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11000字(论文)】_第1页
【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11000字(论文)】_第2页
【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11000字(论文)】_第3页
【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11000字(论文)】_第4页
【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目录TOC\o"1-2"\h\u8717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121489引言 120972一、我国非法言词证据审查的相关问题 24916(一)明确非法言词证据界定的标准 231522(二)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226549二、刑事诉讼中域外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及启示 332212(一)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33362(二)域外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331402(三)域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628262三、言词证据“非法观”的理论探究与评价 829222(一)事实真相说 820028(二)遏制警察违反正当法律程序说 814185(三)人格保护至上说 910567(四)我国的防范冤假错案说 106761四、完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保障制度 1117921(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3247(二)我国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范围存在的问题 1218682(三)完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1323816结语 156210参考文献 16摘要:排除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着力点在于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如何理解高证明力的口述证据不能作为定罪依据?这里的关键问题必须是"非法"二字,即非法口头证据中的"非法"要素,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排除的法律效果。本文从我国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现状角度出发,与国外的排非程序进行对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建议引言我国《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对于大家而言,并不是一项陌生的法律制度。但是在我国确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之前,该规则已经被视为国际通行规则,在国际层面达成了共识。我国人大直到2012年3月14日才开始立法正式确立了该项法律制度。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日趋完善,与国际法律接轨,更是我国人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的重要表现,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善的言词证据排除制度相比,中国司法实践中成功地实施了不可采信的言词证据排除制度,但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国目前建立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一、我国非法言词证据审查的相关问题(一)明确非法言词证据界定的标准不同国家对于"非法"一词的含义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它的准确定义与非法证据能否合理认定的问题密切相关。非法言词证据是指,在侦查过程中收集言词证据的方式不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关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概念范围,理论学界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广义概念说,一种是狭义概念说。广义概念认为非法言词证据包括,收集证据的形式、过程以及方法违法,侦查机关在收集证据时采用违法的形式、不符合收集言词证据的基本程序,以及使用法律明令禁止的言词证据获取方式。张军、熊选国、南英:刑事证据规则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张军、熊选国、南英:刑事证据规则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10.290~291。(二)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综上所述,由于侦查方式的违法,证明力度缺失。但非法方式获取的言词证据的排除,也会产生反面的作用,直接的体现就是侦查机关工作人员在进行侦查活动过程中,由于害怕自己所获取的言词证据,因为程序性问题而失去法律效力,丧失获取言词证据的积极动力,专注于寻找实物证据,但是一个案件中言词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实物证据总是有限的,如果实物证据不足,言词证据也不足,那么就有可能使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从诉讼的目的来看,刑事诉讼的目的既要惩罚犯罪,同时又要保护人权,在二者之间如果想要达到平衡,那么必然要进行取舍,非法言词证据作为侵害人权的侦查方式,必须通过证据排除规则予以排除,不仅是为了限制侦查机关的权力过于膨胀,更是为了避免犯罪嫌疑人对人权被过度侵犯,形成另一种形式上的不公和侵权,甚至产生冤假错案。二、刑事诉讼中域外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及启示(一)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概述在比较和研究中,一切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非法言词证据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背景以及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具体在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适用规则上也有所表现,将我国的排除规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差异性,从中寻找出我国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司法适用中可以参考适用的意见和观点。