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电影_第1页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_第2页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_第3页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_第4页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一、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1、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以现代派相标榜的各种文艺流派的一个统称。影响较大并同电影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般而言,只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活动的文艺流派,才应归入现代主义的行列。2、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使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即强调艺术家要记录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强调创作者要记录下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文艺作品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记录。3、现代主义技巧上的基本特点:运用歪曲、扭曲、变形、时空错乱等手法来造成震荡性的强烈效果。A、这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为紊乱的线和点、位置错乱的空结构、违反真实的色彩配置等,特别是反映所谓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形象或狂乱的梦境时尤其如此。B、在叙事艺术中,出现新的语言组织,故意的文法不通,生造的新字,词句颠倒,甚至取消标点符号等等。4、从艺术角度看现代主义的兴起原因:1、在艺术上突破窠臼的强烈愿望;2、是对艺术的模仿人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现代主义非理性倾向的基础:1、科学根据——弗洛伊德学说2、哲学基础——存在主义二、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1、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兴起: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先锋电影运动为代表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为代表2、20-30年代的法国电影A、法国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⑴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①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②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③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印象派的形式特性——主观性的传达:通过摄影技巧和剪辑技巧的实验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包括心理化的影像,如幻想、梦境或记忆等。B1.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概况: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B2.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1、先锋派电影运动分为三个时期:早期(20年代中期):受达达主义的影响;中期(20年代后期):以超现实主义为特色;后期(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纪录电影2、超现实主义: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代表画家有达利,马格利特等人。《一条安达鲁狗》是布努埃尔最具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杰作。3、先锋派电影的总体特征(一)①对现实消极逃避把电影作为抒发主观的随意幻想的手段,把幻梦作为美学的极镜。他们要求把现实世界变成梦幻,认为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世界是最理想的,甚至是唯一的表现对象。他们还主张把它放在比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他们试图创造一种摆脱戏剧情节的"纯电影"。②对艺术积极探索盲目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主张“非理性化”,“非情节化”,“非戏剧化”。很多影片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比较纯粹的艺术探索,其勇气和热情令人钦佩,但是也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B3.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1、代表人物——让·雷诺阿他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他的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是《大幻灭》和《游戏规则》2、雷诺阿——20世纪30年代作品的特点:①尽量使用外景。②摄影机运动性强。③经常使用长镜头以表现场面的连贯性,即使是拍多镜头的场合,也对镜头不作细致的剪接,不追求流畅性和上下镜头衔接的完美性。④使用深焦距镜头,表现场面的全貌。⑤注重演员的作用,根据演员的特点去塑造角色,鼓励即兴表演。⑥通常是即兴创作,拍片时只有大纲。3、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①更新“现实”观念“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那怕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进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达本质意义的真理”。②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坚持独立制片的雷诺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③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电影编剧使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片在银幕上大放光彩,它再一次显示了生活自身的活力和电影文学的功力,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位置。这一时期的著名导演:克莱尔、费戴尔、贝盖尔都是自己所导演的影片的编剧,雷诺阿、杜威维尔也均参与自己影片的编剧工作。以新闻记者生涯起步的卡尔内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他自己的艺术观察力、鉴赏力与导演的功力,而另一方面则主要得力于来自超现实主义小组的诗人普莱卫的文学优势。4、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误识①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由于过于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强调文学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了电影首先是一门视觉性和听觉性的艺术,这样的误识在帕涅尔的影片中极为突出。②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由于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剧本通常出自于普莱卫、斯派克和让松等几位大编剧之手,作品往往显现出某种近似性,即一种搬到当代平民社会现实中的悲剧模式。普莱卫、帕涅尔的门徒们一拥而起,这些平庸的模仿者抹平了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与个性。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才宣告结束。3、法国现代主义电影A、新浪潮电影概念广义概念:泛指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兴起后在许多国家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进导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电影语法的故事片,本质上是一个对抗旧美学的运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台湾、香港都曾出现新浪潮电影运动或以个人方式出现的新浪潮电影导演。狭义概念:仅局限于法国的反传统电影,基本特征是——制片方式上奉行高效率的,不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内容上强调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经验过的感情;艺术上不忽然转过身来,面对镜头,看了好几眼。这几眼已成为影史的经典镜头。3.现代主义时期60年代,费里尼拍摄了著名的“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2)《朱丽叶塔的精灵》(1965)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代表作《八部半》,该片是费里尼转型表现人内心现实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苦挣扎。影片大量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将象征、闪回、幻想和梦境大量穿插在电影里,各个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

