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南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1页
2023年甘南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2页
2023年甘南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3页
2023年甘南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4页
2023年甘南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文学常识及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无碘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

活动和精神面貌。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其中成长读书阶段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

生厌恶。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变色

龙》

D.《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南宋哲学家。该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

格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能唱的诗,属于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战国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作者是西汉刘向。

C.《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

“风”“雅”“颂”三个部分。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校补/梭正来袄/来道欢迎摩运而生/廖有尽有

B.鞭愁/拓本活迤/虚与专蛇脸色黑白/大恭风景

C.瓶顽/枝莘可汗/汗牛充栋强苗助长/便旗息鼓

D.暮春/蓦然肥胖/心宽体胖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

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

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

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诗经•关雎》)莽红尘,?

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钩。o(李煜《相见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列子》一则)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虽有佳肴,弗食,.

(《礼记》)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陋室铭》中表明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6.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

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

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以上文字节选自《》,主人公(人名)。

2.”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请你列举一件有关主人公没有“虚度年

华”的事例

二、阅读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聂政刺韩傀

(聂政)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②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

仲子丹告日:“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④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

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日:“韩与卫,中用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

能无生得失⑤,生得失则语泄⑥,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单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

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挟眼力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濮阳:春秋时期属于卫国。②严仲子:春秋韩国大夫,与韩相侠累(名傀)结仇,逃往濮阳。后与聂政结识,

在聂政母亲生日时给予重金,聂政虽不受,但许身为友。③不幸:指聂政母亲去世。④季父:最小的叔父。⑤得失:

这里指差错。⑥语泄:泄露机密。⑦抉眼:指聂政挖出自己的眼睛。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⑴严仲子再告曰()

⑵中圆不远()

⑶韩道有东孟之会()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以君为长者B.臣本仇韩相傀水陆草木之花

C.此其势不可以多人以其境过清D.持兵戟而卫者甚众人不知晅不愠

3.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4.战国时期,“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有学士、辩士、义士等,请说说唐雎和聂政属于哪类“士”?请结合艾

率内容并既系掌义《唐雎不辱使命》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与诸弟书(节选)》清・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

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

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

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

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

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

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②洎(ji):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余目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学驱百里之外

C.里行船走路/里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3.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

怎样的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苗刘之乱Q张魏公②在秀州,议举勤王®之师。一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烛后。公知为刺客,徐问日:“岂

非苗便、刘正彦遗汝来杀我乎?”目:“然。”公曰:“若是,则取吾首以去可也。”目:“我亦知书,宁肯为贼用?

况公忠义如此,岂忍加害!恐公防闲不严,有继至者,故来相告尔。”公问:“欲金帛乎?”笑曰:“杀公何患无财!”“然

则留事我乎?”日:“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问其姓名,俯而不答,摄衣跃而登屋,屋瓦无声。时方月明,

去如飞。明日,公命取死囚朝之,目:“衣来获奸细。”公后尝于河北物色④之,不可得。此又贤于矣。孰谓世

间无奇男子乎?殆是唐剑客之流也。

(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①苗刘之乱:宋高宗时,扈从统制苗傅和将领刘正彦兵变。②张魏公:即张浚。③勤王:君王有难,而臣

下走兵救援君王。④物色:打听。⑤组魔:春秋时晋国力士,晋灵公恨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派其行刺。清晨前往,见

盾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忍杀之,退而触槐自杀。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二处)

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烛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故来相告尔故()

(2)杀会何国无财患()

3.与“问其姓名”的“其”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B.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善鼓琴》)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问曰:“岂非苗傅、刘正彦遣汝来杀我乎?”

(2)公后尝于河北物色之,不可得。

5.分析选文中刺客的“奇”表现在什么地方。

10.现代文阅读

森林——地球的“水泵”

①位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的大片蓊郁葱茂的热带森林,经常被人们喻为地球的“肺”。但它们不仅是

“肺”,而且还是地球的“心脏”哩。

②科学家们很早以来就意识到森林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落到热带雨林中的降水,将近一半会通

过树木蒸发到大气中去;而从海洋吹来的风把这些水汽散布到更广的地区,形成降水。在这幅图景中,森林的确扮演

了地球之“肺”的角色。

③我们以前只听说过森林可以降低风速,但是现在有两位俄罗斯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森林还可以产生风,把水汽

