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1页
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2页
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3页
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4页
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7页科左中旗民族职专·实验高中普高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人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商人成长为社会统治阶层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儒学兴起带动商业的繁荣3.公元188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荆州牧刘表等。由此可知,这一改制()A.助推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B.增强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4.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D.提高行政效率5.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记载:“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B.“政治问题”指俄国十月革命C.“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卅运动D.“远因”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6.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使用米轨,俗称窄轨;沙俄于19世纪末于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宽轨,与中国当时采用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2页/共7页A.列强抢夺筑路权利B.钢铁工业基础薄弱C.南北环境差异显著D.铁路建设轨距不同7.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8.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国)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两人的观点A.都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次B.都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C.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D.都认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9.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视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并举例“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这一时评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10.1866年,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拟添设科学班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员。顽固派则宣扬学习西方是“奉夷为师,变而从夷,师事仇敌”。在这种言辞影响下,投考科学班的人员仅72人。这说明当时A.中体西用难以推动近代化B.争论焦点是西学的价值C.华夷观念妨碍了西学传播D.两大派别的出发点不同11.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C.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12.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有200万人左右,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这一状况A.反映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B.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基础C.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力量D.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第3页/共7页13.如表所示为1887—1931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数据统计。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单位:%)年份实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6.4410.5212.05A.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B.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D.官僚资本膨胀影响经济运行.14.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员在“民族自卫战争和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尊重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政治工作”、“行政工作”、“民众运动”和“对待一切非共产党员的态度”等六大方面成为“模范”。上述决议旨在()A.同国民党争夺三民主义解释权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求15.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阻止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B.使民族工业分布趋向平衡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16.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乡以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农民因受地主压迫而贫困,所以他们“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做法()A.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7.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18.2012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第4页/共7页题词摘要主题词“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业增速“二五”(1958~1962)大跃进、赶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9.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20.从1979年开始,对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出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以及按照这一“规律”而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公开的质疑,并掀起了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学术大讨论。这一讨论利于()A.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束缚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D.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第5页/共7页21.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见的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这反映出()A.理性主义影响了艺术风格B.近代西方科学革命的兴起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D.艺术革新与科学进步的关系22.自《大宪章》签署后,英国议会成为国王与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合作以统治国家的平台;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议事、广泛参与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的重要机构;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选举自由,议会言论自由,议会决定国家的赋税等。材料反映了英国A.国王与议会实现权力平衡B.议会成为否定王权的重要机构C.议会主权原则的逐步确立D.议会成为代表民意的决策机关23.1917年2月,布尔什维克仅有党员2.3万人,到4月发展到10万人,10月达到35万人。而在9月的莫斯科杜马选举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得票率从7月的70%下降到18%。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彼得格勒和俄国其他工业中心。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俄国()A.沙皇专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逐渐丧失政权C.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D.武装起义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24.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B.种族歧视问题越来越严重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25.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D.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诉求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第6页/共7页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27材料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区分了人籍和户籍;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清政府户籍制度实际上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将人户“编牌入甲”。不过,与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作为全国警察管理机构,其职能之一便是“掌审定稽查户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户籍,报告户口,暨各省寺院僧道人数、教民人数,外国人入国籍,皆隶之”。——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及特点。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圈地运动开始于十四世纪前后,当时英国的土地制度主要以敞田制为基础。通过圈地,分散和条块分割的敞田被代之以个人集中而自由的土地支配制度,更有利于个人方便而灵活地使用他的土地。这对于提高敞田上的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的灵活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利于开发荒地、沼泽地、荒原和第7页/共7页山区牧地。在原先的敞田制中,农民的土地都是被平均分配,限制了大规模的生产,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圈地运动的开始,为新贵族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条件,新贵族在买入土地从事大规模生产时,也对农业技术的改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英国圈地运动开创了农业革命的先河。——据禹继杰《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整理材料二农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不仅解决了英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满足了迅速发展的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地租和利润也支持了工业的发展。农业革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工业化的进步又推动着农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工业革命根据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出收割机、割草机、播种机、脱粒机、扬场机、松土机和切草机等。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农具部件使农具的修理和更新变得简便易行。铁制品工业向农业渗透的加深,工业产品在农业市场上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石强《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关系,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科左中旗民族职专·实验高中普高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人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商人成长为社会统治阶层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儒学兴起带动商业的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私商崛起,第2页/共15页即商业经营方式由国家经营转变为私人经营,C项正确;自战国开始,中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比较低,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儒学提倡“重义轻利”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公元188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荆州牧刘表等。