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散文_第1页
三十年代散文_第2页
三十年代散文_第3页
三十年代散文_第4页
三十年代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十年代散文三十年代散文

第一节30年代散文概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继承了“五四”散文多样风格的传统,同时在表现社会生活容量、文体演变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对文学的制约,大体决定了散文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适应反映时代脉搏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杂文与报告文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作家依据自己对现实的不同态度所作的不同的艺术选择,这一时期的艺术样式也更趋完备。第一节

三十年代散文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除鲁迅外,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三十年代散文的另一重要发展是报告文学的兴盛,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三十年代散文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

三十年代各种体式的散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游记散文,代表作有郁达夫的《屐痕处处》、《达夫游记》,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抒情散文,代表作有何其芳的《画梦录》等;叙事散文,代表作有李广田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三十年代各种体式的散文都取得了一定哲理散文,代表作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等;传记散文,代表作有郭沫若的《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庐隐的《庐隐自传》,以及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和他此前此后的《记胡也频》、《记丁玲》等。哲理散文,代表作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梁遇春的《春醪集—

三十年代散文的发展中也出现过如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小品文的“超脱”、“闲适”、“幽默”的格调,从而为促进三十年代小品文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十年代散文的发展中也出现过如林语堂、在30年代的散文中主要有: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在30年代的散文中主要有:

第二节鲁迅和30年代杂文一、鲁迅杂文的创作道路鲁迅早在五四时期便开始了随感录的写作。在鲁迅看来,杂文是现代社会中,“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的“匕首和投枪”,因而杂文是贯穿鲁迅文学活动始终的重要文学形式。特别是后期成为他最主要的文学方式。从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直到他生命的终止,他创作了80余万字的杂感文学,先后结集为16个杂文集。第二节鲁迅和

鲁迅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主要有《坟》、《热风》、《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参看教材260页)鲁迅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

后期从1927年至1936年。《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其内容参看教材260页)后期从1927年至1936年。《而已集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瞿秋白说:“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正是经过鲁迅的创造,杂文才成为一种既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审美特质的文学体裁。具体说来体现为以下特征: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1.辩证的思想性与生动的形象性的统一2.鲜明的现实战斗性和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的统一

3、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

1.辩证的思想性与生动的形象性的统一2.鲜明的现实战斗

第三节30年代小品散文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在小品文的领域,林语堂1932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论语》半月刊(后又有《人间世》、《宇宙风》相呼应)倡导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创作,一时蔚为风气,乃至造成1934年的“小品之年”。第三节30年代小品散文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散文大师。幽默闲适小品文的杰出代表。出身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17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2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2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192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到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4年加入语丝社,是仅次于周氏兄弟的《语丝》的主要撰稿人。林语堂(1895~1976):福建

小品文特点:

首先,他的小品文题材庞杂,“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无所不谈,拓展了小品文的题材领域,且具有渊博的知识与文化的品位(常常贯穿中西文化的比较,着眼于人性与人生的思考)。故林语堂的散文题材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小品文特点:

其次,行文洒脱不羁,不暇布局,兴之所至,任情率性,酣畅淋漓,幽默睿智,飘逸空灵的“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自由主义特征。被尊为“幽默大师”。文笔轻倩灵活,“或抒发见解、切磋学问;或记述思想、描绘人情,无所不可”,又都含蕴着一种亲切随意的情趣,如“良朋话旧,私房娓语”,形成一种独特的娓语式笔调,达到了一种文体与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其次,行文洒脱不羁,不暇布局,兴之二、何其芳等与抒情散文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刻意集》,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二、何其芳等与抒情散文

诗人何其芳在创作诗歌的同时,发现分行抒写的散文更适宜于表达他的“郁结与颓丧”,因而也创作了不少散文,结集为《画梦录》(1936)包括17篇散文,传达出他画梦的“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三十年代散文

以《画梦录》为代表的这些独语体散文,一方面写出了处在边缘状态的青年知识分子孤独灵魂的独语,另一方面又表现了现代散文向诗、纯文学的逼近,向散文艺术本体的回归。以《画梦录》为代表的这些独语体散文,一

李广田有与何其芳类似的思想和文学历程。其散文也开始于个人的主观抒写,但很快便转入对“幼年的故乡之梦”的追寻,如《画廊集》(1936)中的《野店》、《画廊》诸篇。然后重点展现各色各样的乡野人物,如《老渡船》、《山之子》等。李广田有与何其芳类似的思想和文学历程。其

