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章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3、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是主要阵地。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是《新青年》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标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一封是钱玄同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的《致王敬轩信》,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两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钱玄同刘半农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从第4卷第1号起大量译介世界近现代文学名著,发表俄、法、英、德、日、挪威、美、丹麦、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百余名作家的作品。《新青年》在发起新文化运动时也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的缺点。《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一节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李大钊字守常,笔名明明、孤松、猎夫等,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最早、最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

《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除《新青年》外,国内其他报刊也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下,一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应运而生。《每周评论》是其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与《新青年》互相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时事政治评论报纸。

《每周评论》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1919年8月31日,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二节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晨报》以《山东问题中的学生界行动》为题,发表2000多字的消息,详细报道了学生的游行活动。

天津《大公报》的胡政之采访了巴黎和会,他的“巴黎来电”一时成为人们争相阅读、关注的内容。

上海各报也作了集中的报道,如《申报》、《私国报》、《时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中华新报》、《民国日报》等。

《每周评论》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二节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五四运动前后,进步学生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毛泽东主编。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二节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对开大张日报,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

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组织政治性社团,出版政治报刊。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社会各阶层都有明显的变化,也出版了一些新的报刊。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二节四、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激战

1918年下半年至1919年上半年,一场新旧思潮的激战在报刊上展开。

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人物有林纾(琴南)、辜鸿铭、刘师培等,代表报刊有《国故》月刊、《新申报》、《东方杂志》、《公言报》等。

封建顽固派文人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文章,攻击新文化运动。

针对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与责难,《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迁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在第8卷第1号上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表明刊物性质的变化。改组后的《新青年》扩充了编者作者队伍,内容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宣传,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主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第三节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

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三节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

《劳动界》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主编李汉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

《劳动音》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周刊,1920年12月5日停刊,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

《劳动者》周刊是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3日创办的,1921年1月2日停刊,,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三节三、中俄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于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它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名义发稿,断断续续,到1925年8月1日停止工作。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三节四、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报刊,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任务;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三)新文风的出现(四)副刊的革新(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一、新闻工作改革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新闻学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1918年10月4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新闻学专著的出版是这一时期新闻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徐宝璜的《新闻学》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新闻学专著的出版是这一时期新闻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徐宝璜的《新闻学》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应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徐宝璜为研究班讲授新闻学概论,撰写《新闻学》;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撰写《实际应用新闻学》。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刊》、劳动通讯社等的记者和编辑。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的交往开始增多。许多在国际新闻传播界有极大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等来到中国,在各地介绍西方新闻学和办报经验,影响广泛。1921年10月,中国新闻界代表6人参加檀香山世界报界第二次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界会议。1923年美商控股的上海《新闻报》创刊30周年,出版纪念册,促进了中西报纸的经验交流。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