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专题五: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与训练_第1页
大二轮:专题五: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与训练_第2页
大二轮:专题五: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与训练_第3页
大二轮:专题五: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与训练_第4页
大二轮:专题五: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大二轮:专题五: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习题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基础点1政治制度相关习题1-10题明代中央官制1-5题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2.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

)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 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3.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省,设布政司作为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判断,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

)A.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4.从明朝政治制度来看,明初洪武帝取消中书省而政归六部,后来皇帝不得不设内阁大学士而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表明明代内阁(

)A.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B.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5.从明朝正德时期焦芳起,阁臣开始兼有吏部尚书之例,至隆庆年间高拱以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竞达三年,直接侵夺部权。此间虽然内阁的地位渐隆,但六部仍然受到皇帝的眷顾,有时在参与机要上竞获得比内阁更高多的信任。由是内阁、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这(

)A.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B.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D.加剧了朝政腐败与社会矛盾清代中央官制6-9题6.清朝军机大臣的遴选范围主要来自尚书、侍郎以至大学士,督抚间亦内调入值;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一般是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虽有印信却无正式官署,乾隆朝纂修《大清会典》时甚至未将“办理军机处”列入条目。材料集中论证的军机处特点是(

)A.人员精干 B.效率较高 C.临时差遣 D.保密性强7.雍正时期,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X”的方式区分优劣五等。这一做法旨在(

)A.强化政府的廉政建设 B.任用贤良能臣参与决策C.提升官员的行政能力 D.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8.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

)A.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 B.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C.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9.清朝军机处在由内廷机构走向中枢机构的过程中,其起点是对雍乾之际藩部地区驻防大臣的统辖,这种统辖主要体现为:一是对藩部地区驻防将军大臣及各级官员的选任,二是负责藩部地区与行省地区之间官员的调任。这反映出军机处(

)A.成为非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B.提升了君主权威和中央行政效率C.将边疆管理与机构变革有机结合 D.对边区实行因俗而治的灵活政策明清地方治理10题10.明初,朝廷在陕西行省北部沿边设置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史称“西三边”。继而三镇都形成了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这些举措意在(

)A.借鉴宋代国策,防止藩镇割据 B.完善监察体系,加强地方治理C.分化地方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西北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基础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相关习题11-15题11.康熙年间规定,监察官员的考选中“汉官非正途者,虽经保举,亦不准参与吏部考选;捐纳、贡生不得与正途出身等同考选”,“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这些规定意在(

)A.规范选官程序 B.缓和民族矛盾C.提升监察效能 D.打击汉族地主12.1747年,清廷颁布上谕,“从来亲民莫切于县令,而知府表率一郡,职任尤重,欲望其政平讼理,易俗移风,非久于其任不可”。同时,下令大学士会同九卿详议对策,“酌定年限,示以优叙”,激励官员久任。清廷意在(

)A.完善官员考察 B.推进地方治理 C.遏制官员腐败 D.减少政府支出13.清初,六科自成一署,掌侍从规谏、封驳诏书等职。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其“延议纷嚣”为由,下诏将六科并入都察院。此后,六科所余职掌,与各道御史无异,官员进呈六科之事也“系循例奏报,无所用其参驳”。雍正帝调整六科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皇权专制 B.规范官员行为 C.改进监察制度 D.防止决策失误14.雍正将“天人感应”观念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认为“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或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祲”,一度下旨拟将水旱“定为地方官之考成”。这一治国理念(

)A.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B.弱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C.客观上助长了地方讳匿灾情情形 D.使国家治理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15.从1427年起,明政府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实行南北卷制度(

)A.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 B.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C.加剧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D.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意图基础点3法律与教化相关习题16-18题16.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17.《弟子规》写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它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康熙《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据此可知,清代(

)A.乡约教化功能弱化 B.注重幼童的蒙养教育C.治国思想儒法结合 D.倡导德孝的伦理教化18.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基础点4货币与赋税制度相关习题19-23题19.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宝纱白银谷物和绢布1368-1398(明太祖)7812101398-1402(明惠帝)31.85021402-1424(明成祖)82.5116.51424-1425(明仁宗)66.7033.31425-1435(明宣宗)22.52.5751435-1449(明英宗)064.535.21450-1456(明代宗)090101464-1487(明宪宗)01000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 B.政府对金融控制力削弱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 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20.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这表明,明朝(

)A.吸取了元朝的教训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雕版印刷技术成熟 D.货币政策存在弊端21.卫所手工业是明朝地方手工业中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明前期“各处承造军器合用物料,系军卫者,军卫自办”;明中期以后,部分内陆卫所则出现了“每年每人征工食银五两”的筹备方式。这一变化(