丽尼(原名郭安仁)先后出版了三部散文集《黄昏之献》(1935)、《鹰之歌》(1936)、《白夜》(1937)。多倾诉内心的哀怨和痛苦,短小凝练,诗意盎然。其雕饰接近何其芳,但不像何其芳那样富于暗示,纤丽尚不失自然。《鹰之歌》以南国绚丽的黄昏为背景,以鹰的盘旋与歌唱来喻写因反抗旧势力而被害的女友的抗争精神,成为一篇完全诗化的散文。三十年代散文

陆蠡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海星》多写过去生活的回忆、幻想和沉思,带有浓郁的孤独和感伤的情绪。后者明显趋向成熟,其中《竹刀》一篇将险峻的山间景色、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与悲怆激越的山民故事糅合在一起,产生出奇异的艺术魅力。陆蠡有散文集《海星》、《竹刀》、《

陆蠡的《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构思巧妙,写一植物常青藤被囚后仍顽强地生长。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正气。陆蠡散文善于编织故事,描摹场景,在反常规的“枝枝叶叶”的叙述中,融合进一缕缕深深的情思。意境隽永,语言优美,节奏舒缓。陆蠡的《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构思巧妙,三、丰子恺等与叙事散文

1、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并终身受其思想的影,同时也成为夏丏尊的学生。1922到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并开始文学(散文)和艺术创作(“子恺漫画”)。三、丰子恺等与叙事散文

其散文后来结集为《缘缘堂随笔》(1931)、《缘缘堂再笔》(1937)等。其中一类主要是从佛教哲理的角度去探究人生的底蕴,自然的奥妙,其中浸润着佛理、玄思。以《渐》、《秋》、《两个?》为代表。另一类则描绘直率无邪的儿童生活,神往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中。其散文后来结集为《缘缘堂随笔》(12、“开明同人”“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在上海开明书店周围汇聚了一批散文作家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他们的散文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意境,严谨而有韵致”。因而被称为“开明派”。不过虽然这一风格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发表于1933年的《中学生》,但实际上,从该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散文群体与风格早在他们20年代会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便已基本形成。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白马湖”散文派。(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其散文朴素清新,淡雅隽永)2、“开明同人”“白马湖”作家群散文

夏丏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是丰子恺的老师。“白马湖作家群”的代表。早年曾留学日本。曾与鲁迅同事,并受到鲁迅影响。与李叔同结成终身友谊。“五四”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1922年到春晖中学,会聚起一批著名作家和文人,致力于教育改革与文学写作,编辑《春晖》半月刊,翻译出版意大义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并写作了不少散文,后结集为《平屋杂文》(1935)出版。其中《白马湖之冬》一篇享有盛名,被台湾散文家杨牧评为五四“白话记述文的模范”。夏丏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

夏丏尊的散文朴实无华、清澈透明,却又耐人回味、咀嚼,代表了白马湖作家群散文的正宗风格。《春晖的使命》以亲切的呼唤和寄语展示了春晖的理想使命。《读书与冥想》则在谈天说地、纵古论今、充满睿智的絮语中揭示了“平凡的伟大”的意义。代表作《白马湖之冬》紧扣一个“风”字,去领略白马湖独有的“冬”的情味,因而杨牧认为,夏丏尊的散文树立了白话记叙文的模范。夏丏尊的散文朴实无华、清澈透明,却又耐30年代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为适应现代社会新闻传媒需要由叙事散文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散文类型,它是叙事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与它相近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文体有纪实散文、传记等。当它们分别与新闻性相融合后,便形成了侧重记事的通讯,侧重记人的特写和综合性的报告文学。“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正)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实际上这种文体随着近代新闻报刊传媒的出现便已出现了。30年代报告

夏衍的《包身工》1936年6月载于上海《光明》创刊号上,是作家在上海杨树浦进行了两个多月实地调查后写成的。作品通过一家东洋纱厂包身工一天生活情景的记叙,真实地反映了“现代奴隶”的非人生活和惨绝人寰的遭遇,由此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野蛮与罪恶,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作品将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与鲜明的形象性融合起来,既有深刻的背景分析、确凿的资料和强烈的政治理性,又将这一切融合到生动形象的艺术描写之中。特别是选择典型人物(如芦柴棒)和细节来加以特写式的表现,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夏衍的《包身工》1936年6月载于

宋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