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高考语文各题型应试技巧汇编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高考语文各题型应试技巧汇编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高考语文各题型应试技巧汇编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高考语文各题型应试技巧汇编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高考语文各题型应试技巧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高考语文各题型应试技巧汇编

卷面要求:向卷面要几分

满度:(答题区域答满)

速度:(了解自己每道题大概用时;剩余时间和剩余题量。)

准度(审题审得准;考点找得准,迁移迁得准,角度找得准;分点分得准)

态度(平常心态;自我开导;书写态度)

力度(涂卡规范;力度适当)

规范化作答要求:根据答题角度分点作答;字号;字间距;考试用笔。

审题要求:审范围;审要求;审内容;审任务……;显性要求;隐性要求(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审题能力

决定着成绩高下。)

心态要求:平常心态;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你自己;高手不高,不是对手太强,而是你的心态太差。

其他要求:

分秒必争;半分必争;逢答必满;有空必填(要有赌徒精神)

先题后文;字斟句酌;读懂读透(高效阅读事半功倍)

简单题不做错(谁都不错我不错);中等题不马虎(减少失误就是提高成绩);拔高题不放弃(谁都不做我试

试,试试就会赢)。

涂卡不串行;作答不串题;作文不跑偏。(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想至卜一做到--得到;目标--坚持--成功。(不能因小失大)

学会遗忘,是为了更好地迎战。(不与同学对照答案;不沟通联系其他同学;心净)

高考目标与整套卷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第।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一二;古诗文阅读)70分(70分钟);第II卷表达题80分

(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45分钟);选择题检查15分钟。

知识梳理与重点把握

论述类文本考点归纳

一、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

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第1页共87页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此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

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

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鹫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

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

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

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

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三、选择题1、2题答题方法:(理解分析材料内容;判断说法正误)

明确做题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审(题干、选项)、读(圈点勾画)、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

进行解题。

(-)审:(审题干:四审:范围;角度;要求;任务)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二类:

A“解释”“理解”一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

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观点句及总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6.读摘自:作者主要观点,文章主要内容或写作角度。

第2页共87页

(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

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

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论述类文本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一种陷阱(见下表述)

(四)比(干扰项)

区位原文与选项题肢体进行对比,明确差异。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排除的答案为什么错误,

必须有根有据。)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一是根据选项找原文;二是对照原文找差异;三是针对差异作判断。

明确做题方法:

1、方法:

①先看题目明确选择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

②仔细看选项,画出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关联词、陈述主体、受体等)。

③仔细和原文对比。

④注意如下词语: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者B、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

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⑤注意关联词语,即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

进关系。

2、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第3页共87页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

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论证结构判断错误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四、选择题第3题: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

方法:明确文本观点-一理解选项内涵一从论据能否证明论点的角度,做出判断。

五、简答题部分:

1、某材料有怎样的论证特点?

答题角度:①指出论证结构②明确中心论点③下设了哪几个分论点/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的(简要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④论证过程中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见下第五题)举出例子,分析效果。⑤论证

语言特点(论点或论题鲜明,说理透彻而全面,条理清晰,论证严密,辩论色彩鲜明)⑥论点与论据的

统一。

链接: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本论部分常见

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

1、层进式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效果:

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深刻透彻。

层进式的方式大体有以下两种:

(1)由此及彼,环环相扣

本论部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组织材料,就是标准的递进式。

如《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一文,可首先指出现在的学生陷于书山题海之中,渴望有一个宽松的阅读环

境的现实;然后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暇读书、无书可读、无理可言、无利可图);接着指出走出困

境的途径(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引导到位);最后以含蓄的语句指出这样做的结果。

第4页共87页

(2)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如《“近墨”与“近朱”》一题,首先应指出什么是“墨”,什么是“朱”,才能解决要“近”谁的问题。

接着再进一步指出完全“红”和完全“黑”的人是不存在的,多数是“红”“黑”兼有,因此一定要一分为

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最后论述对于“墨”较多的人,即缺点较多的人,应“近”之并帮助之。这样,

层层深入,辩证分析,就能体现出文章严密的逻辑关系。

2、对照式

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

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

作比较。效果: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对照式的方式大体有以下两种:

(1)正反对比

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的对比。如写《要有博大的胸怀》一文,引论部分可以指出

胸襟宽广才能走向成功,斤斤计较必然干不成大事。本论部分用对照式布局,第一层次是正面说理,先说胸

怀坦荡方能成大事,再说胸怀博大有利事业,也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二层次从反面说理,指出心胸狭隘、

锚铢必较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在选用具体事例时,既要有正面事例,又要有反面事例。

(2)相关比较

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是利弊、得失的比较。例如《近墨者未必黑》一文,本论部分可先指出

近墨者黑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不是主流,接着列举近墨者不黑的事实并分析其原因。还可以先论证近墨者

不黑,并指出这是时代的主流,然后以少量篇幅说明近墨者黑的人是存在的,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要方面。

这样的结构布局,既做到了观点鲜明,又避免了片面性。一般的说,本论部分需要辩证分析时,常采用此布

局形式。

3、总分式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效果: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

层次井然。

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形式。

4、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

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

矛盾。效果: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第5页共87页

2、某材料如何体现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①论证结构严谨,论点与论据相统一。②论证方法多样(分别举例)。③论证语言特点(五性)。

相关链接:

论证语言的特点:严密性、准确性、生动性、鲜明性、概括性。

(1)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分寸感强,用语贴切;

从限制性词语的使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从语言的逻辑性强,使论述的道理更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逻辑

的严密性。

(3)从不同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段的使用,使表达更鲜明的角度进行分析。使用双重否定句,或用反问句、

排比句,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语气强烈,说服力强,来证明语言的鲜明性。

(4)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

考题形式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①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②词语对表达中心和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

引申)。这类考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和生动性。

考题形式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答题要点: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逐层深入、由主到次等)的先后顺序,

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与说明文关于说明顺序类似。

3、某材料如何体现论证的深刻性?

①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由表及里,就是防止事理分离,罗列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把

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见解往往高人一筹。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

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具体情境分析)

③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善于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发现材料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分析这种联系的科学

性,避免“一叶障目”或就事论事的毛病。(分析现实意义)

④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议论文写作,应该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思

路才能纵横搏阉,论述才能辩证有力。(分析发展趋向)

⑤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应能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要一分为二第分

析现象。一个人犯错误是坏事,但从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却看到了错误的另一面。(一分为二分析

存在的问题)

⑥论证思路层层深入,能在提出问题后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4、某材料的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

第6页共87页

答题角度:①概括每段段落大意②合并同类项。

答题方法:首先提出……,接着……,然后……,最后……。

5、某材料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显性+隐性)

答题角度:①点出论证方法②结合具体分析③指出效果

论证方法汇总: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

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

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

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引

用的作用详见散文知识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

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

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

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9)道理论证:作用:使说理更加充分,更加深刻,更具有权威性,从而有力的论证论点。

6、比较材料异同:

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有:

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

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

内容相似但观点不同。

观点相近但侧重点不同。

注意:论述类文本第5题:做题方法:一般问策略、方法,看懂问题,在材料中找答案(注意分条概括,不

要抄原文!)

第7页共87页

小说阅读(6—9题)[约23分钟]

概述:小说阅读方法及答案组织法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温馨提醒】

①解题前切记明确文体。

②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

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④解答一般方法

阅读理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不外现),答案在文中(文中有依据),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

第一步——审读试题,带着问题,速读原文(先题后文),第二步——明确答案区域,第三步——重点

细读,筛选组织答案,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规律点睛:1、整体阅读把握主旨2、认真审题文题对应3、瞻前顾后考虑全

面4、对照要求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

内容。

第8页共87页

▲答案要点:

①用数字序号②根据分数提示③按照一定角度④归纳、合并、整合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小说考点及答法:

一、情节

1、小说的结构模式:

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是小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欧亨利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蒙太奇式:镜头衔接,能营造意境,表达作者思想。

对话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折射较为丰富的思想。

独白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结构严谨自然。

2、小说的线索:

类型:事物、中心事件、人物、作者情感、时间、空间。

线索的结构:

单线结构: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集中,形象鲜明,主题

突出。

复线结构:

明线:

暗线:能在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

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明暗交织、双线并行,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一般情节的作用

