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_第1页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_第2页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_第3页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_第4页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影视媒介素养第七讲影视媒介素养第一节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一、视频媒介符号的多维表达力视频语言符号多元化的主要构成

2.视频语言符号的主要元素3.视频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第二节电影媒介特征与素养一、电影的诞生与意义二、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三、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二、影像语言的纪实性1.影像纪实的内涵2.影像纪实的虚拟环境三、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

1.影像谎言与假新闻2.伪语境与影像错误再现第三节电视媒介特征与素养一、电视的诞生与意义二、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三、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视频影像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吗P151本讲对应的是自电子传播媒介产生以后至互联网出现这一时期,即传统电子媒介的媒介素养。我们选择其中影响力最大、受众群最广,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电影和电视为代表对象。对于如广播等其他类型的电子媒介不再一一阐述。“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价值观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电子媒介所左右。人类社会几乎彻底地让商业市场来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和模仿的榜样,这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第一节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一、视频媒介符号的多维表达力(一)

视频语言符号多元化的主要构成语言构成:

画面、声音、造型、镜头、特辑、编辑等(二)构成语言符号的主要元素:

图像要素+声音要素+文字要素

P152P152其中文字具有界定意义(一)

5图像看声音听文字读视频媒介——视听媒介当代传播主要借助于三大符号(二)构成语言符号的主要元素:P153(三)视频语言的传播效果画面语言:构图、光效、色彩、影调语言等声音语言:人声、音乐、音响语言等造型语言:观念造型、心理造型、象征造型、哲理造型、模糊造型语言等镜头语言:推、拉、摇、移、跟、俯拍、仰拍特技语言:定格、慢镜、空镜、快切、闪回、闪念、叠化编辑语言:声音转换、动作转换、因果转换、引申转换明亮:清白、天真、纯洁、生命精美、喜悦、强有力昏暗:罪恶、死亡、污染、神秘、沟通不畅、不祥预兆P153二、

影像语言的纪实性“纪实”,在汉语中专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影像纪实”即通过摄像技术直接记录真实情景。视频媒介通过视听符号再现“原生态”影像,重现客观中真实元素直观的逼真感——现场感(喜悲感),用文字语言无法描绘(一)影像纪实的意义强化人们接受事物和记忆现实情感逼真的佳作永葆“魅力”只能呈现不能准确传达含义P154(二)影像纪实中的虚拟环境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身外世界与脑中图景”这个意味深长的命题,即“两个环境”理论:人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两个环境建构了三种现实:客观现实: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媒介现实:媒介所呈现出的事件情景;受众现实:特指受众通过传媒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P154P155视频时代不再“眼见为实”科幻影片的外星人不是真实的,古装戏中的帝王将相不是真实的;一张照片可能经过了效果处理,一个演员可把某个角色从青年演到老年电视新闻中,即使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组合在一起却可能表达一个虚假的意思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Seeingisnotbelieving)影像也会“说谎”[消费主张]如此购物广告.flv

影像谎言是对真实的错误再现三、

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一)影像谎言与假新闻新闻领域的影像谎言即新闻对现实的错误再现——虚假新闻《见书案例7》新闻需要用图像镜头说话,不允许使用特技效果。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说谎方式是导演的摆拍和补拍“导演”和“摆拍”指新闻记者干预新闻事件进程,按照自己意图对被摄对象进行安排和布置,完成拍摄“补拍”指新闻事件发生后,电视记者按照自己意图要求被摄对象“重演”新闻事件,从而完成拍摄记者在街头采访市民,事先写好纸条请市民照本宣科,典型的“导演”和“摆拍”P15511“伪事件”“伪事件”即蓄意安排甚至臆造用于被报道的事件,也称“伪语境”“伪事件”就是被广大公众深恶痛疾的“假新闻”媒介素养理论认为娱乐节目中可出现伪语境,那是娱乐艺术的需要,但“伪语境”是与新闻和一切真实性资讯传播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作为图像革命的主要产物:假新闻是影像谎言,是错误的再现,不是现实地再现,更不能归类到艺术再现(二)伪语境与影像的错误再现伪语境是源于电报和摄影术的重要产物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娱乐或功利

