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校附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名校附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名校附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名校附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名校附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名校附中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浙江名校附中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

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

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

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

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

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

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

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

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

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

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

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

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

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

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

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

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

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

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

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

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

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

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

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

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

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

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

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

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

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

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

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

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

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

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

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

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

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

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

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

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

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

繁荣格

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

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

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

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现代社会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

致,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

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

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

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C.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

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两则材料都辩证思考“文艺的大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

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下列选项,最贴合林料中文艺观的一项是()

A.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班固《答宾戏》)

C.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

五》)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4.请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

因。

5.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侧刀锄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

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

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

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

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

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

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

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

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南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

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

候,牛们大都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眸一一眸一一喊了两嗓

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优,不咋平坦的老河滩

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的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

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

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

续了很多年的战争。庄稼一开始不大理会这个,好像有了人,日子便

再不会像草那么索然无趣。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

结果了。羊呢,比较挑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

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女:

那玩意儿碰不得。

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

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火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

稼也不惧怕一一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

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

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

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

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

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

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

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

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许吧,咀嚼了那

么些年的庄稼子孙,此时已风化在泥土,紧紧握住一条根,千叮咛万

嘱咐,一定不要错过时光,记得在春天上路。

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一一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

了收获云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将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

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平凡的一

生。那些棉的温度,从此将拔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

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一种暖意会

霎时夺眶而出。远在天涯的你,是否也在牵挂这样一种温暖,那细密

的针脚,就是一个母亲用尽一生写满的爱的叮咛。

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

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

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棄,像风一样顶着七

月的流火往上蹿。

静止,就是静美。这是在秋天,才能体悟到的一种美丽情愫。满

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稻

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

神的雕像。或者,凝视了乡村很久,像一位普渡众生的圣母,轻轻一

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

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

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马儿是七奶的长子,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

觉得唠叨,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

马儿嚎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

马驹。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家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

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

医大学。马儿娶妻了。马儿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

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

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丝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

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

积攒一生的祝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吃也会叫出最亲最

暖的那个字一一娘。

玉米又长起来了,蝉的歌唱得无比嚨亮,村庄在仲夏的氤氟里安

详。人还是村子里的人,唤狗的唤狗,撵鸡的撵鸡,把日子过得琐琐

碎碎,细细长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

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棵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

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

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改)

【注】:宋长征,山东农民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鸡”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狗把“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

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开春了”“动镰了”“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了"

字表示动作发生或完成,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C.“凝望炊烟,静听流年”是过渡段,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

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

D.文章用形象化、诗性的语言,将寻常的乡村生活描绘得富有

诗情画意,又不失其乡土特色,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

7.关于文中叙写七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奶每天不厌其烦地念叨,是因为她唯有通过念叨才能慰藉

孤独的心灵。

B.该部分运用倒叙,先写七奶等待马儿,后交代马儿的成长历

程,这样写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C.七奶用乡土的馈赠养大马儿,她期盼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

家奉养自己。

D.对马儿的回忆用语简洁而不简单,不深入言说却浓缩了成长

悲欢,具有艺术张力。

8.本文题目“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

9.有评论认为作者笔下的乡村图景“真实而有力道”,请简要

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膝轩记

管同①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②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

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

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

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

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慈之属,山林映带,舟

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③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

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

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

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

颜④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

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闲,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

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阑,殆无时不至。而当予

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

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

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

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

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

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注】①管同:清代教文家,师从姚闹。②杨吴城濠:今南京外

秦淮河。③僦宅:租房。④颜:匾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

阙然

B.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

阙然

C.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

阙然

D.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

阙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北见鸡笼,意为“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其中“见”的含义

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不同。

B.“予自归江宁”中的“归”,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

的“归’含义相同。

C.所,表被动,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的“所”

含义不同。

D.容膝易安,意为“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出自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李清照亦以此自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

以及名字的由来,符合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

学主张。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无法舒适居住,于是

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又没有砖墙隔档,但作者却

抗声高诵,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自己安贫乐

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1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慈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

1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以“抱膝轩”命名书斋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

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

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

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

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

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

上郁积着的忧愁。

B.“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意为莫愁女已经死

了,有谁能写出《招魂》的诗篇,把她招回到故国来呢?

