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西省太原市师范学院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公众场所,社会交流,学习和生活中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替代,引起了大众对方言的保护及传承的普遍关注。方言是各地区由于地域性差异而逐渐形成的语言,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文化、风俗的活化石。对全世界来说,任何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一种损失,即意味着我们了解这一地区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消受了。为了更好地找出方言衰落的原因以及人们对方言保护及传承的看法与态度,我们对社会上方言的存在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方言与普通话在各个地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34.72%的人认为如今大部分地区方言逐渐被普通话取代,17.6%的人认为方言仍占据主要地位,47,68%的人认为普通语和方言共存共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已经在逐渐取代方言,使用方言交流不再是主流,但是普通话和方言在未来共存共荣是可以实现的。对于使用方言的优势与好处,大多数人持很同意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不同意或者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对于使用方言的劣势与坏处,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看法,并且同意与不同意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很不同意和很同意的人群也各占据一部分。通过计算均值,我们得出,在“方言的优势与好处”中,人们对“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钮成”的认可度最高;在“方言的劣势与坏处”中,人们对“会引起不平等对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的认可度最低。对于影响方言发展因素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对方言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会使方言逐渐被摒弃,因为方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②方言因为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情感,所以与普通话没有很大冲突,但仍有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方言在逐渐被普通话替代。③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方言有其存在价值,是当地文化的象征。④经济的发展对于方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我们分析出,在当今人们都有强烈的想保护方言的意识,但是在公众场所中大家还是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本地区倾向于选择方言和普通话两者共同进行交流。经调查得知,在能听懂当地方言的情况下,当地人更倾向于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下,人们还是愿意继续保护方言、传承方言。被调查者们基本上都认为,在当今,方言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的。因为方言不仅是各地区的交流工具,它更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调查者们并不是很了解政府,社会对方言所进行的保护及传承的工作。方言的保护以及传承,首先需要我们将方言的宣传工作做好,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方言的现状。其次,在调查中发现,放弃使用方言主要是因为会影响说普通话,由此我们建议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在方言和普通话的环境中成长。最后,通过调查可知,只要提出全面,适合的对策,接近95%的人愿意加入保护及传承方言的行列。通过对方言的各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从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政府角度政府部门是引领社会发展大方向的重要部门,因此对于方言的保护及传承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由此我们从政府角度提出了以下几条可行的对策:①设立保护方言的部门,对方言进行保护及宣传。②设立保护方言的条例。③建立方言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加地了解方言,更加有利于方言的传承。(二)媒体角度当代,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一信息的获取及拓宽传播的广度都需要媒体的推助。由此我们从媒体角度提出了以下对策:①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喜欢语言类节目的人群较多,可是对语言类的节日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媒体应开放电视,网络等平台,推送有关方言类节目的频道,比如有段时间,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②利用名人效应也是推动方言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召集更多有影响力的各行业名人来推动保护及传承方言。(三)自身角度①希望大家以家乡方言为荣,不要排斥抵触。并为外省人介绍家乡方言,为家乡人宣传保护及传承方言的重要性。②尊重使用方言的行为。尊重不同文化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要求之一,正是因为文化的独特性才让文化变得灿烂和多样,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方言的使用。③正确理解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推广普通语势不可裆,但是保护和发展方言也责无旁贷。方言不只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通话的推广之下,方言不应被摒弃。方言是探讨每一个地区的不同价值的重要线索,也是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不要等到消失之后才为之叹息。最后,我们就此次调查作出以下总结;方言与普通话应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不是势同水火的,可以说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客观对待二者的关系,尊重规律,顺应发展。(摘编自王雪纯杨睿何倩文何丽丽《方言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报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地域差异而逐渐形成的方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了解方言也是在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B日常生活中普通话正逐渐取代方言,使用方言交流不再是主流,但是在未来普通话和方言可以共存共荣。C.普通话的全面推广是影响方言在当下持续发展的主因,但方言不会被摒弃,因为方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D.在不同场所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在公众场所中,人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概率可能会更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使用方言的优势与好处,“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认可度最高;对于使用方言的劣势与坏处,“会引起不公平对待”等认可度最低。