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下)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下)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下)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下)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下)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国之栋梁——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下)1.秦汉时期上计制江苏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内容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机构、官吏配备、农业、民政、财政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1.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2.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3.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4.钱谷出入。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2.隋唐时期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儒林传》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二是等级标准明确客观;三是制度严密。考课制

四善二十七最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3.两宋时期磨勘材料一:及三岁,不限中外职任,但非曾犯入已赃,令审官院磨勘以闻,当议迁陟。

——宋真宗诏书材料二:二年,遣使廉察诸道长吏,得八人莅事公正、惠爱及民,皆降玺书奖谕。——《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神宗即位,主张“凡职皆有课,凡课皆责实”。熙宁元年颁行考核州县官员的《守令四善四最》,其中“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4.明清时期(1)明朝:名称考核时间目的或结果考满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点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大计是对地方总督、巡抚及其下属官吏的考绩。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朝代考核标准考核机构目的发展趋势秦汉隋唐明清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品德、才能吏部考察、考满(监察贪酷和不作为)中央政府①考核法规趋于完善③考核日趋严格②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选贤任能劝善惩恶激励上进《魏书》卷七七《辛雄传》:自神龟末来,专以停年为选。士无善恶,岁久先叙;职无剧易,名到授官。执按之吏,以差次日月为功能;铨衡之人,以简用老旧为平直。“论资排辈”——挫伤了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总结: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深度探究: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管理“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材料四十四: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中设置郡守、郡尉、郡监。郡监,就是郡中掌管监察的官员。郡监(丞)又称“监御史”,表明是从中央御史系统派生出来的。——卜宪群《秦朝御史大夫制度之历史得失》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刺史特点刺史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也可以监督诸王。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扬州刺史”封泥。封泥是压按玺印的泥团,主要用来封缄文书。材料四十六:垂直体系“位卑权重”的格局,使垂直体系中的官员能够利用他们“权重”的优势,想方设法改变自己“位卑”的处境。汉代的御史大夫升为三公、刺史变为州牧,以及尚书台由少府属下转化为后来的最高行政机关,都说明了这一点。到了东汉,刺史常年在州办公,掌握一州之人事权、司法权、军事权等,逐渐演变为行政官。东汉末期,刺史正式改称州牧,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由于皇权衰微,州牧乘机扩张势力,割据一方。——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前期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后期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由监察官员转为行政官员3.隋唐时期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材料1:《唐六典》对御史台官员的职责和权限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记载,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指由御史大夫、中书令、门下省侍中组成的联合办案机构)诘之”;“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小事则署名而已”;“凡国有大礼,则乘辂车以为之导”。中央监察谏院谏正皇帝御史台监察百官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监察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监察御史的监察权。四监司宋朝在地方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在路一级建立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州进行监控;在府州一级设置通判,称“监州”,与知州统领州事并专门负责监察知州。地方监察(三)宋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行御史台有二,一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掌管江浙、江西和湖广三个行省的监察;二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掌管陕西、甘肃、四川和云南四个行省的监察。腹里之地、以及河南、辽阳、岭北行省的监察,由中央御史台直接管领。全国分设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司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南台所统十道、西台所统四道、内台所统八道)。元朝至上而下的严密的监察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腹

里)(四)元朝中

央地

方各省设按察使司,掌管司法、监察。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督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

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罢谏院设六科

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还负责

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按察使司掌监察。明朝雍正年间,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了监察权的统一;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清朝品级低权力大督

院六

科——六科给事中

十三道

监察御史科

道(五)明清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进行督查,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清:都察院:分置科道,科掌言谏,道司纠举,合言监为一体,凡国家行政、财赋、司法、官吏,皆在督察纠举之列。自唐朝以来,封建国家的台、谏并列之局,至此完全统一;六科给事中:原为独立的监察机构,雍正初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并分稽六科庶务。监察系统达到顶峰。①实行垂直管理,独立与其他管僚机构,以轻制重。②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③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者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

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

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特点评价中央地方特点秦汉隋唐宋明清御史大夫御史台御史台台谏合一督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督察院(汉)州刺史道(监察区)路(监察区)通判按察使司按察使司①以轻制重,奖惩明晰②专门机构,垂直管理③监察广泛,形式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