C.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头城,透露出词人

羁旅行役之愁。

D.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而绵渺,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沉咽

与凄楚,实属上乘之作。

16.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

“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

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中

“,”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

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的这句经典名言,引发网友热议。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

辑部回应称,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

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

与归”,《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等等。而''是

人”却很少见。从字意角度,很多人会觉得“斯人”的感彩更浓烈,

有感慨之意。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①”

呢?当然有必要。对“斯”与“是”的较真,木尝不是出于捍卫经典

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

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

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

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

文字,因为汉语②,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

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

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③

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

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

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

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

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该出版社的历套教

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

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B.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该出版社的历套教

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

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C.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历套该出版社的教

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

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D.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历套该出版社的教

材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是人”

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

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德认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一一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康德

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

度,他认为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

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①。它的发

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

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

②。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

③。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

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

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开头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

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一文天祥《过零丁

洋》

B.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一一"(曹禺《雷

雨》)

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一一是一盒用

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孙犁《荷花淀》)

D.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

的安慰,一一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人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却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和重新思考的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根据以上两段话,结合你个人的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感受和思

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5.【答案】D、B、D、【参考答案】①作品反映辛亥革命后的社

会背景,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

和迫害,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的社会现实;②塑

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被宗

法观念、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主题,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

染力和生命力八【参考答案】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

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

民积极向上。②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③汲取世界

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

【解析】1.

【试题分析】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错误,材料二“市场化

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指出市场化的客观

作用,但不等于说“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

故选D。

2.【试题分析】

B.“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错误,材料二是说“经典现

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

故选B。

3.【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文艺观指的是: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

生活;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

A.体现儒家“仁”的思想;

B.是说人志向远大,有正大刚直的精神;

C.是说如何学诗;

D.是白居易的观点,体现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

关切。最贴合材料中的文艺观。

故选D。

4.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一“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

民生活”“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

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

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可知,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积极反映

生活,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

大爱和大道。鲁迅的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这时正值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政权,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

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被宗

法观念、封建礼教所束缚,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则更

为严重。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

结合材料一“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

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

感染力、生命力”可知,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就要塑造和刻画一系列

典型人物。《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

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主人公祥林

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

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

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文中的

“我”是启蒙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

社会现状无动于衷又不知所措。这篇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

“半生事迹”为线索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社会地位的低

下和命运遭遇的悲惨。其中,“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

和“五处写钱”等精彩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都

有着重要的作用。

5.【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一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既

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

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

爱和大道”和材料二“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

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

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

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概括出: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

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民积极向上。

结合''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

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

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

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

性概括出: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

结合材料二“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

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

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

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

和责任”概括出:汲取世界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

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

6~9•【答案】C、C、【参考答案】①人往往身不由己,活得复杂,

不如庄稼活得自由纯粹。

②庄稼坚韧、谦虚,有激情,让人生存,给人希望,值得学习。

③人可能会辜负生长的土地,而庄稼不会如此,给人启迪,令人

深思八【参考答案】

真实:

①用丰富的乡村意象和生动饱满的细节,呈现出真正的乡村图景。

②站在农民的角度,写出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

力道:

①人与庄稼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

②物、人、事交织,有浓郁的乡土情思,也有对农村现状、人情

的审视思考。

【解析】L

【试题分析】C.”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

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错误。原文“人不像狗,要不然,

活得多没意义”“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

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可知,上文并非只写乡村景物,也有

思考和抒情;下文也描写了乡村景物。

故选C。

2.【试题分析】

C.“她期盼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家奉养自己”错误。原文“人

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

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想念时,哪怕是梦吃也会叫出最亲

最暖的那个字一一娘”可知,七奶的期盼不是让马儿放弃在外发展,

在家奉养自己,而是无论走多远,能回望故乡和母亲,不忘本。

故选Co

3.【试题分析】

由原文“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

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庄稼也不惧怕一一脚下一样是贫瘠

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

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可知,

标题意思是人往往身不由己,活得复杂,不如庄稼活得自由纯粹。

由原文“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

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

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棄,像风一

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

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

功伟绩”可知,标题意思是庄稼坚韧、谦虚,有激情,让人生存,给

人希望,值得学习。

由原文“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

谦卑的头颅”“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

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

以外的岁月”“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

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可知,标题意思是人

可能会辜负生长的土地,而庄稼不会如此,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4.

【试题分析】真实:由原文“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

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主

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唉一一唉一一喊了

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一个个老去的蚂蚁

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

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

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

得合不拢嘴”“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

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等内容可知,作者用狗、歪脖子柳树、

牛、刺槐树、打滚的娃等丰富的乡村意象和生动饱满的细节,呈现出

真实的乡村图景。

由原文“人也想,可是脱不幵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

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幵春了,动

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

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他们却又无

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可知,文

本站在农民的角度,描写种庄稼、收割等乡村事件,写出真实的乡村

生活体验。

力道:由原文“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

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

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可知,作者将人与庄稼对

比,揭示深刻的哲理,使文本有深刻的力度。

由原文“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

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

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棄,像风一

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

出来的士兵”“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

们笑得合不拢嘴”“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

“马儿曦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

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

可知,文本将物、人、事交织,既有浓郁的乡土情思,也有对农村现

状、人情的审视思考,写的深刻有力道。

10-14.【答案】C、B、B、【参考答案】①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

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法之类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衬环绕,

船舶往来穿梭。

②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旧时的栏杆,也增加

了新的光彩。

、【参考答案】①仰慕居隆中的诸葛亮;

②效仿陶渊明,在容膝小室之中、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读书自

娱;

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

【解析】1.

