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_第1页
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_第2页
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_第3页
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_第4页
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一、本文概述《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蒙古包这一传统蒙古族居住形式的审美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体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生活哲学。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蒙古包的审美价值进行剖析,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蒙古包的机会,同时也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蒙古包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特征。接着,我们将从蒙古包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其审美内涵和审美特征。我们还将关注蒙古包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变革,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蒙古包的审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激发更多人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二、蒙古包的美学特征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形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艺术魅力。在蒙古包的美学特征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形态与结构的和谐统一:蒙古包以其圆润的外形和稳固的结构,展现了形态与结构的和谐统一。其圆形的外观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完美融合,而内部支架则巧妙地支撑起整个空间,使得蒙古包既美观又实用。这种形态与结构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模仿,也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材料与色彩的朴素自然:蒙古包多采用天然材料如羊毛、木材等建造,色彩则以白色和土色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材料与色彩选择,使得蒙古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同时,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也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的尊重与保护。空间与功能的灵活多变:蒙古包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充满了灵活性和多变性。无论是作为居住空间还是社交场所,蒙古包都能通过不同的布置和安排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灵活多变的空间与功能设计,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信息。在其美学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社会的认知等方面的深刻反映。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蒙古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蒙古包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其形态与结构的和谐统材料与色彩的朴素自然、空间与功能的灵活多变以及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等方面。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蒙古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也使得蒙古包成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蒙古包的审美价值蒙古包,这一源自蒙古高原的独特建筑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形态设计、材料运用,到环境融合,蒙古包都表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学追求。蒙古包的形态设计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理念。其外观呈圆形,线条流畅,无多余的装饰,但却在简约中透露出一种力量和稳定感。这种形态设计不仅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恶劣气候环境,也符合了蒙古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观念。蒙古包的材料运用体现了质朴而实用的审美风格。传统的蒙古包主要使用毛毡、木材和皮革等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耐用、环保,而且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毛毡的柔软、木材的纹理、皮革的质感,都在细节处展现了蒙古包独特的审美魅力。蒙古包与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和谐共生的审美意境。在蒙古高原上,蒙古包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与草原、河流、山峦等自然元素和谐共生。蒙古包的存在不仅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美感,反而成为了自然环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蒙古包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形态设计、材料运用上,更体现在其与环境的和谐融合中。