由此可知,这一改制()A.助推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B.增强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可知,刺史(州牧)的权力得到增强,这会削弱中央集权,助推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刺史(州牧)权力的增强,刺史(州牧)已经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权力的增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更不可能消除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4.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可知,此举便于事项归总,进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出权臣参与决策,排除C项。故选D项。5.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记载:“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B.“政治问题”指俄国十月革命C“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卅运动D.“远因”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第3页/共15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可知,教育部主事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近因是政治问题,而远因则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在中国宣传的学说,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作用,因此,“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A项正确;“政治问题”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排除B项;“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而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远因”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6.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使用米轨,俗称窄轨;沙俄于19世纪末于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宽轨,与中国当时采用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抢夺筑路权利B.钢铁工业基础薄弱C.南北环境差异显著D.铁路建设轨距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列强抢夺筑路权利,各自为政,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轨距问题,与钢铁工业基础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环境差异,排除C项;铁路建设轨距不同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7.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成为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相对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的一种政治思想,与女学生第4页/共15页人数增长无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主要体现在救国道路的选择变化方面,不是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国)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两人的观点A.都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次B.都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C.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D.都认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至1876年中国。据材料“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中国富强之术。”可知,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该思想主张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根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等,这体现出向西方学习;据材料“(英国)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可知,该观点认为西方的政教风俗好,释放出学习西方的信号,综合起来,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冯桂芬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但是郭嵩焘已经意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比较先进,排除A项;冯桂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仅郭嵩焘意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的先进,冯桂芬仅意识到西方的科技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9.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视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并举例“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这一时评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材料“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可知电报作为各种政治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从侧面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和国内局势变化现状,A项正确;“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表述夸大,排除B项;清政府在1912年2月宣统退位后已结束统治,“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表述错误,排除C项;“决定意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1866年,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拟添设科学班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员。顽固派则宣扬学习西方是“奉夷为师,变而从夷,师事仇敌”。在这种言辞影响下,投考科学班的人员仅72人。这说明当时A.中体西用难以推动近代化B.争论焦点是西学的价值第5页/共15页C.华夷观念妨碍了西学传播D.两大派别的出发点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6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顽固派则宣扬学习西方是‘奉夷为师,变而从夷,师事仇敌’。在这种言辞影响下,投考科学班的人员仅72人。”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顽固派奉行的华夷观念严重影响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洋务派与顽固派对西学价值的争论信息,排除B项;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出发点都属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1.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C.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62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基础不动的情况下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并未使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B项正确;马克思并未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排除A项;马克思并未强调太平天国反侵略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太平天国对社会转型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2.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有200万人左右,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这一状况()A.反映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B.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基础C.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力量D.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人,数量增加速度快且比较集中,这表明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积蓄了新力量,C项正确;材料表明工第6页/共15页人阶级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既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无法得出以轻工业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表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但无法看出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所示为1887—1931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数据统计。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单位:%)年份实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6.4410.5212.05A.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B.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D.官僚资本膨胀影响经济运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193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1887—1931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6.44增加到12.05,说明此时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无法判断外贸总额是否增加,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也看不出官僚资本情况,排除CD项。故选B项。14.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员在“民族自卫战争和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尊重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政治工作”、“行政工作”、“民众运动”和“对待一切非共产党员的态度”等六大方面成为“模范”。上述决议旨在()A.同国民党争夺三民主义解释权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共产党员在“尊重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等六方面成为“模范”,这是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做出的决定,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民主义解释权信息,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为适应抗第7页/共15页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努力,而非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排除C项。故选D项。15.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阻止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B.