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西方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核监察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选官制度输送人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人才支撑朝代制度标准秦汉以来的演变趋势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血缘荐举功劳制才能、军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明习法律察举制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家世、德才科举制才学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1.选官标准:2.选拔方式:3.选拔基础:3.选拔趋势:4.演变实质:品行家世→学识才能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体系化、制度化、公平化官员选拔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标准:血缘(2)特点:(4)弊端: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官位世袭,贵族垄断(与宗法分封制紧密结合:政治血缘性;家国一体)2、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功劳制(荐举制、军功爵制)(1)背景:大发展大变革(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权流动——冲击贵族等级——诸侯战争、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发展——两方面:诸侯国承认土地私有(税)、家庭小农需要保障——集权与官僚(管理权)其他:士人阶层兴起;尚贤思想管子:“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贤佐也。佐贤,则君尊国安民治;无佐,则君卑国危民乱。故曰备长存乎任贤。”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功劳制(荐举制、军功爵制)(2)标准:才能或军功荐举(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4)评价顺应大变革;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荐举制有散漫性和主观性;军功制重能不重德(3)特点:以血缘为标准向以才能、军功为标准转变血缘性不断减弱,地缘性不断加强(血缘封地→郡县行政区)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背景:(2)途径:(3)实质: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

——《史记·李斯传》(3)影响:巩固统一;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确立4、汉朝:察举制(1)背景:(2)标准:察访(3)程序:举荐任用汉武帝的“大一统”品德(主)和才能(4)特点先察后考(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考核(5)评价适应大一统制度化人才需要,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被世家大族操纵;滋生腐败所选非人严重;开创儒学取士先河,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

材料1: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积功劳累积功劳可升迁,保证真正有才能之人得到重用。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中央(皇帝、三公)征召称"征",地方官府征召称"辟"。4、汉朝: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20年魏王曹丕推行)(1)背景:(2)途径:汉末大乱,士人流散,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中正定品、吏部授官①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中央任命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状”。③中正所评定的品级为授官的凭据,由吏部授官。(3)特点:①设置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中正官②开举士举官的分选先河道德、才能、家世

家世(4)标准:

材料1: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

材料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5)评价:选官专业化;选官权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基础。重家世,成为巩固门阀士族统治的工具,压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化社会矛盾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南北朝以来,尤其隋唐统一,封建经济繁荣,士衰庶升(2)特点:分科考试,分常举(明经、进士)和制举(特科);考试合格(礼部举士),吏部选拔(吏部举官)后方可正式任官。制举制举是由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常举进士科: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4)发展历程:①隋朝设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形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设武举和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考诗赋③两宋完善:清除荐举,实行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

“取士不问世家”②唐朝发展:④元朝中落⑤明清日益僵化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文章形式为八股文;明:南北分卷——南北中分卷生源: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四书五经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恢复科举,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科目:仅有进士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五:“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官吏人才来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科技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局限:积极④:积极③:积极②:积极①:(4)评价: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标准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严格考核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之考核制度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2、考核重德尚能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一)官员的考核1、秦汉:上计制县郡中央县或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收入、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1)考核标准:(2)考核官员:(3)考核结果: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御史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考核法规流于形式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3、隋唐:考核部门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结果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尚书省的吏部地方报告中央皇帝遣使巡查州县品德才能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唐代考课官吏在品德和才能方面的标准官员的考核归吏部4、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5、明朝:考满和考察考满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依据升迁降调考察京察外察内容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6、清朝:明朝考核京察和大计京察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三年一次朝代中央地方特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御史大夫监察史御史大夫州监察区(刺史)御史台(御史大夫)台谏合一路监察区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道监察区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之监察制度六科、都察院(科道并立)监察御史巡按各省六科并入都察院

(科道合一)1、监察体系与行政体系相对独立2、监察机构设置传承有序3、品低权重(监察、谏劾、司法)4、隶属于皇帝,服务于皇权5、监察活动法制化6、重视舆论监督和日常教育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二)官员的监察1、秦汉:(1)中央:(2)地方:御史大夫秦:监御史汉(武帝):刺史特点: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作用: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2、隋唐:(1)中央:(2)地方: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巡回监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3、宋朝:(1)中央:(2)地方:台谏合一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4、元朝:(1)中央:(2)地方: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5、明朝:六科与都察院并立(科道并立)(1)中央:(2)地方: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都察院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特点: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6、清朝:(1)中央:(2)地方: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清雍正时期,意识到监察机构一分为二有重叠的弊端,给事中与御史分权、科道分设往往导致监察机构之间互相纠举弹劾、争权夺利,影响监察效能发挥,雍正元年(1723年),六科给事中被并入都察院,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监督和纠弹。——陈晓枫、钟盛《中国传统监察法制与司法文明》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秦汉至隋唐——御史大夫与州(道)监察宋代——台谏合一与路监察秦汉——上计制(土地、人口、财税、治安)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吏部主管(四善二十七罪)明清——考满与考察;京察与大计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才能与功绩)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品行与才能)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与德才)宋——严格标准明清——科道并立到合一本课小结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手段。乡试会试殿试各省城礼部皇帝每三年次年春会试后举人贡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