【试题分析】句意: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

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

有所缺憾。

“仅四间”补充说明屋的数量,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

“自……外”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o

2.【试题分析】

A.见,望见,句意: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见,用在动词前,偏

指一方,我,句意: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B.归,回、回来,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归,特指女子出嫁,

句意: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C.所,与“为”组合,表示被动;所,与“遇”构成所字结构,

所遇到的事物,句意: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故选B。

3.【试题分析】

B.“作者无法舒适居住”错误,由“予居之未尝不适也”可知,

作者住在这里并没有感觉不适应,只是因为“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

然”,即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因此修葺了抱膝轩。

故选B。

4.【试题分析】

①“率”,全,都;“属”,类;“映带”,映衬环绕。

②“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

墙;“栏楣”,栏杆;“胜”,美景。

5.【试题分析】

题干的关键是概括“以‘抱膝轩'命名书斋的原因”,首先找到

答题范围,在第二段,然后根据具体句子进行概括。

由“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

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可知,作者仰慕诸葛亮,仰

慕他的志向。

由“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可知,尽管“凡夫行旅之

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阑,殆无时不至”“家人每

笑谓其音聒人”,但是作者依然能够“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因此作

者命名为抱膝轩,是为了效仿陶渊明。

综合以上两点以及“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

室一间,讽书不辍”可知,作者命名为抱膝轩,是为了表达自己安贫

乐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

参考译文:

自从明太祖建都江宁,杨吴城濠便被围到了江宁城内,河水逐渐

变得狭小。直到它向东到了竹桥,有一条河水穿过城墙前来汇合。这

就是古人所说的“青溪一曲”。折而向南流,到了柏川桥,又与从钟

山流出的河水汇合。又慢慢向南流,过了大中桥,只见淮水流入东关,

与它汇合,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矮小,但与这三条水流汇合,半里之间,

水势还是变得激荡宽广。加上此地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

望见钟山。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

法之类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衬环绕,船舶往来穿梭。虽然处于城中,

大概和郊外也没有什么差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后来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

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每当炎热夏日,骄阳暴

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

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只是这座屋

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

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

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

为“抱膝”。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起居俯仰,吟啸放

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

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

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犬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大概没

有一刻不传过来。但每当我神会志得,大声诵读,家人总是笑着说我

的声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当年诸葛武侯隐

居隆中,抱膝吟诵《梁甫》,当时的人问他的心志,他只是笑而不答。

我给小轩命名,哪敢用武侯来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说的“容膝易

安”的意思罢了。然而我既厌恶鄙视虚假文辞,又不急切地追求科举

功名,只有这斗室一间,读书不辍。有人问我,我拿什么来回答他呢?

轩修好后,住了一年。第二年,我就被人招请,不常在家。这座屋子

于是荒废了。然而当时的兴致,常常回想,不能忘怀,所以就追念写

下了这篇文章。

15〜16.【答案】C、【参考答案】①两个“自”字都含有春色依旧

而无人欣赏之意,都包含了作者一种无奈的情感。

②“垂杨自碧”是写尽管绿杨依旧,但人事全非,表面是对莫愁

女一个人的怀念,实则抒发了词人对时事的哀叹和国家垂亡之感。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表面上也是在写碧草无人赏玩,实则是

写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蜀相诸葛亮的痛惜。

【解析】1.

【试题分析】C.“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错误,这里应是“抒

发了国家垂亡之感”。

故选C。

2.【试题分析】

本词中“垂杨自碧”是说绿杨依旧,而人事全非;《蜀相》“映阶

碧草自春色”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无人欣赏。都描写春色,

包含了作者一种无奈的情感。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尽管绿杨依旧,而

人事全非。在词人的眼中,同样一个莫愁,物是人非,这里不是对某

一个人的怀念,而是抒发了对时事的慨叹,以及国家垂亡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映阶,无人欣赏;英雄长逝,遗迹荒

落。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借眼

前遗迹荒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

情。

17.【答案】【参考答案】①.汩余若将不及兮②.恐年岁之

不吾与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

过春风十里⑥.尽莱麦青青

【解析】【试题分析】易错字词:汩、扪、胁、膺、养。

18~20•【答案】【参考答案】①辎铢必较②博大精深③以

讹传讹、B、【参考答案】构成:上下句由“有……就找……”构成,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从“疑惑”到“问题”意思相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