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一、《过秦论》(贾谊)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一直是史学家、政治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必修下学习了杜牧的
《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对秦灭亡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对其追本溯源的一篇文章
《过秦论》。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贾谊(前200年一前168年),汉族,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有《新书》十卷。贾
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
岁。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
《服鸟赋》最著名。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磋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
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阅读两首关于写贾谊的诗,谈谈你眼中的贾谊形象。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七绝•贾谊(1964年)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2、《过秦论》解题
过:推究指责.....过失“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
要在于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过秦论》是传诵千古的名文,熔政论性与文学性为一炉,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渐强
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
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在秦面临危亡的
情况下,秦王子要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惟谊尤有文采,.....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
后人,其泽甚远。
三、写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为了调和各
种矛盾,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
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
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第1段:秦孝公时期,秦国势力的崛起。第2段:三王时期,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
第3段:秦王统一天下。第4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五、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字词。
原文:秦孝公据靖函之固(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样)卷天
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字内,囊(像口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
(从事)耕织,修守战之具(器械),外连衡而斗(使……争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
西河之外。
翻译:秦孝公占据着蜡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
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
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思考:1、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明确:①地利一据崂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一君臣固守(君臣齐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一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统天下。
④政通一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实行“仁政”
⑤成果一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第一段是写秦之崛起,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其中席卷、包举、囊括是同义词;
天下、宇内、四海是同义词,这样以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概念,可以避免用词重复,提升文句韵律感和节奏。
其次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商鞅用计骗公子卬,并且秦国经过十余年战争,才夺取西河之地,文中以“拱手”二字
加以概括,使用了夸张的修辞,目的就是为了“化难为易”,突出秦国崛起势态。
3、文章意在指斥秦之过失,却在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
>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成功”的一面,与其下文“失败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段总结:第一段写了秦崛起,从地理优势、人和条件、对内、对外策略以及政治雄心这几个角度来写出了秦国崛起
的启示,也为下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孝公既没(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
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变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
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互相援助)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
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贤人)而重士,约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
毅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制(统领、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攻打)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丢失)矢遗
(丢失)镀(箭头)之费(损失),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追亡(逃
走的人)逐北[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趁着)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翻译: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
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
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
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
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
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
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
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
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己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
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
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
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思考:1、本段总写叙述了五位秦国国君的情况,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它的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一蒙故业,因遗策一一实行“仁政”,地域版图不断扩大,秦国实力又强,引起各诸
侯的恐惧,他们开始想策略抵抗秦国。
2.六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实力如何?在和秦国的较量中结果如何?
策略具体表现实斤
政策约从离衡、离间秦国营垒「九国会盟,SF
人才不惜代价,招贤纳士,尊贤重人才济济(战国“四君子”,战略决
士策家、外交家、军事家)
实力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一地广、师众
结果: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
皆困,秦胜九国败。
3.用这么多的笔墨写诸侯的实力,其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极力渲染九国实力。第二段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合在一起,详加叙述,他们开始四面出击,战果
丰硕。因而引起了“诸侯恐惧”,他们以合纵之策对付秦国,谋求削弱秦国实力。他们不惜钱财、土地招募人才,一时
间谋士云集,良将荟萃,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此处作者用概述之法,将近百年史实熔于一炉,概而
言之,“舍形存神”.九国联合攻秦的结果却是秦不费吹灰之力便离散了合纵之盟。前后构成极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
对比,凸显了秦国兵力国势之盛。
充分运用铺叙、排比,极写六国各方超越秦国的盛况。声势之大、“合从缔交”范围之广、四君子品德之高、威望之重、
人才济济、势力之强,极力渲染诸侯声势,实际上是反衬秦国实力之强,凸显秦国攻天下势如破竹,又是为下文陈涉起
义后秦朝之速亡张本,层层铺垫,环环相扣。
(H)研读第三自然段
及至始皇,奋(振兴)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使……灭亡)
诸侯,履(登上)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而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威振四海。南
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托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仇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
这里指著作),以愚(使……变愚蠢)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然(毁坏)名城(高大的城墙),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
之咸阳,销锋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使……变弱)天下之民。然后践(踏)华为城,因(凭借)河为池(护城河),据亿
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可靠的)臣精(精锐)卒陈利兵而谁何(盘诘查问)。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翻译: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
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
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
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
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
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
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
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
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问题探究
1、秦始皇夺取天下,处于“攻势”时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如何?