思考方向:内容、结构、情感'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手法及效果、读者感受。

具体答法: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

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读

者感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9页共87页

4、情节的位置及具体作用

开头情节:(见下开头方法及作用)

中间情节: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结尾情节:(见下结局类型及作用)

5、“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⑴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

助于塑造……的形象。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6、小说的开头方法'结局的类型及作用

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吸引读者阅读,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作用:①交代

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3)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

链》。

作用: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

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

的。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没有发动群众。

第10页共87页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

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

原因。

作用: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强化人物性格的悲剧色彩;③结局上,令人回味,

引人思考。

⑶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留下空白,给读者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进行艺术再创造;耐人寻味。

二、鉴赏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

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显示人物身份、地位,间接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

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

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

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第11页共87页

①正面描写:借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典型故事情节

②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次要人物烘托;物象烘托;他人评价或介绍;作者介绍或评价;诗词曲等;借助议

论性语句。

3、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①人物身份或地位。

②性格特点+依据(外在特点+内心品质)

③典型性、代表性,社会意义(主题)。

4、人物形象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A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B折射社会现象及给人民带来某种思考。

C突出作品主题。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生命、人生的理解、认识或看法。

D贯穿故事情节,是线索人物。

E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F衬托(正衬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文章更含蓄、客观有力。

B围绕次要人物写了……内容,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小说内容。

C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D“我”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E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深化、揭示小说主题。

(3)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

A、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目击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紧凑,脉络清晰。

C、“我”的运用,便于直接展现我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形象丰富。

D、用“我”的视角叙述主要人物的故事,能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完整客观。

E、增强作品表现主题的力度,更加突出小说主题。

4、物象的作用

A情节上: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

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B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12页共87页

C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兰、竹等。

D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深化、升华文章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

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氛围。

③引导人物出场,暗示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⑥暗示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四'赏析小说语言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警策义、言外义、双关义。

(方法:抓关键词语;抓所在位置;抓修辞手法)

2、赏析句子(六赏):

赏内容:赏个性化语言;赏修辞手法及效果;赏句式特点;赏表达内容;赏表情达意的作用。

3、品味语言艺术答题角度:

(1)描写技巧:描摹人物动作、神态、内心世界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

(2)语言运用:锤炼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等。

第13页共87页

(3)语言风格(见下)

(4)时代特色:某些词语、物象具有时代特色,展现当前时代风貌。

(5)地域特色:方言、俚语。

(6)语体特色: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4、小说常见语言风格:

豪放与柔婉;直露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简洁与细腻。

5、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1)指出语言风格特点(四字短语)

(2)回归文本找依据。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情感、主题)。

6、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真实

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7、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

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

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

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

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

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8、叙述顺序:

(1)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

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4)补叙: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

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受影响。

第14页共87页

(5)平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9、小说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象征;抑扬;联想'想象。

五、理解小说主题

(1)小说主题揭示的技法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常见)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破时弊。(常见。①②合二为一来表现主题)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主题挖掘七方面:

从写作背景看(特定时代特定主题)

从人物特征看(道德品质、精神风貌、民族性格、人性内涵)

说明:上述两点紧密结合,把人物放到特定时代背景中塑造,揭示其命运结局的社会原因,即为小说主题。

从标题看(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

从文本环境特点看(环境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精神象征、对自然的敬畏、尊重等)

从作者的情感态度看(人、事、物寄寓着作者的情感态度,隐含着主题)

从作者写作语言的情感色彩看(议论、抒情性语句)

从故事情节发展看(情节背后的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人性精神往往事主题)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六、探究小说文本

(-)探究标题作用六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设置悬念,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15页共87页

5.自身的表达特点(修辞)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探究标题意蕴题"三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较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三)探究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①从描写的篇幅看:一般描写谁的篇幅多,谁就是主人公;

②从主题的体现看: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就是主人公;

③从情节的发展看: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谁就是主人公;

④从描写的侧重看:正面描写的是谁(其他人都与之形成衬托、对比关系),谁就是主人公。

2、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①看此人物是否对主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②看此人物是否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看此人物是否对主题的丰富和表达起积极作用。