蒙古包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成为了蒙古高原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和思考方式。四、蒙古包的现代应用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蒙古包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应用和创新点。在建筑领域,蒙古包以其环保、节能、适应性强等特性,成为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典范。设计师们借鉴蒙古包的结构原理,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打造出了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作品。在旅游领域,蒙古包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在各地的旅游景区,蒙古包被用作民宿、餐厅、商店等,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在文化创意领域,蒙古包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设计师们将蒙古包的元素融入到各种文化创意产品中,如家居装饰、工艺品、服装等,使蒙古包的文化内涵得以广泛传播。在科技领域,蒙古包的创新应用也值得关注。例如,一些科技公司将蒙古包的结构原理与先进的科技手段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智能化、环保化等特点的新型蒙古包,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蒙古包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潜力。无论是建筑、旅游、文化创意还是科技领域,蒙古包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五、结论在对蒙古包进行深入的审美研究后,我们不禁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所折服。蒙古包,这一源于游牧民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不仅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更是草原文化的独特象征。从形式美学的角度看,蒙古包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和谐的比例,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形态美。其圆润的外观和流畅的线条,与广袤的草原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颗明珠。同时,蒙古包在材料运用上也体现了极高的智慧,其采用毛毡、木材等自然材料,不仅环保可持续,而且与草原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在文化内涵上,蒙古包更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承载着游牧民族的智慧、信仰和生活方式,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蒙古包内部的装饰和布局,无不透露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世界。蒙古包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美,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魅力,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蒙古包的审美价值得以延续和发扬。参考资料:蒙古包营造技艺,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陈巴尔虎旗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古包营造技艺,在地上画好圆圈,根据圆圈的大小,由数块条木编成的网状物组成墙壁,墙壁安装好后再将伞骨状的包顶与木网连接起来,骨架上覆盖的毛毡要用绳子绑定,包顶留有天窗以供通风采光,下雨时可以盖起来。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81。2021年5月2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申报的蒙古包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秦汉时期,匈奴人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其中,简单的“穹庐”二字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建筑的形象,即带有穹隆顶的房子。西汉时,桓宽在《盐铁论·论功》中对穹庐还有“织柳为室,毡席为盖”的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公元492年,南朝齐武帝遣使臣出使北魏。当时的使节曾对鲜卑人的帐篷有过这样的记载:“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枨,覆以青缯,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谓之‘馓’,一云‘百子帐’也”。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势力壮大,成了蒙古草原的主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他们以毡帐为家、食肉饮酪、善于骑射,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如《隋书·突厥传》中就说,突厥人“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太平广记》引《谈薮》也说“突厥肉为酪,冰为浆,穹庐为帐,毡为墙”。元代,蒙古族将蒙古包的制作水平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南宋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对当时的蒙古包有这样的描述:“穹庐有两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织成硬圈,经用毡挽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水草尽则移,初无定日。”当时的蒙古包有两种式样:一种是可以拆卸,由牲畜运载的蒙古包;另一种是不能拆卸,搭建在车上的蒙古包。