B人们愿意继续保护,传承方言,都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方言,但都不了解政府、社会针对保护、传承方言开展的工作。C.媒体有助于第一信息的获取及拓宽传播的广度,保护和传承方言应借助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名人效应比语言类节目更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D.一个文明社会应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文化因此才能具有独特性,变得灿烂和多样,尊重使用方言的行为即是尊重一个地方的文化。3.下列选项,不属于保护和传承方言可行措施的一项是(3分)A.对各地方言进行录音保存。B.学校开展了解方言的课外活动。C.电视剧《繁花》推出沪语版。D.让本地的外乡人也说本地方言。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你是否发现有些人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您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困扰(比如授课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等)”与受访者出生年代的交叉分析:A.根据图1可知,非常不同意父母使用方言和孩子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怕影响孩子说普通话。B.图1显示只有极少数人非常同意父母使用方言和孩子交流,说明大多数人没有保护方言的意识。C.根据图2可知,90年代以前出生的认为受到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巨大困扰的受访者占比七成以上。D.根据图2可知,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于理解的影响大小和调查对象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5.调查报告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逻辑性等。请简要说明本篇调查报告是如何体现逻辑性的。(6分)1.C(“普通话的全面推广是影响方言在当下持续发展的主因”错误,原文表述是"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对方言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但没有说全面推广普通话是影响方言发展的主要原因。)2.A(B项,“人们……都认为……都不了解……”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被调查者们基本上都认为,在当今,方言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的”“被调查者们并不是很了解政府、社会对方言所进行的保护及传承的工作”;C项,“名人效应比语言类节目更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于文无据;D项,“一个文明社会应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文化因此才能具有独特性,变得灿烂和多样”因果混乱,原文表述是“正是因为文化的独特性才让文化变得灿烂和多样”。)3.D(原文是说“并为外省人介绍家乡方言”,但不是让外乡人也说本地方言。)4.D(A项,图1没有提到原因;B,“说明大多数人没有保护方言的意识”过度解读;C项,应该是80年代以前。)5.①本篇调查报告首先分析了方言的重要性和存在现状;②接着进一步阐释了影响方言发展的因素;③最后从不同角度具体列举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对策和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般认为《左传》作者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盲人史官左丘明,但是让今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个盲人如何成为令人尊敬的史官?在书写非常困难的春秋时代,一位盲人又如何能够写作呢?鲁哀公六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异象:有云彩像一群赤鸟一样,团团夹着日头连飘了三日,王心下慌张,便向“大史”请教。“大史”即“瞽官之长”,他告诉王,你得禳灾祭祀,方能把厄运转移出去。这便是《左传》里收录的众多盲人官员为王侯提供咨询服务的一例。巧的是,它的作者左丘明恰好也是个盲史官。事实上,有少量盲人幸运地进入了先秦时期的主流庙堂,这源自于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盲瞽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来自更远久的“崇巫”。“巫”一直作为人与神鬼、祖先之间的中介,是君主的近臣,碰上出征、祭祀,君主都要占卜问询一番。而盲人的身心特性,则天然直观地接近道家的追求——“恍兮惚兮”“大象无形”“明道若昧”。再加上因为视觉缺失,盲人的听觉、唤觉、触觉、记忆力与专注力得到了代偿式的发展,人们自然推断他们也会在“灵性”上有所天赋。“巫”本身的另一面就是史官。左丘明式的盲人史官擅长背诵与讲述,在书写尚不发达的年代,即便有记录,也是“电报码”式的高度浓缩版,而盲史们的口述则是传承历史、训诫治理者的重要力量。就像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前还保留着结绳记事的传统一样,每到逢年过节就把绳结拿出来,由史官角色的盲人或老者进行回顾和描述。这需要超出常人的记忆力。而在自号“文盲叟”的现代史学巨擘陈寅恪身上,尤可得见盲史前辈们的神韵:陈晚年完全失明后,除请助手朗读补充材料外,绝大部分钩沉与思考工作均在脑中高速进行,再于第二天口述整理成文,其旁征博引与严谨如一,无愧于“教授中的教授”。又如西方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名字“Homeros”在伊尼亚语中的意思就是盲人。也就是说“荷马”指代当时社会上的盲诗人群体,并不单指一个人,荷马所创作的“史诗”也是从其他“盲人诗人”中传播而来的。与巫、史密不可分的,还有时常与之重登的宫廷乐师的职能。《国语》常出现的瞽、玻、蒙就是不同程度的盲乐人。音乐本身就有宗教神秘意味,乐师被认为可以合六律、辨阴阳,通过音声来把握天命神意,甚至可以夸张到出征打仗前听听军队的声响便判断吉凶。盲乐人可奏乐器以配合历史、诗歌内容的诵、讽、谏,亦可只作器乐,其中不乏技艺高超而青史留名者。如晋国的著名音乐家师旷,乐感被称为“天下之至聪”,擅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声响。传说他曾为晋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又鼓奏了“清角”,遂有形云从西北方涌起,顿时狂风大作,“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以至于大臣们作鸟兽散,而晋平公瘫倒在地,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左丘明是一位赞史,他很可能是《左传》一书材料最初的系统整理者,他的资料来源可能也是一代代瞽史口耳相传。后人将他的讲述整理和记录下来,并在此后不断丰富、补充。因为古人看重传授来源,所以将他的名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春秋左氏传》。而左丘明之后,书写技术与科技逐渐发达,盲人史官、乐师的地位逐渐下降。草根出身的盲人越来越难凭借原有的优势进入主流系统,因而少有留名者。(摘编自曲辉《盲人的庙堂与江湖》)材料二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然而左丘明本人的籍贯、生活时代、事迹甚至其姓氏都难以确定。最早提及左丘明的是《论语》,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这里看,左丘明应该是与孔子处于同一时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则认为左丘明是鲁国人,因为害怕《春秋》的真意不被后人所知,因此写成《左传》一书。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也就是说,左丘明不仅创作了《左传》,还创作了《国语》。