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爱好。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行言、思索、发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行言、思索、发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相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谈话、引导

:朗读、沟通、感悟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巡游: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渐渐演化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头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奇妙是大自然告知我们的。——出示词语“告知”,读词。

大自然还告知了我们这样一些奇妙——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异了,我们怎么才能发觉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终一节。读词语“马虎大意”、“恒久”。

(3)齐读全文

四、思索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索探讨: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知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知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知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学问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老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知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学问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学问,驾驭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实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实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实力。

情感目标:

激发酷爱大自然、酷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忱和爱好。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说明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索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茅塞顿开,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事实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奇新颖,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留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其次段:从“物候观测运用的……”到“就可能避开”。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确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确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探讨……”到结束。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根据什么依次?

探讨并归纳: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依次。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探讨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打算迎接”等词语,改变敏捷。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高雅?

探讨并归纳;

(1)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溶化萌发次第

用词高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飘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非常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高雅,假如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高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无影无踪”指消逝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高雅。假如改为“消逝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高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高雅,有文言色调。)

以上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犹如呈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高雅。

6.提问:其次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探讨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根据什么依次?

探讨并归纳:按时间先后依次。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探讨并归纳:

(l)用“传语”“示意”“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高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仿照布谷鸟的叫声,说成督促农夫刚好耕作的话,非常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探讨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依次是怎样的?

探讨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学问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其次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其次、三、四段,思索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美丽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运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醒悟萌发次第孕育无影无踪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其次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简单驾驭?

探讨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运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困难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白什么?

探讨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确定于哪些因素?

探讨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依次说明?

探讨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终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白什么?

探讨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白什么?

探讨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白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柔,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探讨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肯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探讨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探讨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其次,物候资料对于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依次支配?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探讨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依次、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探讨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探讨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状况,有许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殊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详细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白物候现象的有关学问。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晰明白,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高雅。

五、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相识6个字。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爱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谈话、引导

:朗读、沟通、感悟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巡游: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日向大家介绍一种奇妙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觉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依次?“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状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老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探讨: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视察,你发觉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其次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探讨: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慢慢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渐渐增多。(配以简洁讲解)

(3)自由练读,思索: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知了我们什么.

(4)探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详细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物候学问,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依次。

2、学习精确、生动、高雅的语言。

情感看法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学问,激发学生酷爱自然进而相识和了解自然的热忱。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依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实力。

2、学习本文精确、生动、高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惊羡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倾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好像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夫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新奇吗?今日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须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索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原委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方)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精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索:假如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索,试答。再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依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简单驾驭,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支配播种日期;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也许是第(4)题。老师可提示学生留意一些标记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记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依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依次

6、依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依次,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纳逻辑依次,首先介绍物候学探讨的对象,然后以详细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终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学问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学问点“说明依次”:通常说明依次有三种,时间依次、空间依次、逻辑依次。

强调逻辑依次:也就是事理依次,如由一般到特别,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洁到困难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依次。

学生细读6~10段。思索: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能否调整?这样支配的好处?学生思索,同桌之间沟通。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其次”“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依次的运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楚,易于接受。

五、品尝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

连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得!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假如你平常遇到了会不会感爱好?假如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谆谆教导,用符合我们相识规律的说明依次,将深邃的科学理念深化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奇。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新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探讨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一、活动目标

1、观赏大自然的漂亮,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二、活动打算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美丽》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欣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时常发出阵阵惊羡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刚好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阅历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阅历。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袤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实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美丽》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美丽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洁,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驾驭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依据儿歌的句式学习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特别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仿照创编的实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视察事物的爱好,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娴熟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驾驭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视察事物的爱好,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打算: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挚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知大家一个隐私。

2、谁会读这个隐私?[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相识这个字?

2)给它找挚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很多现象告知我们很多好玩的学问,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留意平翘舌音

2)区分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其次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挚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摇摆)

4、“我问你答”的嬉戏(老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行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挚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马虎大意的人恒久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觉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树桩蝌蚪

教学反思

采纳学问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其次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供应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削减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老师采纳练习提示、老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14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学问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知我们只要细致视察,就可以发觉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肯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肯定的新奇,有探究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育合作实力。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实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按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学问。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酷爱科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探讨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爱哪句?为什么?

