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第1篇_第1页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第1篇_第2页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第1篇_第3页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第1篇_第4页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第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第一部分犯罪中止概述与本质 2第二部分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 4第三部分犯罪中止的条件与时机 7第四部分犯罪中止的分类与理论基础 10第五部分犯罪中止的性质和法律效果 12第六部分影响犯罪中止认定的因素 14第七部分犯罪中止与中止犯的量刑原则 17第八部分犯罪中止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1

第一部分犯罪中止概述与本质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中止概述】:

1.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在犯罪行为尚未完成时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2.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1)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

(2)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中止犯罪行为;

(3)犯罪行为尚未完成;

(4)犯罪分子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3.犯罪中止的法律性质: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对自己犯罪行为的一种悔改表现,也是对被害人利益的一种保护,因此,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作出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

【犯罪中止的本质】:

一、犯罪中止概述

#1.犯罪中止的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实施犯罪行为,使犯罪没有完成,犯罪未遂。根据犯罪中止的特征,可以对其定义为: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使尚未完成的犯罪企图无法实现,从而使犯罪没有完成的现象。

#2.犯罪中止的条件

(1)行为人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这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分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关键要素。

(2)犯罪没有完成。这是犯罪中止的客观要件,要求行为人尚未实施全部的犯罪行为,尚未造成全部的犯罪结果。

(3)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这是犯罪中止的主观要件,要求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而不是出于外界因素的强制、阻碍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

#3.犯罪中止的分类

根据犯罪中止的发生时间和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预备中止: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预备行为后,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

(2)着手中止: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着手行为后,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

(3)既遂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或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扩大。

二、犯罪中止的本质

#1.犯罪中止的性质

犯罪中止是一种中止犯罪行为的行为,是行为人自愿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表现。它具有以下性质:

(1)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行为,但不是完成的犯罪行为,而是未遂的犯罪行为。

(2)犯罪中止是一种自愿行为,而不是被迫行为。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而不是出于外界因素的强制、阻碍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

(3)犯罪中止具有社会危害性,但社会危害性较小。与完成的犯罪行为相比,犯罪中止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为它没有造成全部的犯罪结果。

#2.犯罪中止的意义

犯罪中止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犯罪中止可以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扩大,避免对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2)有利于体现刑罚的人性化。犯罪中止可以减轻对行为人的处罚,体现刑罚的人性化。

(3)有利于预防犯罪。犯罪中止可以对其他潜在的犯罪分子起到警示作用,防止他们实施犯罪行为。

#3.犯罪中止的处理

对于犯罪中止,司法机关一般会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1)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原则。对于犯罪中止的行为人,司法机关一般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免予处罚原则。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中止行为人,司法机关可以免予处罚。

(3)追究法律责任原则。对于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中止行为人,司法机关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二部分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构成要件的客体】:

1.犯罪构成要件的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客体是一致的,即都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中止犯与既遂犯的区别在于,中止犯的行为没有造成犯罪结果,而既遂犯的行为造成了犯罪结果。

【犯罪构成要件的主体】: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之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犯罪构成要件的一般内容

1.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2)实施的行为与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相符合。

(3)行为人实施的行为造成了犯罪结果。

2.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

(2)行为人具有犯罪动机。

(3)行为人具有犯罪目的。

#二、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犯罪构成要件的特殊内容

1.犯罪中止犯的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中止犯的犯罪构成要件除了具备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一般犯罪构成要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特殊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主动、自觉地停止了犯罪行为。

(2)行为人停止犯罪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对犯罪行为的悔过或者其他正当的理由。

(3)行为人停止犯罪行为的时间是在犯罪行为既遂之前。

2.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

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除了具备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一般犯罪构成要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特殊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犯罪行为既遂。

(2)犯罪行为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

(3)犯罪行为既遂的时间是在行为人停止犯罪行为之后。

#三、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犯罪构成要件的区别

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不同。犯罪中止犯实施的是犯罪行为,而既遂犯实施的是犯罪行为既遂。