A采取办法:“奋”“振”“吞”“履”“执”等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出其政策的实质
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施行暴政。
结果:“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秦始皇靠武力使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天下臣服,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国内外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
措施特点业绩
对外军事(南扩大版图,收百越之君;北依靠武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筑长城守边境防匈奴)至尊而制六合,威振
对内政治、文化、刑法、地理形势(愚—依靠暴政四海。
民、弱民、防民即以民为敌)
首先是愚民政策,秦始皇认为先王治世之道不符合其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废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其次是弱民政策,秦始皇认为人民手无寸铁就不会反抗,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便“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销锋镐,以弱天下之民”
最后是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占据最坚固的地理位置,派“良将”手执强弩,守卫要害之地,遣“精
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
小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强盛达到了极点,同时骄横暴虐也达到了极点。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是
为了突出了他的巨大野心,秦始皇的每一项举措,都成为了加速秦王朝灭亡的祸根。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张本。“过秦之论”自此开始。
第三课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始皇既没(同“殁”,死),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陈涉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草绳系)
枢(门扇开关的枢轴)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
富;蹑足(置身,参与)行伍(军队)之间,而倔起(兴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将(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扇(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翻译: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
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
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
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
如影随形地跟着。靖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思考探究:
1.本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出身卑微: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②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③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④武器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目的:①说明强秦并不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不费吹灰之力就
“亡秦族矣”。
②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比: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弱小的陈涉,反被击而溃。原因何在?令
人深思。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问题延伸:根据史实,灭秦主力是项羽,登上皇位的是刘邦,作者为何略而不谈?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项羽与刘邦的事件和论点无关,作者写作目的是为了指出秦之过。写陈涉的卑微,以及如
此卑微的人,却能一呼百应,更能写出秦之过。
同理:本文从秦孝公写起,而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
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
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己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前三段写秦由始强到又强到极强,一步步攀登到极盛的态势,而本段却以极为经济的笔墨写秦之突兀而亡,与强调
陈涉出身卑微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为下文议论造势。
本段小结:第四段写了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灭亡。通过强与弱,盛与衰,大与小,官与民的强烈对比,勾勒出陈涉
势单力薄,率领疲弊之众人,却以摧枯拉朽之态迅速推翻秦王朝的历史画面,极具讽刺意味,为下文议论探究秦亡原因
做铺垫。
(五)研读第五自然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和本来一样)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
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梭棘矜,非籍(锋利)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
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方法),非及向时(先前)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假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量)长繁(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造成,获得)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之势,序(安置使有序)八州而朝(使……朝见)同列,百有(同“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⅛
函为宫;一夫作难(起事)而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黑,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
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
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
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
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
用崎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
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思考探究:1、本段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作用: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陈涉,只能从秦自身去分析,使文章很自然地转入对文末揭示答案蓄势。
2、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章卒章显志,作者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后,已经
由“攻”势转为了治理天下的“守”势,然而秦始皇却仍然不施行仁义,继续采用得天下时期的“攻”势,实施暴虐政
策,如此导致了秦朝速亡。
翻译:秦之所以速亡,就是因为逆取和顺守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而秦仍然不施行仁义。
问题延伸:那么作者为何要从攻与守角度来谈秦之兴亡呢?
明确: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过秦论》中篇的文字一起来分析。《过秦论》上篇主要是叙述历史,最后一段卒
章显志,提出论点,议论的笔墨很少,中篇和下篇则更多的在阐发作者自己的政治见解,我们更加清晰地分析出作者的
观点。其中中篇有这样一句话,通过对秦亡原因的分析,展现了自己的历史观点。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
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意思是说,兼并别国的人崇尚的是权术和暴力,想安定天下的人必定会顺时权变,顺应民心,这是说攻取天下和守住
天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啊。秦侵吞六国而称王天下后,(但)他(用来统治天下)的方法和策略没有改变,
这是他用来夺取天下的方法策略和治理天下的方法策略没有不同(仍然使用权术和暴力),秦集权于皇帝一人而占有天
下,所以他的灭亡是立等可待的了。“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正是本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的进一步阐释。所以,
作者在中篇中更明确地阐明自己的历史观,夺取天下与治理国家要实行不同的政策,他认为在夺取天下的时候,崇尚诡
诈的策略和武力,而在统一天下之后,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学会顺时权变。
而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依旧采用武力征服天下之时的策略,丝毫没有改变,甚至更加暴虐严苛,因此不久就会灭亡。
所以,从攻守不同阶段来讲,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顺时权变,在治理天下时,依旧采用攻天
下时期的武力政策,不施行仁义,最终导致亡国。
第四课时
六、综合探究
1、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1、秦崛起一一雄心勃勃2、秦发展一一所向披靡3—4、秦统--------鼎盛中隐含危机
5、秦灭亡-----败涂地(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6、秦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得出论点)
>前4段叙述,写秦王朝的兴亡(前3段写兴,第4段写亡);最后1段是议论,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对比内容:①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②秦国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③秦与陈涉形成对比④九国之师的力量和陈涉的力量形成对比等
对比作用: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
现出来,通过多层对比,说明秦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速”,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人评价本文的语言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具有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明确:(1)大量运用夸张、渲染。作者列举的二十名六国之士,这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并非同时出现,然而
作者为了强调当时秦国无敌于天下,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来谈。且六国联合攻秦一事,己无法找到确凿根据,也应是作者
以若干诸侯合纵攻秦的史实为基础,集合为“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目的仍在夸张渲染秦国之强大,
使攻守、强弱的对比更加强烈。文中还用了许多夸张的比喻,如写秦的不可一世,说“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写人民奋起支持陈涉,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等都是。
(2)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排比句式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对偶句式铺陈累迭的写法凝重逼人。
述六国名士联合谋秦,用“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等句式排列。写秦孝公一统天下,则把“席卷”“包举”
“囊括”“并吞”等意义相同的句子并列。写秦的开拓疆土,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等加以排列铺
叙。强调陈涉之弱,用“非尊于”“非错于”“非抗于”“非及向时等相同句型排。读来铿锵有致,富于节奏感,气
势沛然。
(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与
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切也自然磅礴。
七、作业
1、本文论证思路
文章一开始从秦的地理位置、政治雄心、内外策略等方面展现了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继而通过铺叙排比,将九国之
师与秦国的军事实力进行对比,体现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接着写秦始皇攻天下和守天下的种种措施,秦朝势力强盛达到了极点,同时骄横暴虐也达到了极点,为下文的快速
覆灭埋下伏笔,最后通过多组对比,将陈涉起义军、九国之师与秦帝国多方对比,揭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中心论点。文章叙议结合,逐层推进,通过多重对比论证,使论点更加清晰、突出。
2、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
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汉文帝对人民施行仁义的政策,不要重蹈秦之覆辙。
3、《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的目的是?
