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C/01/wKhkGWYM4cyAMNH-AACPRtpV4dk483.jpg)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C/01/wKhkGWYM4cyAMNH-AACPRtpV4dk4832.jpg)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C/01/wKhkGWYM4cyAMNH-AACPRtpV4dk4833.jpg)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C/01/wKhkGWYM4cyAMNH-AACPRtpV4dk4834.jpg)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C/01/wKhkGWYM4cyAMNH-AACPRtpV4dk48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講導言
隨著時間流逝,古代漸漸離我們遠去,那個中國傳統的社會及其文化世界,現在也只是一些“記憶”,那麼,我們如何在記憶中重新理解中國古代的傳統和文化?本門課程希望能夠為大家繪製一幅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地圖,讓大家可以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聽講、閱讀和體驗,去瞭解和品位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
這門課程的話題,既有關古代,也有關現代。我們談論古代中國,就是為了理解現代中國,換句話說,就是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歷史上的那個古代中國轉化而來的。我們需要追問,到底現代中國有哪些地方已經和古代中國斷裂了,哪些地方又還和古代中國藕斷絲連?到底哪些方面我們已經被西方文化所籠罩,哪些方面我們還保存著自己的傳統?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還在支持著現代人的心靈,哪些古代文化已經被現代文明摧毀了?
在這門課程中,我並非要面面俱到地介紹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而是以專題形式,重點講授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側重物質的層面。側重精神層面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古代到現代漢族中國人關於“天下”即“世界”的認知(它影響了漢族中國人對自國與他國的認識)、儒家對家庭和社會的特別看法和做法(它影響了漢族中國人對自我與他人關係的看法)、佛教道教以及它們關於今生和來世的信仰和技術(它影響到中國人的人生觀念)、普遍的陰陽五行觀念以及由它而產生的種種知識(它影響了中國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漢字及漢字思維(它影響了中國人想問題的方式)等。
對相關概念、理論的認識與理解:
1、何為中國,何為傳統,何為文化?
2、認同理論與文化中國。
3、歷史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與思維。
4、“文化優劣論”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合體;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③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等地方。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自然遺產:①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②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③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指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
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至2010年8月,中國已有40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2項。
28處文化遺產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廬山
長城
故宮天壇
頤和園
周口店
安陽殷墟
秦始皇陵
莫高窟
平遙古城
武當山
承德避暑山莊
孔府孔廟孔林
西藏布達拉宮
麗江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明清皇陵
龍門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雲崗石窟
澳門歷史城區安徽西遞宏村
福建土樓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山西五臺山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墓葬
8處自然遺產中國丹霞地貌
中國三清山
中國喀斯特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三江並流
黃龍九寨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4處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
黃山
武夷山
峨眉-樂山大佛
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至2010年8月,中國已有40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2項。
28處文化遺產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廬山
長城
故宮天壇
頤和園
周口店
安陽殷墟
秦始皇陵
莫高窟
平遙古城
武當山
承德避暑山莊
孔府孔廟孔林
西藏布達拉宮
麗江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明清皇陵
龍門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雲崗石窟
澳門歷史城區安徽西遞宏村
福建土樓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山西五臺山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墓葬
8處自然遺產中國丹霞地貌
中國三清山
中國喀斯特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三江並流
黃龍九寨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4處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
黃山
武夷山
峨眉-樂山大佛
至2009年,中國已有29個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專案: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從人的角度切入,比較東西方的身體觀念。圍繞這一主題,立足於中國文化,主要講以下四個問題:一不以形體為崇拜對象二不以人體為審美對象三不以心體為二元對立四知覺體驗與氣類感通一不以形體為崇拜對象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製作技術最好,但幾乎不見人像雕塑或造型。我國講人的尊貴,主要是從才德能力上說,希伯來(猶太教、基督教)則首先由形體上說。古印度(佛教)看重人的體相。古希臘也重視人相問題。亞裏士多德《體相學》古代中國的相術與相書。二不以人體為審美對象古希臘、古印度都有塑像造相的文化,古希臘更是雕塑人體,以為欣賞崇拜對象,這個觀念或行為在中國絕不存在。我國不重形相之美,也無人身形相崇拜。形德分離。不以形體為審美對象,而重視衣裳的文化意義及審美價值。盧浮宮鎮宮之寶之一——斷臂的維納斯
擲鐵餅者司母戊大方鼎
人面紋方鼎
三不以心體為二元對立中國人對形體的描述與態度。首、足、發。《易經·系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經·說卦傳》: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尚書·虞書》: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詩經·碩人》:碩人其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卦圖太極圖格外重視心。我們對身體的崇拜,不如古希臘、古印度;對身體的否棄,也不如猶太教、基督教和佛教。肉體∕精神、神性∕欲望二元對立與形神相合、身心合一。
飲食是本能,如何吃卻是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華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飲食則精巧專維,自成體系。主要講以下四個問題:一飲食觀念的差異二飲食方式的差異三飲食對象的差異四飲食禮儀的差異
早餐
午餐
晚餐中國稀飯、泡飯、鹹菜;大餅、油條;肉包,豆漿;早老酒,等等
