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1/0B/wKhkGWen2V-AY5VYAAPQW9c5gvQ234.jpg)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1/0B/wKhkGWen2V-AY5VYAAPQW9c5gvQ2342.jpg)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1/0B/wKhkGWen2V-AY5VYAAPQW9c5gvQ2343.jpg)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1/0B/wKhkGWen2V-AY5VYAAPQW9c5gvQ2344.jpg)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1/0B/wKhkGWen2V-AY5VYAAPQW9c5gvQ2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得多,传说中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尽管传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①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的要求。神话和故事在叙述风格上基本一致,而传说却由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的多变性。例如:宗教传说的目的在于传播、确立和巩固某种信仰,因而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而当代城市传说则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另外,在谈到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差异时,迈克斯·路蒂认为:民间故事主要描写的是英雄人物传奇经历,而传说主要描写的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以及普通人的经历和遭遇;故事中的主人公主动去追求去发现,而传说中的主人公只是被动地接受突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故事中的事件都有前因后果,而传说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间就发生了,很少交代起因,听者也不关心起因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肩负重任,在某种神灵的指引下去面对一切,而传说中的人物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对事件做出反应。(节选自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有删改)材料二: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释的要求,这是好奇心的驱使,也是历史兴味的发展。但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和科学家不同,科学家要从旁静观,徐徐体察它的真实,一般人则只要在想象中觉得那种最美妙、最能满足自己和别人情感的,便是最好的解释。他们最美妙的想象是神,所以他们的事物解释就是他们的泛神论。他们在无数古人中只认得几个古人,所以他们所解释的事物的主人说来说去总是这几个。事物是最美妙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所以一种解释出来,便会给大众所乐道,成为世代相传的传说。从前的学者不明白这个情形,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至于各地志书里记的古迹也是真实的。在我们看来,这是强生分别,它们的不同除了已写出来和未写出来的一点以外再没有什么。我记得我对于古迹最早的怀疑,是吴王试剑石。这在虎丘山上已看见了,到虞山上又看见。我想,难道吴王铸了一把剑,从梅里(吴国之都)赶了六十里到虎丘试一下,再从虎丘赶了七十里到虞山试一下吗?因此我猜想,大约凡是一块石头而突然中断的,只要它在那时的吴国境界以内,便都可算作吴王试剑的成绩,刻上“试剑石”三字,算作定案。历史家是最煞风景的,他用了考证的方法来拆穿许多美丽的想象。文学家却很近人情,他会将许多美丽的故事渲染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里归纳出许多故事的模式。例如说神力的迅速,便在一昼造好一座宝塔,一夜筑起一座泥城。这些传说就为一般民众思想的反映,可以当作他们的思想史看。(节选自顾颉刚《论地方传说》,有删改)[注]①民间故事多以“从前”开头,以“从此以后”结尾,且多为大团圆式喜剧结局;情节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三段式”情景结构,相同性质的事件重复三次;多表现“惩恶扬善”的程式化主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传说往往是基于传统母题或观念架构起来的,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B.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C.传说在叙述风格上由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的多变性,如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的宗教传说和风格诡异的当代城市传说等。D.面对需要解释的事物,科学家通过静观体察其真实,一般人则通过想象进行最美妙、最能满足情感的解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中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越利于促进传说的传播。B.传说不具有固定的叙述模式,它可以随时改变风格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的要求。C.从前的学者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这其实是种错误的认识。D.文学家对美丽的故事进行加工,历史学家却拆穿想象,从而消减了传说的价值。3.下列事例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吴越王钱镠为制服水患频发的钱塘江,命令数百弓弩手张弓射潮,使潮水害怕而后退,故后来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了。B.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树。C.民间有大量关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断案传说,据研究,这些故事不少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部分是民间创作的。D.《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4.两则材料在论述观点“传说并不是历史”的依据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请根据材料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语段中的故事为什么属于“传说”?相传有一天,杭州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将从远处飞来。