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种空间运动观从柯布西耶到库哈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从勒·柯布西耶到雷姆·库哈斯这两位建筑大师的空间运动观念的发展和演变。我们将追溯他们的理论思想和实践项目,以期理解他们对于空间运动的不同理解和应用,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影响了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勒·柯布西耶,作为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空间运动观念主要基于对功能主义和人体工程学的深入研究。他强调建筑应适应人的需要,以人的尺度和移动为基础设计空间。他的建筑作品,如朗香教堂和罗纳山别墅,展示了如何通过动态的空间布局和流动的光线来创造出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内部空间。相比之下,雷姆·库哈斯作为21世纪初的建筑师,他的空间运动观念则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刻影响。库哈斯的空间观念不再局限于建筑内部,而是扩展到了城市乃至全球尺度。他提倡的“流动空间”和“城市蔓延”等概念,强调了空间运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他的作品,如CCCC建筑公司和广州奥运会体育场,体现了他的空间运动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比柯布西耶和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理论和实践如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他们的观点不仅对我们理解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未来空间运动方式的新视角。二、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空间运动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流动空间和动态建筑的理解上。他强调建筑应该摆脱传统的静态和封闭性,成为一种动态的、能够适应生活变化的空间。柯布西耶认为,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内部的容积,更是一种生活体验的载体。他主张通过设计来创造一种能够引导人们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动态空间。这种空间不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的移动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流动空间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通过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创造了一种更加开放、自由的空间形态。例如,在他的代表作之一——罗纳尔山别墅(VillaSavoye)中,他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开放的楼层设计,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空间效果。柯布西耶还提出了“新建筑五点”的理念,其中包括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和自由立面等。这些理念都是为了实现流动空间和动态建筑的目标,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强调了建筑空间的动态性和流动性,他通过设计创新和实践探索,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理念对于后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三、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如果说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是以静态的、几何的、理性的方式呈现,那么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则更加动态、流动和多元。库哈斯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和理论家,他的空间观念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强调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库哈斯看来,空间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空间的形态和功能。他倡导一种“流动空间”的概念,即空间不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能够随着人们的需要和使用而不断变化。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还体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他的建筑作品往往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局和形式,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呈现。他善于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术和手法,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变化的空间氛围。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荷兰鹿特丹的运输工具转运中心(TransportHubRotterdam),就是一个典型的流动空间的例子。这个建筑以交通枢纽为核心,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将交通、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城市空间。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是一种更加开放、多元和动态的空间观念。他强调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倡导一种流动空间的概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生活需求。这种空间观念对于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四、柯布西耶与库哈斯空间运动观的比较柯布西耶和库哈斯,这两位在建筑和设计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巨匠,他们的空间运动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强调的是一种有机、流动和灵活的空间布局,他追求的是空间的动态美感和生命的活力。他相信,空间不仅仅是建筑的容器,更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舞台,是人们与环境互动的场所。他设计的建筑作品往往具有开放、流动的空间布局,以及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相比之下,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则更加注重空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建筑空间来承载和表达,而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空间秩序和规则,创造出一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空间形态。在他的设计中,空间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这种差异在两位大师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以其流动的空间布局和灵动的光线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库哈斯的中央车站则以其复杂的空间构成和多元的功能布局,展现了现代都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柯布西耶和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各有特色,前者追求的是空间的流动性和生命力,后者则更加注重空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两种不同的空间运动观不仅反映了两位大师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现代建筑和设计领域对于空间的不同理解和探索。五、两种空间运动观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在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勒·柯布西耶和雷姆·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两位建筑大师的观点和实践手法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设计,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进步。