3、对某人是赞颂还是批评

①从时代发展的趋势看,此人言行是否符合时代的主旋律;②从作者的感情倾向看,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是赞

扬还是贬斥;③从其他人物的反应看,其他人物对此人是同情还是厌恶;④从人物的命运结局看,此人是值

得赞扬还是批评。

4、对某人有不同认识,你认为呢(必须辩证分析)

先表态,然后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分析,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

面。

(四)探究情节合理

1、小说结尾是否合理:

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的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

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

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

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16页共87页

散文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一、行文线索

1、常见线索:空间线索;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时间线索;行程线索;景物线索;思绪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

看标题:有的标题即揭示了线索。

看时空词语:有的时间、空间词语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看物:文中反复出现的物,往往就是线索。

看议论抒情:文中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结构上: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上: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揭示……主题,表达……,情感或思想。

二、句段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奠定感情基调;开启(引出)下文,与下文形成对照,为下文……作

铺垫;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

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

反复出现的句子:

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

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内容,起补充或解释作用。

引用段: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引发读者兴趣,含蓄的引

出、表明……观点。

②引用诗词: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充实)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含蓄的引

出、表明……观点。

③引用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第17页共87页

④引用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⑤引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作用。

三'行文思路:

叙事类: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

3.按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

写人类: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经历的先后顺序)

2.按人物所处的不同地点

3.按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展现

4.按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写景状物类

1.按观察景物的视角变化

2.按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状态变化

抒情类:

1.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以某物为线索串联

四、概括特定信息:

1、概括特定角度的信息:提炼'加工和整合

具体方法:

(1)摘抄文中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句进行组合。

(2)根据文章意思提炼出信息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转述后的语言要内容明确、表意清楚。

(3)分清主次:概括回答其要点,对次要信息进行舍弃;合并同类:根据答案所属范畴"合并同类项

2、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1)区分文体

①写人叙事类散文:或对人物进行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性

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②写景状物类散文: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③议论说理类散文: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的揭示或评价。

(2)解读题目

第18页共87页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主题,是对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主题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3)抓关键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明示或暗示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抓住了文章主题。

(4)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读,这样往往有助于理

解文章的主题。

(5)联系背景法

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写作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意图。除了要对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

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3、概括文章主旨答题方法:

概括情感:用①②③④等标明序号,分条叙述;

概括主旨:一般遵循如下模板: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事,塑造了……形象或者体现了一.一

特点)+写作目的(表达了.....,抒发了……情感)。

五、词语含义

答题步骤: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句子所写内容)十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采用..一手法,

写出了..一内容,表达了..一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六、句子含义

含蓄句:立足表层意思,联系语境,由表及里,获取“句内意"和"句外意”等关键信息。

总领句: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总结句: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

过渡句: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照应句: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修辞句:确定修辞手法,明确修辞特点;将句子还原,明确本意。

结构复杂句: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需要注意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主旨情感句:联系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整体把握句意。

七、分析作品形象、物象:(见小说考点)

八、散文的语言特点

1、用词之美:

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炼字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

充满想象等。

第19页共87页

叠词: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叠词能使韵律悦耳,富有音乐美;叠

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的作用;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

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

能使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且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

且引人人胜。

4、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味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

九、散文的语言风格

1、豪放与柔婉

(1)豪放: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

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2)柔婉: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表达的情感细致缠绵,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

反问。

2、直露与含蓄

(1)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2)含蓄: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手法。

3、质朴与华丽

(1)质朴: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有描绘性语言,有的带有地域特色。

(2)华丽: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4、庄重与诙谐

(1)庄重: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2)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5、简洁与细腻

(1)简洁: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第20页共87页

(2)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十、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等

2、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描写角度: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等

(3)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4)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3、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想象等。

4、行文技巧: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抑扬等。

十一'分析表达技巧的效果

1、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2、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3、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

4、艺术技巧自身: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十二'探究标题意蕴方法

1、标题自身: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如:《记忆力的光》(镣刀斧头象征对党的热爱与亲近)

如《锁》《医心》

2、题目的内涵与外延: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写作对象,解答时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

第21页共87页

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解答时要注意揣摩对象前面修饰语内在的含义,明

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如《寂静钱钟书》

3、题目与感情和态度的关系:

有些题目中包含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或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

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如《故乡的炊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千口古枣园》(对世代相守,默默耕耘勤劳善良智慧的枣农的歌颂)

如《湖底的书香》(溪山书院惋惜;赞美、欣慰)

3、题目与主旨或哲理的关系: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题目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

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如《鹅非鹅》(勇者之气;晋士之风;隐士之风)

5、题目与线索和结构思路:

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

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如《驮马》《书房的窗子》

十三、探究文本意蕴的思考角度

链接:文本意蕴:意蕴即文本文本的“意指蕴含”,是文本的灵魂所在,具有含蓄性、多义性等特点。任何

一部文学文本,都有表达某种意义,传达某种思想,某种感受,这种意义、意指所在,就是文本文本的意蕴。

1、主旨角度:结合文本的主题或主要的情感倾向进行探究。

2、内容角度:结合文本的形象、描写的情境(或细节)、抒情议论性语句等进行探究。

3、作者角度:结合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探究。

4、读者角度:结合读者的感受(对文本重要思想、情感的感受和自身生活感受)进行探究(这一角度特别

适用对文本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倾向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5、时代角度:结合时代背景、现实情况探究。

十四、探究文本意蕴的方法

1、立足文本内容:通览写作内容,厘清行文脉络,对全文主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联系生活体验:一方面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指读者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

体验,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情感等。

3、结合社会历史:散文意蕴的最高境界是从社会、民族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体现出来精神内涵,因此探究

时要从个人的体验上升到对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历史规律的思考上。

十五'散文文体特征

第22页共87页

(1)形散神不散。

形散:①取材广泛。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结构多样。散文的结构

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以时间发展先后或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有

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③表达方式自由。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

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议

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④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

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⑤散文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

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描,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

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写作过程中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

抒情。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

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

之为“神”服务。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人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

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刻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

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

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十六、散文化小说

故事情节的淡化。散文化小说将小说的核心因素情节淡化,小说并不注重完整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把以往情节模式中那些坚固的、支撑性的因素削弱,取消它们在小说艺术构成中原有

的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取消了传统小说故事情节模式中的因果性和戏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的、

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是无数的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

人物性格的虚化。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散文化小说在人物刻

画上不像现实主义的小说塑造典型人物,从人物的身上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主题意蕴。

结构的散化。散文化小说打破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结构模式,也不同于五四以后以人物为中心细致描绘人物

性格和命运变化的结构模式,而以散文为参照系建立起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结构体系。

语言的纯化。散文化小说作家们非常注重语言的艺术,语言雅致、精确、浅白,看似普通,细品则韵味无穷。

情感的浓化。散文化小说善于“用故事抒情作诗”,善于分析和节制自我的哀乐爱憎,把明澈清晰的感情从

容不迫地渗透于人物、场景、风俗场面等意象的土壤之中,使之滤出山泉一样的韵味、汇成山溪一般清淡而

第23页共87页

渺远的境界“绘画式”的环境描写。

散文化小说中常呈现出文学与绘画的互通,大幅度的以自然景物入小说,且写景有虚有实,有声有色,

有境有韵,使人读罢作品忍不住惊叹其布局之妙,笔下景物还常常蕴蓄诗情,追求意境,体现出我国古典诗

词的修养。

戏剧知识

一、概述:戏剧

1'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代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

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三大考点)。

2、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

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关于“三一律":三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

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

优点:剧情集中,紧凑。

缺点:人物类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

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

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⑴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

动等。

⑵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

格、表现主题思想。

第24页共87页

⑶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⑴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⑵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⑶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⑷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居h汉剧(湖北)、

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二、鉴赏戏剧主要情节的方法:了解主要矛盾冲突,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产生的

矛盾冲突的性质——矛盾冲突发展进程)

三、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

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

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

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

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戏剧文学中人物

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

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

一种深层意义。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像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四、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1、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

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

2、要揣摩人物的语言。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载体。

3、要顺着剧情发展的线索,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才称得上对戏剧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的鉴赏。

第25页共87页

文言文阅读(10—74题)[得分难点慎重稳重;约20分钟]

文言断句方法: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