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高中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故都的秋》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1.以朗读为手段,概括文章所展现的秋景图;2.以语言为抓手,赏析文章的意境与语言之美;3.以知人论世为依托,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4.借鉴经典散文的写法,学会改编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领悟郁达夫笔下故都秋景图并细赏秋景图,感悟情感与掌握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意境与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纠结与积极的矛盾心理与人生轨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歌咏对象。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祖国的壮丽山河;杜甫登高,远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秋天的悲壮;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感受到的是秋的悲凉。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里曾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那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又寄寓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写于近九十年前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解题,初步感知作者。学习任务一:解题,初步感知作者思考:众所周知,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那么他为何将题目定为“故都的秋”,换成“北平的秋”可行吗?郁达夫以“故都的秋”为题,是内心深厚的归属感与浓厚的情感所致,更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融合之下的具体体现。三、学习任务二:初赏故都的秋景①文章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郁达夫心中,北国的秋天可以用生命去交换,那么,北国的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先生产生这种想法?我们通过通读全文,发现北国的秋呈现以下特点。清——静——悲凉②郁达夫在描摹故都秋景时也为我们呈现了独具魅力的画面,我们一起诵读文章的第3--11段,品味作者笔下所呈现的秋景图。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③在我们看来,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描摹了5幅秋景,已将故都的秋味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作者似乎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而正因为郁达夫是浙江人,熟知南国之秋景,故在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既与前文呼应,又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来体现两者的不同。请看以下表格:四、学习任务三:细赏故都的秋景①通过以上的学习任务,我们从宏观上欣赏了故都的秋景,让我们从直观上感受到故都秋的潇洒与严厉,但显然不够,我们需要去细嗅景致,发现动人细腻之处。我们以“小院清秋”与“清秋佳果”两幅秋景为细赏对象,细致分析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独特之处。②相信同学们已经敏锐地发现,前四幅秋景图,郁达夫描写了许多秋天自带伤感悲凉的景物,比如落蕊、秋雨、秋蝉衰弱之音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其中“清”“静”“悲凉”之意,然而“清秋佳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露出“悲凉”的气息?③补充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总结:郁达夫先生在身处国难与家难之际,用文字留下了令人神往的故都的秋,或许确实存在,或许是作者所想,但总能勾起我们的情思,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感知情的内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作业布置完成统编教材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