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规程》_第1页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规程》_第2页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规程》_第3页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规程》_第4页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40

P59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PNB/TXXXXX-20XX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规程

拟改名: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技术

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perationandManagement

ofFishRestockingStationofHydropowerProjects

(征求意见稿)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NB/TXXXXX-XXXX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

知》(国能科技〔2016〕238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技术条件、管理制度、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

种培育、鱼病防治、放流、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管理以及档案管理。

本规程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负责日常管

理,由能源行业规划水库环保标准化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

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

北小街2号,邮编:100120)。

本规程主编单位:

本规程参编单位: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II

NB/TXXXXX-XXXX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技术条件..................................................................................................................4

5管理制度..................................................................................................................5

6亲鱼培育..................................................................................................................7

7人工繁殖..................................................................................................................9

8苗种培育................................................................................................................11

9鱼病防治................................................................................................................14

10放流......................................................................................................................16

11设施设备运行维护..............................................................................................17

12安全管理..............................................................................................................19

13档案管理..............................................................................................................21

附录A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主要基础设施..................................................22

附录B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主要设备器材..................................................23

附录C鱼类增殖放流站生产运行流程..................................................................24

附录D亲鱼管理档案..............................................................................................25

附录E亲鱼收集、驯化、培育工艺流程..............................................................27

附录F养殖日常水质管理档案...............................................................................28

附录G养殖日常投喂管理记录..............................................................................31

附录H淘汰亲鱼基本信息记录..............................................................................32

附录J亲鱼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流程.......................................................................34

附录K受精卵孵化记录..........................................................................................37

附录L苗种生产......................................................................................................38

附录M养殖用药普通处方签.................................................................................40

附录N常见鱼病防治药品名录..............................................................................41

附录P鱼类增殖放流记录.......................................................................................43

本规程用词说明..........................................................................................................44

引用标准名录..............................................................................................................45

附:条文说明..............................................................................................................46

III

NB/TXXXXX-XXXX

1总则

1.0.1为规范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统一技术要求,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的技术管理。

1.0.3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应满足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文件确定

的功能和任务要求。

1.0.4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NB/TXXXXX-XXXX

2术语

2.0.1鱼类增殖放流propagationandreleasingoffishes

按照水电项目开发的环评和设计规范要求,人工培育鱼类苗种或亲体向水电

项目相关水域投放的活动。

2.0.2亲鱼parentfish

已达性成熟年龄、性腺发育成熟且具备繁育子代能力的野生或者原种鱼类个

体。

2.0.3人工繁殖artificialpropagation

筛选成熟亲鱼,人工催产授精,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

过程。

2.0.4检验verification

通过测量鱼类体长和体重等可量性状,观察鱼类外观和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同时可运用鱼类种质鉴定技术,综合判断种质纯正性和健康情况。

2.0.5检疫quarantine

采用分子生物学、生化测定或色谱检测等方法对病原微生物和药物残留进行

医学检验和卫生检查。

2.0.6野化训练wildtraining

鱼类放流前,在自然生态条件或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使其逐步适应野生环

境的过程。

2.0.7放流标记releasingtag

采用体外挂牌、耳石标记、射频标记以及荧光标记等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放流

鱼实施标记的活动。

2.0.8后备亲鱼reserveparentfish

拟用于人工繁殖但尚未完全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鱼。

2

NB/TXXXXX-XXXX

3基本规定

3.0.1鱼类增殖放流站投入运行前,应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水产苗种

生产许可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等资质性证照;生产运行过程

中,应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

护法》以及《中国水生生物保护国家行动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3.0.2鱼类增殖放流站在运行过程中,应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尤其应针对

鱼类增殖生产流程、关键水质指标检测、养殖设施设备运行以及养殖技术资料整

理和归档等关键的生产技术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3.0.3鱼类增殖放流站驯养、培育的珍稀特有鱼类种鱼,应为收集的野生物种或

人工繁育的子一代亲鱼,最大限度保持物种的原始习性和性状。

3.0.4鱼类增殖放流站应遵循鱼类养殖“八字方针”(水、种、饵、密、混、轮、

防、管),科学、合理的组织鱼类养殖生产。

3.0.5鱼类喂养,应遵循“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四看”(看季节、

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类摄食情况)的基本原则,满足“匀、足、好”的基本要

求。

3.0.6鱼类增殖放流站应遵循“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的

基本原则,加强鱼类病害防治管理。结合特定鱼类、特定区域的养殖条件,建立

规范、高效的病害防治技术体系,明确不同病害防治的技术规程和操作流程。

3

NB/TXXXXX-XXXX

4技术条件

4.1硬件

4.1.1鱼类增殖放流站建(构)筑物主要包括亲鱼培育池、苗种培育池、生物饵

料池、催产池以及抽水泵站等。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主要基础设施可参照附

录A的有关规定配置。增殖放流站选址、建(构)筑物和配套养殖设施的设计应

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规范》NB/T35037的有关规定。

4.1.2鱼类增殖放流站需配置鱼类养殖生产、水质化验检测等常用的工器具及仪

器设备。鱼类增殖放流站养殖生产运行主要设备器材可参照附录B的有关规定配

置。

4.2软件

4.2.1组建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机构,并配置运行管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明确分工和职责。