似真似幻,

难以区分。《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1965年,费里尼拍摄了另一部自传性很强的《朱丽叶与魔鬼》,影片过分追求神秘主义的梦境空间,在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费里尼彻底脱离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和技法,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费里尼色彩”是费里尼电影的一大特色。但更代表了他在电影叙事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对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贡献。简单的说“费里尼色彩”就是:自传因素,表现切身体验、叙述个人经历。对费里尼的影片来说,自传因素并不意味着只用第一人称直接描写作者经历的真实事件,而是意味着采取“自传式的态度”,从个人角度对现实表态,用抒情手法审视现实,如实反映亲身经历过的若干重要事件。费里尼影片中包含的主要因素1、夸张的和过火的效果。2、丰富多彩地、富于幻想地运用摄影机和音乐。3、把象征和幻想与真实的动作结合在一起。4、仅仅为了追求效果而制造惊人的听觉和视觉效果。5、对演员通常处理过火。6、对数量巨大的群众演员和复杂的动作控制自如。7、把社会讽刺与对人类的基本情绪的真正关怀结合起来。费里尼电影的美学特征无所不在的自传元素,苦涩、伤感的幽默风格和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的、高度个人化的想象、幻想的银幕世界成为费里尼影片的三个举世公认的美学特征。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波河上的人们》(1942-1947)、《联合国》(1948)、《甜蜜的谎言》(1949)等一系列纪录片奠定了创作基调。安东尼奥尼寻求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电影创作的根本原则从感性直觉出发确定叙事原则,表现个体的感性言语。安东尼奥尼于1950年导演了自己的处女长片《某种爱的纪录》,他的早期作品尽管已经带有其标签的主题和风格,但反响平平,直到1955年的《女友》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随后的《喊叫》(1957)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1960年的《奇遇》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该片与另外两部影片《夜》(1960)、《蚀》(1962)并称为“人类感情三部曲”,均为着力描述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1964年,他执导了他的首部彩色片《红色沙漠》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影片创造性的运用色彩来传达人物情绪,凝造影片氛围。有评论家称《红色沙漠》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1967年的《放大》为他再次赢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影片描写一名摄影师在公园拍摄了一对情人的照片,但后来放大照片时却发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东西,摄影师由此被卷入到一桩详情无法搞清的刑事案件中。影片想表现的并非是事件真实与否,而是试图说明想象是否起决定作用。从新现实主义过渡: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风格形成时期(1950---1957)《一个爱情故事》(1950)《被征服者》(1952)《不戴茶花女的太太》(1953)《女朋友们》(1955)《呼喊》(1958)《呼喊》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转型的重要作品二、创造盛期《奇遇》(1960)、《夜》(1961)、《蚀》(1962)三部影片均着力描述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被称为“人类感情的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1964)三、后期创作阶段《放大》(1966)《扎布里斯基角》(1970)《职业:记者》(1975)《奥伯瓦德的秘密》(1980)《一个女人的证明》(1982)《云上的日子》(1995)《爱神》(2004)安东尼奥尼的探索:1、展示了环境与人的关系的主题生命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人生的荒诞意识和异化感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2、坚持生活的自然节奏,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方法。艺术大胆创新:哲学性的探索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破传统情节结构长镜头的运用3、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4、创造性运用色彩作为表意符号。《红色沙漠》关于人类感情的三部曲《奇遇》《夜》《蚀》在安东尼奥尼看来,生活的这个现实社会从没有什么必然性和合理性,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必然与之相适应。