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附小李崧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提问”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不善于提问,就不具备起码的教育能力。关注问题的思考者(学生)为什么思考,是否在思考,是否能思考,如何思考;关注问题的设计者(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行为……提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学生对问题有什么反映(行为);如何把问题与学生的行为关联起来(转化)。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提问”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的关于提问“问得太直,太浅易,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也没有什么好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可以随便回答,这种问法最不好。”(张志公)“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卡尔汉)关于提问“问得太直,太浅易,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1、难易适度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不同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同时,问题应提得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例如:《金色的鱼钩》第二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提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老班长的外貌是怎样的?”较难的——“老班长的外貌为什么会这样?”更难的——“从老班长的外貌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明你的理由。”并附有“您是怎样知道的?”这类引出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
1、难易适度2、紧扣目标
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更不能无的放矢。应集中、简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如《大海的歌》,先提问一两个概括全文的大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读、找、议,然后按码头、海港、大海三个地点设计若干小问题。每一段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如“海港”一段,可先总问:“作者在海港看到些什么?”然后可就词、句提问:“为什么这一段用‘了望’?”“为什么把吊车比作‘钢铁巨人’、‘密林’?”“‘海轮有如卫队’说明了什么?”等,并要求学生设计寻求答案的方式,引出学习行为。
2、紧扣目标
3、文道统一
中国传统历来讲究“文道统一”,小学各科教学也要求从教学内容入手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提问,可以由浅入深,逐步设计:“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联系鲁迅说这话时的社会情况,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谁会‘碰壁’?”“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并提示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和过程(方式和行为)。3、文道统一4、创新延展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例如:《挑山工》一课,在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登山方式、速度和结果,从而理解“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到底”后,教师若提出:“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去比较能得到不同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以“挑山工”、“游人”、“作者”或“读者”等不同的身份,以登山的不同目的去体验、去比较,将会得到不同认识。4、创新延展关于行为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备有这种生活能力。”(叶圣陶)“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桑代克)《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关于行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
教师的提问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关注学生将以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相应的学习行为中获得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所能涉及到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行为”是针对教师提问而言,是学生对问题的反映,是教师判断学生能不能处理问题,是否在处理问题,在怎样处理问题,处理得怎样的依据。因此,这种行为是可视的,是可控的,或者是隐性行为的显性反馈。教师的提问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关注学生将以什么样1、体验性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针对感受事物的问题而言的。当需要学生理解教材中事物的感受,而这些事物学生又能再现场景,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感受来体会教学内容,像尝试、模仿、表演等等。有些问题,让学生试一试,演一演,做一做,在体验了文中情境后再回答,往往更容易达成目标。
1、体验性行为案例《爱迪生救妈妈》中,爱迪生想出用镜子反射烛光来增加室内的亮度,让妈妈能在家里做手术,以挽救了妈妈的生命。教学中为让学生体会“爸爸”的恍然大悟,可以让学生用各自带来的小镜子,像课文中描写的那样“合作”地试一试,以体会“原来是这样”,以达到体会文意的目的。案例《爱迪生救妈妈》中,爱迪生想出用镜子反射烛光来增加室内的2、探究性行为
所谓探究性行为旨在从创新的角度,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寻找不同的答案,进一步体会文意。这一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围绕重、难点需要深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不必急于求解,可根据课文内容在“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还可以怎样做?”“像这样的事,你还知道多少?”一类的问题下,设计让学生去查找、比较、探究、发现等学习行为,在新的发现和不同的结论中寻找共性,再回到原题中求解。2、探究性行为案例《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如何体会孩子们在“沉默”中萌生对父母的回报之爱,可以在读了孩子们热烈讨论怎样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段后,提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让学生在“自主设计”或“合作商议”的探寻中也来体会一下如何回报父母的情感过程。在这种探究性行为之后,学生的体会会更加真切。案例《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如何体会孩子们在“沉默”中萌生对父3、延展性行为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解决课堂问题中由教材生发出去由此及彼地设计一些相关的学习行为,或在课堂学习之前或之后,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活动,学生便可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拓展空间、巩固知识、延伸学习、锻炼能力。像办小报、查资料、实验、续编、实践、参观等等。“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3、延展性行为案例《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在提出“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的问题后,让学生自由想象(自主),续编故事(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案例《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在提出“同学们4、综合行为
这类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感、知觉器官的行为。学生在学习中,既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又要用口讲,用手写,还要动脑筋思考,使口、耳、眼、手、脑等多种感、知觉器官共同参与,综合运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感、知觉器官的综合参与,对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各种感、知觉器官,各种感、知觉器官就会越用越灵,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都有极大的好处。4、综合行为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在理解“那个人想了想,从西服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一枚邮票的连接处都刺上小孔,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这段文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自主的学习行为:看着画面,听同学朗读,想想邮票是怎样撕开的,自己试一试。经过这样一组自主的学习行为,学生自然对文中描述的情景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自然理解了邮票齿孔的作用。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在理解“那个人想了想,从西服领带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如何体验、如何观察、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习行为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导教理念。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主关于转化