4.2.2鱼类增殖放流站的生产流程应包括基地生产运行流程和鱼类苗种生产工

艺流程,基地生产运行流程可参照附录C。

4.2.3鱼类增殖放流站需要有人工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鱼病防治等方面

的技术储备,并且人员具备一定的生产应用型科研能力。

4.2.4鱼类增殖放流站需制定运行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人事管理、采购管

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等。

4.2.5鱼类增殖放流站需与国内水产类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搭

建技术支撑平台。

4

NB/TXXXXX-XXXX

5管理制度

5.1人事管理制度

5.1.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及职责要求建立相应的任职

资格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岗位的任职条件和要求。

5.1.2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根据自身的运行管理要求及岗位特点,制定科学合理,

且针对性较强的员工培训制度,其内容应涵盖:培训目的、培训类别、培训方式

以及培训组织管理流程等。

5.1.3鱼类增殖放流站应以岗位责任履行情况为核心,建立科学、透明、高效的

员工考核制度,内容应包括:适用范围、考核原则、考核类别、考核标准以及奖

惩机制等。

5.2物资管理制度

5.2.1应建立规范、有效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应涵盖:适用范围、

采购工作原则、采购方式以及审批流程等。

5.2.2仓库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物资出入库登记制度、物资保管要求、仓

库基础设施管理要求、仓库财务信息管理以及库管人员职责等。

5.2.3应制定严格规范的物资领用管理制度,内容涵盖:适用范围、物资领用原

则、物资领用审批流程以及领用标准等。

5.2.4应编制常用仪器设备操作手册,建立仪器设备使用、保养和维修登记制度

和管理流程。

5.3养殖管理制度

5.3.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根据总体规划和已经具备的条件,制定年度和中长期的

养殖生产综合计划。内容包括:繁育种类、养殖规模、经费预算、养殖周期、亲

鱼储备、技术措施以及后勤保障等。

5.3.2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根据蓄养鱼类的基本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物资产

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养殖鱼类等级划分、数量规模、种群结构、亲鱼档案和淘

汰更新记录等。

5.3.3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建立严格、规范的站区生产环境和水体养殖环境管理制

度,内容应包括:适用范围、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监测监控手段以及环境调控

与维护措施等。

5.3.4鱼类增殖放流站投入运行后,应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通过技术引进、创新

研发、实践应用、人才培养,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项目管理、技术标准、技术

方案、生产计划、工作总结、试验报告以及生产、试验、运行的相关记录等技术

资料,应建立数据库,制定查阅、使用和保密的相关制度。

5

NB/TXXXXX-XXXX

5.3.5鱼类养殖的日常管理,应按照“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

类摄食情况)的基本原则,建立巡视、检查制度,定时、定点检查鱼类养殖和设

备运行情况,同时做好当班记录和资料存档工作。

5.3.6鱼类养殖过程中,应建立检疫和防疫制度。包括亲鱼、鱼种、鱼苗等,在

引进或输出前,都应进行常规检疫,养殖过程中也应定期抽检。防疫制度应覆盖

鱼类的整个生产操作流程,包括:病鱼隔离、设施消毒、鱼体消毒、工器具消毒

等,同时应预防水源带病和交叉感染等疫情。检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鱼类检疫

方法》GB15805.1执行。

5.4信息报送制度

5.4.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以报告、报表的形式,定期(周报、月报及季报等)向

上级主管机关和有关部门报送工作计划、运行管理基本情况以及工作总结等重要

信息。

5.5应急管理制度

5.5.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针对供水、供电、水质污染等紧急、突发情况,制定相

应的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应急仓库,形成应急预案。制度应明确应急管理的目的、

适用范围、应急工作原则、应急等级划分、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处置措施以及应

急保障等内容。

6

NB/TXXXXX-XXXX

6亲鱼培育

6.1亲鱼选配

6.1.1亲鱼来源应以收集天然水域的野生个体为优先原则,亦可收集专业原种场

保育的原种或人工繁育的子一代作为亲鱼。运行过程中,可从培育苗种留种、选

育亲鱼。

6.1.2鱼类增殖放流站在投入运行的初期,应根据规划任务,收集亲鱼和后备亲

鱼,并对主要的繁殖个体进行标记,建立亲鱼档案,亲鱼档案记录表格式详见附

录D。

6.1.3应根据不同鱼类的生物学习性、个体大小、水温变化和运输距离等选择适

宜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法。运输方法包括:充氧水运输、保湿无水运输和活鱼舱

运输,特殊鱼类和特殊情况可选择麻醉后运输。亲鱼活体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活鱼运输规范》GB/T27638的规定。