虽然可以确定《左传》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但人们对《左传》作者是否是左丘明一直存在怀疑。比如最容易被质疑的一点就是:盲人如何书写,又如何成为史官。又如《左传》中丰富的史料显然不可能只来源于鲁国,特别是《左传》中对晋国、楚国的史事记述得相当详细,甚至有晋地的方言存在。再如,《左传》中提到了一些孔子时代不可能知道的谥号、史事。又如,《左传》中的一些虚词用法也不一致,这很难让人相信《左传》完全是出自一人之手。(摘编自程素《《左传〉作者左丘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盲人史官左丘明,但盲人在书写方面的困难让人对此心存疑虑。B.盲人的身心特性使先民觉得他们在“灵性”上有特殊天赋,因此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与神鬼、祖先沟通的中介。C.《左传》在战国时已经存在,但其中一些谥号、史事以及虚词用法的不一致,使人们对其作者身份产生怀疑。D.《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材料一作者认为:古人看重资料的传授来源,所以用左丘明的姓氏来命名这部书。2.下列不属于“盲瞽崇拜”形成原因的一项是(3分)A.盲人身心特性契合道家“恍兮惚兮”的追求,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被赋予了特殊地位。B.盲人史官拥有超强记忆力,擅长背诵与讲述,这对传承历史、训诫治理者具有重要意义。C.音乐具备神秘意味,古人认为通过音声能把握天命;盲乐人则在这方面具备先天优势。D.《左传》《国语》等典籍中记录了很多类似“鲁哀公六年”和“师旷奏乐”等神秘故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盲人的特性及其某些技能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当时社会拥有较高地位,左丘明和《师说》中提到的“师襄”都属于这种情况。B.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书写和传播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通过盲人口述传承,是人们保存历史的重要途径。C.《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是育诗人群体的共名,并不单指一个人,我们是否可以据此猜测:“左丘明”也是盲史官群体的共名。D.左丘明之后,随着书写技术逐渐发达,育人的优势逐渐消失,史官中的盲人地位下降,以至于今天的人很难理解育人为何能成为史官。4.下列对材料中论据使用意图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陈寅恪晚年失明口述整理文章和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前还保留若结绳记事为例,意在证明盲史官擅长背诵与讲述的特点。B.材料一以师旷为晋平公鼓奏“清徵”“清角”为例,意在论证盲乐人可奏乐器以配合历史、诗歌内容的诵、讽、谏。C.材料二以《左传》中提到孔子时代不可能知道的谥号、史事的事例,意在证明《左传》作者可能不是左丘明,D.材料二指出《左传》中的一些虚词用法不一致,意在证明《左传》不是完全出自一人之手,进而质疑左丘明是《左传》作者。5.材料二给出了几条质疑左丘明是《左传》作者的理由。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对这些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6分)1.B材料一中明确指出,被视为与神鬼、祖先沟通的中介的是“巫”,而不是具有某种“灵性”的盲人。B项错误地将盲人与“巫”的角色等同起米。2.D这些记载更适合被看成“盲瞽崇拜”的表现而非原因。3.C“荷马”是盲诗人群体的共名,并不单指一个人,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Homeros‘在伊尼亚语中的意思就是盲人”。“左丘明”这个名字没有这个特点,不能“据此推断”得出选项中的结论。4.B材料一以师旷为晋平公鼓奏“清微”“消角“为例,是为了论证盲乐人在古人石来有一定的神秘性,进而证明“育瞽崇拜”的合理性。5.(1)质疑盲人能成为史官。盲人具有记忆和讲述历史方面的特长,他们的口述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力量。在书写尚不发达的春秋时代人们重视传授来源,所以用左丘明的姓氏来命名这部史书。(2)质疑《左传》中的史料来源不仅限于鲁国。盲人史官擅长背诵与讲述,他们的口述传统代代相承,有可能包括了从其他地区人那里听到的历史故事。因此,《左传》中的丰富史料可能并不仅来源于鲁国,而是通过其他地区盲人史官们的口耳相传,汇集了各地的历史信息。(3)质疑《左传》中提到了孔子时代不可能知道的谥号、史事。这一点可能说明《左传》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增补,这并不影响左丘明作为“最初的系统整理者”。古人看重传授来源,因此即使后来有人对《左传》进行了增补,也仍然保留了左丘明的名字。(得分细则: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给6分。)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圈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材料二: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C.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D.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B.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来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3分)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B.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C.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4分)5.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文字的作用是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材料一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6分)1.C[A项“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B项“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错。由材料一“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可知,“间接接触”不是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善的唯一原因。D项“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错。由材料二“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知,陈心想并未提及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2.A[“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可知,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有说乡下人不想学习文字。]3.C[A项表明语言不如文字,不合文意。B项说明学习语言或者学习其他学问不能速成,与文意无关。C项说明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符合费孝通的观点。D项并未提及语言与思维(智谋)的关系,不符合题意。]4.①文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②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③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解析①结合“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可知,文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②结合“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可知,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③结合“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可知,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5.(示例一)赞同。在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示例二)不赞同。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不尽所有,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地为你一点一点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足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个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材料二:
《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速度,永远是速度。
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选自熊培云《梭罗的树林》,《自由在高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
A.《新周刊》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作者认为可将其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
B.人们起早贪黑,牺牲时间,追求速度,但是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人们依然感到恐惧和焦虑。
C.“流浪汉”的特点是生活简单,心灵自由;“好公民”的特点是索取无度、是物欲的奴隶,心灵不自由。两者形成对比。
D.在梭罗看来,终日奔波,每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不值得的,生命短暂,应该享受真正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
A.如果人们被“流行性物欲症”所支配,很可能导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物极必反。
B.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栖息着奴隶。”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文中为物所奴役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C.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在这个全民创富、围着钱转的时代,因谋财而自害其命的事情时常在发生。
D.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过度的信息依赖让人不自由,我们应该像梭罗一样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3分)
A.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
B.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
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D.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
4.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6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高考在即,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爱心和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答案】(1)A;(2)D;(3)D;1A.“作者认为可将其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并不是将三粒毒药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
故选A。
2.D.“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说法错误,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结尾段可知,作者提倡梭罗的生活方式,但并非要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故选D。
3.A.“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说法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说的是“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前面是用“一些”加以限制。
B.“充分证明这一点”说法错误,夸大事实。“充分”在句中是“足够”的意思,“向来”是“一贯如此”的意思。仅凭“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不可能“足够”证明中华文化“一贯”注重崇德尚义。
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可知,“公正、自由平等”是作者论及的内容,而不是“一些经济学家”观点中的内容。
D.正确。
故选D。
4.“庙宇”喻指“信念”“信仰”“时代精神”“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道统”;
“恶性肿瘤”喻指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
5.示例:精神的星光能照耀人们走得更高更远。袁隆平的事迹是“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的生动写照。柳艳兵见义勇为的精神告诉人们: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刘盛兰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这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和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材料二: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厦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踩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内河航运船员聘用及航道维护合同3篇
- 2024年度艺术表演传承师徒合同3篇
- 2024年度校园体育用品供货合同3篇
- 龙鱼采购合同模板
- 香港劳务服务合同范例
- 防防盗合同范例
- 2024年版高速公路绿化养护服务承包合同2篇
- 规范租房合同模板
- 2024版合作伙伴保密协议范本范本5篇
- 裁床安全合同范例
- XX中学英语兴趣社团活动教案(共8篇)
- 氩弧焊培训ppt课件-氩弧焊焊接技术培训
- 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及复评培训
- 博士生公共英语思辨阅读-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葡萄膜大脑炎
- 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解题规律归纳总结
-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及思考
- 【论药品犯罪的刑法规制7000字(论文)】
- 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PPT不断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PPT课件(带内容)
-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复习提纲
- 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