南宋徐霆在出使蒙古时,对其有这样的记载:“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除了固定的宫帐以外,斡耳朵同样也有车载的形式。法国人威廉·鲁布鲁乞在《东游记》中就曾记载:“帐幕做得很大,宽度可达三十英尺。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帐幕放在车上时,伸出车轮两边之外各有五英尺。一辆车用二十二头牛拉,十一头牛排成一横排,两排在车前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17世纪前后,蒙古的所有部族先后归顺了逐渐强盛起来的清朝政府。清朝皇帝格外重视大典、赐宴外藩的时,都会将会场安排在巨大的蒙古包里,好让各部藩王产生宾至如归之感。这种蒙古包称作“大幄”或“武帐”,英国副使斯当东曾对其有这样的记载:“在花园当中有一庄严的大幄,四周架着金色油漆的支柱。大幄搭的帆布并不跟随大幄绳子一直倾斜到地面上,而是在半道垂直悬挂下来,上半段帆布做成大幄顶。大幄当中设有宝座。大幄四周都有窗户,外面阳光透过窗户集中射到宝座。面对宝座有一个宽阔开口,从那里突出一个黄色二重顶帷帐。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独特民居。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三段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为零,材料也轻捷便携,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迁、修理都十分方便。西乌珠穆沁旗蒙古包制作工艺讲究,结构主要由架木、苫毡、鬃绳三部分组成,一般采用榆木制作,构架中不能有铁钉。这种蒙古包内部宽敞舒适,用特制的木架作“哈纳”,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再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在外。其顶部用“乌尼”作支架,呈天幕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即“套脑”,“套脑”上覆盖四方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利用当地的柳条和湖边的芦苇搭建了夏天住的蒙古包。这种蒙古包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简洁实用,美观大方,不渗不漏,凉爽宜人。蒙古包营造技艺由架木和苫毡的制作及装饰等环节构成,它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哈纳”具有伸缩性,能自由变化,蒙古包的高低、大小可按需要调节,遇到雨季、风季气候突变和居住人口增减等情况都能应付自如。圆形结构造型减少了风雨和沙尘对蒙古包的袭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蒙古高原严寒、酷热的大陆性气候。井字式套脑蒙古包,主要是卫拉特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新疆和蒙古国)居住的。它的套脑扣下以后比内蒙古的高大(内蒙古垂直高度15-20厘米左右,直径120厘米左右,他们的套脑垂直高度在43-58厘米之间,直径160厘米之间),乌尼比内蒙古长1米(内蒙古2米),横断面直径比内蒙古粗1厘米。由于省掉一个圈和主梁、辅梁,套脑重量反而跟内蒙古差不多,一个人能举起来。但是因为哈纳长,举得高,往蒙古包顶上送时需要三人,每人手里抓两根乌尼,从三个方向插进套脑,同时把它举着抬高到蒙古包顶上正中央的位置,把尾部环套套进哈纳头上,把套脑稳住。众人从各个方面往上插其余的鸟尼。这种蒙古包的围绳只有里外两根,里围绳叫格林布斯(意思是家里的围绳),一般先不捆紧。捆上以后,用绳子(一般用外围绳)转周围量一量,看看骨架圆不圆、平不平。不圆不平,调整一下就圆了平了。而后再把里围绳捆紧。外围绳叫东德布斯(意思是中间的围绳),把围毡裹好以后,拦腰把它们捆住。蒙古包只有一根外围绳,有时候看上去像两根,那是底边围子上拉上来的绳子,不知道的人往往误认为是围绳。由于乌尼长,卫拉特的顶棚位置偏高。插乌尼时留下两根,用它们把顶棚往上推。后顶棚面三根带子,靠上两根,下面一根,但是中间根不向左右伸展。前顶棚二根带子,全部靠上。前顶棚先上,后顶棚后上,后顶棚压前顶棚。跟东蒙古(这是一个地理概念,泛指内外蒙古,所以有时也把卫拉特称作西蒙古)不同的是,卫拉特的围毡超过哈纳很多,差不多占去顶棚三分之一的地方,而顶州却比较小。因此也搭得靠上。后顶棚上面的两根带子,顺着它们的方向拉下来,搭过门头上面,在前面交叉出井字图案,拴在哈纳腿上。后顶棚下面的那根带子,般箍在围毡下部,或者再拴在哈纳腿上。由于后顶棚没有多余的带子,所以后面交叉不出并字。插孔式套脑蒙古包,广泛使用在东蒙古地区。开始也是立门,圈哈纳:从西门框开始捆绑哈纳,一圈捆绑过来以后,把哈纳与东门框绑在一起。接着捆里围绳,里围绳的位置靠上,在哈纳第一排的网眼中间,因为东蒙古的哈纳多数是S形的,侧面看正捆在哈纳S形的凹处。捆里围绳从西开始。门框上钉有铁环,里围绳从铁环里穿出来,在靠它最近的第一个哈纳网眼交叉的地方,挽练牛块疙疡。把长头拿上跟着哈纳转圈,从东门框穿进去,再拉回来,在哈纳头上的第一个网眼交叉点上挽住,而后调整哈纳的位置。东蒙古的蒙古包不高,乌尼也短。往上举套脑有多种办法:或站在桌上,或站在粪筐上,面朝南举起套脑。人们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插二三根乌尼,而后放下套脑,人出来,这样就可以插其余的鸟尼了。蒙古国是用巴根和插上的少数几根乌尼,把套脑顶上去,然后插入其他鸟尼,有两个人始终把巴根向上举着。乌尼插完以后,调整架木的时候,才把巴根或垫或锯,固定在那里,然后重新捆紧里围绳。他们有的地方,这时候要从套脑上面拉出四根毛绳,在四个方向上把套脑揪住。还要在架木外面,整个蒙层白布,这样就使包里显得洁白干净。上围毡的情况大同小异。布里亚特围毡上面接一长条黑毡边,围毡搭到哈纳上以后,上面超出哈纳的部分很多,那一长条黑边全搭到了乌尼上面。蒙古国的围毡没有黑边,围毡搭上乌尼5-2尺。不论是哪里的围毡,上面都是两条带子。两片围毡对接以后,在接口处要重叠1020厘米,上面的带子同时斜着拉上去,互相交叉。每一根带子,在碰到的第一个乌尼上绕一圈,如果带子够长,在碰到的第二个乌尼上也绕一圈,第三个乌尼上才拴住。布里亚特东南的围毡,本身跟门头毡连为一体,而且黑白毡边在一条线上,这样看去不乱。围毡蒙盖好以后,捆中围绳,捆在S形哈纳鼓出来的部分。从西面开始捆起,把中围绳从门框中间的环儿套进去,挽个练牛块疙瘩,紧贴着围毡外缘顺时针转过来,把绳头从东门框中间的环儿纫进去,但这次不要揪死,等到把下围绳揪紧以后,再彻底挽住。上顶棚的情况也是如此。顶棚适应套脑的形状,由两个扇面组成。上次搬家的时候,就已经折叠好了。方法很简单:把扇面展开,面儿朝里,把上面的带子放进去。把扇面大体估计成三等分,把左右的两等分折回来,上头再窝回来一些,与下头的上部重叠。上顶棚时用三人。二人同时抓着顶棚两端,口喊“二”,向上悠到蒙古包上,一人赶紧用一根乌尼杆顶住窝回来的地方,三人一齐用力,把顶棚推到蒙古包顶上,展开来把乌尼苫住,顶棚底边盖住围毡的上边。顶棚前片先上,后片后上。后片压住前片。因为草原多北风,如果前片压后片,容易让逆风吹起来。后顶棚东西各有四根带子,很长很长,东边的往西拉,西边的往东拉,从包顶前面揪过来,交叉出菱形图案。四根带子都要挽在下围绳和哈纳腿上。