6.1.4亲鱼和后备亲鱼运到目的地后,应对鱼体进行消毒、并放入专门的隔离鱼

池。经过检疫、康复治疗并观察10天~15天后,再转入亲鱼培育池。检疫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鱼类检疫方法》GB15805.1执行。

6.1.5收集的亲鱼数量应大于所需亲鱼的1.25倍,后备亲鱼与亲鱼数量宜按3:1

比例配置,雌、雄鱼比例宜为1:1。

6.2亲鱼培育

6.2.1亲鱼培育应根据特定亲鱼繁殖周期和全年生长、发育的需求,对影响性腺

发育、性成熟的主要因子进行有效的调控。调控措施包括针对性的营养强化、水

温和光照调控以及流水刺激等,应满足下列要求:

1春季产卵类型鱼类,春季可适当控饵,适量投喂其喜食的生物饵料或精饲

料,同时增加光照时间、加强水流刺激,促进性腺发育。

2夏秋亲鱼培育应加强鱼池环境管理,丰富日粮种类、足量投喂,促使亲鱼

更好的生长、发育。

3亲鱼越冬应根据鱼的种类和地域,合理的控制水温和光照,同时控制饲料

投喂、保持好水质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特定亲鱼可采取雌、雄分池培育措施。

4秋季产卵类型的鱼类应根据其性腺发育特点,调整培育阶段的技术措施。

特定种类在蓄养阶段可完全停食。

5亲鱼在完成繁殖后应及时转入康复鱼池进行康复治疗。产后亲鱼康复可根

据亲鱼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鱼类专用康复药剂或通用性抗生素。待性腺完全

吸收、鱼体复原,可转入下一个培育周期。

6.2.2亲鱼培育方式可选择流水单养培育、流水混养培育和静水养殖培育,亲鱼

培育方式具体可参见附录E。

1可选择流水鱼池对亲鱼进行单独培育。流水单养鱼类宜为适应流水生境的

肉食性鱼类。

7

NB/TXXXXX-XXXX

2可根据培育亲鱼的生态习性在同一鱼池放入不同种类的亲鱼或其他鱼类。

混养培育的鱼类搭配,应根据鱼类食物链关系、抗病能力等个体差异,研究分析

鱼类共生的生态条件。混养培育应着重控制与亲鱼有饵料竞争关系鱼类的数量。

3可选择池塘静水养殖对亲鱼进行培育。应根据特定鱼类对池塘环境的适应

能力进行培育,在亲鱼投放前,应通过养水、投放混养鱼种、增氧等措施,建立

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

6.2.3亲鱼培育的放养密度应根据特定鱼类的生态习性、培育设施类型、阶段鱼

体增重、水交换量、水温条件以及水体饱和溶氧量等综合因素确定鱼池的容鱼量。

流水鱼池和循环水鱼池,在水交换量达到2.5L/m的情况下,亲鱼放养密度可为

3kg~6kg/m2,折合平均体重2kg的亲鱼1.5尾~3尾/m2。池塘微流水培育,在新水

注入量达到50L/667m2/m的情况下,亲鱼放养密度可为300~500kg/667m2,折合平

均体重2kg的亲鱼150尾~250尾/667m2。混养培育亲鱼时,应按照总生物量控制,

适当降低亲鱼的放养密度。

6.2.4亲鱼培育的关键技术包括放养密度、水环境管理、饵料投喂、鱼病防治等。

特定鱼类的亲鱼培育可按照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在试验生产阶段,依

据成功案例,制定操作规程。

1水质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溶解

氧不应小于5mg/L,流水鱼池水体透明度不应小于80cm;池塘水质应符合“肥、

活、嫩、爽”的要求,亲鱼培育管理过程中应做好水质监测记录工作,日常养殖

水质管理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F。

2应采取措施控制养殖水体水温变化过程使其符合特定鱼类自然分布水域

全年水温变化规律。

3室外养殖应采取必要的遮阳、庇护等措施。

6.2.5亲鱼的投喂应根据特定鱼类的食性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应坚持“四定”

原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1%~2%,日常管理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水温、溶

氧条件和亲鱼摄食情况,适当增减日投喂量,日常养殖投喂管理记录表格式可参

照附录G。

6.3亲鱼补充与淘汰

6.3.1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过程中应根据亲鱼的繁殖能力、繁殖周期、亲鱼资源

的可获得性以及子代苗种质量等因素制定亲鱼补充、淘汰计划。

6.3.2亲鱼更新、淘汰应遵循先补充后淘汰、优胜劣汰以及保持遗传多样性的基

本原则。在不断补充新的繁殖亲鱼、保证年度人工繁殖生产规模的前提下,淘汰

老龄化、繁殖力下降的个体,保持亲鱼群体的优良性状。

6.3.3亲鱼淘汰应根据其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进行妥善处置,方式包括:标本制