学习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恰当的提问来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强化鼓励,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由师生共同来予以补救或来矫正其反应。在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学习行为,因为学习过程远比标准答案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落实到学习行为上,通过可以观察到的学习行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关于转化学习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把问题恰当地转化为合适的行为,教师应当:了解“学情”——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前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以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行的学习行为;设计好由问题到行为的“坡度”——由易到难的行为链,以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把握好行为的“效度”——简洁、直接,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问题”与“答案”之间搭建“行为”的桥梁——由“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构成的学习过程。把问题恰当地转化为合适的行为,教师应当:1、提示过程在出示问题后,教师可以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根据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必须和可能的操作行为适当地提示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步骤地进行。提示语应以表示行为的词语呈现,像:看、听、找、勾划、抄、画、试、摆、演等等。1、提示过程案例《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提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像小乌鸦那样(自主)试一试(预先准备好瓶子、水、草、石子等);想一想,还有别的办法吗?再(自主、合作、探究)试一试;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合作、探究)再回答。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提出:这是2、设计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师们常用的手段之一。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应暗含相应的学习行为。教师在为解决问题确定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后,可以在每一个环节中设计一些“可以观察到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操作,可以是检测;可以是反馈方式,也可以是表达方式,让学生把所应用的学习方法显现在具体的行为上。2、设计方法案例古诗学习中,我们常用“读、解、悟、吟”的方法。在学习《古诗两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教师可以在“解”中设计查阅、摘录等自主行为,为学生理解诗意提供资料;在“悟”中,设计送别诗选读、评议等自主、合作行为,让学生在比较中自悟、互助;在“吟”中,设计演读、评比等合作行为,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方法中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案例古诗学习中,我们常用“读、解、悟、吟”的方法。在学习《古3、提供条件有些问题的答案含有实践因素,亲自体验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这类问题有时需要借助相应的条件,如学具、设备、环境等。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去实践、体验,那么,学生带着切身的感受,对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将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
3、提供条件案例《动手做做看》,为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可以先设计另一个问题“伊琳娜的结果一定对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用事先提供的玻璃缸、清水、金鱼、棉花、木块等物,让学生亲自或合作尝试,看看到底结果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这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条件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动手做做看》,为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4、拓展空间走出课堂,走出教材,是课改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问题从教材中来,但解决问题却要考虑更大的空间。拓展学习空间是伴随着学习行为的,是为学生扩充知识,提高能力服务的。学习空间的拓展,可以从预习、训练、巩固、延伸等角度考虑;可以从课外引进,可以由课内延伸,也可以借用课内知识,使这些内容附着于学习行为,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4、拓展空间案例在教学《最大的“书“》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这本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教师可以打开教学思路,拓展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让学生到博物馆或大自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真真地观察、真真切切地感悟,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在具体的实物里,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教学回归自然。在具体的课文学习时,教材里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案例在教学《最大的“书“》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这本最大的‘5、转换角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并不要求学生直接回答,或者问题本身不能直接以行为的方式求解,这就需要转换角度:或侧面分析,或反向比较;或同中寻异,或异中找同。也可以在无法以行为形成学习过程时借用对应的学习行为来互证,也就是所谓“触类旁通”。在进行转换角度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恰当和适度。不当转换会引起飘离中心,无度转换会造成事倍功半。
5、转换角度案例《风娃娃》一课,在解决“风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时,教师可以转换角度,先提出“没有风时,人们会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制小风车在无风状态下的情景,想象自己在炎热的夏天里无风时的感受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里,寻找人们对风的需要。再回答问题时,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转换角度,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容易地在比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案例《风娃娃》一课,在解决“风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时,教师可6、自择行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能够用适合于自己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一是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二是个性化的学习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学习状态;三是学习中的创新精神更是在自主学习的自创行为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有些问题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自拟学习行为,在自主的空间里,或合作,或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6、自择行为案例《赵州桥》一课,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行为作答:参考教材用笔画一画,用纸折一折,用泥捏一捏,用笔写一写,看图说一说……或者自定方式和行为表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发了学生潜能,又提高了学习效果。案例《赵州桥》一课,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教学技巧提示逆向思维:倒转思维,也就是把问题反过来想。(如果不这样会怎样?)知难而变:“迂回”战术,改换思维角度,改变思考方法,改换教学流程等等。(由语言、动作——人物)随处留心:处处留心观察(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事物),引起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泥委托处置合同范例
- 单位物业工程合同范例
- 服装制版师习题
- 2025年聊城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系统
- 售后返租合同范例
- 工程招商合同范例
- 商业演出合同范例
- 本地户外租赁合同范例
- 电控箱加工合同范例
- 2025年七台河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计算机操作系统题库(答案)
- 厨房设施设备检查表
- 阿托品化课件
- 婚育情况登记表
- 《休闲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第2课时 阅读策略:设计朗读的重音停连-作业评价单-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三:校园文化活动我参与》教案
-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 (新版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单元测试卷
- 刚晓观所缘缘论略讲
- 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