提示: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为本文的重点在
于论秦之“过”o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
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
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
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
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己意在言外。
第五课时
群文比较阅读:《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
1、回顾《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相关内容
《阿房宫赋》:本文通过对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出秦皇的
自取灭亡,讽谏当朝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前部分铺排描写,后部分议论开掘。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
覆辙。
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
《六国论》: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
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
覆辙。
2、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点,完善下列表格。
篇名《过秦论》(贾谊)《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
写作时间西汉文帝时代唐日渐衰落之际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一相同点
文章体裁史论文赋
从秦孝公说到秦灭亡,秦统一到灭亡,阿房宫被都涉及六国灭
评论内容共8代君主,150多年焚,约15年的时间。秦灭六国到秦统一的几十年间亡、秦国统一
的史实。___________的历史。____________这一段史实。
前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前两段铺叙、描写,后两段
结构安排亡,最后一段议论。转入议论。_________先提出论点,再分别进行论证层层递进
论证方法主要是纵向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纵横交错、虚实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都运用了对比论
排比论证相生的对比。证等证
整散结合、对
语言风格铺张扬厉,气势沛然,语言华丽、铺张渲染、整句语言严谨,散句较多。语言富偶、排比、设问
具有赋的特点。多O于变化,逻辑严密。等修辞。
写作目的因时而作,意在规汉,借秦统治者荒淫奢靡,自取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告诫宋借古讽今。对作
要实行仁政。灭亡的史实,讽谏敬帝应当仁宗,应当以六国破灭为鉴,者所处朝代的皇
节俭爱民。_________不要对西夏和契丹屈膝求和。帝进行劝谏。
思考探究:
1、《过秦论》和《阿房宫赋》都对秦王朝的灭亡教训做了总结。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导致的,杜牧则认为是秦
统治者荒淫奢靡,自取灭亡。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偏颇之处,并不全面。你认为“秦之过”还有哪些?
明确:(1)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秦朝是一个以法家理念为治国原则的国家,但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
的制度开始出现僵化,而秦朝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通。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大雨延误了戍期,这本是一个自然界
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责。但是秦法却不问经过,只看结果,最终迫使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
(2)秦朝的暴政使得人民无法忍受。秦朝的基本制度是以耕战立国,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
国纷争的大争之世非常有效,但却不适合于统一后的长期发展。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
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同时秦朝的官吏也残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
政。
(3)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
之后,以数百人那么多,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薪。断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攻钱、郊、苦、柘、谯皆
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4)秦朝的大军多在边疆,内部空虚。在陈胜、吴广起事之时,秦朝的大军不是在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岭南
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这主要是因为秦皇在收缴了天下武器后,自以为没有人敢再起兵作乱了,所以放松了对国
内的防御,而将目光放到了对外扩张上。
(5)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等。秦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毙。因为事出仓促,根本来不及安排后事。他
完全没想到奸臣赵高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敢篡改遗诏,处死扶苏和蒙恬,让昏庸无能的胡亥登上了皇位。
2、这三篇文章为何能够成为盛传千年而不衰的历史经典作品?
明确:1、具有卓越的语言艺术和文学价值。2、体现古代士人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3、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问题
的理性智慧。4、契合中华民族关注现实、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
3、这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秦朝和六国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
课外查找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对其中一篇提出质疑或辩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高考生物总复习提纲:生物必修2【生物变异】至必修3【种群与群落】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
- 加强医院急救处置安全管理的整体方案计划
- 数据保护措施计划
- 证券信托合同三篇
- 计算机信息检索(理科)公选课报告
- 生产流程重组的实施路径计划
- 定期培训计划实施与效果评估
- 高中化学选修3之知识讲解-《分子结构与性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物理 含答案
- GB/T 28885-2012燃气服务导则
- GB/T 12755-2008建筑用压型钢板
- GB 31644-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
- 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培训课件
- 202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2022秋国开公共关系学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标点符号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 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练习题
- 油茶栽培(普通油茶)课件
- 高锰酸钾安全使用说明书
- 建筑废弃材料回收利用公司创业项目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