)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顺应了赋役改革的需要C.加强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 D.确保了军备产品的质量22.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A.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B.经营方式出现革新C.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3.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是中国纺织业中心,苏州府的税粮超过当时的全国任何一个府,松江面积仅抵苏州十分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苏松地区是全国赋役最重的地区,也是欠税的重灾区,重赋与逋(拖欠)赋相始终,甚至出现大量人户逃亡。这可以用于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见端倪 B.重农抑商政策施行因地而异C.松江的农业经济比苏州发达 D.财税不公为明财政埋下隐患基础点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4-25题24.明清时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形成。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地方自治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B.乡绅成为国家治理主要力量C.国家权力与乡里秩序相结合 D.宗族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2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提出“编查(户口)务在详悉,稽数宜归核实、保甲宜慎选充当,上司宜严加查察”;强调要做到“每至一乡一庄,逐户查明姓名、年貌、丁口、执业及有无地亩,一面按户填给门牌,一面造册存案”。该疏奏旨在(

)A.增加政府赋税来源 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C.禁止民间人口流动 D.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综合点1明清政治体制的变化本题特色:考察纲要上以及选必修一中关于元至明清政治体制变化的一道比较基础的习题,本题特点是有关于文书,目前比较少见,因而可以给学生提供课上知识的补充,而且这道题涉及到不同朝代的制度。综合性比较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综合点1明清政治体制的变化本题特色:考察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综合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史料辨析能力。27.[“靖难之役”的历史表述]材料一《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材料二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摘编自《明史》等资料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说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三、论述题综合点1明清政治体制的变化本题特色:考察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不仅涉及到明清政治制度,也涉及到朝贡体系,综合性比较高,综合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史料辨析能力。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出兵朝鲜,劫走朝鲜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并且大有渡鸭绿江之势。朝鲜国王李昖逃离首都汉城,落脚于大明、朝鲜边境。朝鲜数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救,但明朝并无太大的反应。八月二十四日,朝鲜派精通儒学的郑昆寿为请兵陈奏史,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万历二十一年,光复平壤、开城,收复汉江以南千里之地。——据郑昆寿《柏谷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为使臣郑昆寿说服明朝出兵救朝鲜拟定具体的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至少列出三条理由,所述理由应符合历史实际,史论结合。)综合点1明清政治体制的变化本题特色:考察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不仅涉及到明清政治制度,也涉及到史书编撰,综合性比较高。29.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史书编撰的体裁与体例类型多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史书编撰体裁与体例(节选)

