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课件_第1页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课件_第2页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课件_第3页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课件_第4页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短文两篇陋室铭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其各自的写作背景,以及“铭”“说”这两种文体。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高洁志趣。(重点、难点)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交谊很深,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后世尊称他为“诗豪”。知人论世资料一:陋室的来历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知人论世铭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文辞精炼、押韵,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文体知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xīntáirútiáodú整体感知wú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译文出名,有名。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博学的人。鸿,大。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弄。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不加装饰的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例句古义今义形状一词多义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字词清单惟吾德馨·德行美好散布得远的香气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苔痕上阶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名动词,出名、有名有仙则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木兰诗》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成语积累德艺双馨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篇巨制谈笑有鸿儒(大)形影不离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名】出名,有名【灵】神异【斯】这【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疏通文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居住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眼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疏通文意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调……琴】弹琴【金经】佛经【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疏通文意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神。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疏通文意探究主旨默读课文,勾画描写陋室的语句,批注出陋室的特点,并思考以下问题。在作者的眼中,他的房子“陋”还是“不陋”?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作用: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探究主旨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陋室的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实: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幽雅致高雅脱俗雅致恬淡探究主旨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交谊很深,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后世尊称他为“诗豪”。知人论世资料一:陋室的来历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知人论世资料二:刘禹锡被贬期间的部分诗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知人论世文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结合以上资料,说一说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探究写法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2.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3.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①运用对偶,比兴,以虚衬实,以山水作比喻,引出陋室,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②运用类比手法,作者用“山、水”类比陋室,“仙、龙”类比“吾”,表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观点。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写法探究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类比: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叫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写法探究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引用孔子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以此来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写法探究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的德行高尚。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绘和赞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写法探究爱莲说结构梳理菊莲牡丹衬托衬托体态香气:正直高尚风度气质:清高庄重生长环境:洁身自好隐逸者(孤高避世)君子(高洁独立)富贵者(追名逐利)惜爱厌不慕名利洁身自爱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主旨归纳【文化自信】各种花在古诗文中的文化象征意义花名特点及象征意义诗文名句兰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薛纲《题徐明德墨兰》)莲生于淤泥,却亭亭玉立,香气清芬,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菊清丽淡雅、傲霜斗寒,故常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题画菊》)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高洁傲岸、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17短文两篇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人物介绍主要著作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背景链接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概念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特点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一文体。文体知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fányúyūzhuóliánmànxiè整体感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yìyīxiǎ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译文只。多。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译文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译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叹词,表示感慨。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译文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古今异义亭亭净植·竖立例句古义今义栽种一词多义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字词清单清形容词,清澈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芬香远益清·益副词,更加香远益清·动词,有益处自以为大有所益·(续表)远动词,远播香远益清·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孙权劝学》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不蔓不枝··文言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香远益清·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语积累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从恶

劣、污浊的环境中出来而未沾染上坏习气。鲜为人知陶后鲜有闻(少)精益求精香远益清(更加)予取予求同予者何人(我)事不宜迟宜乎众矣(应当)“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考点辨析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答题技法:1.明确“之”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位置判断意义和用法。动词译作“到”“往”“去”“到……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代词常用来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久之,目似瞑(《狼》)1.明确“之”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位置判断意义和用法。(1)“之”用作动词时,其后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上表例句中的

“广陵”;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孟浩然”。合起

来就是“某人去某地”的意思。(2)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时,“之”一般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

宾语。(3)①当“之”后面的词是名词时,“之”多作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②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

语)之间时,“之”多不译。③当“之”用在时间副词后面时,作用多为凑足音节,无实义。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陈元方。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合作探究02联系资料,探究作者写其它花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联:联系资料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读:朗读课文勾画描写莲的关键语句,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花的可爱之处?写出了莲哪些特点?品:品析语句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莲花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趣?析:托物言志朗读时读准节奏,可运用之前所学的划分句子停顿的方法;注意感受文章的句式特点。结合注释、工具书和重点字词卡片,理解文章。描写事物一般从事物的外形、姿态、颜色、气味、内在品质等角度来写,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其特点。01020403理解作者的志趣,要结合托物言志的特点,分析作者借助莲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示例一: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不染”写出莲在污浊环境中生长能保持自己的高洁,不被沾染的特点。示例二:“中通外直”写莲的通达、正直,象征君子内心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批注示例成果展示0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周敦颐(yí)读:朗读课文品:品析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①蕃(多。)②独(只)③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品:品析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①淤:污泥②濯:洗涤③蔓:生藤蔓④植:挺立⑤亵:靠近品:品析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①谓:认为。②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③者也:判断句标志,可译为“是”品:品析语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宜:应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高洁、质朴正直、芳香远播清高、品行端正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莲哪些特点?爱莲说结构梳理菊莲牡丹衬托衬托体态香气:正直高尚风度气质:清高庄重生长环境:洁身自好隐逸者(孤高避世)君子(高洁独立)富贵者(追名逐利)惜爱厌不慕名利洁身自爱君子者隐逸者富贵者鲜有闻陶渊明予世人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反衬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表明自己喜好的与众不同以“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花之君子”,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以牡丹反衬,菊花陪衬,突出了莲的品格正衬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风气,更是盛行于长安。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很多古诗文中都有描述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当时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反衬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也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委婉隐晦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正衬赞美惋惜鄙视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主旨归纳拓展延伸《陋室铭》与《爱莲说》异同比较【思维能力】相同点不同点《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注重道德修养的情操。借赞美莲的可爱之处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都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赞美莲的品格。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借陋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赞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