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主要讲述10~14世纪的历史,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是本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政治方面从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渐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尖锐复杂经济方面封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关系方面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思想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特别是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政权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两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四监司”;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与文官政治;募兵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征兵制;“靖康之变”;绍兴和议;宋金南北对峙稻麦复种制;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五大名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分卷制度;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契约关系;土地兼并;开始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和外贸税;市民阶层澶渊之盟;“岁币”与“岁赐”;榷场儒学复兴运动;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四书”;宋词;宋话本;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宋代三大发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梦溪笔谈》辽、夏、金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大定之治”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开发蕃汉分治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元朝统一;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纸币作为主币发行;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设宣政院;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四等人制”元曲;少数民族文字;《蒙古秘史》;王冕《墨梅图》;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课程标准目标分解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1.结合宋初赵普给宋太宗的奏折,了解宋初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及特点,了解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结合学者研究成果《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等文献,了解北宋中期“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等重要改革,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新变化和重要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一、北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①

、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中央派②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③

,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权力(1)中央:A.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④

为副相。B.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⑤

”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2)地方:A.设⑥

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B.州一级增设⑦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实行崇文抑武方针(1)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2)措施: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⑧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1)积极方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方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军阀割据文官参知政事禁军三衙转运司通判文治2.北宋的统治危机边防压力(1)北部: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时常南下侵扰;通过“⑨

”、盟约等勉强获得安定(澶渊之盟)。(2)西北: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通过“⑩

”维持稳定财政危机(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岁币岁赐3.王安石变法背景(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仁宗“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⑪

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原则与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⑫

的目的内容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⑬

制,取代募兵制评价(1)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官僚富国强兵征兵二、南宋的偏安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偏安(1)岳飞抗金。(2)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⑭

,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⑮

”。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3)宋金南北对峙: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绍兴和议岁贡[重要概念]1.三衙三衙是北宋管理禁军的机构,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组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以武将担任。三衙对禁军的管理主要限于平时的统领、训练,作战时则由朝廷委任的将帅统兵出征,战毕兵归三衙。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官员通常由文官担任,对禁军有调遣权,但是不参与日常管理,这样就跟三衙形成分工。2.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任务1北宋初期的国家治理

材料宋初赵普在给宋太宗的奏折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作研究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初步设计“问题”(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作研究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试题主题明确——材料中的观点作研究论题)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有效信息“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时空定位北宋初期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表现和影响;北宋边防压力及财政危机层次鲜明北宋“安内”的措施及影响——北宋“攘外”的表现及结果其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答题步骤确定论点北宋政治的“攘外”与“安内”答题步骤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北宋吸取前朝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及影响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北宋未能平衡好“攘外”与“安内”的关系,使得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北宋政治的“攘外”与“安内”。论证:北宋统治者吸取前朝历史经验教训,为防止藩镇割据,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在“安内”方面,政治上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地方上派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内重外轻,防止武人专权局面的出现。但是北宋受周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攘外”方面做得并不合格。总之,北宋未能平衡好“攘外”与“安内”的关系,使得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任务2王安石变法

材料——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1)据材料指出宋代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认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王安石卫鞅之于孝公,尽取秦法而更为之,尽取秦民而束缚驰骤之。虽甘龙辨说之烦,秦民言令不便者以千数,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1069年奏折)苏轼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1071年上神宗皇帝书)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秦用商鞅之令而卒并六国。……改法更令,信赏必罚,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梁溪集》)“四读”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材料:从材料出处“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及正文“而鞅终不为沮”“然后兵乃可用也”“亦以召怨天下……旋踵而失也”归纳出宋代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两定”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第(1)问,时空限定——宋代;内容限定——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认识。第(2)问,时空限定——宋代;内容限定——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秦用商鞅之令而卒并六国”“改法更令,信赏必罚,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和所学知识得出变法彻底;赏罚分明;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得出重利轻义;严刑峻法,忽视德治;导致秦朝速亡。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面对宋朝统治危机,主张变法;苏轼则反对变法;李纲是两宋之际抗金名臣,也主张效法商鞅变法图强【参考答案】(1)认识:变法彻底;赏罚分明;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重利轻义;严刑峻法,忽视德治;导致秦朝速亡。(2)原因: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加剧;王安石为变法造势,实现富国强兵;苏轼反对新法;金军威胁;李纲主张改革,以增强军队战斗力。1.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将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宋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A.通判 B.枢密院C.参知政事 D.诸路转运司D[解析]

据材料“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将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可知,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地方所设的机构是诸路转运司,负责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D项符合题意;通判是北宋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A项错误;枢密院是北宋负责军事的中央机构,B项错误;参知政事是北宋负责行政的中央官员,C项错误。2.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的官员多为读书人,选官多以“文词进”,武臣不受重视,体现出当时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朝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B项错误;宋朝并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3.(2023·浙江宁波高一期中)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次变法评论道:“九百多年前的这次变法,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试图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达到‘不加税而国用足’的改革目标。”这次变法是()。A.商鞅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