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WST 826-2023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_第1页
(高清版)WST 826-2023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_第2页
(高清版)WST 826-2023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_第3页
(高清版)WST 826-2023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_第4页
(高清版)WST 826-2023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SStandardfor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carbapenem-resistan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IWS/T826—2023 1 1 1 2 2 4 7 8 8WS/T826—2023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负责业务1WS/T826—2023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WS/T512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肠杆菌目细菌(Enterobacterales),为一大群生物学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2WS/T826—2023用于预防或减少病原体经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传播而采取的对有特定病原微生物定植的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去除其定植的4.1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在内的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多部门/科室的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科室和人员的职责,4.2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监测、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管理的相关制度,并总结、分析、报告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以推动各部门/科室4.4医疗卫生机构应至少每季度在机构内发布本机构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感染情况和在临床标5.1抗菌药物管理策略3WS/T826—20235.1.1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医务、医院感染管理、护理、信息、药学、临床微生物检验、感染性疾病、呼吸病学、重症医学等多部门/科室成员组成的抗菌药物管理团队;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5.1.2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和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工作。5.1.3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临床应用评价。5.1.4医务人员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做好鉴别诊断、区分检测到的微生物药物对人体正常菌群的显著影响,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抗5.2建筑设计5.2.1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宜设置成全单人间病5.2.6普通病区可根据本地区及本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流行情况,增加单人间数量。5.2.7各病区应设置独立的污物间,污洗间应相对独立,位于病房末端,靠近医疗废物暂存间及污物5.2.8洗手池应尽可能远离患者床5.3教育培训5.3.1医疗卫生机构应制定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防控的培训计划及培训内容。5.3.2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培训计划和内容,每年定期开展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5.3.3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内碳青霉烯5.3.4医务人员应了解本院及本科室临床标本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检出情况。5.4联防联控策略4WS/T826—20235.4.1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在出院时,主管医师宜在其出院证明书上注明碳青霉烯5.4.2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在双向转诊时,转出机构宜在患者转院证明中注明或以5.4.3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宜建立机构间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防控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相关信息互6.1.2医师应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检出患者及时进行感染诊断,应在病例中明确记录碳青霉烯类6.1.4医务人员发现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聚集或疑似暴发,应立即向本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部6.2.3宜采集粪便标本或直肠/肛拭子筛查碳青霉烯类耐6.2.4可采集其他标本(如痰液、气管创面或皮肤破溃处)以及其他可能定植或者感染部位的标本筛查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6.2.5筛查的频率根据患者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可在患者入院时开展一次,随后每周筛查一次,直至6.2.6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筛查方法,包括表型检测和基因型检6.3.1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人单间隔离,宜有单独的卫6.3.2当需要隔离的人数多或隔离单人间不够时,宜将大小便失禁、使用侵入性设备,或伤口持续有分泌物的患者优先进行单人单间隔离;宜将感染或定植同一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菌种的其他患者隔5WS/T826—20236.3.3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实行分组护理;护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6.3.5隔离病室入口应张贴接触隔离标识,隔离标识宜简要注明接触隔离要求及注意事6.3.6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6.3.7若患者长期住院,应连续两次采样阴6.3.8对已知既往有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宜在主动筛查前实施隔6.4.2在确保诊疗、护理、康复等工作的前提下,宜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患者及其周围环境与使用物品6.4.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在接触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应佩戴手套,诊疗活按感染性废物处置;需重复使用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外卷成一束悬挂于床旁并采取措施避免污染或放入6.4.4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低度危险性物品和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6.4.6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科/出院后,应对隔离病室或床单元进行6.4.7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6.4.8确需探视(如临终关怀)时,工作人员应督导探视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穿隔离衣、做手卫6.5.1应充分评估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运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转运;对大小便难以控制、有伤口分泌物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对其转运应尤其6.5.2确需转运时,转出科室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和转运人员进行告知,说明转运中的注意事6.5.3医务人员和转运人员在转运全程均应采取接触预防措施,包括戴手套,充分遮盖患者躯干、四6WS/T826—20236.5.4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需外出检查和诊疗时,转出科室工作人员应提前告知接6.5.5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在院内转科时,转出科室应在患者转科记录上注明其碳6.6.1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预约检查时,应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检查预约单上有6.6.2检查和治疗科室应配备防控相关6.6.3检查和治疗科室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建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分时段或分室检查和诊疗的制度;采取分时段检查和诊疗时应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普通6.6.4检查与治疗科室在接诊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应控制室内人员数量,做到隔断等多种形式,但不含隔帘)。6.6.5检查和治疗科室工作人员在接触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应执行接触隔离措6.6.6对多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连续进行检查和诊疗时,在接触不同患者间应更6.6.7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检查和诊疗后,应对环境物表及设备表面进行清洁、消6.7.2不宜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肠道定植患者使用抗菌药6.7.3不宜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肠道定植患者使用益生菌及相关产6.8.1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应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住院6.8.2医务人员应掌握侵入性设备和管路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6.8.3医务人员应对留置的侵入性设备和管路每日评估其留置的必要性,无留置必要时立即6.8.4医务人员应按无菌技术原则安置、更换和接触侵入性设备和管路,接触前后应执行手卫生,使6.8.5医务人员使用胃管进行喂养时应注意管喂的速度和量,避免误吸和7WS/T826—20236.8.6医务人员应按无菌技术原则进行6.8.7洗手池应仅供手卫生专用,不应用于倾倒体液与排泄物、清洗器械设备等其他用7.1.2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易被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污染的床单元、设备仪器、水槽等适时开展采样和检测以了解污染情况,用于指导和评价清洁消毒的7.1.3当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对环境和物体进行针对性的采样和检测,查找引起暴发的菌株环境7.1.4当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存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环境储源时,可将环境储源菌株与临床感染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明确本机构内环境储源与临床感染之间c)清洁和消毒应遵循先进行收治其他患者的区域,后进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f)任何物体表面出现可见污染时,应立即b)应先对隔离病室配置的医疗设备、家具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c)医疗设备、家具等物品在消毒后宜移出隔离病室,再对病室d)对隔离病室应按由上而下、由轻污染到重污染、由里而外的顺序进行e)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或具有同等消g)室内医疗卫生用品应清洁与消毒,未经有效清洁与消毒不应移8WS/T826—2023h)应更换所有床上织物,包括被单、被套、k)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非接触式方法进行终8.1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对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科室的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8.3督导形式和频率等依据本机构的实际情况而定,宜根据监测数据增8.4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防控措施的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质量8.5评价指标宜按月/季度统计,并有指标评价连续比较趋势9暴发的应急处理9.1上报要求《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按时上报9.2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临床微生物检验负责人、相关专业(感染、呼吸等)医师、所涉及科室的主任和护9.3患者管理9.3.1处置暴发时,应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单人间隔离或感染同种病原体的患者9.3.2处置暴发时,同一班次的护理人员应指定专人集中护理隔离患者,且不应同时护理其他患者。9.3.3处置暴发时,医师查房人数不应同时超过2人;9WS/T826—20239.3.4处置暴发时,若患者需要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