逐步输送到内陆地区。

④那么森林怎么产生风呢?我们知道,从海洋和沿海森林蒸发的水汽很快会凝结成小水滴。当水蒸气变为液体时,

体积会大幅度缩小,这就使得当地的气压急剧下降。而因为森林对阳光的吸收率比海洋大,所以森林比海洋的蒸发强

度要大。这样,一旦水汽凝结,沿海地区森林上空的气压要比海洋上空的低,结果,海洋上空的潮湿空气就会朝森林

地区流动形成风。可是风一旦形成就有惯性,从而把水汽输送到更远的内陆地区。这个过程就好比用一个水泵把水从

海洋不断抽送到内陆地区。

⑤在这幅新的图景中,森林不仅起到地球“肺”的作用,还扮演着“水泵”或者“心脏”的角色。于是气象学家

称森林为“生物泵”。

⑥在传统的气象学模型中,大气流动的唯一驱动力是大气温差,没有人考虑过随着水蒸气凝结而来的气压下降会

导致风的形成,也解释不了内陆地区是如何保有湿润气候的。

⑦而新理论可以为这些现象提供答案。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就意味着是大片森林在推动着地球上的水循环。

世界环保组织一直以来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日益减少忧心忡忡。曾经有人警告说,如果整个地球的气温上升4

摄氏度,地球上85%的森林将遭受灭顶之灾。而如果按照目前这个理论,那么亚马孙热带雨林也许将消失得更快。因

为水汽的输送对森林的变化极为敏感,只要亚马孙河下游地区的热带雨林被砍伐,那么亚马孙河流域中部地区降水就

减少而降水的急剧减少又会造成森林的大面积死亡。同样的情况在其他森林地区也会发生.比如非洲中部。

⑧这个理论还暗示,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澳大利亚历史上一度覆盖着大片的森林,如

今大部分是沙漠。这可能是澳洲的土著居民破坏了沿海的森林,“关闭”了生物泵,从而使整个大陆由湿泗转为干旱。

⑨两位学者还指出,美国直到近代还覆盖着大片森林,但如今随着沿海一带森林的消失,中部地区将面临着沙漠

化的威胁。

⑩但另一方面,这个理论带给我们的也不完全是坏消息。如果天然森林能够产生降水,人造森林也将一样可以,

那么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重建生物泵,就能把雨水召回来。或许有一天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绿化沙漠。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确扮演了地球之“肺”的角色。

B.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很严重,如果沿海一带森林消失,中部地区将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C.在传统的气象学模型中,大气流动的唯一驱动力是大气温差,而不是随着水蒸气凝结而来的气压下降会导致风的

形成。

D.我们通过人造森林产生降水,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来绿化沙漠。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逻辑顺序首先介绍了森林是地球的生物泵,然后具体讲述了森林如何充当水的搬运工,最后讲述保护森

林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①段运用比喻,把热带森林比作“肺”和“心脏”,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

下文对森林的重要作用的介绍。

C.选文第④段运用设问的形式,突出强调了森林产生风的特点。

D.选文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可能”表示推测,说明澳洲的土著居民破坏了沿海的森林导致澳大利亚如今大部分是沙

漠的观点只是一种推测,是不确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3.下列关于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水汽的输送对森林的变化极为敏感,只要亚马孙河下游地区的热带雨林被砍伐,那么亚马孙河流域中部地区降水就减

少95%,而降水的急剧减少又会造成森林的大面积死亡。

A.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写出了森林推动着地球上的水循环特点。

B.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写出了森林推动着地球上的水循环特点。

C.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又突出了森林推动着地球上的水循环特点。

D.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森林推动着地球上的水循环特点。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好的孝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千百年来,世人都在说要如何如何孝顺父母,但过程怎样才算到位?

②以前觉得,相比金钱,父母在意的还是你对他们的态度。后来经历生活的种种,觉得还应该是对自己的人生负

责。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能对父母、对他人负责。父母从不奢求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他们只要你平安幸福。

你安好,他们的岁月才静好。

③许多年前的一个腊月,随朋友去山区看雪,途经一个村落时,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古杏树下发呆。

④她的头发全白了,像夜里那场肆虐而下的雪,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僵在一起,也毫无血色。风一吹,松弛的肌

肤轻微摇摆,似残冬里那截枯木,不带生机。她的眼神死死落在远处一群孩子的身上,看孩子们嬉笑着和父母追逐做

游戏,发出童真的笑声。她看着看着,想站起来,但双脚沉重,又跌坐回那把发黑的木髡上。嘴里却念念有词,说:

罪孽啊罪孽。

⑤那时,我不是很懂她嘴里“罪孽”的意思,就向朋友打听她的故事。原来老奶奶那年81岁了,是村里年纪比较

大的老人,生养二子一女,最大的算起来也是做爷爷的年纪。本是子孙满堂笑逐颜开的晚年,却因家中诸多变故,只

剩她孤寡一人度过余生。

⑥她的大儿子四十几岁时,因赌博伤人造成一死一伤,银铛入狱,以命抵命。大儿子走后,老伴伤心欲绝,生了

场大病也走了。

⑦她的二儿子还算争气,娶妻生子后去了远方做生意。生意一度做得很大,然而人就飘起来了。跟着一群狐朋狗

友圈钱享乐,最后被人联合设套,欠下巨额借款,一败涂地。几处房产卖了,老家的田地卖了,还远远不够。婚自然

是离了,孩子跟着妈妈远走他乡。他自觉丢人,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来。

⑧至于那个最小的女儿,曾经一直是老人的贴心棉袄,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后来一意孤行嫁给一个浪子。

浪子带她走天涯,却不给她爱。婚姻的不幸,加剧了女儿心中的痛苦,开始还会偶尔买些滋补品回山里来看看老母亲,

但自顾不暇的生活最终令她丧失了孝顺的能力。

⑨当年听罢故事,我就哭了,觉得太凄惨。许多年后,老奶奶早已离开人世,入土为安。但那座大山里的人都清

楚,她是带着遗憾走的。

⑩老人的子女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推向命运的低谷,推向苦难。而这苦难,不仅仅是

自己受尽摧残,还连带父母陪着煎熬。

11你连自己的人生都经营不好,怎么孝顺父母?这样的故事无独有偶。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小时候聪明伶俐,

成绩优秀,也曾谈过梦想和远方,想要做一名医生、老师和科学家。想在读大学的时候去青海湖看星空和晚霞,憧憬

着有一天带父母去南极看企鹅,去挪威看极光。当年,是真真切切的愿景。多纯真多简单啊!

12可后来,他不仅迷恋上了赌博,还借高利贷赌,挥霍百万,遭人恐吓,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连带父母终日担惊

受怕。他不负责任地出走了,把所有的问题留给父母。一对老人替他还钱,替他养孩子,一下子苍老了十岁。那个对

自己人生不负责的他,终于在轮番的事件面前意识到了这些年的荒唐。

13孝顺不是口号,是行动;不是金钱,是心意。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洋楼汽车才能让父母安享晚年,更应该是在父

母有生之年,让他们看着你慢慢成长,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14你平安,他们才心安。你幸福,他们才幸福。

15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尽量不给父母制造麻烦。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给予。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围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写了哪两件事情。

2.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文中第④小节划线句子:她的头发全白了,像夜里那场肆虐而下的雪,脸上深深

浅浅的皱纹僵在一起,也毫无血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许多年后,老奶奶早已离开人世,入土为安。但那

座大山里的人都清楚,她是带着遗憾走的。”结合文章内容揣摩老人的心理,说说她的遗憾有哪些。

3.文章⑥-⑧小节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尽量不给父母制造麻烦。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给予。"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

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孝顺的看法。(不少于80字)

三、应用

12.仔细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

又是3月5日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作文。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迈出蹒跚不稳的脚步,第一次走进校园,第一次背起行囊逐梦远方……无

数个这样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对人生最真实的体验,而成长,就是勇敢地拥抱“人生第一次”。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人生第一次”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A

【解析】

B”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生厌恶”不妥。文中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C《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D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人。

2、B

【解析】

试题分析:B“作者是西汉刘向”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西汉刘向是编者,原作者不详。

3、C

【解析】

A,jiao/jiao;jia/jia;ying/yingoB,ta/ta;wei/wei;sha/shaoC,jing/jTng;han/han;y^/ySnoD,mii/md;pang/pan;

qiang/qiango

4、B

【解析】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敬称,不是谦称。故选B。

5、(1)君子好逑(2)何处觅知音(3)匹夫不可夺志也(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5)念天地之悠悠(6)蓬舟吹取三山去(7)

想象犹吾心也(8)千里共婵娟(9)不知其旨也(10)似曾相识燕归来(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

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

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逑、觅、清秋、蓬、婵娟、燕、苔痕”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睛】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

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6、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2.答案示例:保尔在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情况下,开始回忆自己成长过程,创作出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

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外国作家要注意国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

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

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

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

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

容。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能表现没有“虚度年华”的事例作答即可。最典型的是:保尔在双目失明,身体瘫

痪的情况下,开始回忆自己成长过程,创作出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二、阅读

7、1.详细,一一距离适逢,恰好

2.B

3.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4.示例:唐雎既是辩士也是义士。作为辩士,唐雎面对秦王以五十里地换安陵的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以“受