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在当代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坚持和对城市拥挤问题的独特解决方案。他的"居住单位"理念在许多当代住宅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采用预制构件,实现高效、舒适的居住环境。柯布西耶对于城市规划的看法也在一些城市的更新项目中得到了体现,如通过高层建筑和地下交通设施来缓解城市地面空间的压力。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全球化、消费主义和城市复杂性的深度剖析上。他的作品如CCCB(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和BILBAOGUGGENHEIMMUSEUM(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都展现了其对于流动空间、透明性和城市网络的独特理解。库哈斯通过打破传统的建筑和城市边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使得建筑和城市空间成为了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节点。在实践中,柯布西耶和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许多当代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都在尝试将两者的观点结合起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例如,一些项目在追求高效、舒适的居住环境的也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以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多元化交流。柯布西耶和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通过对空间运动的深入理解和独特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塑造城市和建筑空间。在未来,这两种空间运动观将继续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们的城市和生活环境向着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六、结论通过对勒·柯布西耶与雷姆·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空间设计理念上的显著差异,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他们各自的建筑作品和城市规划理念。柯布西耶的空间运动观,根植于对现代主义理念的坚定信仰,他试图通过功能主义、模块化和抽象化的手法,打破传统空间的束缚,实现空间的自由流动与动态平衡。而库哈斯,则站在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空间运动进行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解读。他强调空间的非线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引入流动性、混杂性和模糊性等概念,试图描绘出一个更为复杂、多元和包容的空间图景。这两种空间运动观,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某种内在的关联和互补。柯布西耶的空间理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空间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但他对于空间自由流动的追求,为后来的空间设计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库哈斯,虽然对空间进行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解读,但他的理念也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柯布西耶对于空间动态性的关注。柯布西耶和库哈斯的空间运动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塑造空间的两种重要视角。这两种视角,既有其独特之处,也有其内在的联系和互补。它们不仅揭示了空间运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塑造空间的新的可能性和启示。在未来的空间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空间运动观,以期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元和包容的空间环境。参考资料:柯布西耶和密斯都是现代建筑大师,他们的设计理念中都涉及了“匀质空间”的概念。本文将从萨伏伊别墅和范斯沃斯住宅出发,对两位大师的“匀质空间”理念进行比较研究。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耶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建筑强调对功能的追求,以及空间与形式的分离。柯布西耶在设计时,通过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等手法,创造了一种动态的、非对称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使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和完整性,同时又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柯布西耶不同,密斯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完整性和使用效率的追求。他的设计理念是“匀质空间”,即追求每个空间的比例和尺度的均等。在密斯看来,只有每个空间的比例和尺度都相等,才能使空间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密斯的这种设计理念在范斯沃斯住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建筑通过精细的钢架结构和玻璃幕墙,使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密斯在设计时,通过精确的计算和细心的推敲,使每个空间的比例和尺度都相等,从而创造了一种“匀质空间”的感觉。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空间的使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化,还让建筑整体显得更加轻盈和纯净。比较柯布西耶和密斯的“匀质空间”理念,我们可以发现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柯布西耶的“匀质空间”理念更注重功能性和动态性,而密斯的“匀质空间”理念更注重空间的比例和尺度的均等。这两种不同的理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对现代建筑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柯布西耶和密斯的“匀质空间”理念都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连通性。柯布西耶通过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性和静态性,使空间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这种流动性强调了空间与形式的分离,使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和完整性。而密斯则通过精细的结构设计和玻璃幕墙,创造了一种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感觉,使空间更加流动和连通。柯布西耶和密斯的“匀质空间”理念都注重对空间的完整性和使用效率的追求。柯布西耶在设计时,通过对每个空间的功能进行分析,使每个空间的比例和尺度都恰到好处,从而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整体。而密斯则通过精确的计算和细心的推敲,使每个空间的比例和尺度都相等,从而创造了一种匀质的空间感觉。这种追求不仅使空间的使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化,还让建筑整体显得更加纯粹和优美。柯布西耶和密斯的“匀质空间”理念都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思考价值,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柯布西耶和密斯的“匀质空间”理念在现代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对现代建筑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理念的异同之处以及它们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在建筑学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直以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空间的形式、功能和意义。