正餐、速食
正餐:團聚美國穀類食品(百吉卷)、牛奶、雞蛋、香腸、咖啡、茶
墨西哥炸玉米卷和新鮮萵苣,(lightmeal),fastfood,burgers,hotdogs,(Heavymeal),中國餐;甜食、湯、沙拉、肉、魚、蔬菜、米飯、麵條;飯後咖啡或者茶英國一碗玉米片加牛奶;新鮮水果;土司塗果醬;茶、咖啡、或果汁。
三明治(從家裏帶去)
通常有兩道菜-肉或魚加蔬菜,之後有甜點,茶一日三餐比較回鍋肉辣子雞丁一扣三絲幹煸四季豆水煮牛肉剁椒魚頭東坡肉泡椒鳳爪牛肉小煎包
蝦肉棒串
芙蓉蛤蜊鴛鴦戲水八花火鍋
朝鮮冷面吉士漢堡火腿乳酪串
青醬三明治多味魚湯沙司三文魚串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營養與美味1、“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2、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注重色、香、味、形的統一。3、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在於它的味。4、中國烹飪講究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5、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6、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7、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
魂兮歸來!何遠為些?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麥,挐黃梁些。大苦鹹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鄨砲羔,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鸧些。露雞臛蠵,曆而不爽些。粔籹蜜餌,有餦餭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歸反故室,敬而無妨些。
——《楚辭·招魂》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蓺黍稷。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維億。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亨,或肆或將。祝祭於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君婦莫莫,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我孔熯矣,式禮莫愆。工祝致告,徂賚孝孫。苾芬孝祀,神嗜飲食。蔔爾百福,如幾如式。既齊既稷,既匡既敕。永錫爾極,時萬時億。禮儀既備,鐘鼓既戒,孝孫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鐘送屍,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樂具入奏,以綏後祿。爾肴既將,莫怨具慶。既醉既飽,小大稽首。神嗜飲食,使君壽考。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詩經·小雅·楚茨》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1、“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哲學中“和”這個範疇的影響
。2、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
。自助餐。3、餐具:筷子與刀叉。
4、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1、西方人認為菜肴只是充饑,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與多樣性。
2、菜食在中國人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中國人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也有關系。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
3、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節日及其習俗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中國的節日主要源於歲時節氣、祈求自身吉祥幸福,節日習俗以吃喝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為目的,並通過飲食來實現;西方的節日主要源於宗教及相關事件,緬懷上帝、求其保佑,節日習俗以玩樂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並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不同的民族傳統節慶之差異,都與該民族的文化體系的生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密切相關。1月1日元旦2月2日世界濕地日2月14日情人節3月3日全國愛耳日3月5日青年志願者服務日3月8日國際婦女節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3月12日3月14日白色情人節3月14日國際員警日3月15日世界消費者權益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4月1日愚人節4月5日清明節4月7日世界衛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3日世界哮喘日5月4日中國青年節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5月12日國際護士節5月15日國際家庭日5月17日世界電信日5月20日全國學生營養日5月23日國際牛奶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1日國際兒童節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6日全國愛眼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6月25日全國土地日6月26日國際禁毒日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7月1日國際建築日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2日國際青年節9月8日國際掃盲日9月10日中國教師節9月16日中國腦健康日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9月20日全國愛牙日9月21日世界停火日9月27日世界旅遊日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10月1日國際音樂日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10月4日世界動物日10月5日世界教師日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10月9日世界郵政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4日世界標準日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10月15日世界農村婦女日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10月24日聯合國日10月24日世界發展新聞日10月28日中國男性健康日10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0月31日萬聖節11月8日中國記者節11月9日消防宣傳日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12月9日世界足球日12月25日耶誕節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國際麻風節3月最後一個完整周的星期一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間的任一天)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5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助殘日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9月第三個星期二國際和平日9月第三個星期六全國國防教育日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世界住房日10月的第二個星斯一加拿大感恩節10月第二個星期三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10月第二個星期四世界愛眼日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美國感恩節