跟新疆一带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地方在后面也要交叉出菱形图案。这是因为在后顶棚上各加了一道双向走的带子,所以前后都能出图案。这种蒙古包的蠓毡一般都是正方形,但是布里亚特和巴尔虎,夏天也顶饰、顶棚、乌尼头统统缝在一起。把东、西、北三条带子,拉下来掏过两根围绳,拴到钉在地下的概子上。南面的带子,挽在一根四尺长的带叉的木棍上,用它来开闭檬毡。平时不用的时候,就竖着立在蒙古包的后面捆上。因为刮风的时候,蠓毡的带子风摆得不好甩。这是阿鲁科尔沁旗蒙古包的一个特点。这类蒙古包,最后捆上围绳。蒙古国牧民在上蠓毡,捆上、下围绳之前,还要在苫毡上普遍罩一层白布,白布下面还要垫一层塑料布,最后捆中围绳。所以蒙古国的蒙古包,看起来比别的地方洁白漂亮。内蒙古东部和蒙古国东方省、苏赫巴托尔省等地,多住串连式蒙古包。串连式蒙古包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套脑是二合而一,乌尼和套脑是连在一起的,搭建的特点也由此而来。套脑拆卸的时候,是以主、辅梁交叉成的十字为中心,把乌尼分成四份捆起来的。搭盖蒙古包的时候,把它放在包址的中心,把哈纳围绕着它放成一圈,木门放在套脑的正南面。把这一圈哈纳和门立起来围回来,把里围绳松紧调节好,把哈纳的接口全部绑起来。接着就开始上套脑了。上套脑的时候,先把捆乌尼的绳子解开,一个人钻进去,把乌尼-根根向外推出来,这样套脑和乌尼就变成一一个下大上小的桶扣在那里。注意把套脑的“主梁”(套脑的东西向横木)摆顺(即与门框方向垂直),然后用两种办法举套脑和插乌尼。第种是让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钻进这个“桶”里头,左手抓着正东的两根乌尼,右手抓着正西的两根乌尼,在肩膀上交叉以后,使劲向上顶起,这样套脑就被抬高。别人趁此工夫,插挂门头上的六根乌尼。为了平衡,与它对应的北面也要插几根。这样以主梁为中心,左右开弓,向东西两面一齐插挂乌尼。第二种办法更绝,那汉子不用进去,他走到这个“桶”的后面,用背使劲一靠,使这个“桶”向门的方向倾斜,别人赶快揪起桶前面的六种乌尼,搭在门头的小梃子上,把绳环套上去。然后再进去把套脑举一举,让别人把正对门头的乌尼也插上几根。这样举举插插,就把一圈乌尼全部插好,架木立起来了。这时候可以最后捆里围绳了,蒙古包的高矮胖瘦,全在里围绳捆得松紧上。圈围毡、上顶棚的方法,跟前面差不多。最后放的是檬毡。如果同时有顶饰,那么应当先放顶饰,后放檬毡。放檬毡的时候,折回来的等边三角形,东西方向的那条边,要与套脑的主梁重合。檬毡的带子应当揪得特别紧,否则容易让风吹起来。所以蒙古包顶饰、檬毡上的带子有时还要增加,特别是风大的地方更是如此。这时要把火撑子请进来,放在正对套脑的位置上。再把家里铺的毡垫和家具拿进来。最后把毡门吊在门头上拴好。苇包是内蒙古东北莫尔格勒河与辉河流域流行的一种夏季用包,蒙古族和鄂温克族都在居住,它的优点是透风、隔雨、遮光,防止蝇蚊,凉快舒适,轻巧方便,调节幅度更大更自由。缺点是不耐用,离开湖沼之地,便断了原料来源。它的基本骨架就是原来的蒙古包,只不过覆被物变了,这一变,就使它的搭盖方式不同于其他蒙古包。它的顶棚是芦苇帘子做的,围毡是柳笆做的。最复杂的苇包有五层顶棚,也就是五层帘子。帘子从下往上放,一层压一层,像瓦那样扣上去。最下面的那层,要超出柳笆头一些,形成“闪檐”,以便出水。最上面的两层,几近重叠,也是为了出水方便。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技法独特、传承久远的蒙古包营造技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定居生活后,蒙古包营造技艺趋向衰微,值得认真总结和传承。呼森格,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申报,申报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斌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申报,申报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蒙古包营造技艺传承人班凤斌创办了以生产传统蒙古包、民族家具及蒙古族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制作的蒙古包既继承了传统风格,又具有地方特色。201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传承人汪永山在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建立内蒙古恩格尔民族工艺品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被指定为巴林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习基地。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陈巴尔虎旗文化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乌珠穆沁旗文化馆获得“蒙古包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1年5月2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申报的蒙古包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包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陈巴尔虎旗文化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蒙古包营造技艺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4年,蒙古包营造技艺传承人呼森格制作了《乌珠穆沁呼德苏力德》的贡品蒙古包,参与在西乌旗宾馆展示大型马鞍的制作工作等。2004年12月,正蓝旗将6顶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洲。具有50年历史的正蓝旗蒙古包厂所生产的22个规格的蒙古包,不仅畅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旅游景点,而且还出口到韩国、日本、法国、蒙古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让传统蒙古包从锡林郭勒草原走向世界。本文针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及其拆装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总结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蒙古包的研究者、保护者和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传统蒙古包木结构及其拆装特征的传承与发展。蒙古包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蒙古包以其独特的木结构特点和拆装性能,适应了草原环境的多变和游牧生活的流动性。