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定位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特点、上计考核制的建立与完善、御史大夫和刺史的监察职能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官员考核的特点、官员监察制度的特点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明清两朝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元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素养阐释1.了解汉朝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以及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考核监察的特点,分析官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2.掌握隋唐科举制的形成及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情况,认识其与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关系,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了解元明清时期科举制体现的时代特点,认识君主专制强化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察举制①背景:汉朝察举制之前,官员选拔经历了世官制、举荐制、军功制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的发展过程。(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②内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③意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2)九品中正制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内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③评价: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演变: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官员考核(1)秦汉时期: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3.监察制度(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刺史制度①目的: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②内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3)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误区警示隋唐时期虽然实行科举制,但是门阀士族仍然可以通过“恩荫”获得官职,军功授官仍然非常普遍,皇帝赏赐官职给功臣、宠信、亲族。一直到宋朝,科举制才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2.官员考核(1)隋唐时期: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到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监察(1)隋唐时期①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①继承: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②变化: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①科举概况: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②科举考试三级2.官员考核(1)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①考满是对官员在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监察(1)机构: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2)明朝①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②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③御史和给事中都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史料实证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1

必修》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互动探究:(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及选官的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影响。提示:(1)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关系、德才、考试成绩。(2)积极影响: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有利于限制徇私舞弊,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重学风气。论从史出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官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德才荐举官吏。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选官,后来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吏。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才学,从主观转变为相对客观。(2)选官方式:从世官制的官位世袭到察举制的举荐,再到科举制的考试选拔,选拔方式越来越公正、客观,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3)选官基础: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官职被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制实施后,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典型例题唐朝诗人刘得仁是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朝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

)A.科举考试不重视考生的诗才B.选官制度阻止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正确认识科举制。解题指导:题干材料中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没有阻止贵族入仕,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但没有体现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C项错误。答案:D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史料实证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与局限性。提示:(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其他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2)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使权力,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论从史出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监察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以维护君主专制为根本目的,监察的重点是监督、制约各级官吏,是皇帝的“耳目风纪之司”。(2)监察官员秩轻权重:为了便于皇帝控制,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级别一般较低。监察官员代皇帝巡按,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3)监察方式多样化:中国古代设立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等形式。明朝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清朝形成了奏折制度,对官吏的监察呈现多样化。(4)监察权与行政权重叠:中国古代的监察权与行政权高度重叠,很多监察机构演化成地方行政机关,如汉朝刺史、隋唐的御史台、宋朝的御史台。典型例题汉朝,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