農曆節日: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theSpringFestival)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LanternFestival)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theDragon-BoatFestival)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中國情人節)(Double-SeventhDay)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theMid-AutumnFestival)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theDoubleNinthFestival)
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thelabaRicePorridgeFestival)
農曆臘月二十四祭灶日,過小年,傳統掃房日中國法定節日有:元旦(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日(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一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生產、生活及祭祀三大類型;除了某些單獨的祭祀節日外,在大部分生產與生活類傳統節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此外,這三種類型的節日都被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歲時節令作為一條紅線貫穿起來。
1、二十四節氣2、曆法(黃曆):從夏曆到西元紀年3、傳統節日體系→
多元的節日體系
4、春節準確的說,現在的春節是一個節日體系,包括古代的“除夕”、“元旦”和“元宵”(有時還有立春)等多個節日。
年畫門神財神煙火煙花央視春節聯歡晚會5、清明祭祖和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打馬球、插柳、植樹等。
清明節祭掃人流
6、端午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蒜頭吃粽子種類品種繁多:瑤族,枕頭粽;苗族,五色粽飲雄黃酒賽龍舟遊百病佩香囊
7、七夕也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古代女子最重視的日子。牛郎織女相會乞巧活動
8、七月半鬼節9、中秋賞月、玩月佳作: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吃月餅月亮崇拜、拜月、祭月(祀月姑、兔兒爺)求子:照月得子與偷瓜得子2007年8月20日17點,瀋陽大東副食超市製作中國第一大月餅幾近完工。
這個近13噸的超大月餅有十個地方口味,有廣式白蓮、蘇式玫瑰、港式紅蓮等。
10、冬至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大如年,亞歲。冬至餛飩夏至面、吃狗肉。三大鬼節之一,祭祖,送寒衣。
二西方的節日習俗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殘存的農牧業生產性傳統節日大多僅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適性的特徵,並且局限於各地區的農村鄉鎮,或者某種農牧產品的生產地。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作為一年周而復始的年節,本應該是人類社會普遍注重的節日,但在西方,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已經讓位於基督教的耶誕節。雖然西方各國大多仍然在歡度年節,但它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甚至一般意義上的世界性大節,而是世界各地同時歡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歲時節日。基於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與歷史文化特徵,節日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生產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徵。自從歐洲大陸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後,西方幾乎所有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而且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中國建築講求尊重自然。
中國古代建築的遺留,以多層寶塔為主,可能是考慮了地震、戰火等不斷的自然災害,也疲於複建,故少林寺般的小高層寶塔是最合適的存在,而超高層塔則不適宜。
主要講述語言文字之間的不同如何造成文化之間的不同,以及語言文字的誘導和暗示作用。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在人與現存的傳統文化氛圍中,語言文字涵蓋、包容一切傳統文化氛圍。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無不生活在現存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那麼,在各種現存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最根本、最核心並能夠貫穿人的始終的,只能是個人所使用的一定民族、一定類型的語言文字。因此,在我們從人與現存的傳統文化氛圍的對象性關係上,來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時,很自然地就要對中西語言文字進行比較,因為中西語言文字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一、中西語言文字的差異具體可以從語音、語形、語義、語法四個方面的差別來看。
第一,語音的差別。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應該將二者合在一起說,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說法,還是尊重習慣。漢語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單音節,一個音一個字,或者一個字一個音,而且大部分都是開音節。什麼叫開音節?例如“kai”就是開音節,如果是“kait”就是閉音節了。如果是閉音節,中國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實現。另外,漢字每個字有韻調,有“一二三四”聲,很規則,而且聲音很響亮。西方的語言文字主要是單音節,同時還有多音節的,這些多音節詞成為與中國語言文字區別的關鍵特徵。此外,西方語言文字還有輕音節或是重音節,用輕重音表示語調。中西語言文字這種區別看起來很微小,但是它造成一種什麼效應呢?這種效應就是它影響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由於我們一天到晚一直在說一種語言,自出生以來就要天天接受它,語言給予我們一套實踐的模式和嶄新的世界觀,我們不知不覺中便受其薰陶,並且不知不覺地以這種方式來看待外部的世界。用這種語音效果來創造詩歌等文學作品時,押韻也跟語音相關。中國的詩歌和外國的詩歌不一樣,從語音上來說,西方詩歌在押韻的時候會有很多轉韻的地方,即多元韻式,前兩行押韻,或者隔行押韻,例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韻式是ababcdcdefefgg。多元韻式並不是西方語言文字(尤其是印歐語系)的優點,而恰恰是它的天生缺陷。因為這種文字多音節多,能夠押韻的詞的數量就少了,因此詩人便創造了轉韻、間行韻等方法。而中國的詩人則不用著急,一個音可以表達很多字。例如“jia”,可以是“家”,也可以是“佳”、“嘉”、“加”,很容易押韻。在英語中不可能找到這麼多同音詞,這必然造成英語文學中多元韻的形成。而中國語言文字押韻的得心應手使得詩人可以寫出一元詩,一韻到底,如四言、五言、七言,以及後來的詞、曲等。一元韻的藝術效果很強,而藝術效果要有感染性,就要使得韻腳是單一的,不斷變化的韻腳使人的印象不深,詩歌的音樂感也相對減弱。法國文學家薩塞說,藝術作品的感染性取決於它的片面的強調性。
第二,語形的差別。語形就是文字的外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形狀不一。這些文字有一些什麼因素打動了我們呢?我們注意到,漢字的結構是方塊型、建築型,是立體的,筆劃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濃,它誘導我們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說漢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濃縮和簡化的形式。而印歐語系的文字則不同。舉例來說,希臘字母,包括英語、德語、拉丁語,都符號化了。它不是立體型結構,而是平面的、流線型結構,沒有象形的味道。這樣一來產生一種什麼效應呢?就是當你看到這個文字以後,不可能立刻將之與自然界聯繫起來,失去了人這個主體和自然界客體之間的聯繫。但是這種文字也強調了一些因素,它強調了人的智力運行軌跡。符號化的像蚯蚓一樣彎彎曲曲的文字,實際上是一種邏輯聯繫,即事物之間的聯繫,有很強的人文性,把人的軌跡打在文字上面。漢字的人文性不強,但是漢字的自然性很強。中西兩種文字的外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潛在因素。