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见惯济公疯疯颠颠的状态,以为他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理会他。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虽然努力地融入了成人世界,但是在心理上却还是充满童真的单纯少年。B.在“我”奋不顾身阻止抢劫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因为他明白面对暴力群体,弱小的抗争是徒劳无力的。C.小说结局里“我”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坐回汽车后深感孤独和痛苦,这时候“我”想念起离家时的场景,由此重新获得了温暖。D.小说通过“我”的意外经历,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展现了真实世界的荒诞和青年在人生中可能遭遇的迷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用“迎风飘飘”“第一批来这里定居”来形容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让人感受到少年即将远行的快乐。B.小说中的反复出现的“旅店”具有象征意味,既象征着人生路上对现实生活归宿的渴求,也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C.小说把抢夺苹果的人比喻成“蛤蟆”,对一群人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进行了讽刺,显现了“我”对抢夺者的厌恶。D.小说通过荒诞性的细节描写,呈现“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强烈冲突中遭遇到的挫折和打击,表现了现实世界会对青年造成巨大伤害这一沉重主题。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9.余华认为小说需要“在荒诞的情节中体现真实的社会内涵”,这篇小说中提到的“抢苹果”情节也极具荒诞性。请结合全文探讨它在小说中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材料二: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妨功A害能B之臣C尽为万户D侯E亲戚F贪佞之类G悉为廊庙H宰11.下列句子中有关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亲厚,深厚。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意思不同。B.过,动词,责备。与《过秦论》中的“过”意义和用法都相同。C.“去帷”,女子改嫁的委婉表述。两则材料中委婉的表述还有“不幸”“终堂”等,都表示“去世”的意思。D.“且汉厚诛陵以不死”与《老子》“是以圣人无为”的“以”字意义用法都相同。1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描写李陵作为故友劝降苏武时,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的复杂心态。“泣下沾衿”这一细节表露出他那尚未泯灭的羞恶之心,真实又感人。B.材料二中李陵高度赞赏苏武在壮年时出使到匈奴,虽至绝境却始终忠于汉朝而宁死不屈的气节,认为这样的行为世间少见。C.材料二中李陵批评汉帝负德,表示自己此生无法建功扬名,不如死埋没在蛮夷之地,他不愿意再回到大汉朝廷,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D.两则材料都在叙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同的是,相比材料一,材料二运用议论和对比来展现人物形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2)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14.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概括,苏武拒降与李陵拒归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柳梢青·春感(南宋)刘辰翁①铁马②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注:①刘辰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爱国词人,宋亡不仕,此词为隐居故乡时所作。②铁马:指南下的元朝骑兵。③海上:元军占领临安后,南宋爱国志士多从海上逃亡,在福建、广东一带从事抗元斗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三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城已经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的氛围,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感受。B.“笛里”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节鼓吹弹唱的情景。笛声和戏鼓声不再是自己熟悉的旋律,而是充满异族情调的戏腔。笔势劲直,情感激愤直率。C.“那堪”“故国”两句由陡急转为舒缓,其中化用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感情更见沉郁。D.本词最后三句全是名词性意象的组合,结构相同,句法整齐。依次分别代表自己心之所系、志之所向和身之所在。以此收束全词,言有尽而意无穷。16.词的上阕是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愁城”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
,
”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
,
。”(3)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荷花淀派,是一个以孙犁为代表的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
①。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
②,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抗日战争时期
③的局势,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个“流派”。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何。”B.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C.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D.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20.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的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目光似隼,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的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的平滑整齐,使那行路人无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有。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总算是过去了。弄得满头流汗,满身发烧,谁都①不说。再说那后来的人,依法炮制,那花样也不多,也只是东抓抓,西摸摸。弄了五六分钟之后,又过去了。一过去了可就精神饱满,哈哈大笑着,回头向那后来的人,向那正在艰苦阶段上奋斗着的人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都②不算英雄。”可也不然,也不一定都③是精神饱满的,而大半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有的虽然已经过去了,还是不能够很快地抬起腿来走路,因为那腿都④还在打颤。21.选段中出现了四个“都”,请按照表意将其分成两类,完成填空。序号