(二)域外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1.英美法系国家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1.1美国美国对于证言的采取方式是“自愿”原则,被告人自愿供述的证言,才被认作是合法的证言,才能在庭审中被作为正当的言词证据予以适用。之后,在美国,供述被排除的程度逐渐从“非自愿性”演变为“程序违法性”,这意味着不管被告人是否自愿作出供述,只要有证据能证明警察在收集证据时有违法行为,即使是自愿供述的内容都可以被排除。后面的“米兰达规则”以及,沉默权的广泛适用,使得犯罪嫌疑人的言词证据取得更加规范化和合法化,与非法供述排除标准降低相对应的是人权保障力度的提高。张军、熊选国、南英:刑事证据规则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10.292。1.1.1米兰达规则米兰达规则的实质是,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前,被讯问的人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都必须被告知有保持沉默并聘请律师进行辩护的权利。如果执法人员不这样做,所收集的供述不能用作有罪证据,必须予以予排除。这项权利是对公民宪法权利的法律保护,重点是对法治和法治下的程序正义的保护。米兰达规则的出现已得到司法实践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的认可,不仅为警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而且还为司法实践人员提供了判刑标准,以便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该规则是1966年在米兰达案中提出的,它基于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理论。1.1.2“毒树之果”理论“毒树之果”系指从法律上不予认可的证据中衍生的新证据。美国是第一个确立这一理论的国家,其首要态度就是绝对排除"毒果"。随着发展的日趋进步,美国的犯罪率大幅增加,对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美国最高法院以判例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例外的规定来限制这种情况。三种主要情况是:第一,稀释原则,通过被告或第三方的行为清除非法性的毒害,从而逐渐减弱“毒果”与非法证据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证据的证明力。第二,独立来源规则,独立来源原则要求所获取的证据不能是从非法言词证据中所获得的,应该有其独立的来源。第三,必然发现规则,如果按照既定的发展轨道,侦查人员必然会在合法的侦查活动中以合法的侦查方式发现该证据,那么该证据就是会必然被发现的证据,就不是非法证据,不必予以排除。2.1英国英国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警察与刑事证据法》中。该法第76条规定了可接受的被告人供述要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首先,控诉方在庭审中通过胁迫、压制等手段收集的证据,其被当事人作为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如果该证据的取得方式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该证据就不能被予以适用,除非控方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该证据的来源系合法取得,证据来源的合法性是后续的司法认定的基础。如果非合法取得,则视为不予受理,要么排除,要么不受理。再次,法官有责任排除不可接受的证据,并确保每个被告可以被进行公正的审判。最后,在排除不可接受的言词证据的过程中,无论排除程序是由辩护方提出的还是由法官依职权进行,举证责任都在控诉方。英国与美国在该问题上持不同的观点,英国将该证据是否适用的决定权赋予法官,由法官根据案情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裁量,最终决定是否排除适用。传统的英国普通法采用不排除毒果的原则,之后如果所获得的证据与被排除的被告人供述中的其他证据有关并且能相互确认,则应承认该证据并予以采纳。1984年颁布的《警察与刑事证据法》规定,是否予以排除适用并不由该证据的产生方式决定,真正能够左右是否适用的是证据的关联性。陈瑞华:《刑事诉讼前言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6页。陈瑞华:《刑事诉讼前言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6页。2.大陆法系国家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2.1德国德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成体系——"证据禁止"理论。对于该理论的概念,法律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但是通过具体的证据收集的法律规定以及运用规则,可以从中窥探出德国非法证据排除的基本适用核心和关键。证据禁止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取得禁止,一种是使用禁止。岳礼玲:《德国证据禁止的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外法学》岳礼玲:《德国证据禁止的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第35页。德国认为发现案件事实才是刑事司法的首要目标,因此在其立法问题上回避了"毒树之果"的问题。虽然学界对此不予肯定,认为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二次证据也应予排除,但在司法实践中,认为必须在考虑其客观性、关联性、目的性后,才判断是否应予排除。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德国政策的影响,德国司法工作者们认为,仅由于证据收集错误,导致真正的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的制裁的话,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无法达到追溯犯罪的目的。2.2日本二战前的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深受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所以日本没有真正意义上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制度,也不承认非法言词证据的证明力。二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受美国影响颇深,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方面有所体现。日本刑事司法最初虽然确立了"正当程序"原则,并引入了"自白任意规则"、"令状主义"等相关规则和制度,但是,日本宪法和日本刑事诉讼法均未阐明非法证据的证明价值。