。
那麼字形給文化帶來一種什麼效應呢?首先,在中國,漢字帶來一種感受力很強的效應,例如書法的產生,詩詞中寫景的特點非常突出,象形字就是圖畫,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首詩。美國詩人龐德說,漢字一看起來情不自禁就是詩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寫景的詩非常美,一念就會進入那種境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從邏輯上推理是沒有邏輯性的。“雞聲”,先從聲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給人一種空間感,由“雞聲”而牽連到“茅店”,然後是“茅店”上的月亮,把空間一下打開,氣氛一下子營造出來。接下來是“人跡板橋霜”,但作者不先寫“霜”而先寫人,就像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的腳印(人跡)放大,然後再鏡頭放大到“板橋”,最後說“霜”。這種把個人感受的順序倒過來的表現手段,類似電影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技巧大師愛森斯坦說,蒙太奇這種技巧就是從中國詩詞借鑒過來的,中國的詩詞,就像一幅幅的特寫鏡頭。這樣看來,漢字的優越性一下就體現出來了,而印歐語系的文字在這方面則很遜色。
中國的詩詞很整齊,像豆腐乾,西方的詩詞則長長短短不很整齊。整齊暗示著詩本身的哲理性、規則性很強,暗示這首詩不是一般的東西,不是隨便發揮的,而是有非常嚴格制約的詩。另外從排列上來看,漢字排列起來非常容易,印刷也非常容易。西方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漢字或漢語是一種描述性、藝術性的東西。因此,中西兩種文字系統的差別表現在詩詞上是一目了然的。詩主情,詩應該是真摯的,是一種心地流露的感情,漢字便誘導詩人去寫景、寫情,情景交融而忘我。莎士比亞的詩是偉大的詩,很美的詩,但是與中國的詩相比,莎士比亞的詩簡直不叫詩,且枯燥無味,其中原因就是西方語言文字的先天性缺陷。這也是中西語言文字之間的鴻溝造成的。
第三,語義的差別。中國文字和印歐語系文字語義上的差別,來自於語音和語形的差別。中文漢字可以一音多義,多義詞多勢必造成表義的模糊,但同時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綜合能力。印歐語系的多義字相對少一點,為什麼呢?西方人在需要表達一個比較確切的含義時,可以新造一個詞,很精確,一個字就是一個含義,但相對說來,詞的分類就會多一些。這樣一來造成一個什麼效應呢?還是以詩詞為例,中國文字的多義性造成中國文化的概括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西方語言文字,定義性的功能相對強一些,由於條分縷析的能力強,就會促使人們走到求真的路上去,儘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確性比較高,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確性。
第四,語法的差別。語法差別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詞法差別和句法差別。在詞法方面,漢語言文字沒有性、數、格、時態、首碼、尾碼等,這既是優點,又是缺點。優點是使得漢字的定位功能相對靈活,甚至可以有“回文詩”,正念、倒念都可以,這也造成漢字的創造性很高。而印歐語系有嚴格的性、數、格、時態、首碼、尾碼,以及主謂賓定補狀,雖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強,但是也意味著比較機械。例如拉丁語,每一個詞後面都要跟一個符號來表示這個詞的詞性和詞態。中國的漢字是絕對自由的,愛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因此,印歐語系限制性太大。這樣一來,中西兩種語言文字勢必把兩種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漢語的缺陷在於其詞法結構、語法結構不太發達,介詞相對來說少一些,但是漢語靠什麼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語形和語音。例如“山”字,看起來像一座山,表達的含義非常生動。任何事物如果在一個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種因素來彌補;反之亦然。所以,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自協調、自組織、自構序的,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最初發展的時候,也一定會受這些規律的制約。最後把中西語言文字的特點綜合一下。漢語言文字是一種立體的建築型的因素,而西方的文字是單維的流線型的因素多一些;漢語象形性因素比較多,而西方是符號化因素比較重;漢語的自然性比較強,且是多向綜合性的,而西方是單向推理性的;同時由於語言文字跟自然界是貫通的,漢語言文字很容易與自然界溝通,是情感性的文化,而西方語言文字所誘導出來的往往是理智性的因素;漢語言文字更容易誘導出空間思維邏輯,印歐語系語言文字則容易誘導出時間思維邏輯。中國文化的科學性比較弱,而西方比較強,造成西方人思維的軌跡感很強;中國的文化實際上是視覺型的文化,西方的則是精確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以語形為主,西方的文化則以語法為主,因此中國幾千年來文字學特別發達,而西方的語法學特別發達;中國文化的靈活性強,西方文化比較死板,容易走到極端;中國的文化是文字導向型文化,西方的文化是語言導向型文化。這就是中西語言文化的基本差異。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我們對語言文字的功能還能有所闡述。第一,語言文字本身有思維模式的功能。由中國的文字可以摸索出一種陰陽互補的思維模式,不斷變化;西方的文字講究二元對立,二者必居其一。因為西方的語言成分過多強調語法,所以不能像中國一樣,將對立的東西聯合起來。結合到具體文化層面上,例如哲學。一個哲學家進行思考的時候,所需第一要素肯定是語言,有什麼樣的語言文字就會有什麼樣的寫作方式。例如,中國漢字本身是“天人合一”的,因此自然而然就讓人感覺到天和人之間的存在;而西方人則一定要分出哪個是第一,哪個是第二,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從藝術上加以比較,中國的語言是以“我”為主,西方是以“物”為主,即使一整套詞法結構也一定要找到一個中性的因素。如果把這個因素延伸到科學技術上,就會發現,中國沒有科學的原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語言文字的影響。中國的技術非常發達,但科學、理論性的東西相對弱一些。理論性的東西邏輯性非常強,而西方語言本身就具備很多的邏輯性,這也是西方科學發達而中國科學相對落後的原因。二、中國古詩的英譯援引一些譯本加以仔細考察,以討論中國古詩英譯中的措詞、句法、韻律、體式、典故等幾大方面問題。
在漢語裏,語義和語音的基本單位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所有的漢字都是單音節的。現代漢語的口語或書面語偏好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而古漢語文學中更普遍使用精簡的單音節詞。當然,不同單音節詞可以多種方式組合,多音節詞的詞義則由各個組成部分分擔,因而受到限定,所以相比之下,單音節詞往往比多音節詞多義。因此,譯者翻譯單音節詞時須依照上下文,從諸多義項中選擇在現代漢語中通常可以用雙音節詞表達的正確義項。古文中字詞的語法功能更為靈活。比起現代用法,一個字詞往往能充當較多的語法成分。比如說“雨”字,按照現代語法規則只能充當名詞,而在文言中卻可以充當名詞、不及物動詞、甚至及物動詞。在《上邪》(義為“天啊”,韋利卻將其誤譯為人名)一詩中,“夏雨雪”義為“Ifitshouldrainsnowinsummer”(除非夏天下雪),而不是“Whenitrainsandsnowsinsummer”(在夏天裏下雨又下雪——韋利譯文)。另一個類似的例子錯得更有趣。“釣”字在文言中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而在現代漢語裏一般作及物動詞解。柳宗元《江雪》一詩的末兩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妨被譯為:“Singleboat.Bamboo-leavedcape.Anoldman./Fishingalone.Ice-river.Snow”(孤舟。蓑衣。老翁。/獨釣。冰河。雪。———葉維廉譯文)。此處,這個“釣”字無疑是個不及物動詞,但據說某海外華人學者卻如是解讀“Anoldman/Alonefishing[for]thesnowonthecoldriver”(一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上釣雪),並驚歎其措詞之前衛!顯然,他把“釣”字誤解為現代意義的及物動詞了。或許這是中國古詩影響英語世界現代詩人的方式之一吧。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TianJingSha:QiuSibyMaZhi-yuan
Driedvine(s),(an)oldtree,eveningcrow(s);
(A)smallbridge,flowingwater,menpshome(s);
(An)ancientroad,westwind(s),(a)leanhorse;
Sunslantswest;
Aheart-tornmanatsky'send.
