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宾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
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健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
山村农校一一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
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材料二: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
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
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
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
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材料三: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
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
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
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
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
1
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
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
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
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
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
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
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
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材料四: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一一
“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
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
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
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
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
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
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
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
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
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釉稻米。的确,在我国
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
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釉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
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
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
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
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2
——节选自《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甚至在当代,毛泽东也认为,吃饭是世界上最大的
事情。
B.袁隆平认为人工去雄产生的杂交种子,无法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而培育雄蕊不育的“母稻”
进行授粉杂交,其产生的杂交种子可用于生产。
C.袁隆平选择世界级难题作为攻关方向后,他顶住一些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没有选择退却,
即使该方向已经被其它国家的科学家研究过。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优势的国家,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水稻19亿多
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因为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所以
大都选择了退却。
B.把杂交稻说成是“三不稻”,这是贬斥杂交稻且罔顾事实的说法,该说法不但缺乏科学理论依
据,而且还会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C.双季晚稻、一季中稻大多为杂交稻,与南方生产的双季早稻相比,不管是品质还是销路方面,
都要好很多。
D.杂交水稻的产量、品质与品种有关,我们不能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判定杂交水稻与常规水
稻的优劣。
3.与袁隆平写信驳斥“三不稻”所持心态与所用方法最相符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陆游在《春日杂兴》(其四)一诗中写道:“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饭直千金。身为野老
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谕与批判。
B.《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基本事实,指出自
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降低了美国消费者物价水平,如2015年降低其消费物价水平1-1.5个百分
点”等,驳斥了“美国吃亏论”。
C.李斯在被逐的路途上写到:“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
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批驳了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进言驱逐客卿的错误行为。
D.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
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批驳了当时社会“送去主义”的做法。
4.结合材料,请简要概述袁隆平能够成为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的原因。(5分)
3
5.结合材料四,简要说明袁隆平在信中驳斥“三不稻”的思路。(5分)
(二)现代文阅读n(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
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
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
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
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
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
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
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
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
规律。一个山茄,一个山茄,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
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
难道无规律不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
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
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
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
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
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
4
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
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
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
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
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
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
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
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
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到底我不能囱固固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
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
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
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
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
有删改)
材料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
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
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我”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材料二选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漫
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B.材料一中的山带有拙朴、平常、黑乱、粗笨、憨小、浑浑沌沌、面目难识、内蕴明了等特点,
虽有情味,却看不出个彻底。
5
C.材料一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说不出。大自
然有无穷奥秘,需要不断去读。
D.“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平常的山,还是平时月下的荷塘,皆是因为作者投射了主观情感,
才有了景物背后不一样的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
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
B.材料一中“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
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
C.材料一中“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云的安详,营造
了空灵静谧的意境。
D.两则材料的叙述视角,都是以“我”为中心,都有“我”的感受,“我”的观察,这使得散文
的条理脉胳清晰自然。
8.材料一中,作者在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5分)
9.材料一画横线部分的句子与材料二在语言特点上有相同之处。请赏析材料一画横线部分句子
的语言特点。(5分)提示: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考虑。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6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苣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材料二: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①理,在于行②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
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
必胜理行义然后尊。(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胜①:明辨行②:推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答题卡上相应字母后断开。(3分)
理胜义立A则位尊矣B王公大人C弗敢骄也D上至于E天子F朝之G而不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与“下饮黄泉”(《劝学》)中的“下”词义相同。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中的“爱”词义不同。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后面的停顿为句。
D.“凡遇合也”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中的“凡”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说》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
对现实,借古非今。
B.韩愈用圣与愚、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三组对比,论证了“耻学于师”
的愚蠢,批判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现象。
C.韩愈以孔子为例加以论述,说明古代圣人重视师道,进一步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以能者
为师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即使老师能够“胜理”“行义”,王公大人们也会对老师态度傲慢,何况想让所有学生都尊
敬老师,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事。
13.把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
(2)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14.在《师说》中,韩愈提出哪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看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过安仁》一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宿新市
徐公店》一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过安仁》一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连划船用的篙都收起来了,令人感到
奇怪。《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过安仁》一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
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16.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
以分析。(6分)
四、名句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7.(1)《劝学》中,表现对“思”与“学”关系看法的句子是:,。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8
(3)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o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一)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