(2)实施的行为与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相符合的程度不同。犯罪中止犯实施的行为与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相符合,但没有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既遂犯实施的行为与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相符合,并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3)行为人实施的行为造成了犯罪结果的不同。犯罪中止犯实施的行为没有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既遂犯实施的行为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2.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具有犯罪动机的不同。犯罪中止犯具有犯罪动机,但其犯罪动机是出于对犯罪行为的悔过或者其他正当的理由,而既遂犯具有犯罪动机,其犯罪动机是出于对犯罪行为的追求。

(2)行为人具有犯罪目的的不同。犯罪中止犯具有犯罪目的,但其犯罪目的是出于对犯罪行为的悔过或者其他正当的理由,而既遂犯具有犯罪目的,其犯罪目的是出于对犯罪行为的追求。

#四、结论

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犯罪构成要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备犯罪中止犯与既遂犯的一般犯罪构成要件。不同之处在于,犯罪中止犯还必须具备犯罪中止犯的特殊犯罪构成要件,而既遂犯还必须具备既遂犯的特殊犯罪构成要件。第三部分犯罪中止的条件与时机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中止的条件】:

1.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从而使犯罪未得逞。因此,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即从犯罪开始实施到犯罪结果发生之前。

2.犯罪中止必须是出于犯罪分子的自愿行为。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犯罪中止必须是出于犯罪分子的自愿行为。如果犯罪分子是被迫中止犯罪,则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

3.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从而使犯罪未得逞。因此,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犯罪分子放弃犯罪行为或者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犯罪结果仍然发生,则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时机】:

犯罪中止的条件

1.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

犯罪中止是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voluntarilyandconsciously放弃犯罪的实施,即在犯罪尚未完成之前,犯罪人主动地停止犯罪行为,使犯罪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犯罪人具有中止犯罪的故意。犯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并希望中止犯罪。

-犯罪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犯罪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一部分,但尚未完成犯罪。

-犯罪人自行停止犯罪行为。犯罪人主动停止犯罪行为,并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2.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的形态之一,是指犯罪人已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人的自动中止,犯罪未得逞,即尚未造成犯罪后果。自动中止犯罪未遂具有以下特征:

-犯罪人具有犯罪故意。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犯罪结果。

-犯罪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一部分,但尚未完成犯罪行为。

-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犯罪人主动停止犯罪行为,并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3.他人帮助中止犯罪

他人帮助中止犯罪,是指除犯罪人之外的其他人,在犯罪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帮助犯罪人中止犯罪,使犯罪没有继续进行下去。他人帮助中止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他人知道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他人必须知道犯罪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或即将实施犯罪行为。

-他人采取措施帮助犯罪人中止犯罪。他人采取措施帮助犯罪人中止犯罪,包括劝阻犯罪人,制止犯罪人,帮助犯罪人逃跑等。

-他人的行为导致犯罪中止。他人采取的措施导致犯罪中止,即犯罪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犯罪中止的时机

1.犯罪中止的开始时间

犯罪中止的开始时间,是指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他人帮助中止犯罪的时间。

2.犯罪中止的结束时间

犯罪中止的结束时间,是指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他人帮助中止犯罪后,犯罪行为不再继续进行的时间。

3.犯罪中止的中断

犯罪中止的中断,是指在犯罪中止期间,犯罪人又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或者他人又帮助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中止的中断,导致犯罪中止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发生变化。

4.犯罪中止的完成

犯罪中止的完成,是指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他人帮助中止犯罪后,犯罪行为不再继续进行,犯罪结果也没有发生。第四部分犯罪中止的分类与理论基础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中止的情形】:

1.中止在着手犯罪之前:行为人实施犯罪预备行为后,尚未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即意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危害性,或者由于害怕受到法律制裁,或者由于受到他人劝阻、规劝,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2.中止在着手犯罪之后: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后,在犯罪行为尚未完成之前,意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危害性,或者由于害怕受到法律制裁,或者由于受到他人劝阻、规劝,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3.中止在犯罪既遂之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行为人随后意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危害性,或者由于害怕受到法律制裁,或者由于受到他人劝阻、规劝,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自动投案自首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犯罪中止的理论基础】:

犯罪中止的分类与理论基础

#犯罪中止的分类

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出于自愿,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活动。根据中止实施的时机和状态,犯罪中止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中止未遂: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造成犯罪结果。例如,行为人持刀欲杀某人,却因猝不及防被其夺刀而未遂。中止未遂是犯罪中止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法定减轻处罚的犯罪中止类型。

2.中止既遂: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已经造成了犯罪结果,但又及时采取措施,排除了犯罪结果。例如,行为人实施盗窃,在盗取财物后立即被发现,遂将财物退还给被害人。中止既遂是犯罪中止的特殊类型,也称为犯罪中止的第二阶段。

3.中止预备:行为人正在准备犯罪,但尚未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自愿放弃而自动中止犯罪活动的。例如,行为人预谋制造爆炸装置,但在进行到一半时,由于良心发现而放弃,并且销毁了制造好的装置。中止预备是犯罪中止的初始阶段,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犯罪中止类型。

#犯罪中止的理论基础

犯罪中止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状态: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尚未完成犯罪的全过程。因此,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是介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既遂之间的中间状态。

2.犯罪中止体现了行为人的悔改意愿: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活动,表明其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愿意悔改。这种悔改意愿是犯罪中止的基础,也是法定减轻处罚的依据。

3.犯罪中止有助于减少社会危害:犯罪中止可以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从而减少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因此,犯罪中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为法定减轻处罚提供了正当性。

结语

犯罪中止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犯罪中止的分类和理论基础为法定减轻处罚提供了依据,也为司法实务中对犯罪中止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指导。第五部分犯罪中止的性质和法律效果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中止的主观要件是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的意图,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前提条件。

2.犯罪中止的客观要件是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的行动,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必要条件。

3.犯罪中止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的行动,并且这种放弃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

【犯罪中止的性质】:

一、犯罪中止的性质

1.犯罪中止是一种终止犯罪行为的特殊情形。

2.犯罪中止是犯罪人主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因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行为不能继续进行而造成的犯罪终止。

3.犯罪中止是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自我否定,是犯罪人悔悟表现。

二、犯罪中止的法律效果

1.犯罪中止阻却犯罪的既遂,使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

2.犯罪中止是犯罪未遂的一种特殊情形,但与犯罪未遂有本质区别。犯罪未遂是指犯罪人虽然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行为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而犯罪中止是指犯罪人主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因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行为不能继续进行,从而使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

3.犯罪中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条的规定,对于犯罪中止的,应当根据犯罪中止的情况,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对于犯罪中止的,如果犯罪行为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或者虽然造成危害结果,但危害结果轻微的,应当免除处罚。

(2)对于犯罪中止的,如果犯罪行为造成危害结果,但危害结果不严重的,应当酌情减轻处罚。

(3)对于犯罪中止的,如果犯罪行为造成危害结果,但危害结果严重的,应当依法从轻处罚。

三、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1.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包括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

(1)主观标准是指犯罪人的主观态度,即犯罪人必须有放弃犯罪行为的意图。

(2)客观标准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即犯罪行为必须已经开始实施,但尚未完成。

2.犯罪中止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才能认定犯罪中止。

四、犯罪中止的具体情形

1.犯罪中止的主观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1)犯罪人主动放弃犯罪行为。

(2)犯罪人因害怕被抓获或者受到其他打击而放弃犯罪行为。

(3)犯罪人因良心发现而放弃犯罪行为。

(4)犯罪人因其他原因而放弃犯罪行为。

2.犯罪中止的客观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1)犯罪行为尚未完成。

(2)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尚未造成危害结果。

(3)犯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但危害结果轻微。

(4)犯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但危害结果不严重。第六部分影响犯罪中止认定的因素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