的“都”表示
;而序号
的“都”表示
。22.对文学作品来说,语言表达艺术是使文段具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增强文段表现力的。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墙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得少于800字。《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2.D
3.A
4.①材料一从传说在结构方式和情节发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倾向,来判断传说不可能是历史。②材料二吴国多处现“吴王试剑石”为例分析,指出“吴王试剑石”的传说不等于历史。
5.①传说中的人物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并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历史上确有“济公和尚”,“灵隐寺”“飞来峰”亦确有其地。②传说的叙事模式,为适应民众需求随时改变。济公之举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佛家慈悲情怀的推崇。③传说中的事件往往无起因,主人公被动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解决问题依靠直觉。山峰飞来一事并无起因,济公解决问题亦未得神灵指引。【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传说与神话、故事的比较分析,探讨传说作为一种民俗学类型的特点及其与历史的区别。材料一详细描述了传说的结构特点及叙述可塑性和地方色彩,强调了传说中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联系,让传说具有更高的真实性与传播性。材料二则探讨了人类对事物解释的倾向和想象的作用,展示了传说如何从人们的想象力中产生并传承下来。两则材料针对传说与历史的关联分别从结构和心理角度进行阐述,为理解传说的性质提供了多角度的视野。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错误,原文说“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得多,传说中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说明传说和神话有区别,讲述者和听众认为传说本身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并非像神话一样,该项混淆概念。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从而消减了传说的价值”错误,原文只是说历史学家用考证方法拆穿想象,文学家渲染故事,但不能说历史学家就消减了传说的价值,传说本身有其作为民众思想反映等方面的价值,该项过度解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观点是:一种解释出来,便会给大众所乐道,成为世代相传的传说。A.解释“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了”这一现象,可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B.吴刚砍树更多是神话故事的常见情节,并非对某一具体事物现象的解释形成的传说。C.关于包拯的传说主要是体现其清正廉明等品质,并非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解释形成的传说。D.对于刘备的外貌描写只是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称不上是传说。6.C7.D
8.①天真无邪。“我”给司机递烟,认为他接受了烟就代表接受了“我”,之后又认为我和司机成为了朋友;②勇敢正义。面对抢劫苹果的山民,我奋不顾身去阻止;③乐观向上。刚出门的“我”即使经历了现实生活的打击,依然感受到心底的“暖和”,怀有希望。
9.①使情节在突转中增加荒诞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深思。面对哄抢行为,受害者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不管不顾;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抢走了“我”的背包。②使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司机(的愚昧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和“我”(的正义、善良与勇敢、鲁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③使主题更丰富深刻。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虚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个少年面前,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真相。【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十八岁少年“我”的初次远行,讲述了在陌生环境中所遭遇的荒诞与丧失。故事中,天真的“我”在汽车故障后,遭遇山民抢劫,并惨遭背叛与掠夺。小说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荒诞情节,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展现了成长的艰辛与无奈。透过“我”于困境中回忆家庭温暖的对比,表现了人在现实磨砺中的孤独感,同时启发人们思考成长中的希望与力量。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由此重新获得了温暖”错误。从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现了现实世界会对青年造成巨大伤害这一沉重主题”错。“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遭遇到挫折与打击,从而获得成长。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10.CEG11.B
12.D