近年来,一种新的建筑观念——内时间建筑观正在逐渐兴起。这种观念强调对内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将建筑视为一种时间的艺术,一种感知和体验的载体。在传统的建筑观念中,空间被视为建筑的主要构成元素,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主要场所。空间的设计和规划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和感知,也反映着社会的文化和精神。内时间建筑观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空间视角,将时间因素引入到建筑研究中。内时间,指的是人类感知和体验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它与外部物理时间有所不同。内时间建筑观强调了建筑的时间性,认为建筑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动态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和体验,与建筑产生互动,从而获得对建筑的全面理解和体验。内时间建筑观的提出,是建筑学对时间因素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这种观念转变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的空间视角,而是在空间认知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时间因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建筑。在这种观念下,建筑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建筑的使用过程,也包括建筑的感知和体验过程。这种从空间到内时间的认知转变,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建筑的本质和意义。内时间建筑观的提出,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这种观念下,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功能,还需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感知和体验过程。设计师需要创造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环境,引导人们在其中体验和感知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内时间建筑观还强调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尽可能地保留和传承这些价值。同时,他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新的元素和文化,使建筑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内时间建筑观是一种新的建筑观念,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视角,将时间因素引入到建筑研究中。这种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认知,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内时间建筑观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设计师将更加注重人们在建筑中的感知和体验过程,创造更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和环境。他们也将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和文化元素,使建筑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内时间建筑观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建筑观念。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认知和理解建筑的本质和意义。它也将为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可能性。雷姆·库哈斯(荷兰语:RemKoolhaa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荷兰建筑师,OMA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早年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间,库哈斯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英文:AASchoolofArchitecture)学习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975年,雷姆·库哈斯(RemKoolhass)、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Zenghelis)、MadelonVriesendorp和ZoeZenghelis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2000年库哈斯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便是由他所设计。雷姆·库哈斯的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AssociationSchool。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在1972年所得到的奖学金使库哈斯得以在美国停留,当时他正对纽约市感到着迷,他开始分析都会文化在建筑上的冲击,进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顿都市沿革之著作《疯狂纽约》(DeliriousNewYork)。在此阶段,库哈斯想将所发展的理论在实际上加以应用,于是他回到了欧洲。1975年于伦敦,与Zenghelis夫妇(EliaandZoe)和Madelon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会建筑办公室(OfficeforMetropolitanArchitecture)简称OMA,其宗旨不但在定义理论上建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态关系,并实际加以执行。1978年起,OMA陆续接获多件位于荷兰的案子,如位于海牙的议会增建案,使他逐渐将OMA的主要业务集中于鹿特丹,在同时,库哈斯创办了Grosztstadt基金会,此基金会为一独立的部门,其目的在办理有关于OMA之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会、出版刊物等。在1996年出版的《S,M,L,L》收录了有关于OMA的作品。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如何认识库哈斯的理论呢?这里拟从库哈斯的叙述方式与理论根基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理解。《颠狂的纽约》(DeliriousNewYork,1978年)是库氏在大都会建筑学领域撰写的奇幻"建筑小说",也是了解库哈斯城市理论的最重要的文献。这部集论文、方案、作品于一体而编织的美学文本,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现实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批评。所谓超现实,就是脱离了普遍的理论论述结构。一般的理论模式都为:是什么(问题的本体论)----为什么(问题的研究方法论)----怎么办(问题的现实意义及解决方案)。从库哈斯的有关著作来看,他只注重了第一步骤的渲染和铺陈,偶尔涉及到第二点的研究方法论,而绝少提及第三点。这种似乎从记者生涯中养成的恣意文风形成了库哈斯的研究习惯。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图二)几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被库哈斯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比如,库哈斯的普通城市(GenericCity)的思想。他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在这个意义上,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库哈斯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转型、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从现今的建筑学潮流上看,在建筑界普遍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后,渐渐的温和化了。库哈斯是身处在这个潮流之外,他的方法是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面对资本聚集成的摩天楼,文脉是多么的无力;面对新事物的时髦和方便,人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正如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库哈斯没有回头寻找古典的寄托,没有从人性中寻找建筑的最终归宿;他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时代前端的筹划之中----至少他是这样认为。