地于先王”的立场回击秦王的欺骗与威胁,用“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

事,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并且暗示秦王要效法这三人,随后拔剑而起,让秦王彻底屈服。从唐雎为了国家利益,大义

凛然,视死如归,也可见其“义”。

聂政属于义士。他答应严仲子行刺韩傀,考虑到人多会有差错,行刺机密可能泄露,韩国举国上下会与严仲子为仇,

于是只身一人前往,可见“义”。行刺后,他毁坏自己的面目身体,当场自杀,目的是想不连累他人,这也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义”士。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

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间”:距离。“适”:适逢,恰好。

2.A是/当作。B都是助词,的。C可以/因为。D表修饰/表转折。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

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

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

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分析。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士”这一形象的特点,唐雎出使秦国:

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是辩士也是义士。聂政孤身一人去刺杀韩

国国相侠累,替严仲子报仇。事后,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聂政毁坏面目,惨烈死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义士。

【点睛】

译文:(聂政)于是往西到了濮阳,见到严遂时说:“以前之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母亲还在。如今老母不幸谢世。

请问您想报仇的人是谁?"严遂将情况一一地告诉聂政:“我的仇人是韩国国相韩傀,他又是韩哀侯的叔父。家族很大,

守卫设置严密,我曾派人刺杀他,始终没能成功。如今兄弟幸而没有丢下我,让我为你多准备些车马和壮士作为你的

助手。”聂政说:“韩国和卫国相隔不远,如今去刺杀韩国的相国,他又是韩侯至亲,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带人去。

人多了不能不出差错,出了差错就难免会泄露机密,泄露了机密就会使韩国上下与你为敌,那岂不是太危险了吗?”于

是聂政谢绝了车马和随从,只身一人到了韩国。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

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

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8、1.D

2.(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意对即可)

3.(1)有毅力(坚持不懈)。(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

【解析】

1.D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前者“收获”,后者“领会”。A从。B曾经。C即使。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

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

字词的翻译,如“时时":时刻。“属望”:期望。“惟":只有。“而已”:罢了。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

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通过分析文句来归纳人物性格。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文句的大意。“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发誓

永远戒掉吃水烟,至今已经两个月不吃。“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弟弟们每天自己设立课程,

必须天天不间断。由此可归纳出:第一句是说曾国藩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第二句是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诸弟要求严格

的人。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

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

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弟弟们在家读书,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的?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淤懒惰仍如往日,而每天用楷书

写日记,读史书十页,生病在记茶余偶读一则,这三件事,没有间断过一回。十月二十一日,发誓永远戒掉吃水烟,

至今已经两个月不吃,习惯成自然了,我自己设的课程很多,只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

发誓终身不同断。弟弟们每天自己设立课程,必须天天不间断,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我除这三件事以外,

其他课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这三件,将终身实行。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有一点收获就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

不可。弟弟们现在只有见识不是马上可以广搏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励吧!我身体很弱,不能若想,苦想便头昏;

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时刻所盼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哥哥国藩书写。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曰。

9、1.一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烛后。

2.(1)所以,因此(2)担忧

3.B

4.(1)张浚慢慢地问:“难道是苗傅、刘正彦派你来杀我吗?”

(2)张浚后来曾经到河北去打听这个人,没有找到。

5.①深明大义,正直无私:怕张浚防卫不严遭到暗杀而特意前来告知;②淡泊名利,恪守孝道:不要钱财,为照顾母

亲而不留下为张浚效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

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

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一天晚上独自坐着,随从都睡了,忽然看见一个人拿着刀

站在烛架后面。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一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烛后。

2.A代词,它。B与例句都是“代词,他”。C代词,他们。D恐怕,表推测。

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

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故:因此,所以。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

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

键词:徐:慢慢。岂:难道。遣:派。尝:曾经。得:找到。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

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我亦知书,宁

肯为贼用?况公忠义如此,岂忍加害!恐公防闲不严,有继至者,故来相告尔。”可知刺客深明大义,正直无私。“然

则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可知刺客淡泊名利,有孝心。

【点睛】

参考译文

苗傅、刘正彦作乱时,魏公张浚在特州商讨举兵救援皇帝。一天晚上独自坐着,随从都睡了,忽然看见一个人拿着刀站在

烛架后面。张浚知道是刺客,慢慢地问:“难道是苗傅、刘正彦派你来杀我吗?”对方回答:“是的!”张浚说:“如果是这

样,你就把我的脑袋拿去吧!”那人说:“我也读过书,难道肯被贼人所用?况且您如此忠义,我怎么忍心加害于你?只怕您

防卫不严,还有陆续派来的人,所以来告知您。”张浚问:“想得到金银绢帛么?”对方笑着说:“杀掉您,我哪里用得着担

忧没有钱?”张浚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留下侍奉我妤吗?”对方回答:“我还有老娘在河北,不可以留下。”张浚问他

