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机制_第1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机制_第2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机制_第3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机制_第4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机制未成年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各国犯罪治理中的重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不断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各国通过各类政策和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但是网络技术以及亚文化的存在,使得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保持高增长态势,原有犯罪预防机制已不能解决实践当中的犯罪预防难题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基础根据《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之规定,未成年人的年龄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细化规定。在欧美国家中,刑事责任年龄主要控制在8到22岁之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7条中规定,我国未成年人的年龄为18周岁为限,同时根据是否满足16周岁作出了具体的刑事责任承担差异化规定。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实施《刑法》所规制的犯罪行为而指向的特定性犯罪[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已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主要包含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多元犯罪原因论。一是社会学习理论。法国加布里埃尔学者提出,未成年人是学习的重要主体,犯罪活动是由于模仿而形成的产物,因此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时,应转变未成年人所生长的环境状态[]。二是社会控制理论。犯罪学家赫胥指出,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社会秩序,使得社会规则难以持续运行。由于未成年人阶段的价值观仍处于变化当中,如若缺少对未成年人的有序引导,将使其产生犯罪行为[(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已然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公民的社会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走向和趋势。从学者的研究来看,学者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挖掘显著不足,尤其是缺少对司法实践的具体考察,使得相关建议的可操作性较弱。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已朝向低龄化、低学历化方向发展。第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特质,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部分未成年人在10岁就已经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以及思想意识。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和文化的影响,产生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与法律机制过度宽松密切相关。宽容的法律机制使未成年人难以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法律素养较低,法治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年龄的保护与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保护机制[第二,未成年人犯罪中呈现着明显的低学历化发展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与学校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在缺少较为体系化的教育立法规定时,未成年人犯罪难以被学校重视,因此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进而实施犯罪行为。虽然我国不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但是仍有部分主体并未严格遵循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国所判处的未成年人犯罪当中,初中文化占比高达62.79%,小学文化占比35.73%。因此,教育水平将直接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率。第三,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多。未成年人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特殊性,容易实施暴力、滥用毒品等相关犯罪。城镇化逐步推进,使得农村中的留守儿童数量增多。由于缺少父母教养及关爱,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他人欺凌,养成反社会性人格,成为不法主体的犯罪工具[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现状(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未成年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立法者充分肯定未成年人的利益,并通过《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予以有效引导。为考察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样态,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未成年人作为检索关键词,共计检索出相关刑事案件162333份。从相关数据来看,呈现着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之所以2019年后相关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与疫情传播密切相关。从未成年人犯罪所涉及的案由来看,主要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为主。其中,利用未成年人实施毒品犯罪的现象较为普遍,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相关裁判文书104563份。同时,侵犯财产罪的案件数量占比较多,裁判文书为27982份。图2.1历年相关裁判文书数量(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根据相关文书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现今依然呈现着暴力化、传统化的发展趋势,所实施的财产犯罪较多。之所以形成这一趋势,在于未成年人由于并未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其未能形成有效的谋生手段和本领。由于受到经济等因素影响,容易实施团伙暴力性财产犯罪。与此同时,通过分析相关裁判文书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着一定的智能化倾向,部分主体已然从传统的未成年人犯罪向盗取信用卡、伪造假证犯罪转化。从具体案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交通肇事罪、非法持枪罪、走私毒品罪、开设赌场罪等类型,均存在一定分布。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已向多元化态势逐步演变。图2.2具体案由分布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不足(一)法律意识薄弱通过梳理实践中的司法判例发现,未成年人的犯罪意识较为薄弱,使得其容易实施犯罪行为。在现今的学校教育当中,以升学率为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法制素养提升关注度不高,未成年人难以形成抵抗不良思想影响的健全人格。正是由于未成年人思想状态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在不良文化及观念恶意引导下,容易实施极端暴力行为。