作、种质保存、科研实验和科普展出等,对于淘汰亲鱼的鱼体废弃材料,应按照

无害化要求进行处置。

6.3.4淘汰亲鱼应在人工繁殖群体中注销的同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记录表格

式参见附录H。记录信息主要包括淘汰原因、淘汰时间、鱼类名称、亲鱼来源、

雌雄性别、年龄、常规生物学指标(如:体长、全长、体重等)、繁殖年限、繁

殖次数以及处置方式等,淘汰记录应连同原始亲鱼档案一并存档。

8

NB/TXXXXX-XXXX

7人工繁殖

7.1亲本选择

7.1.1鱼类人工繁殖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亲鱼检查、催产、授精以及孵化等技术

环节,人工繁殖过程中应做好检测和记录工作,人工繁殖工艺流程及关键参数记

录表格式可参照附录I。

7.1.2可采用外部形态观察,或结合性腺组织学检查的方式,进行雌、雄亲本的

鉴别和成熟度的判断,宜符合下列要求:

1雌鱼腹部膨大、饱满、圆润,卵巢轮廓明显,压感松软,生殖孔突出、红

肿。通过鱼卵组织切片准确的判断性腺的发育时期。

2雄鱼副性征较为突出,轻压腹部或有少许精液从泄殖孔流出,遇水后会迅

速散开。通过显微镜观察精子活力,判断精液的质量。

7.1.3按照授精的方式合理配置雌、雄亲鱼。当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时,雌、雄亲

鱼宜按3:1~1:1配置。当采用自然授精方式时,雌、雄亲鱼宜按1:1~1:1.5

配置。

7.1.4当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时,雌、雄亲鱼宜分池暂养。

7.2人工催产

7.2.1催产时间应根据特定鱼类自然繁殖的适温范围和亲鱼的成熟度确定。冷水

性鱼类繁殖水温一般在6℃~14℃之间;温水性鱼类在16℃~24℃之间。

7.2.2鱼类人工繁殖使用的催产药剂主要包括: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马来酸地欧酮(DOM)以及鱼类脑垂体

等。特定鱼类的催产应选择适合的催产药剂和配方。

7.2.3特定鱼类的催产可根据其发布的人工繁殖技术标准,确定催产剂量,亦可

使用催产药剂使用说明书的推荐剂量。雄鱼催产剂量可按照雌鱼的50%。

7.2.4催产药剂使用前,应按照说明书稀释、配制。雌鱼催产可根据成熟情况选

择一针注射法或多针注射法,多针注射催产剂量应逐步递增。雄鱼可采用一针注

射法。注射部位可选择亲鱼的胸鳍基部或背鳍肌肉部位,呈45度角缓慢注射。

7.2.5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催产水温,催产的效应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达到预期

的效应时间后,应密切关注雌雄亲鱼的活动情况,每隔2小时对亲鱼排卵、排精

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采集。鱼类繁殖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记录催产繁殖相关的

数据指标。

7.3人工授精

7.3.1鱼类精、卵采集全过程要求避光操作,鱼卵在人工授精前应注意不能沾水。

7.3.2雌、雄亲本的催产,一般应同步进行,先采集鱼卵,然后用雄鱼精液直接

授精,也可提前采集、保存精液。特定鱼类的精卵采集和保存方法,可按照发布

的人工繁殖技术标准,或在试验性生产阶段,制定操作规程。

9

NB/TXXXXX-XXXX

7.3.3人工授精的方法可根据特定鱼类的繁殖习性和具备的条件,选择干法受精、

半干法受精或湿法受精。特定鱼类人工授精的方法可按照发布的人工繁殖技术标

准或在试验性生产阶段,制定操作规程。

7.3.4鱼卵胚胎发育到原肠期时,可采样、计数,对鱼卵受精率情况进行观察统

计。

7.4孵化

7.4.1鱼卵孵化设施的类型包括:锥形孵化桶、孵化环道、麦氏孵化器、孵化槽

以及尤先科孵化器等,鱼卵孵化应根据其自然属性选择适宜的孵化设施。

1沉性卵宜选用麦氏孵化器和尤先科孵化器;

2粘性卵宜采用“粘卵板”或人工鱼巢粘附后,悬挂于孵化槽,在流水中孵

化。亦可经过脱粘处理后,按照漂流性卵的方式孵化。脱粘孵化的操作方法应按

现行行业标准《粘性鱼卵脱粘孵化技术要求》SC/T1013执行。

3漂流性卵宜采用孵化环道或锥形孵化桶孵化。

7.4.2孵化设施和工具应提前清洗、消毒,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浓度为

5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h。应仔细检查孵化设备进排水及过滤装置,测试运

行状况。

7.4.3在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应根据鱼卵发育的需求情况,调控关键环境因子应

满足下列要求:

1受精卵孵化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

的规定。

2孵化水温应在特定鱼类受精卵发育的适宜范围内,日温差变幅不大于2℃。

3孵化过程中,应防止水源带入有害生物,并及时清除坏卵,防止水霉滋生。

7.4.4应根据孵化设施的容积和水交换量,结合特定鱼类鱼卵质量和溶解氧要求,

确定孵化密度。一般情况孵化密度不大于2000粒/L水体。特定鱼类的孵化密度可

按照发布的技术标准,或在试验性生产阶段,测试孵化密度、制定操作规程。

7.4.5鱼卵孵化过程应定时检查孵化设备的运行情况,适时调整进水量、流速以

及水流冲力。尤其针对漂流性鱼卵孵化应根据发育进程情况,按照“慢-快-慢”

的节奏调控孵化水流流速。

7.4.6应按时记录孵化设备运行的各项指标和鱼卵发育进程,在原肠期统计受精

率,出膜前期统计孵化率,受精卵孵化记录表格式详见附录J。

10

NB/TXXXXX-XXXX

8苗种培育

8.1鱼苗培育

8.1.1鱼苗培育宜选择静水微曝气或微流水的培育方式,鱼苗培育方式可参照附

录K的规定。培育设施的选型和使用,可按照特定鱼类苗种培育的工艺设计,从

已经建成、配备的专用设施中选择。

8.1.2早期鱼苗培育过程中,应定期对鱼苗进行体检和病检、随时检查设施运行

状况和防逃装置、控制好鱼苗培育的水体环境,全部操作要求规范、细致,为鱼

苗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1水质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溶解氧≥

5mg/L。

2水温应保持在特定鱼类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换水温差应≤±2℃。

3早期鱼苗培育应采取遮光措施,降低鱼苗的应激反应。(晴天光照强度应

≤200lx。)

8.1.3鱼苗全部孵化出膜后,可转出孵化设施,放入鱼苗培育池。放养前,应检

测水质和温差。放养密度应根据鱼苗大小和水体空间利用率来确定。一般情况,

放养密度可为5000尾/m3~10000尾/m3。特定鱼类早期鱼苗的放养殖密度可按照发

布的技术标准,或在试验性生产阶段,试验适合的放养密度、制定操作规程。

8.1.4鱼苗培育包括仔鱼期和稚鱼期两个阶段,培育周期通常需要25d~40d。

早期鱼苗的培育,应做好前期暂养、开口和转食等不同阶段的培育工作。

1鱼苗转入培育池后,第一阶段为鱼苗暂养阶段。不同鱼类、在不同的水温

条件下,暂养时间有所不同,一般为3d~10d,可通过观察卵黄囊的消耗和肠道

发育,确定开口时间。

2鱼苗内源性营养结束、排出胎便,则进入开口阶段。鱼苗开口阶段的培育

时间一般为15d~30d,可根据鱼苗的食性和适口性,选取蛋黄、水蚯蚓、轮虫、

水蚤等作为开口饵料,亦可用全效微粒子饲料直接开口。开口阶段的投喂应按照

“匀、足、好”的基本要求。鱼苗开口阶段饲料种类和投饲量可按照表8.1.5的

要求。特定鱼苗开口培育可按照发布的技术标准,或在试验生产阶段,依据成功

案例制定标准。

表8.1.5鱼苗开口阶段饲料种类和投饲量

日投饲量

投饲次数持续时间

饲料种类投饵密度投饲率

(次/d)(d)

(个/mL)(%)

轮虫卤虫15~202~35~10

枝角类桡足类20~252~38~15

鸡蛋黄2~32~33~6

水蚯蚓6~84~615~30

全效微粒子饲料2~34~615~30

3鱼苗开口后,可经过驯养,使其转变食性,从开口饵料逐步过渡为人工配

合饲料。鱼苗经过一段时间培育,器官发育逐渐完善,体质也得到增强,可进行

11

NB/TXXXXX-XXXX

转食培育。驯化初期,可用微粒子饲料和开口饵料混合投喂、或交叉投喂,逐步

过渡到转食微粒子饲料。微粒子饲料可按照鱼苗大小,选择合适的粒径。饲料的

粗蛋白含量要求不小于40%,其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

的规定。

4鱼苗完成转食后,继续培育10d~15d,待鳍条、鳞片发育完整,出现斑

纹色彩,外形和成鱼相似,可转入鱼种培育阶段。早期鱼苗培育的最后阶段,健

康鱼苗可全部投喂微粒子饲料,每天投喂1~2次,日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

3%。

5无法驯化转食人工配合饲料的鱼苗,应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营养需求,

选择投饲合适的生物饵料。日投饲量为鱼苗生物量的6%~8%。

8.1.5鱼苗培育过程中应根据生产管理制度要求,严格、规范做好巡池、水质监

测以及日常管理记录等工作,苗种培育记录表格式详见附录K。随着鱼苗的生长、

发育,体重增加,应及时进行分池培育。鱼苗分池过程中,应统计鱼苗数量和阶

段成活率。

8.2鱼种培育

8.2.1鱼种培育过程包括整个幼鱼阶段,应按照增殖放流任务和养殖留种的要求,

有计划的组织生产。鱼种培育宜采用流水鱼池的培育方式,部分种类可用静水池

塘的培育方式。

8.2.2鱼种培育应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1流水鱼池培育应按照培育水体的容积测算交换次数,关键水质指标应符合

