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目标分解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等新的成就1.结合潮汕地区汉代及两晋南朝时期墓葬一览表,了解汉代和两晋南朝时期南方区域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其发展原因、基本特点和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结合学者论述,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认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自主预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一、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1)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①,国号魏。
(2)蜀: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②,简称蜀。
(3)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③,完成统一
西晋的灭亡(1)背景A.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④。
B.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随堂检测】1.政权演变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⑤。
(2)士族的崛起A.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⑥。
B.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南朝(1)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2)演变: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⑦。四个王朝均定都⑧,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2.江南的开发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⑨资源
表现(1)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⑩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2)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A.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B.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A.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B.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答案】①洛阳②蜀汉③吴④鲜卑⑤东晋⑥士族⑦南朝⑧建康⑨劳动力⑩江南十六国淝水汉姓隋唐盛世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解题关键:把握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并补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答案提示: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南下,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③江南统治者为扩充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解题关键:抓住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思路引领: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答案提示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思路引领: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姓氏文化反映了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一个阶段,查找资料有利于加深对姓氏文化内涵的理解。答案提示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入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①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②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在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③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④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一个时期的姓氏往往能反映一个时期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少数民族姓氏是中华民族姓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汉族姓氏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数民族改为汉姓的较多见,从而丰富了汉族姓氏。少数民族改汉姓的情况:一、崇尚汉族文化。北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表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二、简单化、文雅化。如王子、王孙等就演变成王姓,姓狐的人改姓胡,姓苟的人改姓敬。三、部分少数民族姓氏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如有的民族崇拜李树就姓李。四、有些与皇帝赐姓有关。如唐朝李氏称帝,对功臣、少数民族首领赐以李姓。五、战争及政权更迭等原因,导致一些少数民族为生存下去不得不改姓。如辛亥革命后,不少满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学习拓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魏—北周统治者是怎样推动民族交融、强化内部凝聚力的,并初步认识相关措施的历史意义。思路引领:第①小问,查阅相关材料,了解【重要概念】1.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的政治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民族交融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北魏灭亡后北方政权更迭及其民族政策的逆转或倒退,注意对比东魏-北齐王朝和西魏-北周王朝在民族政策方面的差别。第②小问,这一时期相关政权采取措施对古代民族交融产生的历史意义,注意从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谈积极影响。答案提示:北魏灭亡后,随后建立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王朝,因为民族政策的变化,民族交融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东魏-北齐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倒退尤为明显。相比较来看,西魏-北周王朝在民族交融和增强内部凝聚力方面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因此北周后来居上,逐渐强大,灭北齐,为隋朝完成南北统一奠定基础。相关措施的历史意义: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任务1江南的开发材料潮汕地区汉代及两晋南朝时期墓葬一览表时期地点随葬品汉代揭阳:东山,梅云,白塔,新亨,曲溪,普宁里湖六处墓葬均发现陶器,其中三处发现铜镜等铜器,白塔墓葬发现铁器、陶纺轮、砺石(磨刀石)等器具两晋南朝揭阳:曲溪,仙桥,地都,普宁南径。潮州:潮安归湖。汕头:潮阳铜盂发现铁剑、铁剪刀和铁刀等铁器,青铜器完全绝迹;青瓷出现,青瓷羊、兽足砚台、高足鸡首壶制作工艺较为精美;还出现银手镯、银发簪、黄金指环等饰物;墓砖和陶罐上出现莲花纹样——据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代和两晋南朝时期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晋南朝时期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1)汉代: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铁器较少,说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为落后;铜镜、陶纺轮、砺石等器具的发现,说明潮汕地区的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工艺较为原始。两晋南朝:铁器普遍使用,饰物增多,说明潮汕地区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青瓷出现,工艺精美,说明潮汕地区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接近江南地区水平;莲花纹样的出现,说明佛教在潮汕地区有一定影响。(2)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较多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潮汕地区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或: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四读”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材料:从正文材料得出“潮汕地区汉代及两晋南朝时期墓葬”,从正文表格得出“地点”“随葬品”,进而归纳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两定”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第(1)问,时空限定——汉代和两晋南朝时期;角度限定——社会经济发展。第(2)问,时空限定——两晋南朝时期;角度限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第(1)问,汉代:根据“六处墓葬均发现陶器,其中三处发现铜镜等铜器,白塔墓葬发现铁器、陶纺轮、砺石(磨刀石)等器具”得出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铁器较少,说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为落后;铜镜、陶纺轮、砺石等器具的发现,说明当地的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工艺较为原始。两晋南朝:根据“发现铁剑、铁剪刀和铁刀等铁器,青铜器完全绝迹”得出铁器普遍使用,饰物增多,说明潮汕地区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青瓷出现,工艺精美,说明潮汕地区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接近江南地区水平;根据“墓砖和陶罐上出现莲花纹样”得出莲花纹样的出现,说明佛教在潮汕地区有一定影响。第(2)问,结合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回答即可,主要有北方人民南迁,带来较多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潮汕地区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民族交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任务2民族交融材料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草的世界”),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论题: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论述:中华文明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明,其中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相互斗争、交流、交融扮演了重要角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杂居,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内迁游牧民族学习畜牧经验,将他们的饮食、服装等风俗习惯,融入汉族的生活中。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综上所述,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初步设计“问题”(论点)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有效信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时空定位中国古代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民族交融的原因、特点、表现和影响层次鲜明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汉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其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答题步骤确定论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游牧民族政权沿袭中原地区统治方式汉族人民向内迁游牧民族学习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堂检测】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按照区域位置,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解析】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定都洛阳,统治中国北方;221年,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蜀汉位于西南;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建业即今天江苏南京,位于江南地区,故选D项。【答案】D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理想是()。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解析】依据题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是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答案】D3.(2023·山东高一专题练习)《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B.政区的调整C.自然条件优越D.人口的迁入【解析】南朝时,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民举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其直接原因应该考虑农业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校学校教研工作方案
- 2025二月桉树花粉过敏源控制与社区补偿协议
- 2025年个人工作方案销售
- 车位出租协议(转租版)
- SolidWorks 2017机械设计完全实例教程 第3版 课件006钣金和焊件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10 用户注册-前后端数据交互
- 2025年玻璃钢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吉林省松原市小学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玉林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真题数学试卷含解析
-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一模)桂林市、来宾市2025届高考第一次跨市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北京市消防条例解读
- 农业合作社管理与运营模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710205 大数据技术应用
- 项目燃油供给系统检修广东交通汽车技术系课件
- 2025榆林定边县国有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公务员考试中财务知识的考察试题及答案
- 治理盐碱可行性报告
- 任务三家庭清扫有工序(教学课件)二年级下册劳动技术(人美版)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