(葉維廉譯)
從原文看不出單複數,所以我給譯文中表示名詞單複數的冠詞或字母加上了括弧。除此之外,譯文幾乎完全是逐字翻譯。前三行即使在原文裏也是很罕見的,即所謂的意象並置,具有模擬真實的感知行為的電影蒙太奇效果。末兩行合乎正常句法,但最末一行仍有歧義。該句可讀作(1)“斷腸人/在天涯”(Theheart-brokenoneisattheendoftheworld),也可讀作(2)“斷腸,/人在天涯”(Heartbroken,oneisattheendoftheworld)。由此可以衍生若干可能的解釋:
(1)a.旅人(作為發言者)正在思念遠人,例如家中的妻子。他因想家而斷腸。
b.旅人想像妻子正在家中思念他。是妻子因丈夫不在而斷腸。
(2)a.b.同(1)。
c.旅人的妻子(作為發言者)正在家中想念遠途的丈夫。是妻子斷腸而丈夫在天涯。所以,起首兩行亦可視為妻子在家居周圍真實所見,從而觸發回家和休息之感想,而末兩行表現她想像中的景象,暗示遠途之艱辛,與前文形成對比。為保留原文的歧義性,末行若翻譯成“Heartbroken,oneattheendoftheearth”可能更好些。葉氏譯文的其餘部分通過模仿原文句法結構可謂傳神。別的譯者卻多傾向於在原文空缺(實詞之間有意省略掉虛詞)處填補上銜接詞語,以至破壞了詩歌美的不確定性(其本身就是一種對無序的自然狀態的模擬)。
如何區分內科與外科?
最早的內外科之分主要是以動刀不動刀為主要區別,凡是需要動刀的都稱為外科病,不需要手術的統稱為內科病。內科一般用藥物治療,外科一般用手術治療。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手術的範圍也在發生著變化,分科越來越細,就出現了內外交叉的情況,如膽囊炎、闌尾炎,保守治療也可以治癒,應該是內科病,但是,卻成了外科病,再如肺結核是內科病,後來獨立成了結核科,可是待到有結核空洞時,還要由外科來手術治療;再如口腔科本來是外科範疇的,但是口腔科內卻又分出了口腔內科和口腔外科來。再如心臟病本來是內科病,可是,現在的心內科照樣做心導管、心臟支架等手術。所以,由於科學技術和醫學的迅速發展,醫學的各科更趨於交叉,更具有綜合性,很難簡單地用內科和外科來區分疾病了。目前的內外科之分帶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性質,並無明確的分界線。就連醫院內部也會因為內外科分科的界限不清而相互扯皮。
*英文的內科(InternalMedicine)和外科(Surgery)
在所有出現的疾病中,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能夠治癒的遠遠小於人們所認為的,有數據認為是只有11%。這個數字不一定準確,但這的確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醒我們:
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要珍惜自己的健康,要珍惜自己的一生。不要指望生病靠醫學來治療,那是相當愚蠢的想法。
一兩種醫學的簡要歷程
1、中醫
中國醫學體系的形成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以《黃帝內經》為標記,說明中國古代的醫學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醫學體系。這時的醫療手段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以針灸治療為主要手段的醫學活動時期。在《黃帝內經》中,其哲學指導思想是《易經》,形成了一部哲學內容十分豐富的醫學著作,這也是將中醫稱為哲學醫的主要依據。
到了東漢末年,臨床醫學出現了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全新醫學體系。在《傷寒雜病論》中,以湯方辨證論治為臨床主要醫療手段,與《黃帝內經》時代有了明顯的進步和差別。《傷寒雜病論》對於臨床診斷治療過程有了明確的規範,這就是四診、八綱、六病辨證論治。《傷寒雜病論》的辨證論治方法至今在中醫臨床中廣泛應用,無根本性的變革。因此,《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經典著作,張仲景也被稱為“醫聖”。
《傷寒雜病論》以後,中醫的理論發展沒有突破性進展,基本上保持著《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格局延續至今。
中醫現在仍然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保持著整體論的特色艱難地生存著,始終處在經驗醫學階段,未能進入實驗醫學的殿堂。
2、西醫西方的醫學體系的形成大約在西元前4-5世紀,代表人物是希波克拉底(約西元前460——377年),被稱為“醫學之父”。其著作是《希波克拉底文集》。《希波克拉底文集》也是宏觀觀察和高度抽象的總結,也都是經驗醫學,在論述人體時,也特別強調整體觀:“人體各部分之間的的結構和功能互為因果,疾病不僅是某一單個器官的病變,每每牽及整個機體,導致全身的不適和機能失調。身體各部位病變可相繼引起其他部位的異常。”。其思想與《黃帝內經》的思想有驚人的相似性,可以說兩種醫學沒有本質的差異。
西元2世紀以後,即蓋倫時代,是東西方醫學分道揚鑣的開始,西方醫學進入了實驗醫學階段。蓋倫通過實驗,來驗證人體的情況,這樣就開始背離了希氏思想而進入實驗醫學軌道,這是西醫實驗醫學的開端。在文藝復興以後,由於顯微鏡的發明和運用,人類的觀察事物由宏觀世界進入了微觀世界。在顯微鏡下,人們看到了以前難以知曉的奇妙世界,這就使西方醫學在還原理論的指導下,緊跟科學技術的步伐,沿著實驗醫學的路子走到了今天,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形成了主導世界的醫學。
3、困惑
中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直至今天,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仍然处于领先的地步,成为某些中医人士骄傲的资本。然而,中医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近百年的中西医学相遇与碰撞,在经过汇通、结合的浪潮以后,不仅中医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而节节败退,在中国的医学主导地位丢掉了,落到了需要国家政策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叫嚷“告别中医”、“中医是伪科学”等等,对中医穷追猛打、不依不饶。中医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和技艺,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为什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路在何方?