由于未成年人难以控制情绪,易在与被害人发生口角后,因冲动实施了犯罪行为,衍生了人间惨案[]。一是从我国现行的普法力度来看,普法力度较弱。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公民的法治素养较低,缺乏有效渠道了解法规制度。在留守儿童不了解刑事法律规范时,容易实施犯罪行为。通过相关数据发现,在农村地区辍学少年、闲散人员较多,其接触法律规范机会较少。因此,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二)预防法规缺位为了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产生,我国通过各类法律制度予以引导。然而从现有立法的质量来看,预防法规存在缺位现象。第一,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立法,才能够为未成年人犯罪防范提供路径指导。现如今,我国已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诸多法律,用以调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然而上述法律规定具有原则性、抽象性的特征,法规设置过于笼统庞杂,难以落实到实践当中,未能有效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功效。第二,从其他法律规定来看,规则及程序设置难以满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需求。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法律制度中,呼吁性条款设置过多,强制性条款较少,使得上述条款在干预未成年人犯罪、防范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等方面缺少强制力。因此,正是由于法条规则设计的模糊性,使得现有立法在具体落实时受到一定阻碍(三)司法保护不足司法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使未成年人在遭受校园暴力和犯罪时,提供救济路径和保护机制[]。然而从现今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司法保障体系来看,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现有立法来看,相关规则设计过于抽象化,难以落实到实践当中。因此,司法裁判在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上,难以达到立法者的预期效果。第一,在司法机构构建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难以与未成年人犯罪需求相匹配。司法机构是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重要组织,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权利救济支撑。然而在现有司法机构设置当中,未成年人专门法庭设置较少,针对未成年人的羁押场所以及维权机构设置缺失,使得未成年人的隐私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存在一定差异,而从现有司法审判来看,并未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予以有效地区别照顾,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功能被予以限缩[(四)法律教育缺位从现有教育体制来看,并未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体制建设当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均存在着缺位现象。一是从家庭教育来看,并未将法制教育融合到家庭教育当中。在实践当中,存在着大量父母离异不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未成年人形成了巨大心理创伤。在家庭条件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容易走入犯罪歧途。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将造成未成年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粗暴适用统一的教育模式,必然使未成年人陷入高压环境当中,产生畸形心理。在受到不良因素诱导后,容易实施犯罪行为。第二,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多重视分数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并未将法治教育融合于学科教育当中,使得现有素质教育难以满足犯罪预防需求。在未成年人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有效引导。如未成年人缺失法律意识,则使其难以从思想上抵抗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不良因素诱导下,未成年人容易实施犯罪和不理智行为。尤其是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贪污腐败案件出现公众视野当中。未成年人在接收相关信息后,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冲击单一的是非观念。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做出犯罪行为。四、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建议(一)转化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意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首先应转变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提升法治思想水平,以思想观念抵御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第一,应当增强对未成年人的普法力度,使未成年人充分了解刑事法律规则。应重视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当中的内容穿插于普法当中。在普法活动进行中,应着重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其自觉抵御不良习俗风气的影响。减少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方面的冲击,使其形成抵抗不良思想的能力。第二,增强未成年人的犯罪防范意识。之所以未成年人法制意识较弱,与法治素养较低密切相关。在未成年人受到校园欺凌后,由于缺少法治知识,多通过同态复仇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则设置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应以有效的法律体系予以引导。因此,应进一步细化完善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法律制度、规则设计,为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形成法律支撑。第一,应当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规范体系构建。在我国《刑法》当中,并未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独立的章节,由此使得未成年人并未与成年人在刑事法律规范中获得有效区分,使其难以得到特殊化保障。通过设置独立章节,能够限制未成年人犯罪种类,并对其具体处罚力度作出限定。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犯罪独立于具体章节当中,不仅能够促进量刑的从轻减轻处理,同时也能够为法官司法裁判提供一定指引。因此,应当在《刑法》当中设置与未成年人有关的独立章节,调整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裁判依据。在《刑事诉讼法》当中,也应制定与未成年人有关的诉讼程序。在处置方式、审理程序、案件管辖等方面,对未成年人予以一定优待和特殊保障,将其与成年人犯罪予以区分。应当独立设置与未成年人有关的刑事诉讼程序,对法官的司法裁判予以引导,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利益提供法律支撑。除此之外,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可设置专门的执行法律规范,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可通过其他方式对其予以教育,有效推动未成年人再次融入社会,减少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第二,应当完善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制度构建。在未成年人犯罪防范机制构建当中,应贯穿于刑事法律规范的全过程。因此,应从各类法律制度入手,强化未成年人利益保障。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当中,应充分关照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在其未被审判时,不应基于有罪推定思想而认定其罪犯身份。