了效率,此后历代沿袭这种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科举制的实行: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

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选才、任官之权,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保证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

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

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3)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经济

(1)农业:①耕作技术的进步,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

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一一传统步犁定型;②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③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注意这里仅仅是说开始)

(2)手工业:①已有匠户制度,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

相当大。②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③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

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唐三彩不是瓷)。

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了解这一史实)。

(3)商业:①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时间和地域限制逐渐被

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②出现柜坊和飞钱;③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

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3、文化:有人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

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一一“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

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

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科举制度推行;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措施方面具体内容

政治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

经济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考试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A.“文景之治”B.“开元之治”

C.“开元盛世”D.“贞观之治”

2.面对唐初的内忧外患,唐太宗敕令魏征等重臣名儒编撰《群书治要》该书系统总结了古

代治国理政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家治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

邦”、开创“贞观之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据此可知()

A.历史可为现实提供借鉴B.内忧外患推动政治改革

C.皇帝能力决定国家兴衰D.《群书治要》成为治国纲领

3.唐太宗时期,以“参预朝政”、“同平章事”、“同三品”等临时性称呼行宰相之职,

高宗时将“同三品”、“同平章事”作为正式官职,以将职位低、资历浅的人提为宰相。这

反映了唐初()

A.行政分工的混乱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儒家仁政的践行D.文官政治的成熟

4.唐代曾三次官修姓氏书,即太宗时的《氏族志》、高宗时的《姓录》、中宗时的《姓系录》,

国家专设“谱局”,用博古通今的名儒修撰姓氏谱录,且“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其

目的是()

A.维护宗族血脉传承B.防范权臣专权乱政

C.削弱门阀士族势力D.扩大王朝阶级基础

5.五经之首的《周易》往往是帝王宣扬天命的基本素材。武则天根据《周易》离卦中具有

“女中”为主,治“如日月之明”意蕴的符命,改名为“嚣”。由此可见,武周政权()

A.借助经典宣扬正统B.推动妇女地位提高

C.推崇天人感应思想D.动摇儒家主流地位

6.中书省由魏曹丕始设,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到了唐朝,中书省不仅是朝廷文

书的草拟机构,还充任皇帝与下级及各地方机构间的交流媒介,并参与朝廷各项重大活动的

组织和管理。材料表明唐朝()

A.中书令成为皇帝顾问B.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

C.三省六部制走向完备D.中书省的职权明显扩大

7.唐玄宗时期,李林甫、杨国忠以中书令(中书省长官)身份长期主掌“执政事笔”,操

控朝政。有鉴于此,757年,唐肃宗将其改为“宰相分直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至唐

德宗时又将该制度调整为每位宰相“每日一执笔”。唐朝宰相执笔制度的变化()

A.反映儒学衰落危及朝政B.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

C.根本上防止相权的膨胀D.有利于三省平衡地位

8.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

试。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举”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

听自举”。这说明了()

A.九品中正制产生B.察举制被完全废除

C.科举制度的完善D.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9.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唐世科举之柄,颛(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故

取其人也,多公而审。唐世科举主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

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

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A.科举选官制度尚需完善B.中央尚未掌握选官主动权

C.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D.士人具有昂扬进取的风貌

10.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唐朝封建政府、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外国

商人等竞相经营邸店。由于经营者众多,唐朝各大城市中都有邸店。这反映了当时()

A.市镇经济发展繁荣B.政府废除抑商政策

C.崇富尚利风气盛行D.城市空间格局变化

11.下列诗句选自唐代诗歌。这可以用于说明唐代()

诗句出处及作者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送郑权尚书南海》王建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刘禹锡

“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送徐大夫赴广州》刘长卿

A.国势衰微的趋势B.丝绸之路的兴衰

C.海外贸易的状况D.朝贡贸易的艰辛

12.下表为中国古代曾经实行的授田法,据此可知()

秦国授田制:每户授田百亩,每年向农户征收其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曹魏屯田制:以军队形式编制流民,分给耕地,用官牛耕地,收十分之六地租。

西晋占田制:农民可以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均田制:授露田不得买卖,授桑田为世业,限制买卖,向农户收取租调。

唐初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向农户收取租庸调。

①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②自耕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③授田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④均田制从根本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

131300107.2%

300以上21.4%

小计139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4.天宝年间,唐朝统治者不再重视户籍编修整理,导致户籍严重不实。到唐肃宗乾元年间

(758760年),在籍户数由741年的850万户降至200万户。这一现象()

A.根源于社会阶层流动B.反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导致均田制走向崩溃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15.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阕乡县本有三

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

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选自《旧唐书一李渤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料反映的是()

A.两税法B.刺史制度

C.租调制D.通判制度

16.唐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征

收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种税中;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定

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据此,下列关于两税法说法错误的是()

A.彻底解决了唐朝后期国家财政的困难B.在财政上整顿了混乱的赋税制度

C.确立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影响深远D.客户对政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

17.《唐六典》记载:“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雉(粗绸),

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雉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

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A.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B.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C.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D.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18.唐朝常用的重量计量单位为“斗”,一斗约合为12.5斤。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贞

观年间长安的米价1斗为14文,高宗年间1斗为11文,玄宗年间1斗为10文,德宗年间

1斗为150文,文宗年间1斗为70文。这说明唐代()

A.民众赋税负担日益沉重B.民生与政局紧密相关

C.物价问题困扰人们生活D.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

19.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

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

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

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0.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

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A.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B.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21.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

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

绘画,竞事纷泊(纷纷落下,飞扬)。材料主要说明长安()

A.开放而兼收并蓄B.西域文化成为主流

C.全面实现了胡化D.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22.韩愈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

虽灭死万万无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②韩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③韩愈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先声④韩愈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D.①③④

23.唐朝很多贵族的墓前石刻都刻有翼马造型。下图所示是唐朝乾陵神道上的翼马,翼马四

腿腾空。肩部对称的一对羽翼做程式化的云朵状处理,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

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

A.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B.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

24.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

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

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汉形势图

材料二(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

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

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一一《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日:“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

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勖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勖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

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颦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

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

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己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

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一一摘编自张《“天下”与“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

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

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

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景之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遂成

治为汉朝定制。废除一些严刑酷法,结果“刑罚大省”“断狱数百,几至刑措”,

这与秦朝“断狱岁以千万数”形成鲜明对比。

唐太宗常说,人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还认为“治

贞观之

安之本,惟在得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大有所长。他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