西醫是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控制傳染病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遏制傳染病的風采讓其榮譽無限;生物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達到了可以再造器官或生命體的地步,甚至人類的繁殖也可被列入了生物工程的計畫,這種在還原論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技術發展,簡直使人不敢想像,未來人類是個什麼樣?不過現實告訴我們,病毒和細菌的變異性,使抗生素黯然失色;濫用西藥和現代西藥的毒副作用,令人望而生畏;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等疑難疾病使西醫人士感到棘手;西醫醫院的高費用現象有增無減,成為國家和個人的頭痛之事;醫德的淪喪更是治理的難題。妙計安在?
二兩種醫學的差異
1、哲學方法論與思維科學
中医学是以《易經》、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的樸素系統論和唯物辯證法為其哲學基礎的,西醫學則是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不同的哲學思想對應著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認識解釋客觀世界又會產生不同的基礎理論。《易經》是討論事物生成本源的,陰陽學說是論述事物屬性的,五行學說則是分析事物之間、事物內部的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系統是由若干要素通過相互作用構成的具有確定性能的整體。系統論認為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繫才是系統呈現整體性的根源。還原論的基本含義就是整體可以分割為多個部分,所有部分之總和等於整體。
西醫學方法論的思維形式是抽象思維,而中醫學方法論的思維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維的基礎上再形成抽象思維。抽象思維所憑藉的映象資料是概念,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思維活動。而具象思維的映象資料是物象,是感官對於事物的具體感知,直接加工具體感知覺的思維活動。抽象思維因其完全抽象化、概念化而屬於高度理性的思維形式。而具象思維是一種未向理性階段過渡的感性思維。在思辨邏輯方面,中西醫學方法論也截然不同。中醫學方法論的思辨在形式邏輯的基礎上注重辯證邏輯,其根本特徵是具體同一性,它反映事物包含的多種類、多層次的質的規定性的統一,一可分二,二中含一,相互包容。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則體現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西醫學方法論的思辨則遵循形式邏輯,其根本特徵是抽象同一性,它是事物單一的質的規定性在思維中的反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容混淆。現代科研中嚴格的定性定量和數學運算化的推理,正是形式邏輯的完美體現。在認知方式方面,中醫學方法論利用所有的感覺搜集感性認識資料,這就為認識事物包含的多種類、多層次的質的規定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它的認識過程重在收集、整理主觀經驗,辯證邏輯能夠整理主觀經驗,擴展思維空間,豐富主觀認識;西醫學方法論的感性認識資料只來源於視覺,與認識事物的單一本質直接相關。它的認識過程重在收集、整理客觀經驗,要求的是開拓客觀視野的認識工具,故形式邏輯是其恰當的思維邏輯。2、對生命的理解
中醫對生命的理解,源於古代的自然觀。在中國哲學那裏,人既是自然的產物,又是大自然的延伸與精華。人之所以能與宇宙相交感,其基礎就在於人是宇宙的精微,“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人體小宇宙作為天地大宇宙的精確副本,使得人對大宇宙的知識有了體察的可能。天人合一。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共同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證人的生命活動。曲黎敏指出,中醫始終把病人當作一個與環境、宇宙相關的整體,將人的生命與健康當作其理論的中心與目的。醫學的對象不應是“病”,而是“人”。因為病證永遠不會僅僅是局部的,它會消蝕人的精神,繼而將人的生命整個拖向深淵。防病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陰平陽秘”,由矛盾狀態回復到和諧的狀態。醫生關心的,永遠應當是病床上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可分解的肉體的“物質”。因此,中醫在診斷中,總強調人與人血脈相通的感覺,強調生命對生命的直接探索。
。西方現代醫學對人體的分析,從解剖學到分子生物學,通過實驗解剖到生理分析,貌似揭示了一幅清晰的人體圖畫。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研究是以忽視人體的整體性考察為代價的。實質上,就是把人看作由各種部件組合而成的有生命運動的機器。哈維儘管已把對人體的解剖分析從器官水準上升到系統水準,但在機械論觀點盛行下,他依然把心臟看作是一臺輸送血液的泵,血液循環系統是一部運輸血液的機械裝置。18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人是機器。按此邏輯,醫學家應當用機械師的眼光去看待人體,把養料看作有如發酵生熱的鍋爐,肌肉和心臟則是受到推動的機器零件。儘管後來又陸續建立了病理解剖學、組織病理學和免疫學,19世紀電磁學的發展、顯微鏡的發明,使醫學觀察、實驗進入一個新階段,細胞學的建立使病理學趨向深化,但傳統意識卻仍然支配著醫學家的思想。
3、對人與環境間關係的探索
在中國古代,大自然不是作為人的對立面而存在的,人類與自然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統一體,人和自然環境之間並沒有什麼嚴格的界限。人類,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網路,相互貫通,彼此滲透,機體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體的面貌。這種觀念,不僅表現為總體上人與天地一氣相通、陰陽相應、四時同變、五行周流的統一感應關係,而且表現於人對具體環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和綜合觀,首先表現在人體生理功能與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用構成萬物的“氣”把生命活動與大自然聯繫在一起。所以,中醫在強調人體自身整體性的同時,還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強調人應該順應自然。在古代西方,也曾有過類似中國古代的這種認識,但在發展過程中卻逐漸異化。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自然科學便在廣泛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逐步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通過實驗、分析、比較、歸納,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過程分解為單個部分,把具體問題從總體中分離出來,然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研究。這種認識論在幾個世紀以來促進了科學(尤其是分門別類的學科)的發展,人類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時,這種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靜止觀察事物的弊端。儘管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這種機械論已漸為有機論所取代,但西方醫學中機械的孤立的人體觀和生命觀卻沒有根本性的變化。4、方法與手段