《奇遇》从恋人不辞而别的角度,《夜》从夫妻无话可说的角度,《蚀》从夫妻突然发现没有爱情的角度。一个侦探故事的构架,探究照片幻觉的本质借以暗示影像陈述真实原貌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影片想表现的并非是事件真实与否,而是试图说明想象是否起决定作用。影片超越了生活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包含着下列主要因素:1.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安东尼奥尼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旨在表现社会面临的精神危机、生命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他认为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贫困,而是因为上帝不存在所导致的孤独和心灵空虚。2.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不注重情节、因果关系和戏剧冲突,他关心的是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感受到的气氛和情调。3.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4.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他故意让影片的节奏与生活中的变化相一致,以突出生活本身的拖沓和迟钝,他善于利用建筑物、开阔地和自然风景来刻画人在特定气氛中的情感状态。5.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他的典型构图是两个彼此不看着对方的人在谈话,以此来强调交流的困难。6.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7.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总结:现代主义已被公认为当代西方电影中的一个流派,现代主义影片在技巧上还是有若干可以称之为标志性的特点的。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生活流手法)或非理性的意识活动(意识流手法)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对传统的情节结构的否定,向来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电影最基本的形式特征。所谓情节结构,按最古老的解释,就悬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根据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法则(或因果)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E。M。福斯特尔给情节下的定义是,"把重点放在因果关系上的对事件的叙述。"高尔基则把情节称作"人们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相互关系,也就是这一或那一性格、典型成长和形成的历史",或者相反,是性格"毁坏"的历史。由此可见,情节是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的客观规律性的反映,而否定情节当然就意味着否定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只要回想一下我在上文详细介绍过的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意识形态基础,就可以看出内容决定形式这条定理也何等适用于现代主义了。在特吕弗的著名影片《四百下》里,我们就找不到任何符合传统观念的情节。影片描写安托万这个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的男童,后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是影片对安托万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只是通过逛马路、逃学、撒谎、逛市场、漫步沙滩等一系列毫无戏剧性可言的事件。整个影片就平淡得象日常生活中无数平淡的一天一样。当安托万最后从拘留所逃出,向大海飞奔而去时,镜头一直跟拍他那无休无止的奔跑达数分钟之久。在这里,与其说是在表现一个事件,不如说是在表达安挖万终于逃脱了肉体和精神折磨后的极度喜悦的心情。技巧在这里显然已不是为了叙事了。但是把现代主义的生活流技巧发展到极点的,则应当提到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直到他拍出《奇遇》(或译《冒险》1960〉前,还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导演。《奇遇》问世后,他的技巧和发现才在世界范围引起了重视。安东尼奥尼是这样描述他的这部影片的:"从表面看,《奇遇》有点象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有点神秘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姑娘在一次旅行中失踪了。其它一些事情立即填补了所形成的空缺。那个姑娘的未婚夫和那个姑娘的女友出发去寻找她,结果变成了一次柔情蜜意的旅行,在旅行结束时,他们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新的、出乎意料的处境中。