“伪语境是丧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的避难所”波兹曼《娱乐至死》12P157(三)虚构作品中的错误再现艺术再现——“表现主义”被推向中心20世纪的图像复制和流通手段的大发展把表现——表演推向了文化舞台的中心由于真实已经隐退到传媒文化中咄咄逼人的、不间断的图像背后,19世纪经验主义对再现真实的关注,也随之消退—批判传播学有些虚构作品的艺术再现不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而是将“表现”推向文化中心这有悖于影像投射现实的属性影像的虚构在互文性(见词注13)造成视频符号雷同的现象,抹杀个性

P158四、传媒的操控性实质是,是劝服性传播与逼真诱惑1992年4月末,比尔·克林顿竞选总统的专家发现,40%以上的选民并不喜欢这位候选人。人们认为克林顿浅薄,虽是快人快语,却不坦诚,他的妻子更是热衷于追逐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克林顿的民意问题专家、策划人和媒介顾问一致认为,必须为克林顿夫妇量身定做新形象。总统候选人走到哪都是新闻,但克林顿“做秀”事件带有强烈的宣传意图。

P159*当年7月克氏的竞选旅行中,《纽约时报》刊登大幅照片:克林顿夫妇、戈尔夫妇穿着便装,坐在干草捆上,与俄亥俄州的农民聊家常,背景是一片玉米地,一间农机棚和一些穿着套装的助手,照片的标题是“只是普通人”。

(一)操控符号(manipulatesymbols)媒体必须“操控符号”

,对原始的传播素材进行编码——所谓的操控“正操控”:是告知受众新闻事件,让受众接近事实的本真“负操控”:是对受众的某种引导,劝服其改变固有的态度和行为P160*新闻与广告中的形象运用相同:二者都追求形象,将之置于典型环境中新闻形象可成为广告素材,广告形象有时有新闻性,广告形象可模仿新闻手法因为广告容易误导受众,新闻管理部门要求电视台在播出这类广告时在屏幕的一角明确标明“广告”字样。

*新闻与广告中的形象运用

相异:新闻形象必须真实,广告形象可虚构

新闻形象建构主要来自于选择和剪接;广告形象的建构主要来自于创意和设计新闻形象的修辞立论度低广告形象的修辞立论度高表7-1.新闻与广告影像形象比较P160(二)

刻板印象影像错误再现经常表现为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塑造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早是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提出的,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英文中与刻板印象对应的单词是stereotype和stereotyping,前者指人们对某类事物形成的印象,后者指形成这些印象的过程。例如,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人大都比较聪明、幽默、有进取心和个人主义精神,法国人浪漫、开放,以色列人精明、能干、会做生意在广告中,年轻女性风情万种,中年女性都是贤妻良母……都属于刻板印象。P161*媒介接受的三重境界阅读:观看、收听内容,获知信息分析:内容、框架、结构,检视内容的构建,对内容进行质疑反推:媒体在内容背后的组织与制度安排

媒介素养的精髓!!!

——考题P161小结视频媒介具有多维符号表现能力,其中文字具有界定意义——构成的语言符号:画面、声音、造型、镜头、特辑、编辑等——构成语言符号的三大要素:图像要素+声音要素+文字要素影像语言具有纪实性——影像纪实即通过摄像技术直接记录真实情景,给予人们现场观感——影像纪实中的“现实”事物处在虚拟环境中,故眼见不一定为实视频媒介会出现影像谎言和错误再现——在虚拟语境中人为制造谎言语境,使影像说谎,生成“伪语境”——“假新闻”,也即“伪事件”,是影像谎言和错误再现——虚构作品中艺术再现的原则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形象塑造情理之中的“操控符号”需要媒介接受的“三重境界”——符号操控包括正操控与负操控,谨防劝服性传播及逼真诱惑——影像的错误再现将直接影响媒介受众的刻板印象——受众媒介接受需要“阅读内容、分析框架、反推结构”三重境界P162第二节电影媒介特征与素养无论从问世时间还是篇幅钜制,电影都是所有视频媒介中的龙头老大。

电影,又称映画、第七艺术,通常指用摄影机拍摄,对运动中的人与事物进行快速曝光,然后由放映机放映的过程,以同步方式再现的影像与声音P163第七艺术:被称作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之后的第七门艺术一、电影的诞生与意义(一)诞生在传媒技术发展中的电影艺术作为艺术表现媒介,电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技术手段,通过放映和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表现和传达一定内容的样态。发明电影的科学依据:

1829年被发现的“视觉滞留”原理,即:人眼中的形象在大脑的停留时间为1/24秒。P164(二)电影媒介的特征第一,电影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展示运动的美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表征。

第二,电影媒介可以呈现纵横交错的时空结构。有交错式:将时空交错,颠倒叙述;也有顺序式:即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空顺序叙述内容。

第三,电影媒介利用“蒙太奇”创造逼真性与虚拟性的统一。P164二、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一)电影的品性第一,富有运动性美学品格和感官体验《侏罗记公园》里大小恐龙的各种破坏性运动;速7汽车的飞驶速度的运动特征匹配的语境,再如枪战追杀竞技类大幅度运动状态都是电影媒介绝好题材

第二,饱含丰厚人伦底蕴的思想性媒介叙事的核心价值是抒情,深度刻画人的情感世界。《教父》、《后天》、《英雄》、《》第三,渗透美学本色的艺术媒介第四,是高科技性媒介。P165(二)电影的功能电影的根本任务是叙事,有技术性能电影的叙事机制被划分为七种影像系统,即真实影像系统、抽象影像系统、象征影像系统、特殊文化影像系统、兼容式影像系统、神话影像系统、解构型影像系统电影媒介的符号是运动的声画影像电影媒介原理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P167使运动的声画影像传递丰富于文字语言的信息,以影像形象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听记忆,跳过文字思维这个抽象的过程而触动观众的感知经验和心灵感受,引导观众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三)电影的风格与类型电影媒介的影像再现是在虚拟环境中,除了取景于自然界,跨越时代的情节要取自于摄影棚——这一典型的虚拟场景关于电影风格,诸多导演大师个性异同点,具有代表性的是卢米埃尔和梅里爱P167两位先驱迥然不同的电影风格: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三、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一)我国的电影生态环境电影生态环境指与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些主要的环境因素构成对电影创作理念、美学取向、经济与文化目标的直接影响。市场经济文化体制转型,电影产业化电影商业运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应意识到电影这种媒介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P169(二)电影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有制作、发行、推广三大结点流程从创意主题——编制剧本——费用预算——融资赞助——电影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推广——院线上映——衍生品售卖P170商业效益主要出现在以下环节:票房:融资与广告赞助:院线拷贝:海外发行:主题衍生品销售:P171第三节电视媒介特征与素养一、电视的诞生与意义(一)电视媒介的国际发明1817年,化学元素“硒”被发现1873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梅提出光电效应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可夫发明可转动扫描的圆盘——“尼普可夫盘”1899年,物理学家兹化伊金发明光电摄像管,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展示制造电视

P171P172获“电视之父”的称号二、电视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相继在英美德等国使用,开始播出电视节目,二战后才得到实质性的发展1954年,美国第一个彩色电视诞生上世纪60年代,美国第一个将通讯卫星运用于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电视真正走入大众生活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迈出人类第一步,全世界7.23亿人在电视上睹这一历史时刻电视不断改头换面:到有限电视、卫星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每一次视觉冲击成为最普遍的休闲和娱乐形式

电视媒介是跨领域跨国界跨越时空的国际发明(二)电视媒介特征与意义电视也是一种影像艺术表7-2:电视与电影媒介特征之比较相同的五个方面相异的七个方面电视使影像传媒第一次深度进入百姓生活向社会大众提供低成本的电视媒介服务迄今依然作为家庭媒介消费的主要形式这是电视媒介的特殊意义。P173二、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一)电视的品性第一,电视依赖于电视传媒机构的强组织性,公共性强,公信力高,传媒技术先进且渗透家庭而成为强势传播媒介第二,电视媒介具有综合艺术性美学特征第三,电视媒介具有娱乐天性第四,电视传媒的集权和垄断性赋予其更强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P174(二)电视媒介传播内容与功能通用的主要内容频道有:新闻报道类:主流传媒第一要职,专频播报深度访谈类:新闻的延伸,专题深度播报文娱节目类:电视剧、电影、音乐、综艺等体育报道类:以专门和大型赛事的实况转播行业专业类:面向如财经、科教等特定领域定向观众类:针对特定观众,如少儿、农民新闻与娱乐是电视最主要的两大功能娱乐节目最能体现频道竞争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