“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
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
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
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
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
有、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
匠精神,主动探寻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见证。我
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雕虫小技离群索居炉火纯青格物致知
B.细枝末节离群索居出类拔萃追本溯源
C.雕虫小技闭门造车臻于至善追本溯源
D.细枝末节闭门造车炉火纯青格物致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过来。(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
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湖的“潮涌”会徽、融入良
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设计师在这些设计中,巫,让杭州亚运会呈现出典型的中国特
色。
②:不论是向全球首次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还是打造了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
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或是基于数字挛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通过多
维度全方位打造的“智能亚运”服务体系……这些让杭州亚运会充满了科技感,擦亮了“智能亚
9
运”金名片。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_®o亚组委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
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目前,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
素已经“铺满”浙江各地,处处涌动着全民运动热潮。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
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6分)
21.下列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些让杭州亚运会充满了科技感,擦亮了“智能亚运”金名片。
B.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
是哪几个人。
C.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
D.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的“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
六.材料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必会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早或晚而已;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必能垒
出一截人生的高度,或长或短而已。付出,总会有回报,形式不同而已。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努力,
流下的汗水终将会开出美丽的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1.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利用水稻优势”“种植水稻”错误,偷换概念。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水稻不能等同于杂交水稻。
2.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因果关系有误。原文为“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是因为这项研究难度确实
太大,所以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原文只说: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并没
有提到“所以大都选择了退却”。故选A。
3.B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袁隆平在写信驳斥“三不稻”时所用方法是摆事实,并运用让步思维。所持心态:较为平和的语气,坚定、科
学的态度,驳斥对方观点。
10
A.所用方法:写实,即景抒情。所持心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讽谕与批判。非驳论。
B.所用方法:摆事实。所持心态:较为平和的语气,坚定、科学的态度。驳斥对方观点。
C.所用方法:作比喻。所持心态:较为委婉语气、充满惶恐。驳斥对方做法。
D.所用方法:类比。所持心态:讽刺。驳斥当时社会现象。
4.(1)内在因素:①青年袁隆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坚定决心。②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③袁隆平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且具有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2)外在因素:①历史悠久,物种丰富。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
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②地理位置优越。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
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③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科研大协作。④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
织力量克服。
5.(1)提出(质疑)对方错误观点。
(2)摆出事实,从产量方面说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质量方面说明杂交稻属劣质
米与事实不符。
(3)进一步阐释说明(采用让步思维),指明个别品种的优劣不能用来概括一般。
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虽有情味,却看不出个彻底”错。由“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
律正是规律吗?”可知,作者已经发觉了山的规律。
7.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通感手法”错。“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中,用赋有人物情态的词语“安详”描
写云,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8.①作者由“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
领悟到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②作者由“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
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臣卜,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
To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领悟到拙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③作者由“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总
感觉不到尽头”领悟到弯曲蕴含含蓄和丰富;④作者捉摸山的内在力与气势,发现山无规律,悟到自然无为
也是规律。
9.材料一画横线部分句子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把“山”比作”点着的灯笼”,突出了山凸凸
凹凹,深深浅浅的特点;把“小草叶子”比作“眼珠”,突出小草叶子的特点;“小草在铮泠泠挺着”运用了拟
人手法;“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则是运用三个句式结构一致的短句构成排比的手
法,突出了山的色彩变化。
10.BDF
11.A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词义不同。低于;向下。句意: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向下喝到黄泉的水。
B.正确。词义不同。关爱;喜爱。句意:人们关爱自己的孩子。/本性喜爱丘山(大自然)。C.正确。
D.正确。词义不同。凡是;共。句意:凡是君臣际遇。/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12.DD.“……王公大人们也会对老师态度傲慢,何况想让所有学生都尊敬老师”错误,由原文“事理明辨
了,道义确立了,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可知,此句的意思是“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
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应该是“王公大人们也不会对老师态度傲慢”。
13.(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
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2)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
14.①明确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②确立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③指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
定胜于弟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知,他明确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11
由原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他确立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
由原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知,他指出弟子不
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于弟子。
材料二译文: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
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
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
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15.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
B项,“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连划船用的篙都收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错误,从诗中来看,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雨都张伞”。“初春时节”错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树头花落”指花瓣从枝头纷
纷飘落,由此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16.《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在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
头,而是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诗人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宿
新市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图,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
好奇心重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儿童面对一片金黄油菜花搔首蜘躅、不知所措的形象,激
发人的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17.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⑶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
部分。这里强调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一些很简单的技巧,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应用“雕虫小技”。
第二空,“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用于人或动物。“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想象办事,
不顾客观实际,含贬义。由“躲进小楼成一统”可知,语境强调离开集体独自生活,应用“离群索居”。
第三空,“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
德、才能。“臻于至善”达到善的极致。语境用于“一门技术”,应用“炉火纯青”。
第四空,“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追本溯源”比喻追寻根源。由“正心诚意”可
知,应用“格物致知”。
19.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
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本题有两处语病。
“主动探寻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见证”主客倒置,从叙述主体
看,“社会对……见证”,可以改为“见证着社会对……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不合逻辑,应为“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
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20.①都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②杭州亚运会纳入“智能”理念
③更是全民的运动会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前文“无论是‘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1我是独特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学校室内油漆 合同范本
- 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2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Module 6 Unit 2(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买卖门合同范本
- 现场布置采购合同范本
- 3《我们班 他们班》 第1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14 学习有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商品房买卖合同补充协议合同协议
- 2024年达州市总工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笔试真题
- 2025至2030年中国肌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1.2 读懂彼此的心 第二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
- 2025年度电视产品进出口贸易合同4篇
- 2025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 外科护理5分钟小讲课
- 2025年中国融通农发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数学三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AQ 1083-2011 煤矿建设安全规范 (正式版)
- 大班-数学-分礼物-课件(互动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