直到1978年的大阪冰毒案中,非法证据的证明价值在日本最高法院才正式确定了,并通过判例法的形式确立了有限排除规则。这种有限的排除规则只针对非法实物证据,"自白任意规则"只针对非法供述证据,而两种排除规则却共同构成了日本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核心。(三)域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这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法律制度也有所不同。简而言之,根据不同国家排除非法言词证据的规则,被告人被非法取得的供述,原则上都按各自的规则对被告被非法取得的供述进行了排除。而大多数国家将非法取证手段定义为非法拘留,以及酷刑、虐待、威胁、欺骗和其他情况。排除非法言词证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取证程序存在问题,另一是取证方式存在问题。对于前者而言,要表现在审讯过程中没有遵守相关的程序,因程序违法而导致所获得的言词证据为非法证据。对于后者而言,是指在侦查审讯过程中,侦查工作人员采取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方式获取到的证言,因取证手段的不恰当,而导致所获取的证言失去法律效力。总而言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就是为了权衡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中人权保护的部分。非法言词证据的适用无论是在大陆法系亦或是英美法系中,都存在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我国在进行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过程中,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到与国情相符,又要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综上所述,我国在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适用的规则制定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三点:(1)我国现有的诉讼结构。我国目前的诉讼结构中,职权主义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更加注重保护被告人,在刑事诉讼程序过程中的基本权利的保障,无论是从程序亦或是实质角度,都应当注重保障人权,做到职权主义与保障人权相平衡。(2)文化传统。我国素来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权益的保护都不够完善,相较于保障人权,无论是司法机关亦或是普通民众,都更倾向于惩罚犯罪,大快人心,即便牺牲部分人权也在所不惜。这种观念自古以来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消除,社会普通民众对于犯罪分子的态度,就是法律对犯罪分子态度的基础表现形式。因此,在我国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否符合外国法律的问题。(3)犯罪率。非法证据的排除,意味着部分犯罪就有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予以无罪释放,这就有可能使得部分真正违法犯罪的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惩处,而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从其自身来说,可能再次实施犯罪,为社会再一次构成危险性,造成社会危害。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犯罪分子的罪行,不予惩罚,将会打击法律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威慑力,从而使得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减少,人人都跃跃欲试想触碰法律的底线,有可能导致社会犯罪率提升。三、言词证据“非法观”的理论探究与评价一个国家法律实践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念息息相关。由于学者们的思考方式迅速并抽象了社会上存在的价值观念,因此他们形成了旨在改革法律实践的理论。于是为了理解一项法律制度,我们必须超越抽象学说,探索该学说形成的时间和空间的社会价值背景。由于各国基本国情不同,所适用的法律体系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其他国家的学说,我们并不是完全的推崇,而是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一)事实真相说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适用规则的设立,本质在于限制侦查权力的随意膨胀。这是"事实真相说"所认为的,因为它侵犯了当事人的自愿供述的权利,又违背了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妨碍了案件真相的确定,容易导致法官的错误裁判和错误决定,于是,必须排除以这种方式获得的言词证据。当事人为了摆脱身心痛苦,而在遭受刑讯逼供、威胁、恐吓审讯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令侦查人员满意的虚假供词,这些虚假供述常常背离了案件的事实真相,从而造成冤假错案,不利于实现惩罚犯罪和保护民众的目的。该学说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一定所有以非法手段获取供述都与案件真相相矛盾。司法实践中,恰巧是当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是该案件的核心关键问题时,就会引发争议,因为这虽然违反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但有时候其实也反映了案件的客观情况。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7年,第57页。(二)遏制警察违反正当法律程序说“遏制警察违反正当法律程序说”应当予以摒弃,张智慧:《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177页。张智慧:《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177页。“遏制警察违反正当法律程序说”有其存在的优点,对于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予以了遏制,但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对于英美国家的法律体系来说,其规定已经非常的细致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适用规则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对被告人的基本权益保护也比较到位,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部分国家并没有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适用规则的规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重新审视"遏制警察违反正当法律程序说"是否合理。