以下要求:溶解氧≥5mg/L、氨氮<0.5mg/L、亚硝氮<0.1mg/L。特定鱼种流水

培育的水交换量,可按照发布的技术标准,或在试验性生产和设备调式阶段,测

定参数、制定操作规程。

2静水池塘培育鱼种,应根据水中溶氧的昼夜变化,定时开启增氧设备,在

增氧的同时,促进水体流动和垂直交换。应坚持定时、定点巡塘,观察水质变化,

过肥,应适时补充新水;过清,应及时追肥。池塘水质变化应符合“肥、活、嫩、

爽”的要求。

8.2.3流水鱼池培育和静水池塘培育的鱼种放养密度可按照下列要求:

1流水鱼池培育应在鱼种放养前检测水质、水温,并用少量鱼苗试水。放养

密度可按照1200尾/m3~2000尾/m3。特定鱼种的放养密度可按照发布的技术标

准。随着鱼种增重,或出现大小差异,应及时进行分池培育。一般情况下,在鱼

种长到平均全长5cm时,进行一次起捕、筛分,按鱼种大小、分池培育,放养密

度可按照600尾/m3~1000尾/m3。鱼种达到200尾/kg规格或更大规格,可按照

鱼种的生物量确定放养密度,一般可按照3kg/m3~6kg/m3的放养密度。

2在静水池塘培育中,应根据早期鱼苗的适应能力和池塘水质培育情况,在

鱼苗开口1周~2周时放养。放养前,应检测溶氧昼夜变化等水质指标;观察浮

游动物的培养情况,并用少量鱼苗试验,确定安全后,可按50000尾/亩~80000

尾/亩的密度放养。

8.2.4在鱼种培育过程中,流水鱼池培育和静水池塘培育的饵料投喂应分别符合

下列要求:

1利用流水鱼池培育鱼种,饵料应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可选择粗蛋白含量

≥38%的人工配合饲料。可根据特定鱼种的摄食行为和形态特征,选择浮性颗粒

12

NB/TXXXXX-XXXX

饲料或缓沉颗粒饲料、粒径以鱼种口裂纵向长度的1/2~2/3为宜。应按照“四

定”原则进行投喂。每天投喂2~4次,日投喂率可按2%~3%。

2静水池塘培育模式中,鱼苗放养10天左右,应视水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全

池泼洒适量的黄豆磨浆,之后每周泼洒一次。鱼种长到3cm以上,可架设饵料台

或安装投饵机,投喂全效人工饲料,每天投喂1~2次,日投喂率可按3%~5%。

8.2.5根据养殖管理制度要求及鱼苗培育工作实际需要,每天定时进行巡查,观

察鱼苗活动、摄食等情况,及时发现鱼病,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杀虫。监测关键水

质指标,及时清除残饵粪便等杂物,做好巡查、操作记录。鱼种培育过程中,应

定期抽样测定鱼种的长度和重量,研究、分析鱼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应按照培

育计划,分阶段统计鱼种数量和存活率。

13

NB/TXXXXX-XXXX

9鱼病防治

9.0.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严格按照“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

的基本原则开展鱼病防治工作,根据致病病原生物不同,鱼类病害主要可以分为

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以及真菌性疾病4类。鱼类增殖放流站常见

鱼类病害及防治措施可按表9.0.1的规定选择。

表9.0.1鱼类增殖放流站常见鱼类病害及防治措施

鱼病类型

编号(按病原生物常见鱼病爆发水温/季节主要防治措施

划分)

斜管虫病:初冬和预防措施:

春季流行最适水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温12~18℃;消毒;

小瓜虫病:春秋季治疗措施:1.20ppm

节流行,最适水温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

小瓜虫病、车轮虫病、

1寄生虫病15~25℃;1.5~2h;

斜管虫病、锚头蚤病

车轮虫病:夏秋季2.25ppm浓度的甲醛

节流行;或1%的盐水浸泡数

锚头鳋病:15~天;

33℃均能繁殖。3.2ppm浓度的亚甲

基蓝浸泡6~8h;

预防措施:

发病季节全池每月泼

洒生石灰,保持PH8

左右;

7~9月最为严重,治疗措施:

细菌性烂鳃、赤皮腐皮15~30℃水温范围1.发病池塘用含氯消

2细菌性疾病

病、败血症、肠炎病内,温度越高越容毒剂或季铵盐类消毒

易爆发剂遍撒消毒;

2.复方新诺明、盐酸

环丙沙星及诺氟沙星

等抗生素类药物拌料

投喂。

预防措施:

1.鱼池和孵化设施彻

水霉病:全年均可

底消毒;