因此,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名誉,不应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不应对外传播与未成年人有关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与此同时,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审讯时,应当遵循尽快的基本原则,不应实质减损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应通过有效方式使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到案件审理过程当中[(三)完善相关司法保护体系的设置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构建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司法保障体系的积极作用,减少未成年人再犯的可能性。第一,应当建立健全少年法庭制度。近年来,少年法庭制度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法庭工作意见》当中提出,法院应当高度重视少年法庭的建设质量。虽然我国少年法庭数量增加,但是少年法庭的适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未成年人未被作出审判前,审判人员应当与未成年人充分协商,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性格背景调查,尽可能以缓刑制度弱化刑事裁判对未成年人成长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少年法庭结构中,应采用圆桌审判的方式缓和审判气氛,减轻未成年人的消极抵抗情绪。在法庭审判中,必须要求未成年人到场,保障未成年人的各类利益。第二,应当进一步完善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有关的司法制度。一是应当加强未成年人司法机构建设,形成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案件交接专门机构,使其能够充分总结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裁判经验,有利于后续帮教工作的落实。二是应当完善司法矫治体系,建设提升社区的矫正质量。社区矫治将对未成年人再次融入社会形成重大影响。现有社区矫治主要以志愿者和兼职形式为主,矫治质量较低。因此,应当将具有心理学知识、法学知识的全职人员引入社区矫治组织机构中,充分发挥引导人员的专业作用。(四)强化全社会联防机制的建设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联防机制尚未形成合力密切相关。只有形成有序的社会预防机制,才能够减少成年人犯罪概率。一是应当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纠正未成年人的不良习惯、失范行为。在家庭教育当中,应转变与未成年人沟通方式,满足未成年人对家庭的情感需求,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二是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学校能够有效构建未成年人的知识体系,可将法治意识、法治知识融合于未成年人的日常教育当中。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可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向未成年人展示犯罪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和素养。三是应当构建社会联防机制,形成有序的社会预防体系。只有为未成年人成长形成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应强化社会文化的综合治理,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娱乐场所,抵制低俗文化的消极影响。由此为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结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逐渐增多,呈现着明显的低龄化、团队化、暴力化发展趋势。对青少年犯罪予以预防,是促进社会稳定、保障青少年合法利益的重要方式。然而,从现今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来看,现有法律规范仍存在着原则化的特点,使得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较弱。同时,由于司法保护不足,造成部分青少年在犯罪后难以重新融入于社会生活当中。为此,应当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建议。一是应当强化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意识,使其提高抵抗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二是应当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三是应当完善青少年保护的司法体系,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引导青少年的行为。四是应当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预防机制,减少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不当渗透。由此,将全方位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为青少年营造更为有序的成长空间。参考文献[1]史立梅,孙若尘.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语境下的性引诱行为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5):123-131.[2]王贞会,蔡沐铃.美国治理网络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联邦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5):132-140.[3]肖姗姗.国家责任理论指导下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思——以《刑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为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51(04):82-91.[4]罗海敏.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的建构——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04):83-92.[5]叶小琴.我国少年刑法立法的体系化[J].法学评论,2022,40(04):125-135.[6]李永升,安军宇.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情节恶劣”的法理探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4):133-140.[7]周颖.回应型立法理念下专门教育立法的走向——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为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3):11-19.[8]陈华.公安机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功能、现状及其制度构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3):117-128.[9]黄明儒,张继.涉罪未成年人救赎之路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为切入点[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03):41-55.[10]宋英辉,刘铃悦.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核准追诉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22(03):66-76.[11]陈伟.未成年人涉毒犯罪的政策权衡与刑罚适用[J].学术论坛,2022,45(02):57-66.[12]杨宇琦.惩罚或是挽救: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社会认知失调与协调[J].当代青年研究,2022(02):73-79+101.[13]于阳,周丽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干预体系的制度构建[J].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