另一方面,非法言词证据排除是规则的适用,是否能够真正制止警察在侦查过程中彻底杜绝刑讯逼供,暴力手段等方式的应用。(三)人格保护至上说根据"人格保护至上说"理论,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尊严,法官甚至愿意牺牲案件的真相,也就是代表,法官不再以言词证据是否真正的反映了案件的客观真相,而是将警方以非法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格的方式取得的一切言词证据进行排除。该观点功利性较强。袁义江、陈翰:《评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一个力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改良方案》,《美国研究》1992年第4期,第37-39页。袁义江、陈翰:《评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一个力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改良方案》,《美国研究》1992年第4期,第37-39页。孔虎涛:《非法言词证据的厘清与认定》,(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诉讼法,2013年,第30页。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2-423页。(四)我国的防范冤假错案说由于我国法治的滞后,法制制度的薄弱,社会问题的复杂以及我国滥用职权的频繁发生,立法者希望从西方国家有力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中学习法律制度,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滥用职权。所谓的"防范冤假错案说"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讨论的"事实真相说"。为了避免发生冤假错案,发生不公平、虚假和误导性的案件,侦查人员应按照要求对每个案件的事实进行彻底的调查,以便最大程度地查清案件的客观事实,不能在边缘上去定义好人或者是坏人。这种对证据的理解,要求法官在处理每一个证据时,都要认真考虑它是否真正反映了案件的事实,或者说它是否至少与案件要证明的事实有一定的关联性。孔虎涛:《非法言词证据的厘清与认定》(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诉讼法,2013年,第33页。综上,英美法系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适用规则建立缘由在于"警察严格按照正当法律程序来履行侦查职能",认为该理论优先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两种理论观点产生冲突之际,法官当选排除适用非法言词证据规则,无论该证据是否客观地反映了案件的真实性,从而为激励警察,为他们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动力。但是其认为人权保护是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之上的,人权保护的价值高于事实真相的价值,这也是大陆法系适用该规则的根本原因。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倾向于在侦查机关非法取证获得的证据,即便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真相,也不予以适用,进行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因此,我们看到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有其弊端,并且可以为其寻求的价值牺牲真相,从而侵犯了其他领域。所以,我们必须要详尽的审查案件的情况,如果满足正当程序要求的要求,必须在防止不公正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当事人人格权利,才能在诉讼中减少不公平案件的发生。四、完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保障制度(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现状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在《刑事诉讼法》中予以体现,具体又分为言词证据的排除和实物证据的排除,类型划分是该程序规则的重大进步。同时《刑事诉讼法》对于排除适用的方法、后果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非法证据排除适用进行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提供,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有助于非法证据排除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得以充分的运用,以更好地实现保障被告人的人权。为了对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进行排除,中国实行了"强制性排除"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司法机关在案件中更多地依靠言词证据,甚至把口供作为首要证据。侦查机关为了尽早破案,采用非法的方式获取被告人的口供。刑讯逼供已成为中国司法实践中最有害的非法取证行为。“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汉书·路温舒传》,转引自何士青:《电影与法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5页。如果在刑讯逼供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将遭受到身心暴力,难以忍受的痛苦将会迫使他们做出虚假的供词,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冤假错案并严重侵犯人权。故我国在刑事诉讼程序过程中,对非法证据予以强制排除适用。《汉书·路温舒传》,转引自何士青:《电影与法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5页。是否“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还是是否已经作出了“补正或者合理解释”的情况取决于法官在每种情况下的裁量。实物证据更加客观和稳定,其所表达的证据信息通常是在侦查开始之前形成的,不会被侦查人员主观意愿影响,这使得证明案件的真实状态更为客观。由于实物证据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要的是查明案件的事实,并且不应绝对地强行排除以非法手段取得的此类证据,应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二)我国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范围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在证据排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非法证据的证据种类尚有拓展空间。