史书体裁与体例内容《春秋》编年体: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春秋时期史事《国语》国别体: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顺序分国别叙述内容基本上是春秋时期史事。编撰体裁虽是国别体,但以编年记事的方式叙述对各诸侯国的史事《史记》纪传体通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的史事《通典》典制史: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以制度分门立目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历代制度史——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注:体裁是史书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学案、评论等,体例则是史书的内部结构。请你以一名史官的身份,就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或某一阶段编撰一部史书,说明你的史书撰写体裁与体例,并概述史书的内容。(要求:书名明确,准确说明体例与体裁,内容表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重要政务都亲自处理决定,之后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出现了票拟、廷议、廷推等制度,无论是丞相的废除,还是票拟等制度的出现都是皇帝决策的产物,都是服从皇权需要,A项正确;丞相的废除和票拟等制度的出现加强而非制约了皇权,排除B项;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无法代行丞相职权,排除C项;废除丞相后,军国大事的裁决完全取决于皇帝,同时皇帝在决策过程中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大臣的辅助,而后出现的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臣下对决策的影响,但没有根本上改变皇权专制、臣下辅助的决策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维持明朝政治稳定,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有一定的实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并未威胁君主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不是官僚体系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接受丞相指挥,而明代废行省,设布政司,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C项正确;与行省制度相比,明代初期这一制度的建设虽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效率却有所下降,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可知,内阁权力很大,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权力很大,没有强调服务于专制皇权,排除B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内阁和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会影响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宦官专权,排除A项;内阁的设置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内阁与六部的争权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未体现加剧朝政腐败与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中“内调入值”“行走”以及“无正式官署”等信息可得出军机大臣属于办事大臣,没有对应的品秩,属于临时差遣,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人员精干、效率较高、保密性强的特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7.D【详解】根据材料“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X”的方式区分优劣五等”及所学知识可得,雍正时期采取的这些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机构高效运转,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廉政建设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任用贤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官员个人能力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根据材料“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及所学知识可得,雍正皇帝时期实行密折制,为了防止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做出的决定,这样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内外局面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行政效率方面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争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材料“清朝军机处其起点是对雍乾之际藩部地区驻防大臣的统辖一是对藩部地区驻防将军大臣及各级官员的选任,二是负责藩部地区与行省之间官员的调任。”可知,军机处由内廷机构走向中枢机构,其变革与藩部地区驻防大臣与行省地区官员的调任和选任相关,说明军机处将边疆管理与机构变革进行了有机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处成为非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项;提升了君主权威和中央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可知,通过将三镇在军事上分割、权利上分散的布局统一起来,改变原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创立的一种武臣统兵、文臣总理、太监监军且兼有一定民政职能的三镇统一御边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西三边”地区御边体制,巩固西北边防,护边疆社会的安定,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明初陕西行省北部沿边没有藩镇割据,排除A项;总兵不是监察体系的官员,排除B项;分化地方权力,往往不会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也不是这些举措的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汉官非正途者,虽经保举,亦不准参与吏部考选;捐纳、贡生不得与正途出身等同考选”“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及所学可知,清朝时期,监察官员的选用具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这有利于避免监察官之间及其与其他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促进了监察制度效能的发挥,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官员选拔的程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题干信息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打击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欲望其政平讼理,易俗移风,非久于其任不可”可知,对基层的治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效果,所以清政府为了提升对基层的治理,鼓励官员久任,B项正确;清廷鼓励官员在地方久任是为了推进地方治理,而不是完善对官员的考察和减少政府的支出,排除AD项;清朝时期没有有效的措施遏制官员腐败,所以清廷的目的也并不是遏制官员腐败,排除C项。故选B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雍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雍正皇帝借故把六科与都察院合并,意在削弱六科对皇帝的监察,强化皇权专制,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监察机构合并,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而不是规范官员行为,排除B项;改进监察制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雍正帝对监察机构的调整,加强了皇权,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显示雍正认为“朝廷政事有所阙失”“督抚大吏不修其职”等“干天和”而导致水旱灾害发生,并准备将水旱灾害纳入地方官吏考核,他的这一想法有利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但容易造成地方官吏为了政绩隐匿水旱灾情,C项正确;自汉武帝确立儒学为官方哲学后,儒学一直处于官方正统地位(在中国古代,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后,虽遭挑战,但并未改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帝的想法强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治国理念比较接近现实,使国家治理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以看出南卷和北、中卷的录取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差额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宋明时期南方的文教水平和科举录取比列远超北方,这导致南北士子矛盾加剧,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因此明朝实行南北分卷,从全局考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南北的这种矛盾,意在维护政治稳定,D项正确;材料中凸显南北录取比列信息,这主要是反映了政府想平衡地区录取差异过大的意图,而非是满足了人才需求,排除A项;导致了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的是八股取士,排除B项;结合材料和所学,南北分卷是缩小了而非扩大了地区不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乡饮酒礼的主持者,宾客等级作了严格的规定,品行不端之人在乡饮酒礼上会被单独列出,充分发挥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C项正确;重塑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排除A项;创新礼制形式没有涉及,排除B项;乡饮酒礼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形式,不属于政府基层治理活动,D项偷换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由题干“父母呼,应勿缓……过不规,道两亏”“敦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可知,《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都深受儒家想的影响,倡导德孝的伦理文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乡约教化功能增强,排除A项;《圣谕十六条》面向所有百姓,“注重幼童蒙养教育”片面反映了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的伦理教化,而没有涉及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具有惩戒措施,“养山合墨文约”直接体现政府的告示和批示,C项正确;“养山合墨文约”与官方管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的说法无法完全概括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法结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