1.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未遂的本质特征,也是其与犯罪中止相区别的标志。既遂犯和未遂犯在犯罪过程中均实施了一系列侵害行为,但未遂犯实施的侵害行为尚未形成犯罪既遂的全部要素。而犯罪中止过程中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既可以是既遂犯的行为,也可以是未遂犯的行为,但行为人主动放弃了犯罪或者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其行为便不是既遂犯或未遂犯的行为,而是犯罪中止的行为。

2.犯罪中止的成立与客观原因无关;犯罪中止是内部原因引发的犯罪进程之中断,行为人停止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在于其主观心境的变化,而不是外部原因的阻碍。如果犯罪中止是由于外部原因的阻碍,那么放弃犯罪和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行为人主观的变化,也就不能称为犯罪中止。

3.犯罪中止的行为人必须是犯罪的责任能力人;犯罪中止不以犯罪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为成立要件,即使行为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只要其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也应当认为其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分类

1.犯罪中止可分为两类:自动中止和有效防止中止;无论犯罪中止是由于行为人心境的变化,自觉放弃犯罪而中止,还是由于行为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中止,都表明行为人有悔改的表现,都应受到法律的宽大处理。

2.未实行中止和实行中止。未实行中止是指行为人还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或尚未完成犯罪行为,即自动放弃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情形,这种中止带有预备性质。实行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尚未完成犯罪行为的情形,这时,只要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即构成犯罪中止。

3.法定中止和非法定中止;前者是指行为人自觉、主动地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依法可以减刑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形。后者是指行为人由于非本质的原因,没有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依法不宜减刑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形。一、犯罪中止的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因素

1、犯罪中止的故意

犯罪中止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力因素,改变了继续实施犯罪的意图,或者形成终止犯罪的决心,从而自愿放弃犯罪行为或积极促成犯罪行为终止的事实状态。

2、犯罪中止的不作为

犯罪中止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力因素,改变了继续实施犯罪的意图,或者形成终止犯罪的决心,从而消极地不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或不促成犯罪行为终止的事实状态。

(二)客观方面的因素

1、犯罪中止行为的有效性

犯罪中止行为的有效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力因素,改变了继续实施犯罪的意图,或者形成终止犯罪的决心,从而实施了积极的行为或积极地促进犯罪行为的终止。

2、犯罪中止行为的及时性

犯罪中止行为的及时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力因素,改变了继续实施犯罪的意图,或者形成终止犯罪的决心,从而实施了及时有效的行为或及时有效地促成犯罪行为的终止。

二、外界的因素

(一)法律上的因素

1、犯罪中止的规定

犯罪中止的规定是指刑法或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了犯罪中止的条件和后果,从而为犯罪中止的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2、司法解释对犯罪中止的规定

司法解释对犯罪中止的规定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犯罪中止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从而为犯罪中止的认定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二)事实上的因素

1、犯罪中止的客观条件

犯罪中止的客观条件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力因素,出现了客观上使犯罪行为无法继续实施或无法造成预期的犯罪结果的情况,从而为犯罪中止的认定提供了客观基础。

2、犯罪中止的主观条件

犯罪中止的主观条件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力因素,改变了继续实施犯罪的意图,或者形成终止犯罪的决心,从而为犯罪中止的认定提供了主观基础。

三、其他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对犯罪中止行为的评价和态度,从而对犯罪中止的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公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对犯罪中止行为的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文化因素

1、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社会公众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对犯罪中止行为的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2、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是指社会公众对犯罪中止行为的看法和理解,从而对犯罪中止的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七部分犯罪中止与中止犯的量刑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中止未遂犯的量刑

1.中止未遂犯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行为人的努力未能成功而使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

2.中止未遂犯的量刑原则是:对于中止未遂犯,应当减轻处罚。

3.减轻处罚的幅度,一般为减轻原法定刑的二分之一以下。但是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可以减轻至原法定刑以下:

(1)中止犯自首的;

(2)中止犯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中止既遂犯的量刑

1.中止既遂犯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行为人的努力未能成功而使犯罪结果发生,但由于行为人的努力,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其行为之间已经没有因果关系的犯罪形态。

2.中止既遂犯的量刑原则是:对于中止既遂犯,应当从轻处罚。

3.从轻处罚的幅度,一般为减轻原法定刑的二分之一以下。但是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可以减轻至原法定刑以下:

(1)中止犯自首的;

(2)中止犯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中止犯与未遂犯的量刑比较

1.中止犯与未遂犯都是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终止犯罪行为的犯罪形态,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中止犯是由于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未遂犯则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犯罪分子无法继续实施犯罪行为。

3.中止犯的量刑一般比未遂犯轻,因为中止犯表明犯罪分子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试图改正,而未遂犯则表明犯罪分子仍然坚持犯罪的意图。

中止犯的量刑与从犯的量刑比较

1.中止犯与从犯都是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形态,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中止犯是由于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从犯则是由于被他人利用或者胁迫而参与犯罪。

3.中止犯的量刑一般比从犯轻,因为中止犯表明犯罪分子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试图改正,而从犯则表明犯罪分子仍然坚持犯罪的意图。

中止犯的量刑与自首犯的量刑比较

1.中止犯与自首犯都是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犯罪形态,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中止犯是由于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自首犯则是由于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后主动投案。

3.中止犯的量刑一般比自首犯轻,因为中止犯表明犯罪分子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试图改正,而自首犯则表明犯罪分子仍然坚持犯罪的意图。

中止犯的量刑与立功犯的量刑比较

1.中止犯与立功犯都是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过程中有重大表现的犯罪形态,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中止犯是由于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立功犯则是由于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后有重大表现。

3.中止犯的量刑一般比立功犯轻,因为中止犯表明犯罪分子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试图改正,而立功犯则表明犯罪分子仍然坚持犯罪的意图。《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研究》

#犯罪中止与中止犯的量刑原则

#一、犯罪中止与中止犯的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中止犯,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后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分子。

#二、犯罪中止的量刑原则

1.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

《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自首是犯罪中止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原则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不予刑事处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不予刑事处罚。

3.对中止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原则

《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于犯罪中止的,应当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减少基准刑的处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三、中止犯量刑的具体规定

1.自动中止犯罪的,可以减轻处罚

《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自首是犯罪中止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当减轻处罚。

2.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自首是犯罪中止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自首是犯罪中止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中止犯量刑的适用条件

1.必须是犯罪中止行为

犯罪中止行为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行为包括:

(1)自动中止犯罪的行为;

(2)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3)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2.必须是出于自己的意志

犯罪中止行为必须是出于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如果犯罪分子是被迫中止犯罪的,则不属于犯罪中止。

3.必须是有效中止犯罪

犯罪中止行为必须是有效的,如果犯罪分子中止犯罪的行为无效,则不属于犯罪中止。

4.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中止犯罪

犯罪中止行为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实施的,如果犯罪分子在犯罪完成之后才中止犯罪的,则不属于犯罪中止。第八部分犯罪中止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中止对犯罪形态的影响

1.犯罪中止可以改变犯罪形态,使犯罪行为不再具有犯罪构成所要求的全部特征,从而使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例如,甲欲杀乙,但尚未实施杀人行为,或者虽已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未造成乙的死亡,此时,甲的行为就属于犯罪中止,不构成犯罪。

2.犯罪中止可以改变犯罪性质,使犯罪行为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使犯罪行为的性质不再符合犯罪构成所规定的性质。例如,甲欲盗窃乙的财物,但尚未实施盗窃行为,或者虽已实施了盗窃行为,但尚未盗窃成功,此时,甲的行为就属于犯罪中止,不构成盗窃罪,而构成盗窃未遂罪。

3.犯罪中止可以改变犯罪对象,使犯罪行为的对象发生改变,从而使犯罪行为的对象不再符合犯罪构成所规定的对象。例如,甲欲故意杀人,但尚未实施杀人行为,或者虽已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未造成乙的死亡,此时,甲的行为就属于犯罪中止,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构成故意伤害罪。

犯罪中止对犯罪主体的影响

1.犯罪中止可以使犯罪主体免除刑事责任,因为犯罪中止是犯罪行为在犯罪过程中被终止,此时,犯罪行为尚未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