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韩愈,字退之。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愈言A我奉佛B太过C犹可D容E至谓F东汉奉佛G以后H天子I咸夭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B.“既才高数黜”的“数”指屡次,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数十伶人困之”的“数”不同。C.“愿少宽假”的“少”指稍微,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不同。D.“此尔军所共闻也”的“闻”指传扬,与《荀子•劝学》中“而闻者彰”的“闻”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幼年丧父,为人勤勉好学。他三岁成了孤儿,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默记上千百个字,等长大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B.韩愈耿直忠贞,敢于大力排佛。他十分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儿被皇帝处死,在裴度、崔群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C.韩愈招抚叛军,不惧自身危险。镇州叛乱后,他受皇帝的重托,前往军中平叛,在到达后,恳求王廷凑放了被围困的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D.韩愈待人以诚,注重引领后辈。他与人交往,始终如一;指教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他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但他官位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CEH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11.D解析:D.此尔军所共闻也的“闻”指听说、知道,《荀子•劝学》中“而闻者彰”的“闻”是听的意思。B.“数十伶人困之”的“数”指几个、若干。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焉”指一会儿。12.C解析:C.“恳求王廷凑放了被围困的牛元翼”错,韩愈并未直接恳求王廷凑放过牛元翼,他只是陈述事实,说朝廷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大将多的是,然后追问王廷凑为何还要围困他。言外之意,你消灭了一个牛元翼,朝廷会派出更多的牛元翼来对付你。王廷凑在权衡利弊后,答应放了牛元翼。且牛元翼是自己突围而出的,所以“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13.(1)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会这样做呢?(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讦悟”“罪”“宜”各1分)(2)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为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若”“嫁遣”“恤”各1分)14.①晓之以理。天子认为王廷凑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正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长兄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会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为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嫂子郑氏死后,为她服丧一年作为报答。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体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隧;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地四平A诸侯B四通C条达D辐凑E无有F名山G大川之H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名虽小”的“名”指名称,与《论语·阳货》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名”意思相同。B.苍头,指奴仆,汉时仆隶以青色头巾包头,故名;也指戴青色头巾的士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战国时期,“河外”的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请称东藩”的“藩”与贾谊《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了历史上越王勾践、周武王以弱胜强的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谗臣的邪说。B.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因利益不同、人心不合,魏国将会陷入危险之中。C.苏秦和张仪对魏王晓以利害,但苏秦因只看透了魏王的内心而没有成效,张仪因看清了各国的客观条件而得以成功。D.而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人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10.ACE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11.A解析:A.意思不同。“地名虽小”的“名”指名义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名”指名称。12.C解析:C.“苏秦因只看透了魏王的内心而没有成效,张仪因看清了各国的客观条件而得以成功”分析错误,两人都既看到了各国的客观条件,又看到了君王的内心,苏秦也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成效,文中魏王也曾说“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13.(1)臣服于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效”“质”“亏”各1分)(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诈伪反覆”“余谋”“明”各1分)14.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瓦解斗志。(1分)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臣服于秦国别无出路。(2分)【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大王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侍奉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多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周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臣服于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们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国、韩国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国、韩国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富公知青州,岁穰而河朔大饥,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很多,仓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9.BEG10.B11.D12.(1)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2)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等病人病情危急才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必须仰赖救助才救助。13.①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②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富弼治理青州的时候,正值粮食成熟而河朔闹灾荒,老百姓纷纷向东逃荒。富弼认为:从来救济饥荒,大多将流民集中在州县,人数太多,仓库供应不了,分发粥饭时,欺诈蒙骗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人们多饿死,瘟疫相继而起,这又导致当地居民也染上瘟疫死亡。这个时候,正是春暖时节,田野里有野菜,富弼就在要道上贴出告示,要求饥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让富裕的百姓按不同的等级拿出粮食,以便供给流民。百姓重视富弼的命令积极捐粮,粮食大量聚集。富弼派遣寄居青州的官吏到各聚集地主管流民事务,又询问精干的官吏,征募的民众中谁曾担任官吏或差役,都给这些人加倍的供给,让他们负责记录账目、交纳钱粮和守护州城等差事。又借用百姓家的仓库来贮存粮食,与流民约定,粮食每三天支出一次,详尽记录粮食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完全和官府的正规流程一样。到麦子成熟的时候,按路途远近分发粮食,送流民回家;饿死的人没有几个,富弼将他们集中埋葬在一个大的坟墓。流民当中有身体强壮可以当禁兵的,招募了几千人,上奏请求充实到各路军队。从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为榜样。材料二: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地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刘晏在各道分别设置知院官,每十天或一个月向朝廷详细报告各州县天气及收成情况。歉收如果有正当的理由,则会计官在催收赋税时,主动下令哪一类谷物可以免税,哪一些人可向官府借贷,能做到各地的百姓没有因为歉收而遭受贫困,各种救灾的措施已报请朝廷并施行了。