爆发,18℃以下更

2.操作时尽量勿使鱼

3真菌性疾病水霉病、鳃霉病易感染

体受伤,越冬鱼种密

鳃霉病:高温季节

度不宜过高;

5~7月流行

3.发病池塘用含氯

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消

14

NB/TXXXXX-XXXX

鱼病类型

编号(按病原生物常见鱼病爆发水温/季节主要防治措施

划分)

毒剂遍撒消毒。

治疗措施:

1.全池泼洒食盐和小

苏打合剂,使池水浓

度达到8ppm;

2.用3%~4%浓度的

食盐浸浴病鱼5分

钟;

3.用0.1ppm的美婷

浸泡(充分溶解)4

小时左右换水(严重

的可以再重复浸泡1

次),大面积池塘可

直接泼洒美婷,使池

水浓度达0.05ppm。

预防措施:

病毒性出血病传染性6~9月,水温20~注射或浸泡灭活疫苗

4病毒性疾病

胰腺坏死病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

35℃易发病

预防。

9.0.2鱼病诊治(诊断)程序应包括3个基本流程,分别为:现场调查、临诊检

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其中,现场调查主要应了解养殖水环境基本状况、饵料投喂

管理情况、病鱼摄食活动状态以及日常防病措施应用等;临诊检查主要通过肉眼

检查和解剖观察对病鱼体表及内部脏器的外部病变特征进行检查记录;实验室检

查应通过应用镜检、毒物检测以及病原分离等技术手段对致病因子进行准确鉴定。

9.0.3鱼病防治的用药方法可根据特定鱼类、药品特性和养殖环境等实际情况,

分别选择全池泼洒、药浴、药饵、注射和挂袋等方法。用药前应掌握药品的有效

剂量和安全剂量,或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由技术人员开具处方签。

处方签的格式可按照附录L鱼类养殖用药普通处方签模板。针对特定鱼病可使用

接种疫苗的方法进行免疫。

9.0.4鱼病防治用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的规定,常见鱼病防治药品名录可参照附录M。

9.0.5对鱼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死亡个体,应及时打捞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手段主要包括掩埋、发酵以及焚烧等。

9.0.6鱼病防治过程中,应全面准确记录每次鱼病发生症状、发病进程、渔药施

用情况及治疗效果,并定期对收集的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建立规范、高效

的病害防治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

15

NB/TXXXXX-XXXX

10放流

10.1放流准备

10.1.1培育鱼苗生长达到指定的放流规格,且鱼苗种质鉴定、检验检疫合格后,

一般选择在春、秋季节开展人工放流。

10.1.2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向渔业主管部门上报放流计划、提交放流申请,在得

到正式批复文件后,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

10.1.3鱼苗种质鉴定,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放流鱼类的亲本来源、形

态特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现场查验和取样,形成种质鉴定报告。

10.1.4鱼苗检验检疫,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现场抽样检查,形成检验检

疫报告。

10.1.5用于增殖放流的鱼类应进行有效标记,可根据特定对象和目的,确定适

宜标记比例和标记方法,具体标记方法可参考《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规

范》NB/T35037和《长薄鳅鱼苗标记技术规范耳石标记》DB51/T2334执行。

10.1.6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对放流鱼苗制定有针对性的野化训练,强化鱼种的体

质和抗逆性、提高其躲避敌害、索饵捕食等野外生存能力。

1可通过停食、拉网驱赶、流水冲击等措施,提高鱼种的环境耐受力。

2可模拟自然条件下浑水、敌害、饥饿和竞争等环境条件,进行专项训练。

3利用水蚯蚓、螺蚌或小型鱼虾等生物饵料对拟放流鱼种进行摄食训练,提

高放流鱼种在野外生境条件下的摄食和捕食能力。

10.1.7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做好放流准备阶段的全过程记录。

10.2放流实施

10.2.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在渔业主管部门和公证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放流苗

种的计数工作。苗种的计数可参照《海水鱼类鱼卵、苗种计数方法》SC/T2039

执行。

10.2.2放流苗种可通过打包运输或鱼罐车运输到指定放流地点,苗种装运密度不

宜过大,运输全程需确保有充足的溶氧。苗种的运输可参照《活鱼运输技术规范》

GB/T27638执行。

10.2.3放流地点的应综合考虑江段地形、水生生境、水文情势、交通条件和人员

安全等因素,经过现场踏勘、评估,最后选择确定。

10.2.4鱼类增殖放流站可根据具备的条件,在放流水域设置网箱或围栏设施,提

前将鱼种放入,经过10d~15d的适应性锻炼、过渡。

10.2.5放流苗种的投放应贴近水面放流,有条件的应采用滑道等设施,减缓苗种

受水体冲击,减少机械性损伤,杜绝抛洒或“高空”倾倒的放流方式,确保放流

效果。

10.2.6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做好放流实施阶段的全过程记录,鱼类增殖放流记录表