《奇遇》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情节,"一个姑娘失踪了"只是一个虚假的悬念,因为观众终于发现,这只是一个借口,好让观众跟着那群富有的意大利人驾帆遨游西西里海,观察其中一对男女的感情变化。除了平淡无奇的旅游见闻和日常事件之外,观众所等待的矛盾、冲突或转折都没有出现。既然桑德洛已经对失踪的安娜不感兴趣,为什么还非要去追究她的下落呢?在1960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概念。影片作者只关心他的人物而不理会观众的习惯心理,。这无异是摧毁了二千多年来的剧作传统。安东尼奥尼在他接下来拍摄的《夜》(1961)这部影片里,连虚假的悬念也抛弃了。影片的内容简单之至:一对夫妻突然发现他们并不相爱。影片描写了主人公生活中的十八个小时,既没有去回叙他们过去生活中的任何片段,以追溯感情破裂的缘由,也没有任何戏剧性事件成为破坏婚姻的因素。一切动乱都只是发生在主人公的头脑里,然而这种内在的波动却完全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动作表达出来的。妻子显得焦躁不安,伤心流泪,但并没有任何对话或内心独自来作出解释。观众必须自己去揣摩、思考,去寻找答案。

生活流手法一般来说是一种纯客观的纪录手法。纪录派的理论大师克拉考尔主张一部理想的影片应当是完全没有主观选择地按照生活的自然节奏来纪录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但是在现代主义电影里,生活流手法的客观性只是表面的。作为一种个人化创作的手段,影片作者的主观性是以溶合于人物的主观性的方式对事件起着取合作用。《奇遇》中安娜被完全甩开是一个例子。在《四百下》里,当社会工作者来对安托万进行精神分析法访问时,观众只看到安托万在回答问题,而始终没有看到访问者的真面目。因为安托万对这次访问丝毫不感兴趣,根本不想好好看对方一眼,于是观众也就没有理由要看见她了。意识流"一词就其心理学原意来说,是用来描绘自然地不间断地流动的意识状态的一种借喻。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分成三种状态,即清醒(理性)状态、半清醒(半理性)状态和非清醒(非理性)状态。在叙事艺术中,意识活动向来是表现的对象,但那是指意识的理性内容,或者叫做经过整理的有条理的意识活动。属于半清醒(半理性〉状态(如想象、联想)或非清醒(非理性)状态如梦、幻象〉的意识活动,也是历来表现的对象,但这种半理性或非理性的内容是被理性化了的。它们被纳入情节发展和性格形成的逻辑,作为解释人物行为动机或预示情节发展的补充手段。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是在无情节的前提下以非理性内容的意识流动构成影片的主体,画外音作为一种理性化手段是被摒弃不用的。潜意识活动的形象表现和声音表现往往各自独立,互不吻合。所以从技巧特征的角度来说,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是把重点放在"错乱"上,这包括时间错乱、空间错乱、音画错乱和真假错乱。过去、现在和将来被交错在一起,地点可以任意改变,画面与音响互不吻合,事实与假想混成一团。在伯格曼的《野草莓》(1957)里,观众第一次被引进一个错乱的世界。老教授在去大学接受荣誉学位的旅途上回顾了一生,在梦幻和回忆中谴责了自己的冷漠、自私。影片以老人在起床前的一场富有表现主义色彩的恶梦开始,空落落的广场、阂无人迹的街,没有指针的大钟、无人驾驶的枢车、在棺材里发现了自己。影片以同样飘忽的梦境结束。梦境在影片里占了大部分篇幅,而梦境同现实混杂在一起,其间从来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老人在度过青年时代的草莓地上看到了昔日的恋人,在林中空地上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妻子,然而时间的间隔在这里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自然出现的,就如同在生活里,我们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梦境一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里。一个电影导演在拍摄他的第九部影片时思想陷入了混乱,他的直接经验同他的回忆、梦想完全交杂在一起,剪辑上的极度自由使观众同电影导演一起经历了一场,思想混乱的灾难。

如安东尼奥尼在现代主义的生活流法方面具有某种代表性一样,在谈论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时,便不能不提到阿仓·雷乃和阿仓·罗勃一格里叶的影片。

雷乃和罗勃一格里叶曾经合作拍摄《去年在马里昂巴》(1960)。此后便各自独立执导。雷乃出身于纪录片导演,而罗勃一格里叶则是法国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小说"的创始人,是很少几位以小说家身分兼任电影导演的人之一。

雷乃是个很有独创精神的人。他在搞纪录片时,就有点不同于众。他在1955年拍摄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短纪录片《夜与雾》时,首创了用黑白和彩色来代表两个不同的时代,取得了非常强烈的效果。过去时代的灰白无力无异是给人们过于容易忘怀往事提出了有力的警告。四年后他初试故事片,在《广岛之恋》中把两个时间层面、两个空间合而为一。来到广岛拍摄和平主义影片的女演员不知为什么爱上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日本建筑师,然后又匆匆分手,前后相聚只有二十多个小时。影片所处理的问题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的问题:一个人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将如何影响他现在的生活。无名的法国女演员不能忘怀战争末期在尼娃镇上同一个纳粹德国士兵的可耻的恋爱经历。1958年的广岛和1944年的厄娃镇夹缠不清,人们看到的是法国的景象,听到的则是广岛的声音。法国女人和日本男人的邂逅相爱其实并不包含任何情节的元素,与短暂的爱情并发的狂乱的潜意识过程才是影片的主体。

雷乃和罗勃-格里叶合作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是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的"高峰作品"。它扑朔迷离,难以索解。它没有真实的角色,也没有真实的背景。在一座建筑风格奇特的国际性疗养院性质的大旅馆里,无数的塑像和似乎没有尽头的走廊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里面的住客都是些无名无姓的、极有教养的上流人士。其中一个陌生男人不断告诉一个女人说,他们去年曾在此地相识,并且相爱,现在是来履行去年的约会,要求对方离开丈夫同他私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