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文本考点及方法_第1页
社科类文本考点及方法_第2页
社科类文本考点及方法_第3页
社科类文本考点及方法_第4页
社科类文本考点及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情况概述】1、一般为1小题,共2或3分2、常见问法:①“××”在文中的含义是?②“××”在文中指的是?【学法指导】1.文中的含义①表层意思②准确把握指代内容③关注感情色彩,作者的观点、情感、风格特点④修辞手法⑤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综合分析词语、句子的含义。2.文中的指代:回到文中寻找。一般都是在段落前后,少数在上下文【答题模式】1.文中的含义:修饰对象(1分)+语境义(1-2分)2.文中的指代:原文二、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情况概述】一般为1小题。3-4分发问形式:①简析××段在文中的作用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1.词语①内容:体现思想情感、揭示逻辑关系、确定相关内容在文段中的位置和范围。②行文构思:全文线索③艺术效果: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副词科学性和严谨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生动形象、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讽刺表明批判态度)2.句子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和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引人深思等②结构:总领全文、过渡、总结全文、前后照应、提出论点③艺术效果:(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结合文体特征:说明文说明方法+效果议论文论证方法+效果3.段落内容+结构①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提出论点②中间段:承上启下(可侧重)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题、前后照应、引人思考、提出论点注意:任何分析题不能单列手法,而是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步骤】1.审题2.通读3.定位4.聚焦5.对照【方法】1.摘要法2.归纳法3.合并法【准则】简明、清晰、规范、通顺【筛选】1.体现作者请改态度的句子2.体现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的句子3.对重要概念进行阐述的句子4.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5.标题、首段、末段、过渡段6.结构性的标志词语四、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步骤】1.通读全文2.划分层次①常见结构②关键句③提示词3.概括层次内容4.整合各段内容,形成完整表述,指出结构特点五、概括文章中心、作者观点,分析作者态度、写作意图【方法】概括化零为整,分析化整为零显性条件:结构(题目、开头、过渡、结尾)文体(记叙文、议论文)隐形条件:写作背景【高考真题】(2020上海·秋季)(旧)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第②段中的“发现“儿童””具体是指。(2分)考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画线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关键词“儿童”用了引号,在此处有特殊含义。但是,目光仅仅聚焦于第②段是无法正确解答这道题的,需要结合上下文去分析。第④段“这部分童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第⑦段“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综合这两节的内容,基本可以把握此处的“儿童”指的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参考答案认识到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认识到儿童的特征(2分)认识到儿童的爱好/认识到儿童的性情/形成“儿童”这一概念(1分)【练习题】A组题目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有删节)①用坐标横轴表示诗的完美性,用纵轴表示重要性,确立一个坐标点,计算其所占面积,便可测算诗的伟大指数。这种表述几近完美,将诗歌欣赏的感性沉迷转化为可资遵循的理性路径,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精致的平庸”的本质。它回答不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在我们的生命经验里,诗歌会比视像更美,更能让读者悸动与心跳、更能感受美丽与哀愁、更能使人眷恋这世间红尘?②严格说,悟诗比解诗更重要。南宋严羽借禅喻诗:“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行家眼中,这或者更贴近诗的本质: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能触摸这情感,感受语言的体温,也就够了。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③然而全世界学术圈越来越迷恋于自我发明的一套言说方式,甚至将这种言说方式视作身份证明,尽管经不起推敲与追问。为了显示研究的科学性,一些学者用这些手段将读者绕得云里雾里后,得出一些不近人情且无聊透顶的结论。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幸福公式、痛苦公式和各类不知所云的大学排行榜、发展指数。学者们热衷于用图表、方程式、公式等数学语言对各种荒诞不经的学说进行华丽的包装,让那些愚蠢的想法显得证据确凿。④对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的迷恋折射出论文价值的真实来源。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加速,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在众多文体中,论文的优先地位得以彰显并逐渐巩固,科学研究范式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尊崇。⑤“五四”以来,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崇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怕的是将崇尚科学偷换成崇尚论文。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任何领域要做出一点点小小的发现谈何容易?但在发表压力之下,大量“精致的平庸”的论文被生产出来。⑥更可怕的是将论文变成一种变相的控制技术。但很不幸,本来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勇气与热情的论文正逐渐变成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论文越来越八股,引论、本论、结论,对应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是一套规训体系,别想另搞一套,谁敢不按这种套数写作?因此,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产品,它操持着典型的工业化语言,其本质是为了顺应整个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业者必须听话,配合流水线生产规则,主动阉割掉才情与灵气,不能有任何反抗标准化的冲动。⑦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在电子传媒逐步取代纸质媒体的今天,种学术期刊还在逆市飘红,大量根本没发行量的学术期刊还活得异常滋润,中国学术界每年还要向SCI“进贡”几十亿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