本文将重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的构成及其拆装特征,通过深入探讨,为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及其拆装特征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和拆装性能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不够深入、实证研究匮乏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实验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传统蒙古包木结构及其拆装特征。收集并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的构成要素、制作技艺和拆装方式进行系统整理。运用实地考察法收集传统蒙古包木结构及其拆装特征的一手数据,为研究提供可靠的实证支持。通过实验分析法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传统蒙古包木结构主要由松木、樟木和桦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易于搭建和拆卸等优点。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架设支撑、围壁和顶部覆盖三个部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传统蒙古包的拆装性能优良,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拆卸后的各部件易于储存和运输,为游牧生活的流动性提供了便利。蒙古包的拆装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较高,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艺水平。本文通过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及其拆装特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制作技艺和拆装性能。然而,当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蒙古包木结构长期性能的实验研究、对拆装过程的优化方案少有涉及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加强对传统蒙古包木结构的耐久性研究,通过实验手段模拟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传统蒙古包拆装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更加便捷、高效的拆装方案,提高拆装的效率和安全性。深入挖掘传统蒙古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传统蒙古包的传承与发展探索新的途径。蒙古包是草原上独特的建筑设计,它代表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与智慧。本文将从蒙古包的审美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在草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本文以蒙古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蒙古包的审美特征及其在草原文化中的意义。蒙古包的审美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传统观念中,蒙古包的实用性被强调,其圆形的外观和白色的帆布被视为蒙古族人民的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美学角度研究蒙古包。蒙古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实用功能闻名。其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可以有效地抵御草原上的大风和严寒。蒙古包的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适合游牧生活的特点。蒙古包的审美元素包括其优美的曲线、白色的帆布、精美的花纹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内部装饰。这些元素既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在草原上的地位相当于房屋在城市中的地位。蒙古包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与智慧,是他们游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包也是草原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对蒙古包的审美研究,我们发现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代表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与智慧,是草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优美的曲线、白色的帆布、精美的花纹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内部装饰等审美元素,既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在当今社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蒙古包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入探究蒙古包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现代蒙古包的设计与改良,如何将其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再次,探讨蒙古包在草原旅游开发中的角色与定位,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开发蒙古包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蒙古包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探讨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蒙古包的审美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为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哈那。