中醫採用不割斷子系統間的關聯關係的方法來研究人體,較能正確地反映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規律,它應用所有能應用的知識,即多學科知識來研究人體。分析法、歸納法成為西方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西醫學把人體分割為小系統,割斷子系統的聯繫來處理問題,也就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部分再加起來作為整體。中醫綜合各學科知識,綜合各種治療手段等。如《內經》是集許多醫家的成果。西醫重視多學科發展。如西醫與其他科學相結合,產生了醫學物理學、醫學化學、醫學資訊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等。中醫有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思想。中醫的定量是以模糊數學方法為手段。如脈有浮、沉、遲、數、虛、實數十種,舌苔有薄白苔、厚膩苔、薄幹苔等。西醫注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從各個層次上分析,又在各個層次上綜合。
三兩種醫學的比翼齊飛與殊途同歸規
醫學也是一種文化,兩種文化在交流時的衝突在所難免,而寬容和理解則是最好的發展之道。中西醫學地理思想各有自己的優越之處,即使批判對方,也應該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來證明。中醫有這樣的胸襟,西醫也該有這樣的肚量。即使在醫學理論框架上不能互相接受,但在具體的技術和療法上還是可以拿來為我所用的。讓大量的醫學實踐來決定彼此的消長既是可能的,又是明智的。殊途而同歸,中西醫學地理思想所努力的目標永遠是共同的,那就是讓人與環境永遠處於協調和諧之中。
針灸
中醫在臨床治療時,針對病人頭痛,醫生會從手指扎針,讓西醫大惑不解;有時中醫診斷病人「肝火旺」,西醫去測量他的肝臟指數,卻毫無異象,也讓他們產生質疑。中、西醫學交流的障礙,絕不只是中英文之間的差異而已,而是整個理論系統南轅北轍。這兩套系統溝通起來,如何找到對話的焦點?
針灸是最早、也最受國際重視的中國醫療技術。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探討中國科學史的巨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中,有探討針灸的專書,裏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國人在中國學習針灸,三十年後回國推展,使針灸技術因此傳入歐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隨行一名記者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手術後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讓許多隨行的外國醫師歎為觀止,針灸的名聲因此傳揚開來,不僅許多醫師那時開始學習針灸,有些國家如美國、德國、西班牙在其後的二十幾年內也陸續開設針灸科系或學院,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它列為重點研究對象,像研習技術、翻譯經典、制定國際標準穴道名詞、召開世界針灸學術大會等。
問題是,中國醫學的理論概念比較抽象,常讓慣於從具體的生理解剖學習現代醫學的人難以理解,尤其以“經絡系統”。
經絡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的縱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經、十二經別等四組,加上橫行的十五絡脈及聯絡經絡的奇經八脈共有六組。
《黃帝內經》的〈靈樞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素問篇〉說:「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意思是經絡為人體中運行血液、生氣、營養等成分,溝通臟腑、器官的系統。如果身體出現問題、疾病,就從治療經絡下手,中國的針灸、藥物治療都由此對症下藥,像針灸下針之處的穴道,就都分佈在經絡線上。
北宋醫學家王惟一及所鑄針灸銅人
你信宗教嗎?宗教決不等同封建迷信。上篇中國宗教發展史一.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學(儒教)二.土生土長的道教三.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的佛教(禪宗)一.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學(儒教)1.儒學(儒教)的發展與演變2.“禮”的特徵3.“仁”的結構
儒家、儒學與儒教
儒家是一個學派,存在於儒家義理價值未上升為“王官學”(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時代,即存在於儒家義理價值未形成國家“禮制”“文制”以安頓人心、社會與政治的時代。儒家一詞的對應者是其他學術流派,如漢以前儒家的對應者是法家、墨家、道家等中國的學術流派,1911年後儒家的對應者是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西方的學術流派。儒學則是儒家的學理系統,其價值淵源則是儒經。儒教不是一個學派,而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自性的自足的文明體,存在於儒家義理價值上升為“王官學”(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時代,即存在於儒家義理價值形成國家“禮制”“文制”以安頓人心、社會與政治的時代。儒教一詞的對應者是其他的文明體,如“三代”時的“蠻夷”,隋唐時代的佛教、景教,現在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儒學是儒教的教義系統,其價值淵源則是儒經。儒學與儒教的關係相當於基督教神學與基督教的關係,儒學只是儒教的一個具體內容。“儒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盛世之詞,是中國古聖人之道佔據中國文化權力中心時的稱號。儒教的歷史長於儒家,夏、商、周“三代”即有儒教。此外,“聖王合一”、“政教合一”、“道統政統合一”是儒教的本質特徵,也是儒教的追求目標。春秋、戰國、秦漢之際儒教退出中國文化權力中心邊緣化為儒家,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又回到中國文化權力中心的位置上升為儒教,一直到1911年儒教崩潰,儒教又退出中國文化權力中心的位置下降為儒家。
如果不拘泥於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種宗教,只不過是一種與西方宗教不同的獨特的中國宗教。
3、困惑
中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直至今天,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仍然处于领先的地步,成为某些中医人士骄傲的资本。然而,中医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近百年的中西医学相遇与碰撞,在经过汇通、结合的浪潮以后,不仅中医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而节节败退,在中国的医学主导地位丢掉了,落到了需要国家政策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叫嚷“告别中医”、“中医是伪科学”等等,对中医穷追猛打、不依不饶。中医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和技艺,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为什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路在何方?