从明到清乡约的变化,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由以宝钞为主逐渐以白银为主,说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在市场交易中失去优势,政府对市场、对金融控制力削弱,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中货币的使用情况,无法判断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货币使用的比例,而非数量,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土地交易中货币的使用比率,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对农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及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政府严禁使用金银交易,大力推行宝钞(纸币)制度,造成后期纸币大幅度贬值,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弊端,D项正确;明朝政府发行“大明宝钞”,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说明其并未吸取元朝的历史教训,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雕版印刷术技术的发展程度,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每年每人征工食银五两”,可知,明中期以后,部分内陆卫所筹备方式发生了变化,按照征收白银的方式进行征收,不再征收物料,这一变化顺应了明朝“一条鞭法”改革的需要,B项正确;筹备方式的变化,不一定能提高生产技术,排除A项;工食征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确保了”,表述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此背景下一条鞭法推行,赋役征银,这为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主要生计来源创造了条件,使女性成为家庭生计主要担当者,男性有更多机会从事维持家庭生计之外的事务,A项正确;晚明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手工工场和自由雇佣劳动,但材料无法体现是手工作坊还是手工工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徐母所织棉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以体现其质地优良,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是否兴盛,排除D项。故选A项。2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由材料和所学可知,不仅全国各地的税额不均,而且苏松两地的税额也相差很大,这说明明政府各地税额存在严重不公,以苏松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即便这样,还是不能完赋,税粮常年积欠,农民不堪其苦,长此以往财政不免出现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雇佣关系,无法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排除A项;明政府制定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税额主要是为了增加其财政收入,并没有因地不同而施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对苏州和松江的农业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松江的农业经济比苏州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2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和所学可知,乡绅阶层利用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联系着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传达政令和民意,实现政府职能与社会功能的相结合,C项正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不存在地方自治,排除A项;乡绅只是乡村治理主要力量,官僚才是国家治理主要力量,排除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2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757年(中国)。本题考查清朝前期赋税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主张进一步完善保甲制度,以此加强对基层百姓的管控,强化基层社会治理,B项正确;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户籍制度对赋税征收作用大为削弱,排除A项;清朝前期,官府对民间人口流动有所限制,但并非“禁止”,排除C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26.(1)特点:等级严格;官印与私印并存;权威性强;防伪制度严密;禁止私铸。(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雕刻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历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任答两点即可)(2)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3)认识:政务运行关乎国家命运;注重保密性和效率性;方式多样,适时调整。(任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信息可知,君主、各官署的印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严格;据材料“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可知,官印与私印并存;据材料“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可知,权威性强;据材料“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可知,防伪制度严密;据材料“雕木为文,不得私铸”可知,禁止私铸。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皇帝到官员,从中央到地方,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印不许私铸,且权威性强,体现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用玉、金、银、铜等制作官印,体现了雕刻技术的发展;同时官印的防伪制度还可以体现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历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作用:据材料“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可知,文书行移勘合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僚体系和地方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据材料“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可知,文书行移勘合制度加强了对官僚体系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据材料“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可知,在军事上能够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据材料一二可知,政务运行中的官印制度和文书行移勘合制度都对国家政治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反映了政务运行关乎国家命运;宋代官印的防伪措施体现了注重保密性和效率性;官印制度和文书行移勘合制度体现了政务运行中的方式多样,同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27.(1)《明太祖实录》属于一手史料,为官修正史。特点:编撰内容偏重政治事件和典章制度记录;编撰过程受政治局势影响,存在多次编撰;服务于专制皇权,编撰中常有隐讳失实之处,史学价值相对不高。(答出3点)(2)“自焚说”出现原因: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有利于打击南京原有的政治势力。“逊国说”出现原因:朱允炆原有政治势力和民间相信皇帝仍然存世,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任答一条)【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由材料“《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可知,《明太祖实录》属于一手史料,为官修正史。第二小问,关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由材料“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可知,编撰过程受政治局势影响,存在多次编撰;由材料“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可知,服务于专制皇权,编撰中常有隐讳失实之处,史学价值相对不高;由材料“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可知,编撰内容偏重政治事件和典章制度记录。(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出现的原因,由材料“《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炕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可知,原因之一是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据所学可知,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这样会一定层度减少原有南京政治势力的反叛。关于建文帝“逊国说”出现的原因,据材料可知,清朝“逊国出亡”说时明朝已经灭亡,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明朝的“逊国说”之所以坚持朱允炆仍然存世,是支持朱允炆的政治势力和民间力量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28.理由:明朝与朝鲜是宗藩关系,出兵保护朝鲜是明朝的义务;明朝出兵帮助朝鲜抗日,可以维护明朝的国际信誉,增强藩属国对明朝的信心和向心力;如果朝鲜灭亡,被日本完全占领,日本则可从陆上直接威胁明朝安全,出兵援朝,则可巩固明朝东北地区安全;如果日本侵占朝鲜获得成功,将刺激日本进一步对外扩张的野心,不利于地区和平与安全,可能再次刺激倭患;郑昆寿是精通儒学的学者,明朝出兵帮助朝鲜抗日,救朝鲜百姓于水火,也是明朝仁义的体现。【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八月二十四日,朝鲜派精通儒学的郑昆寿为请兵陈奏史,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明朝与朝鲜关系、明朝的国际信誉、明朝的安全、日本的野心等角度回答;也可以从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角度思考问题,利用现在国际关系的思路与方法,看待明朝的决策,特别是从明朝利益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影响明朝皇帝的决策。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与朝鲜是宗藩关系,出兵保护朝鲜是明朝的义务;明朝出兵帮助朝鲜抗日,可以维护明朝的国际信誉,增强藩属国对明朝的信心和向心力;如果朝鲜灭亡,被日本完全占领,日本则可从陆上直接威胁明朝安全,出兵援朝,则可巩固明朝东北地区安全;如果日本侵占朝鲜获得成功,将刺激日本进一步对外扩张的野心,不利于地区和平与安全,可能再次刺激倭患;郑昆寿是精通儒学的学者,明朝出兵帮助朝鲜抗日,救朝鲜百姓于水火,也是明朝仁义的体现。29.示例1史书:典制类史书《周朝制度史》说明:此书主要记载从西周建立到周朝灭亡,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代的制度演进史,全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礼乐制度、军事组织五章,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