我国对证据的种类规定较少,只限定于五种固定的类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侦查人员存在很多侦查方面的技巧,如使用提前见到或者是采用暗示、提示的方式,看起来是让被告人选择,实际上限定了选择的范围。2、对具体违法方法的说明和例证过于单一化。法律规定了,口供上的强迫属于刑讯逼供,而对于证人和被害人来讲,方式就具有多样化,不仅列举了暴力和威胁,而且还采用了“等非法方法”的表达方式。对于到底有哪些非法方法列入“等非法方法”中,存在一些疑问,这导致法学界在排除通过其他领域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必要性持不同意见。如是否应该包括"以教唆、欺骗手段"收集的言词证据、非法技术侦查过程中取得的证据、非法拘禁过程中取得的口供等?因此过于谨慎而导致规定方面存在漏洞,这样属于逃避的方式模糊化该问题,无法实际解决问题。3、相关概念不够细化。现行《刑事诉讼法》第54条中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都不够明确什么是“刑讯逼供”、“威胁”、“暴力”、“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合理解释”、“补正”等,由法官的自由裁量,在司法实践中,通常让一些专家对“排非”所应用的实效产生不确定性。尽管现在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在具体的法条规定中已经详细列出,但局势仍然不明朗且难以管理。我国法律规定,“刑讯逼供”的范畴是指肉体和精神上,二者只要遭受其中一种就构成,并不是单纯的外在暴力实施,一些方式能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比身体疼痛更难忍受的痛苦。“其他非法方法”是与上述两种非法方式相等同的程度。参见《刑事诉讼法及公检法等配套规定》,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这种说法,或许会让人存疑。不同的人,外在条件不同,主观感受也不同,每个人的忍痛能力也不同,办案人员如何准确辨别出嫌疑人的真实情况呢?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解读,则该解释还有违法之嫌,即如果侦查人员所实施的暴力威胁行为并非难以忍受的程度,那么该方式取得的证据似乎还可以被准予适用。故对于是否应该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参见《刑事诉讼法及公检法等配套规定》,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三)完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2017年,一系列规定明确了侦查起诉、审查批准、辩护、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实施细则,规定了证据排除的时间、目的、程序,然而,目前问题较多的是审查和裁判环节,这些排除规则在我国刑事司法中很少适用,许多非法言词屡屡出现,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非法证据的审查和裁判程序。综上所述,言词证据是否适用非法排除规则应当有一套自行的判断模式,或者是适用某种判断程序,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该程序必须独立于司法审判过程。同时,要制定具体的程序对证据的审查和决定进行监督,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防止因法官认定方面的偏差导致案件偏离正义的轨道。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向有领先实践经验的国家进行学习,如部分国家采取在审判之前开展听证活动的方式,使辩护人以及被告人在案件具体开庭审理之间就解决好证据适用性方面的问题,避免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庭审进度被拉慢;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将非法取得的案件证据在庭审前通过某些活动予以排除之后,在法官实际接触这个案件过程中该份证据不会提前出现在法官的面前,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份非法取得的证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法院因为违法取得的证据影响自己的主观判断,使案件的判决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也能避免非法证据排除的事项在庭审过程中占据和消耗大量时间,节省司法资源,提升法庭案件审判效率。1.避免审讯违法法律规定,逮捕后应当及时送看,送到看守所后方可以进行审讯,因为看守所有专业的录音录像设备,某些案件在进行审讯过程中全程录音录像,但是在逮捕到送至看守所期间,部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人身权益并未被有效保障,可能出现刑讯逼供的违法犯罪情况,因此只有规定逮捕后应当及时送看守所进行审讯,且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内应当得到合理的饮食和充分休息。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审讯人员严重滥用虐待行为,而新增加的几项内容规定,拘留所要对审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被拘留者在羁押前要接受必要的体检,如有出入要及时记录,规定较为严格,但新刑诉法关于饮食和休息的规定比较简单,笔者的观点是,为了避免刑讯逼供的方式蔓延至饮食和休息方面,有必要制定统一的饮食和休息标准,并明确规定应当予以严格执行。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侦查机关为了获取某些“嘴硬”的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在饮食和休息上对犯罪嫌疑人使用一些技巧,如提供饮食时,虽然是一天三顿,但是给一个审讯期间的成年男性每天三顿提供的都是最小容量(80-90g)的泡面,且每餐仅提供一盒,并连续一两个月,导致犯罪嫌疑人无法正常大便,被告人在申请非法证据排除时并未得到法院的认可,认为是合理提供了饮食。综上所述,严格执行这些具体规定,对防止审讯人员的非法审讯,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有很大作用。2.讯问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可以说是证明证据合法性最有效的材料之一,由于讯问过程的不公开,导致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冤假错案,这些冤假错案的存在大多是因为法官不认可存在刑讯逼供,不认定取得的证据系非法证据,因此同步录音录像应运而生。它是直接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