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西伯利亚埃文基(鄂温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包内右侧为家中主要成员座位和宿处,左侧一般为次要成员座位和宿处(蒙古族住房也以西为大,长者居右)。解放前,信奉喇嘛教的人们,在蒙古包的西侧或住房的西间,设置佛龛,供奉佛像。蒙古包的中央设有供饮炊和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古时没有火炉和烟筒,一般都是在帐幕中央生火,烟从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铺羊毛毡。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眷属多的,一家有几个蒙古包。但凡有两个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长者居最西侧的蒙古包。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名民间手工艺人制作了一顶直径21米、面积346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的传统蒙古包,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无柱蒙古包。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的。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门,原指毡门,用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可以保证其中的人的安全性)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改变。蒙古包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有九个座次。但是南面有门,不能放东西,如果不算座次的话,还是八个座次。有学者认为,香火(灶火)布局在座位正中,跟古代的火崇拜有关。架木覆被以后,最先安放灶火(支火撑)。决定蒙古包的核心香火位置在哪一点时,按坠绳垂下来正对的地方,就是支放火撑的中心点。火撑的四条腿,要使两两的连接线正与套瑙的纵木平行。火撑外框放置的时候,以火撑为中心,四周的距离要相等,而后安排出门口的地板。火撑古代是青铜的,有三条腿。后来变成生铁的,成四条腿。三条腿火撑出现以前,支三块石头生火。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或可以向西偏斜,但决不向东南偏斜。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跑掉。锅盖的梁要对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锅旁放茶壶和火盆。茶壶嘴冲着灶火,不能对着客人。从正北开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东西,相反的东北、东、东南半边都放女人用的东西。这种安排,与蒙古人男右女左的座次直接有关系,也与男女分工不同有关。不是封建主义重男轻女的反应。西北面放佛桌,上面放佛像和佛龛。佛像有时装在专门装佛爷的小盒中。佛龛中主要安放佛像,有时也在里面或上面放经书或召福的香斗、箭等。佛龛前要放香烛、佛灯、供品、香炉。佛龛平时不开,佛爷也不取出来。供奉佛爷或正月的时候,要将佛爷请出来,在怀前举灯敬香,供奉食品。扯起一条或几条哈达,从乌尼上吊住,上面悬挂彩带流苏之物。本来,黄教的佛像应供奉在正北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黄教进来以后,便在西北供奉起佛爷来。蒙古包的西半边,是男人用品摆放的位置。新包赞词中"打开西面箱子看到:猎物、纸笔、书帐、征战用品、摔跤服都有"就可以证明。套马杆上的套索也吊在同样的地方,凡是马鞍具,都怕人从上面跨越。套索凡人践踏过的地方都不能放,这也说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蒙古包内刀或枪都要挂在西哈那上,刀尖或枪口冲门,这也是古代习惯的延续。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后,哈那的头上挂着狍角或丫形木头做的钩子。上面挂着马笼头、嚼子、马绊、鞭子、刷子等物。挂时嚼子、扯手等要盘好,对着香火,好像准备拿走似的。嚼子的口铁不能碰着门槛,挂在酸奶缸的北面或放在马鞍上。放马鞍的时候,要顺着墙根立起来,使前鞍鞒朝上,骑座朝着佛爷。如果嚼子、马绊、鞭子分不开,笼头、嚼子要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左首的韂鼻向着香火放好,鞭子也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右手的韂垂下去。马绊要挂在有首捎绳的活扣上。西南面正好门后面不放东西,在靠后可以放酸奶缸之类。本来捣奶子是妇女的活,怎么放在西边?原来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挤马奶和做酸奶(也算马奶酒)是男人们的事。鲁布鲁克的游记(十三世纪)里就清楚地记述了这一点。在佛桌和东北方放的箱子中间(北面),放着狮子八腿被桌。儿子要成家的时候一定要给做一张这种桌子。这种桌子,铺着专门制作的栽绒毯子,上绣三种样子的双滚边花纹,两头分别横放一个枕头,中间是新郎新娘的衣服被褥。新郎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头部,新娘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尾部。枕头向着香火,其面用四方的木头制作,用蟒缎蒙皮,库锦饰花(几层),四角用银子镶出来。新郎的枕头自家准备,新娘的枕头从娘家带来。被桌上放衣服的时候,袍子的领口一定要朝着佛爷。袍子的胸部放在上首,男人的衣服放在上层,女人的衣服放在下层。一向叠垛衣服的时候,如放在北面,领口朝西,如放在西面,领口朝北,不能朝门,因为死人的衣服才这样放。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女人的箱子(脚箱)的地方,一共一对,是从娘家用骆驼运来的,里面有女子的四季衣服、首饰、化妆品等用具。毡包的东墙是放碗架的地方。碗架分好几层,可以放许多东西,各有各的地方:碗盏、锅灶、勺子、茶、奶等。放置也有规矩:肉食、奶食、水等不能混放,尤其是奶食和肉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奶里混进荤腥容易发霉,对做酸奶不利。也跟蒙古人崇尚白色有关。奶、茶要放在上面,水桶放在地上或碗架的南头。盘碗中间最尊贵的是条盘(盛放羊背的),放在东边最尊贵的上首(靠北)。蒙古人家有三个福圈:家、院,野外共三个。家中的就是条盘。条盘放在东横木靠前,碗架上面或挂在哈那头上。除了主人外别人不能动它。一切口朝上的器皿一定要口朝上放置,不能倒扣。但是锅、筐、箩头三样东西,在外面可以扣过放置。家中最尊贵的是奶桶,不能乱扔乱放。这是因为先白后红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勺子、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