有人责怪刘晏不直接救济人民,只贱价出售粮食物品给百姓,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等病人病情危急才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必须仰赖救助才救助。因为救助得少不足以养活灾民,救助得多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国家的财政一旦出问题又必须征收重税,如此又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官吏相互狼狈为奸,有办法的人得的多,真正贫苦需要救济的百姓反而得的很少,即使以严刑峻法来威吓也无法禁止,给国家和百姓造成双重的灾害。发生灾害的地区,所短缺的其实只是粮食而已,其他的产品往往还可维持正常的供应,若能低价将这些产品卖出去,交换其他的货品,借官府的力量转运到丰收的地方,或者由官府自用,这样国家的财用就不会匮乏;再由国家大量低价卖出囤积的谷物,分交运粮的单位,转运到各个缺粮的地区,使真正无力购买粮食的农民能够免除饥荒——这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刘晏经常说,“人口增长了,赋税自然水涨船高。”所以他理财常常是养民为先,可谓是懂得根本的道理。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好得太多了。王安石只知道理财,但实际上没有理财的方法,他也自认为在养民,结果反而祸害了人民,所以比上不如刘晏,比下也不及桑、孔。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①,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朕比寻讨A经史B明王C圣帝D曷尝无师傅哉E前所进F令遂不睹G三师之位H意将未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B.三师,古代一般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即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赏赐给李纲一辆代步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拜他为老师。B.唐太宗认为古代贤明的帝王都不能没有老师,如果黄帝、颛顼、尧、舜、禹等人没有老师的点化,那么也不能名垂史册。C.唐太宗认为人的善恶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因受贤师的教诲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因受赵高的影响而导致秦国很快灭亡。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4分)(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圣君。(4分)14.唐太宗在教育皇子方面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BEH11.C12.A13.(1)每当议论言谈,(李纲)都言辞激昂,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太子不曾不肃然以礼尊崇。(2)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雅正的教训),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14.①增设“三师”,教育太子;②为诸皇子求访德才兼备的良师;③对诸皇子提出尊重师傅的具体要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朕比寻讨经史”中“朕”作主语,“寻讨经史”作谓语和宾语,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中“明王圣帝”作主语,“无师傅”作谓语和宾语,“曷尝”作状语,“哉”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在E处断开。“前所进”作定语修饰主语“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是谓语和宾语部分,所以在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愆:犯错。/愆:拖延。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D.正确。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亲自拜他为师”错误。“亲拜之”中“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此句意思是唐太宗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选项说法属于望文生义。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慷慨”,激昂;“夺”,改变;“耸然”,肃然。(2)“左右”,身边的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雅训”,雅正的教训,有益的教诲;“长”“益”,增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由原文“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可知,为了让皇子通晓治国的道理,统领天下,获得太平,设三师之位。由原文“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选正直忠信、德才兼备之人为师。由原文“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可知,制定尊师礼仪制度。由原文“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可知唐太宗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对诸皇子提出尊重师傅的具体要求。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这样没有名师的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啊。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材料一:符彦卿,字冠侯,宛丘人。开运二年,契丹十余万众围晋师于阳城,城中无水,人马多渴死。会大风扬尘,彦卿遂与张彦泽、皇甫遇谋,乘势决战,虏败,戎主乘索驼而遁,车帐兵械悉为彦卿所获。及德光[注]入汴,召而责之。彦卿曰:“臣事晋主,不敢爱死,今日惟命。”德光笑而释之,即遣归镇武宁。虏自阳城之败,畏不敢呼其名。马不饮龁,则叱之曰:“此岂有符王耶?”戎主北归,其母问人曰:“符王安在?”对曰:“镇彭门。”曰:“符王不来,何其失策之甚!”其为契丹所惮如此。(节选自《隆平集·武臣》)材料二: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五代史》: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房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重威曰:“候风少缓,徐观可否。”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此风力助我也。”即呼曰:“诸军齐击贼!”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彦泽亦以为然。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皆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晋军乃退保定州。(节选自《百战奇略·风战》)[注]德光,即耶律德光,是契丹国的第二个皇帝,文中的“戎主”指的就是他。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与契丹战A于阳城B为虏C所D围E而军中F无水G穿井H辄崩。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中的“爱”词义相同。B.安,指哪里、哪儿,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不相同。C.莫测,指不能揣测、估量,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D.逐北,追击战败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逐北”意思相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十余万大军包围了后晋军队,碰上大风扬起沙尘,后晋军队面临绝境,符彦卿与其他将领商量决定乘风势与契丹决战,并最终大败契丹军队。B.契丹人在阳城被符彦卿打败之后,对他十分害怕,甚至不敢直呼其名;契丹败退后,契丹主的母亲认为没有把符彦卿带回北方是极大的失策。C.在战场上大风对战争的结局有影响,如果遇到顺风,就要利用风势发动进攻;遇到逆风,就要坚守阵地以防敌人袭击,也可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D.在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中,契丹人顺着风放火助攻,后晋将领都认为应趁着将士们愤怒的士气逆风发动进攻,符彦卿等率军奋击,并大获全胜。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虏败,戎主乘橐驼而遁,车帐兵械悉为彦卿所获。(2)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14.(3分)材料二中,符彦卿敢于攻打契丹军的原因有哪些?10.BEG11.B12.D13.(1)契丹军队大败,契丹主骑着橐驼逃跑了,契丹军队的车帐兵械都被符彦卿缴获了。(2)况且敌人认为我军不会迎着风向作战,我们应该出其不意地急速袭击它。这就是用兵所讲的诡诈之术。14.①军中无水,将士身陷绝境,破釜沉舟。②借助风势,出其不意,险中求胜。【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契丹军在阳城交战,被敌人所围困,而军中没有水喝,挖井取水则井壁坍塌。句子开头承前省略了主语“杜重威等”,“战”是谓语,“于阳城”是后置状语,“与契丹战于阳城”结构完整,故应在“城”后面B处断开;“为虏所围”,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被动句,主语也是承前省略了的“杜重威等”,故应在“围”后面E处断开;“而军中无水”,指城中缺水,主谓宾俱全,句意完整,故应在“水”后G处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不敢吝惜死。/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B.错误。句意:符王在哪里?/沛公在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