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2)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官员考查和官员监察(1)官员考核:考核归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官员监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后期:两税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P92~9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徭役更卒、正卒和戍卒(2)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王安石推行募役法。(3)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4)明清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②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a.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b.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③清朝a.内容: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b.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1.视野拓展——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关系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制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解读:在东汉以来的世族地主向门阀士族地主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九品中正制成为加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杠杆和催化剂。九品中正制沦为扩大士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2.名师点拨——以历史眼光看待科举制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仍有很多人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3.学习情境——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运行图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eq\a\vs4\al([试答])4.构图解史——租庸调制5.视野拓展——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演变特征从公元204年曹操实行租调制到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完全废止,租调制前后有将近600年的发展史。这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从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方面来保证国家赋税的基础。第二,注意按负担能力平均赋税。曹魏按田亩征田租,西晋按户等征户调,以及均田制下按丁夫征租调,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解读: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维持。6.学术情境——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摊丁入地,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摊丁入地是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和一条鞭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役制度发展趋势的最后完成。至此,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化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解读:摊丁入地规定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是一句空话。摊丁入地后,直至清王朝最后灭亡,田赋附加不断加重。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制度创新——隋唐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学术前沿]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经过改革,新建立的两税法与原来的租庸调制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租庸调制是以“丁身”为准,而两税法则以资产为准;其次,租庸调制的原则是“量入为出”,这也是以前历代所奉行的财政制度,而两税法的“量出制入”的财税原则与之完全相反;第三,租庸调制的纳税主体是土著户和课户,而两税法的纳税主体是包括王公贵族在内的所有居民。另外,租庸调的征收是实物,而两税法的征收是以钱计算。——赵建玲、张洁《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思维激活]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二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为主,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史料实证]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史料一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1)史料一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2)史料二介绍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eq\a\vs4\al([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特点。eq\a\vs4\al([试答])[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家国情怀]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1·新高考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剖析领悟][正确答案][演练1][2018·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演练2][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上述材料()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2.[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宋代录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榜录取人数唐朝268744828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A.重文轻武的政策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水平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需要3.[2022·山东烟台二中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4.[2022·山东滨州期末]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备知识·自主学习3.提示:①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提示:(1)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加强皇权。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须经由三省处理,有助于降低行政出错率。同时权责分明、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D[演练1]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C[演练2]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答案:D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解析:材料信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