体会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探讨:怎样才能发觉大自然的语言?光细致视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探讨:为什么不行?(还要视察思索。)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索。小作者发觉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探讨。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打算探讨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尝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学问。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沟通。A大雁组B蝌蚪组C蚂蚁组D大树组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爱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许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大自然的语言

(发觉)(理解)

(视察)白云、蚂蚁——天气(思索)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目标:

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学问;

2、让学生学习并驾驭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详细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依次

设想:品尝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爱好。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说明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学问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当细致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非常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假如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探讨的范围——探讨的方法——探讨的目的和意义的依次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觉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其次课时

要点:品尝、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驾驭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尝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改变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似乎……“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学问,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觉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依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依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学问,在生活中去找寻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改变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似乎……“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问,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

2.整体感知课文,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酷爱科学探究科学奇妙的志趣,培育他们注意视察、讲究实证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依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起先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漂亮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知我们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学问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闻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详细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老师提示须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精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简单驾驭,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支配播种日期;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探讨的对象,然后以详细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终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纳的说明依次有三种,时间依次、空间依次、逻辑依次。逻辑依次也就是事理依次,如由一般到特别,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洁到困难。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亲密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其次部分对此作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其次部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纳逻辑依次,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学问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学问,培育爱大自然爱科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学问,培育爱大自然爱科学的爱好。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依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编()逗()

燕()偏()豆()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沟通归纳,老师板书。

视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超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宠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会。

(2-6节教学动态限制,依据学生沟通的依次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探讨: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常还视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视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按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仿照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常要留意视察大自然改变井动脑思索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索:怎样才能发觉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沟通,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沟通归纳,老师板书。

视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爱好:今日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会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依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沟通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依次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探讨完成尝试练习。

4、检查、确定。

5、归纳总结:说明依次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其次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习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依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比照、加深体会。

4、学生探讨、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确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依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找寻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相互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赐予确定。

5、出示老师的摘要,学生比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觉、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相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相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觉、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调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日,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索: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沟通、订正。

三、再次深化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望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沟通检测题的答案,看法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状况。

3、沟通、探讨问题

(1)怎样才能发觉、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觉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比出最好的,参与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静静溶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学问,驾驭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马虎大意的人恒久看不见”的意思。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依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索: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依次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依次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打算迎接,条理非常清晰。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细致揣摩、品尝。

写春:大地醒悟,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醒悟”将大地拟人化,呈现一幅春回大地,朝气勃发的景色。

“溶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示意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朝气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喧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特别高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漂亮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快飘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宠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密、强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无影无踪。到处衰草连天,打算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绘声绘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无影无踪”描写了昆虫(打算)为过冬作好了一切打算工作,写得有情有感,非常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似乎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高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打算。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习其次、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其次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其次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起先并未干脆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示意”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非常亲切可爱。“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奇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终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非常清晰。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依次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学问到科学,言之有序。

细致体会说明语言的精确严密。

“很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哺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非常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细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详细、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白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非常清晰。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细致品尝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其次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简单驾驭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劝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索: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依次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其次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依次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留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觉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胜利,在山脚反不相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化浅出,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晰。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索: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纳“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白物候对于农事支配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其次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支配、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别。

说明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加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房”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简单驾驭避开损失

三、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探讨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需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酷爱自然进而相识和了解自然的热忱。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方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精确清晰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驾驭本文所采纳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展示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依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习本文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学问: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无影无踪(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化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行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讨》、《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依据要求,快速精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简单驾驭,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支配播种日期;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依次。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探讨的对象,然后以详细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终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根据什么依次?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依次。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打算迎接”等词语,改变敏捷。

3、其次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其次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根据什么依次?按时间先后依次。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依次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学问到科学,言之有序。

(2)其次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简单驾驭?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运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困难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白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确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依次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终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白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白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白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柔,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肯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探讨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其次,物候资料对于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依次支配?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依次、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探讨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状况,有许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殊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长: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学问。

“清明前,开秧田”是依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依据物候现象支配“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依据云彩的形态预料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报晴天到”依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料天气状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依据物候现象预料天气状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学问。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问,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季节巡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觉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不自胜,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白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溶化”“萌发”“次第”的作用?(溶化萌发次第用词高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翩然指轻快地飘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非常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高雅,假如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高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能否将上句中的“无影无踪”改为“消逝了”?(“无影无踪”指消逝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高雅。假如改为“消逝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高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高雅,有文言色调。)

25、“传语”“示意”“唱歌”等词的作用?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高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仿照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仿照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督促农夫刚好耕作的话,非常形象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洁的物候学问,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说明。

2.理清文章思路,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精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美丽的特点,增加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化引导。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激起学生探究科学奇妙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依次,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美丽的语言,特殊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留意精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依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气。

2.品尝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美丽。

三、教学策略

采纳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依次逐层深化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索: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事实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