他的建筑在形式上依然没有违背现代建筑的造型原则,但在功能上却策划着一场又一场的颠覆----这正是库氏自我对建筑新潮形式的解释。库哈斯不爱谈创作理论,尤其不爱谈形式。在他看来,它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尽管别人不这样看。总结他的创作理论对我们理解他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明白形式的生成。经过我们总结,可以说有以下几点:1对建筑概念的反思。据库哈斯的解释,其建筑创作都遵循着从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这或许是库哈斯城市研究的衍生品。2新奇的荷兰式的形式。这一点给予他的惊人的创造力有关,又与他受过的造型训练、感受的文化传统有关。毋庸多论。3建筑手法上,库哈斯早期受荷兰风格派的影响,对穿插的墙面很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间(图六)。在室内喜用超现实主义的画作对墙面进行装饰(图五)。在大体块的处理上,常用玻璃幕墙(图四),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墙面常为倾斜一定角度或折线状的(图四)。4反文脉----可以看见,库哈斯完全沉浸在现代化的海洋中,根本没有对昨日的丝毫流恋。他的理论是前进、再前进,对新事物始终保持着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是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库的理论之所以令人费解,有人称之为理论与建筑设计时间的“巨大断层”,还由于库哈斯的理论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包括:b理论与建筑作品之间缺乏逻辑可重复性的矛盾----缺乏必然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建筑学在整体统一和个人创作之间,创作思维向前的跳跃进程中的必然矛盾,谁也无法消解和避免。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任何理论家都不可能盖世英雄般的用自己的理论去统一建筑界。同时,任何一种理论也无法替代建筑师实践中的创造火花与直觉,像数学一样充满着可重复的严谨逻辑推理。在集理论家与建筑师于一身的库哈斯身上,这些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正是在库哈斯身上又一次将他们清晰的暴露了出来。此外他的著作《错乱的纽约》,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著《小、中、大、特大》(《SML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库哈斯在这个设计中面对的是一个劫后余生、依靠轮椅的业主和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设计了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为私密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居室。一个长5米、宽3米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穿梭;电梯的移动或悬空,空间发生着变化。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升降机的特点。升降机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变化的楼板。随着升降机的上下,升降机的楼板在地下层----架空的一层----相对封闭的二层之间游动,形成了魔幻神奇的效果。虽然乍一看室内仍然是现代建筑简洁的装饰手法,但底层的混凝土弧形通道、一层透空和二层封闭之间的对比、二层小而多的圆形窗洞、墙上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古典风格的座椅----种种手法,都加强了这种魔幻效果。这座建筑反映了超现实主义对库哈斯的影响,也反映了库哈斯在探索用建筑反映下意识的尝试。西雅图图书馆的形式一度曾十分流行。该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库哈斯对图书馆及其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反思。(1)网络使得传统的以收藏图书为主的图书馆模式发生了变化,交流无限制,那么图书馆的所有空间也应有交流的特质;(3)图书馆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得建筑上反映为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最终,库哈斯确定了“5个平台模式”,各自服务于自己专门的组群。这五个平台分别是:办公、书籍及相关资料、交互交流区、商业区、公园地带。这五个平台从上倒下一次排布,最终形成一个综合体。平台之间的空间就像交易区,“不同的平台交互界面被组织起来,这些空间或用于工作,或用于交流,或用于阅读”,有一种特别的空间交融的感觉。建筑形体随着平台面积和位置的变化形成新奇的多角结构,有新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室内交互交流区中有一个赖特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的大楼梯,这种楼梯形成的破碎空间也是库哈斯常用的手法之一。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竞赛,以库哈斯的新颖方案脱颖而出而告终。方案的独特形式使人惊呼:“不懂建筑了!”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它突破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或许有人说,在多震区建造这样的一个形体,是多么的不经济啊----但央视50亿的预算已放在那儿了。也许有人说,这种形式每个学过构成的人都做得出来啊----但历史似乎总是证明,机遇总垂青于有见地的先行者。这里,不拟对该建筑作深入的评论,只以此为例,分析库哈斯的创作个案。与以往从功能上进行反思不同,库哈斯在央视方案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之德方斯拱门和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同时,它出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如果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应该说,这幢建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为了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当代视觉文化资讯,以及建立终身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广东美术馆与时代地产集团合作,于2003年建成广东时代美术馆。该馆作为广州首个社区美术馆,建馆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文化活动。出于文化发展战略的考虑,新的馆舍邀请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主持设计。他以富于挑战性的独特思路,为时代美术馆带来突破性的空间理念。新馆在2008年9月投入使用,并正式启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称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店经营管理之卖场陈列管理(宋维辉)
- 政府部门专题调研安排表
- 老年常见病预防知识
- 国开02476+24202药理学(药)期末复习资料
- 国开01236+24801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 提高班级凝聚力的主题班会
- 西双版纳万达项目调研报告
- 3月份工作总结及4月份工作计划课件
-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 云南民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月考试题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年12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年玉林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
- 2024年度-工程造价培训课件全新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9课《作息有规律》课件
- 大学美育(同济大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黄金交易居间合同模板
- 苗木补植措施
-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 人文智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DZ∕T 021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灰岩、水泥配料类(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