西醫是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控制傳染病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遏制傳染病的風采讓其榮譽無限;生物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達到了可以再造器官或生命體的地步,甚至人類的繁殖也可被列入了生物工程的計畫,這種在還原論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技術發展,簡直使人不敢想像,未來人類是個什麼樣?不過現實告訴我們,病毒和細菌的變異性,使抗生素黯然失色;濫用西藥和現代西藥的毒副作用,令人望而生畏;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等疑難疾病使西醫人士感到棘手;西醫醫院的高費用現象有增無減,成為國家和個人的頭痛之事;醫德的淪喪更是治理的難題。妙計安在?
二兩種醫學的差異
1、哲學方法論與思維科學
中医学是以《易經》、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的樸素系統論和唯物辯證法為其哲學基礎的,西醫學則是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不同的哲學思想對應著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認識解釋客觀世界又會產生不同的基礎理論。《易經》是討論事物生成本源的,陰陽學說是論述事物屬性的,五行學說則是分析事物之間、事物內部的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系統是由若干要素通過相互作用構成的具有確定性能的整體。系統論認為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繫才是系統呈現整體性的根源。還原論的基本含義就是整體可以分割為多個部分,所有部分之總和等於整體。
西醫學方法論的思維形式是抽象思維,而中醫學方法論的思維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維的基礎上再形成抽象思維。抽象思維所憑藉的映象資料是概念,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思維活動。而具象思維的映象資料是物象,是感官對於事物的具體感知,直接加工具體感知覺的思維活動。抽象思維因其完全抽象化、概念化而屬於高度理性的思維形式。而具象思維是一種未向理性階段過渡的感性思維。在思辨邏輯方面,中西醫學方法論也截然不同。中醫學方法論的思辨在形式邏輯的基礎上注重辯證邏輯,其根本特徵是具體同一性,它反映事物包含的多種類、多層次的質的規定性的統一,一可分二,二中含一,相互包容。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則體現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西醫學方法論的思辨則遵循形式邏輯,其根本特徵是抽象同一性,它是事物單一的質的規定性在思維中的反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容混淆。現代科研中嚴格的定性定量和數學運算化的推理,正是形式邏輯的完美體現。在認知方式方面,中醫學方法論利用所有的感覺搜集感性認識資料,這就為認識事物包含的多種類、多層次的質的規定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它的認識過程重在收集、整理主觀經驗,辯證邏輯能夠整理主觀經驗,擴展思維空間,豐富主觀認識;西醫學方法論的感性認識資料只來源於視覺,與認識事物的單一本質直接相關。它的認識過程重在收集、整理客觀經驗,要求的是開拓客觀視野的認識工具,故形式邏輯是其恰當的思維邏輯。2、對生命的理解
中醫對生命的理解,源於古代的自然觀。在中國哲學那裏,人既是自然的產物,又是大自然的延伸與精華。人之所以能與宇宙相交感,其基礎就在於人是宇宙的精微,“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人體小宇宙作為天地大宇宙的精確副本,使得人對大宇宙的知識有了體察的可能。天人合一。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共同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證人的生命活動。曲黎敏指出,中醫始終把病人當作一個與環境、宇宙相關的整體,將人的生命與健康當作其理論的中心與目的。醫學的對象不應是“病”,而是“人”。因為病證永遠不會僅僅是局部的,它會消蝕人的精神,繼而將人的生命整個拖向深淵。防病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陰平陽秘”,由矛盾狀態回復到和諧的狀態。醫生關心的,永遠應當是病床上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可分解的肉體的“物質”。因此,中醫在診斷中,總強調人與人血脈相通的感覺,強調生命對生命的直接探索。
。西方現代醫學對人體的分析,從解剖學到分子生物學,通過實驗解剖到生理分析,貌似揭示了一幅清晰的人體圖畫。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研究是以忽視人體的整體性考察為代價的。實質上,就是把人看作由各種部件組合而成的有生命運動的機器。哈維儘管已把對人體的解剖分析從器官水準上升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学年泰州市靖江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2月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农业物资供应链优化管理协议
- 2025年专业除鼠服务合同
- 2025年出租车经营权承接策划协议
- 2025年通信传输设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给皂液机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2025年农业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协议
- 2025年建筑工程中介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农产品销售合作协议合同
- 2025年棉花加工成套设备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上半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技术员个人工作计划例文(四篇)
- 劳保穿戴要求培训
- 2024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初级工)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工业控制系统应用与安全防护技术(微课版)课件 第1章 绪论
- 《设备科安全培训》课件
- 蓝色插画风徽州印象旅游景点景区文化宣传
- 2024年形势与政策课件及讲稿合集
- 无人机运营方案
- 延长石油招聘笔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