13.(1)况且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被杀尽全家的有几十家,(连)自己的安危都不能知晓。(2)(汉朝)想要使远方听候指令的臣子听到风声就奔走效命,这实在很难了,这就是我常常回首往事却并不后悔的原因啊。14.苏武:全家蒙受皇恩,甘愿以死相报。李陵:奸佞小人当道,汉帝负德,背弃恩义在先。(能结合原文分析,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苏武与李陵的对话,揭示了两个历史人物在复杂情境下的选择与思考。苏武的不屈与忠诚从其坚决拒绝投降的言辞中体现,而李陵则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尽管他最终选择留在他国。通过描绘李陵的泪水与感慨,文章表现了他内心尚未泯灭的对故国的思念与羞愧。材料通过人物对比,展现了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加强了两个人物的形象感染力。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那些)妨害功臣、迫害能人的臣子,全都成为了万户侯;皇亲国戚贪婪奸佞这类人,全都成为朝廷重臣。“妨功害能之臣”和“亲戚贪佞之类”结构一致,内容对应,分别做句子的主语,后面可断开,即CG处断开;“万户侯”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层,泛指高官贵爵,因此D处不能断开,“尽为万户侯”是动宾结构,E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亲厚,深厚/丰厚的。句意: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带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B.错误。“责备”错,是动词,“超过”/动词,指出过失。句意: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指出秦朝的过失。C.正确。D.正确。都是介词,因为。句意:况且汉朝因为我偷生不死(不能死节)而诛杀我全家。/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相比材料一,材料二运用议论和对比来展现人物形象”错,材料一中也善用对比,如苏武母亲、兄弟、妻儿的不幸遭遇和他矢志不渝、爱国忠君的气节形成鲜明对比,卫律、李陵的投降匈奴和苏武的始终拒降形成鲜明对比,等等。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春秋”,年纪;“亡”,通“无”,没有;“夷灭”,诛灭。(2)“驰命”,奔走效命;“每”,常常;“顾”,回头看,回首往事。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苏武:“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全家蒙受皇恩,甘愿以死相报。李陵:“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奸佞小人当道,汉帝负德,背弃恩义在先。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黄门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材料二:况且您从前凭借单车使者的身份,出使到拥有强大军力的匈奴。(因为)遭遇不测,以至于用剑自刎也没有顾念;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几乎死在北方的荒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时才回国。老母亲已经离世,年轻的妻子改嫁。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的事。野蛮的异族人尚且还褒奖您的气节,更何况是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呢?我认为您应当受封土地,受到(如诸侯般封赏)千盛车马的赏赐。(可是我)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钱,职位不过典属国一职,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来嘉奖您的功劳;但(那些)妨害功臣、迫害能人的臣子,全都成为了万户侯;皇亲国戚贪婪奸佞这类人,全都成为朝廷重臣。您都尚且如此,我又指望什么呢?况且汉朝因为我偷生不死(不能死节)而诛杀我全家,因为您坚守节操又只是微薄地赏赐您,想要使远方听候指令的臣子听到风声就奔走效命,这实在很难了,这就是我常常回首往事却并不后悔的原因啊。我虽然辜负了(朝廷的)恩德,但汉朝也背弃了恩义。古人说:“即使忠诚而不能死节,也要做到视死如归。”我如果活着安心死节了,皇上难道还能怀念我吗?男子汉既然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葬身在蛮荒的土地上,谁还能再屈身跪拜,叩头触地,回到朝廷,让(那些)主管刑罚的官吏舞文弄墨搬弄是非呢!希望您不要再期望我(返回汉朝了)。15.D16.①运用拟人手法,“银花洒泪”,把元宵节的花灯当作人来写,形象强烈地表现出元宵佳节整座城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悲愁之情。②运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用春天到来、元宵佳节花灯和戏鼓歌吹的欢乐场景,反衬词人内心的愁怨哀痛,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③视听结合,铁马蒙毡、花灯流泪,番腔和鼓吹杂戏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体现词人亡国的哀愁。【导语】这首词通过描绘元军入侵后的凄惨景象及其与元宵喜庆气氛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故国沦亡的哀愁。上阕写临安的满城愁绪,运用意象再现异族统治下的生活场景;下阕则通过回忆和思索,抒发对故国的思念及不甘心情。全词情感激愤而沉郁,展现了刘辰翁不羁的民族情怀。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志之所向”和“身之所在”顺序颠倒,词人此时隐居家乡,向往爱国志士们在闽越一带参与抗元之事。“山中岁月”应代表目前身之所在,而“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其中“银花洒泪”运用拟人手法,把元宵节的花灯当作人来写。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形象强烈地表现出元宵佳节整座城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悲愁之情。②运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为了迎接春天到来,大街上十分热闹,有吹笛的,唱戏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硝酸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村旧房租房合同范本
- 出售商标合同范本
- 个人借公司合同范本
- 入股做生意合同范例
- 2025年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项目经济评价报告
- 100%股权转让合同范本
- 产品模特签约合同范本
- 乌市供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数据安全保障服务合同
- 暖气维修常识知识培训课件
- 精神科患者服药依从性健康宣教
- 设备维保的维修流程与指导手册
-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护理课件
- 招标代理服务的关键流程与难点解析
- GB/T 5465.2-2023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第2部分:图形符号
- 《三国演义》中的佛教文化:以黄承儿为例
- 材料预定协议
- 《学习的本质》读书会活动
- 高氨血症护理课件
- 《石油化工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