格式参见附录N。

16

NB/TXXXXX-XXXX

11设施设备运行维护

11.1机构和人员

11.1.1为确保鱼类增殖放流站内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定期维护及故障维

修,应设专业化的设施设备维护管理部门,建立设施设备维护维修管理制度,编

制维护保养操作规程,明确设施设备维护管理的责任部门(人员)、制定使用操

作要求、维护保养工作流程以及维护保养质量要求等,并在运行过程中严格参照

执行。

11.1.3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根据设施设备维护管理特点及实际工作需求,科学合

理配置专职工作岗位,由专职人员负责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定期维护及故

障维修等工作,专职人员应具备有机电设备、给排水以及渔业设施等相关专业背

景。

11.1.4设施设备维护管理部门应根据岗位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岗位技能、

安全操作以及管理制度等相关培训方案,定期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

格后方可从事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11.2设施维护维修

11.2.1鱼类增殖放流站在运行过程中,设施设备维护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设施

的使用特点、基本性能及维护要求,分别建立相应的运行使用及维护管理制度。

建立鱼类增殖放流站设施使用登记制度。

11.2.2鱼类增殖放流站内的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必须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全部生产、办公和生活设施区域应安装防雷装置,

并符合特定区域防雷标准的要求。

11.2.3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按要求定期对主要设施运行状况、各类管路以及供电

线路等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做好记录。

11.2.4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定期对建(构)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围网、爬梯、

管道、井盖、盖板、照明设备等进行检查、维修及防腐处理,保持其结构及性能

完好。

11.2.5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过程中,可根据设施的使用性能和养殖生产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11.3设备维护维修

11.3.1放流站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设备的类型、性能特点以及使用维护

要求等分别制定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手册,并定期修订完善。建立鱼类增殖放流

站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11.3.2鱼类增殖放流站水泵、机械增氧装置等涉及鱼类养殖安全的重点设备应

按照“一用一备”的原则进行配置。

11.3.3鱼类增殖放流站应针对常用重点设备建立状态标识,将设备目前状态标

示在容易查阅位置,避免误操作和安全生产隐患。对于人员使用较多、用途广泛

的设备,还应将使用说明和操作程序张贴在容易查阅的位置。

17

NB/TXXXXX-XXXX

11.3.4操作人员发现设备运行异常时,应做好相应处理并及时上报,同时做好

记录。

11.3.5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定期对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防护装置、测量调控装

置以及其他相关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检修,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用电设备应定期检查接地或漏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性能,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2对于精密设备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校验,当设备自校不能满足要求时,需按规定

送相关机构校验。

11.3.6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止运行,同时启用备用设备,并及时报主

管领导安排尽快排除故障或抢修,严禁设备在故障状态下运行。

11.3.7针对发生故障或者存在故障隐患的设备,维修人员应按照要求迅速赶赴

现场,了解故障情况,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并针对故障原因实施有效的维修处理,

保证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

11.3.8鱼类增殖放流站主要设备应按照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按规定

的使用年限报废、更新。特殊情况需要添置设备,需要提前报批,按照建设、采

购项目的程序和要求办理。

18

NB/TXXXXX-XXXX

12安全管理

12.1生产安全

12.1.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结合自身生产运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重点从以下四

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与环境因素识别工作:

1设施设备操作安全。

2养殖水源管理安全。

3工器具操作使用安全。

4鱼类养殖管理安全。

12.1.2鱼类增殖放流站应针对安全生产风险敏感、高发事项进行危险源分析、

辨识,量化风险等级,并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12.1.3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按照生产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对安全环保法律法规、重

要环境因素清单以及重要危险源清单等安全管理资料进行梳理汇编,并定期组织

员工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对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12.2生态安全

12.2.1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

用准则》NY5071、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做好

鱼病防控管理工作,防止细菌、寄生虫以及病毒等各类病原微生物随放流苗种或

养殖尾水进入自然水域。

12.2.2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建立科学、准确的鱼类遗传档案和生物学信息档案,

并以此为依据组织鱼类繁殖生产工作,避免近亲交配导致种质退化及亲缘关系较

近的鱼类杂交引起种质污染等问题。

12.2.3鱼苗放流前,应根据放流水域环境条件、鱼类组成、饵料状况以及环境

承载力等多方面因素,按照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基本原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增殖放

流方案,切实保障鱼苗增殖放流效果和天然水域生态安全。

12.3环境安全

12.3.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按照“充分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废弃物”的基本原

则,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废弃物

的收集、分类、存储及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12.3.2根据鱼类增殖放流站生产运行特点,同时结合固液废弃物类型、产生量、

属性以及危害性等实际情况,鱼类增殖放流站固液废弃物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鱼类增殖放流站应根据实际情况及生产特点,对可能产生的固液废物进行

系统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固液废物分类表》,指导废弃物收集、分类工作。

2鱼类增殖放流站应在需要的工序或场所设置临时废物回收设施,将危险废

物、可回收废物以及不可回收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3废弃物存储场所各分类标示应清楚,严禁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