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二选择题专攻2.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1页
《高中化学》专题二选择题专攻2.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2页
《高中化学》专题二选择题专攻2.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3页
《高中化学》专题二选择题专攻2.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4页
《高中化学》专题二选择题专攻2.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化学与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1)“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硇水”指的是硝酸。(2)药物“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这里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4)《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6)《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8)《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9)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其“鍮石”指铜单质,“假鍮”指铜的合金。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3.古代化学技术主要反应或成分说明黑火药S+2KNO3+3Ceq\o(=,\s\up7(点燃))K2S+N2↑+3CO2↑氧化剂:S、KNO3指南针指南针由天然磁石制成,磁石的主要成分是Fe3O4Fe3O4具有磁性湿法炼铜“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Fe+CuSO4=Cu+FeSO4①还原性:Fe>Cu;②胆矾——CuSO4·5H2O;③“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火法炼锌ZnCO3+2Ceq\o(=,\s\up7(高温))Zn+3CO↑-“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在0.02%以下)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①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②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③合金熔点低于成分金属“烧酒”“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蒸发结晶“……(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1.(2022·山东,1)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A.金(Au):“虽被火亦未熟”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答案C解析金(Au):“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体现金的稳定性,与其氧化性无关,A不符合题意;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符合题意;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eq\o(=,\s\up7(△))Ag2S、2Cu+Seq\o(=,\s\up7(△))Cu2S、Fe+Seq\o(=,\s\up7(△))FeS,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不符合题意。2.(2020·全国卷Ⅱ,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答案A解析胆矾是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错误;湿法冶铜,利用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B正确;“熬之则成胆矾”就是加热浓缩、溶质结晶析出的过程,C正确;“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Fe+CuSO4=Cu+FeSO4,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D正确。3.(2020·全国卷Ⅲ,7)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答案C解析孔雀石、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能与酸反应,C错误。4.(2022·海南,2)《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A.洗涤 B.粉碎C.萃取 D.蒸发答案C解析“水洗净”是指洗去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污渍、泥沙等,涉及洗涤的操作;“细研水飞”是指将固体研成粉末后加水溶解,涉及粉碎溶解的操作;“去石澄清”是指倾倒出澄清液,去除未溶解的固体,涉及倾倒的操作;“慢火熬干”是指用小火将溶液蒸发至有少量水剩余,涉及蒸发的操作;因此未涉及的操作是萃取。1.(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化学与中华古文化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人生请治田,种秫多酿酒B.石穴中水,所滴者皆为钟乳C.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D.锡中杂铅太多,入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答案B解析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溶洞中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选;“将欲制之,黄芽为根”指金属汞可以和硫黄发生反应得到硫化汞:Hg+S=HgS,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锡中杂铅太多,入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铅与醋酸反应过程中Pb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2.(2023·山东济宁一中模拟预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歌描述中存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答案B解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了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eq\o(=,\s\up7(高温))CaO+CO2↑,A不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有草木的燃烧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选;水滴石穿蕴含着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不选;在淘沙的过程中由于金的重量比沙大得多,因此先沉降,与沙分离,利用了物理方法,D不选。3.(2023·济南市高三统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对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酒是陈的香”是因为酒在长期存放过程中生成了酯类物质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一定条件下,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C.“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矾”都是金属硫化物D.“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答案C解析酒放置时间长,少量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酸,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所以产生香味主要是因为酒中含有酯类物质,A正确;冰转化为水的过程吸热,因此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B正确;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不是金属硫化物,C错误;火药中“硫”为硫黄,“硝”为硝酸钾,D正确。4.(2023·辽宁葫芦岛市高三质量监测)《新修本草》中有关青矾的记载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青矾中含有二价铁离子B.青矾需密封保存C.青矾的水溶液显酸性D.“烧之赤色”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答案D解析青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其中铁元素为+2价,A正确;青矾中的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需密封保存,B正确;青矾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含有Fe2+,Fe2+水解使溶液显酸性,C正确;灼烧青矾,FeSO4·7H2O分解生成Fe2O3、SO2、SO3等,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5.唐代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记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B.“抽丝编绢”涉及化学变化C.蚕丝和棉纤维都是天然高分子,用灼烧法无法鉴别D.蚕丝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否则会因蛋白质变性而造成破损,故A正确;“抽丝编绢”是将蚕茧抽成线,再编制成绢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灼烧的方法能够鉴别蛋白质和纤维素,故C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D错误。6.《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A.蒸馏 B.升华C.干馏 D.萃取答案B解析升华是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故选B。7.朴(pò)硝也称芒硝,《本草衍义》中记载的精炼方法:“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同“硝”)渗出罐外,羽收之。”该精炼操作中未涉及的过程是()A.萃取、分液 B.搅拌混合C.冷却结晶 D.加热溶解答案A解析“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渗出罐外,羽收之。”意思是在天寒地冻的腊月天,向一个未使用过的瓦罐中注入热水,取2升(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的“升”意义不同)粗朴硝加入热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将瓦罐挂在比较寒冷的北屋檐下,冷却,朴硝就会渗出瓦罐而结晶,用羽毛刮下来,即得纯净的朴硝。该过程中涉及加热溶解、搅拌混合、冷却结晶,没有涉及萃取和分液的过程。8.中国古代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蒸馏 B.过滤C.萃取 D.升华答案A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制取花露水的方法实际上和现代蒸馏的方法是一样的,“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冷凝液体的过程,故选A。9.(2023·湖南娄底市高三质检)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常见古诗文中对应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选项古诗文化学知识A唐代《传信方》对巴石的记载:“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丸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B《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对硇水的记载:“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可能为稀硫酸C《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为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D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该实验操作方法是蒸馏答案B解析“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说明“硇水”能溶解单质银,硫酸不能与Ag反应,“硇水”不可能为稀硫酸,故B错误;依据合金的性质可知,剂钢为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故C正确;烧酒的制造工艺利用的是蒸馏的方法,故D正确。10.(2023·南京高三模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鎏金技术的国家,汉代的长信宫灯采用了鎏金技术。《本草纲目·水银条》引用了梁代陶弘景的话,记载道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消化金银使成泥”,即水银与金反应形成化合物B.鎏金技术中将水银用作在器物上镀金银的电镀液C.鎏金技术应用了合金的熔点低于成分金属的性质D.长信宫灯表面有鎏金,破损后不易被腐蚀答案C解析金银可熔化于汞中形成合金,但不能与汞反应,A错误;古代鎏金技术指火法镀金,不是电镀原理,B错误;合金的熔点低于成分金属,鎏金技术将熔融的金汞涂于器物表面,再加热除去汞,C正确;长信宫灯是表面有鎏金的青铜器,破损后易发生腐蚀,D错误。11.“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新篡云南通志》记载:“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錾刻花纹或篆隶正草书于上,以银屑(氧化银)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