的姓名,他低着头语,撩起衣服一跃登上屋顶,瓦片没一点响动。当时月白如昼,他飞一样的消失了。第二天,张浚命令押出

一名死囚斩首,说;“这是夜间捉到的奸细。”张浚后来曾经到河北去打听这个人,没有找到。这又比刺赵盾的短鹿贤良

多了!谁说世上没有奇男子呢?大概是唐代剑客之流吧!

10、1.D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选项可在文中第二段中“科学家们很早以来就意识到森林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在这幅图景中,森林的确扮演了地球之“肺”的角色”这两句话得出;B选项可从第八段中澳大利

亚土著居民破坏沿海森林导致澳大利亚如今大部分是沙漠这一事例中得出;C选项可从第六段中“大气流动的唯一驱

动力是大气温差,没有人考虑过随着水蒸气凝结而来的气压下降会导致风的形成”这句话得出;在本文的最后一段中,

作者提到“或许有一天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绿化沙漠”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成为现实,所以D项中“我们

通过人造森林产生降水,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来绿化沙漠”是对作者观点的过度理解。故选D。

2.本题是对说明文写作特点的考查。A项错误。本篇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但是先介绍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再具体讲述了森林如何充当水的搬运工,成为“生物泵”,最后再说未来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绿化沙漠。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句子的赏析。从“只要亚马孙河下游地区的热带雨林被砍伐,那么亚马孙河流域中部地区降水

就减少95%”这句话中可知,作者通过亚马孙河下游雨林被砍伐,能够影响到中部地区降水的例子,来说明水汽的输

送对森林的变化很敏感;“减少95%”,可以看出是列数字的方法;所以本句用的是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生动形象一般是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不常用于说明文中。D项与B项相比更加准确,

故选D。

11、1.(1)山区的一位老人因为三位子女都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而悲惨的孤独终老。

(2)远房亲戚家的儿子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拖累了父母。

2.(1)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老人独坐在古杏树下苍老、孤苦的情态,表现了老人的可怜和凄惨,

为下文交代老人子女的情况埋下伏笔。

(2)遗憾她的孩子们没能围绕在她的膝下享受天伦之乐;遗憾还没有享受到子女的孝顺;遗憾没有看到子女们幸福、

安好的生活。

3.插叙,写了老人三个子女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生活现状,交代了老人如今生活状况的原因,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

只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4.观点联系生活实际看法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

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

出,作者围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写了山区的一位老人因为三位子女都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而悲惨的孤独终老一事,

远房亲戚家的儿子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拖累了父母一事。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和揣摩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

+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

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这段话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老人独坐在古杏树下

苍老、孤苦的情态,表现了老人的可怜和凄惨,为下文交代老人子女的情况埋下伏笔。第(2)小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

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结合山区

老人的生活经历和愿望入手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2)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

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3)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⑥/段写

老人三个子女不负责任的生活现状,交代了老人如今生活状况的原因,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三、应用

12、(1)示例:一队人举着写有“学雷锋见行动”字样的红旗,拿着清扫工具走向某敬老院,门口一位老人拿着“欢

迎”小红旗迎接。一人站在大门旁看着他们说:“今天来第八批了。”

(2)示例一:学雷锋不能庸俗化、简单化;示例二:学雷锋要避免形式主义;示例三:学雷锋要讲求实效,重在自觉;

示例四:学雷锋贵在持久(建立常态机制)。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介绍画面内容时要仔细观察漫画,然后用记叙性语言客观地介绍图上记叙了什么事件,不需

评价和描述。此宣传画可先观察主体画面的要素:一队人,“学雷锋见行动”字样的红旗,清扫工具,敬老院,老人,

“欢迎”小红旗等,然后观察次要画面(左上角):人物和语言“今天来第八批了”。最后用“人+事”的形式,精炼

地概括事件即可。(2)本题考查根据漫画的寓意提建议的能力。首先分析漫画的寓意,仔细观察漫画内容,找出其讽

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由“今天来第八批了”可知,此漫画讽刺的是学雷锋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形式主义,存在的庸

俗化、简单化、不重实效的现象。提建议,一不可脱离寓意,二不可脱离实际,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结

合漫画寓意,从学雷锋应避免庸俗化、简单化、形式主义,应重实效、建立常态机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