使民族工业分布趋向平衡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南沿海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沿海工业内迁并未阻止日本掠夺中国的资源,排除A项;我国民族工业分布并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与迁都重庆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乡以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农民因受地主压迫而贫困,所以他们“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做法()A.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因亲眼看见农民因地主压迫致贫而开始“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反映出该做法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民主人士下乡只是推进了土地改革的进行,并不能保证土地改革的完成,排除A项;民主人士下乡并不属于民主政治的探索,排除C项;民主人士并不属于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7.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第8页/共15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D项表述符合题意,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A、B、C三项都符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8.2012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主题词“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业增速“二五”(1958~1962)大跃进、赶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故①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临的环境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故第9页/共15页②符合;中国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到中共十四大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③符合;由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的“左”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④符合。所以正确选项是B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19.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61年⋯⋯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其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故D正确。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故B错误。当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开始,故C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经济困难时期【名师点睛】1959、1960、1961年,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遇到了严重困难。导致困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二是,苏联修正主义集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三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这是全国人民共同承认的。在这个共识中又有两种不同见解:一种见解,认为主要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和苏修逼债。另一种见解,认为主要原因是党内的“左”倾错误,进而得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大刮浮夸风,大搞共产风,推行“左”倾路线,而最终导致严重经济困难。20.从1979年开始,对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出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以及按照这一“规律”而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公开的质疑,并掀起了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学术大讨论。这一讨论利于()A.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束缚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D.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第10页/共15页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界对于苏联传统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一讨论有利于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束缚,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群体主动探索的结果,而非这次讨论推动的,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于1992年,排除D项。故选A项。21.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见的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这反映出()A.理性主义影响了艺术风格B.近代西方科学革命的兴起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D.艺术革新与科学进步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体现了艺术革新受到科学进步的促进,D项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核,而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排除A项;近代西方科学革命兴起于16世纪,而文艺复兴是在14—16世纪,排除B项;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2.自《大宪章》签署后,英国议会成为国王与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合作以统治国家的平台;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议事、广泛参与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的重要机构;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选举自由,议会言论自由,议会决定国家的赋税等。材料反映了英国A.国王与议会实现权力平衡B.议会成为否定王权的重要机构C.议会主权原则的逐步确立D.议会成为代表民意的决策机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签署,逐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C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国王和议会并不是权力平衡的关系,排除A项;《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均没有否定王权,而是对王权进行了限制,排除B项;议会成为代表民意的决策机关,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23.1917年2月,布尔什维克仅有党员2.3万人,到4月发展到10万人,10月达到35万人。而在9月的莫斯科杜马选举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得票率从7月的70%下降到18%。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彼得格勒和俄国其他工业中心。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俄国()A.沙皇专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逐渐丧失政权C.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D.武装起义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材料核心内容是1917年2月到10月,布尔什维克的力量由小到大不断增长,而7月到9月资产阶级政党的支持率呈现出急剧下降趋势,可见,布尔什维克依靠正确的革命方针和策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这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成为必然,C项正确;“沙皇专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揭示的是二月革命的原因,而材料展示了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的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前国内支持率下降,并非指其丧失政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装起义是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受到资产阶级政党的反对,在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排除D项。故选C项。24.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B.种族歧视问题越来越严重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美国)。据材料“从材料“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移民局对社会主义者的各种限制,典型的体现出冷战的特征,体现国际局势对于国内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1950年,美国经济发展较好,没有爆发经济危机,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美国意识形态”,而“种族歧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5.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D.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诉求【答案】D【解析】第12页/共15页【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埃及学者的意思是发展中国家要减轻对发达国家或者对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的依赖,所以其目的是要改变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映了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诉求,D项正确;这一观点实质上是要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并非是逆全球化兴起,排除A项;当今世界的主流就是和平与发展,因此并非是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排除B项;1988年的埃及早就是民族独立国家了,所以并非是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答案】(1)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然经济;儒家思想。意义: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规范了官吏的选用和管理;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第13页/共15页(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法制化,专业化。【解析】【详解】(1)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的主要因素,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然经济、儒家思想。意义:根据材料“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可知,加强了君主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官选拔注重官员的综合素养,因此文官制度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根据材料“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可知,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吏的选用和管理;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可知,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2)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题干中的“议会”“内阁”可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思想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公平的文官制度的确立;根据材料“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可知,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根据材料“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可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可得出职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