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第1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第2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第3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第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备考12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

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

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

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

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

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出“牛

油果”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

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

启示我们做人做事应坚守自我,坚定信念。第二部分引用周易“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意为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化,变化了后就会豁然开朗,

行得通则可以长久。强调了做出改变的重要性。同样,老子“上善若水,

事善能”的观点也强调了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随物赋形,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升华人生境界。第三部分重在总结,

提出了“改变与顺应有得也有失”的观点。这启示我们要辩证思考“坚

守自我”与“改变自我”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

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

证结构,从“坚守”与“改变”的内涵,“坚守”与“改变”各自的利

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坚守”与“改变”,何时“坚守”,何时“改

变”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

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秋瑾坚守自我、宁折不弯,

播撒抗战的火种,以此论证坚定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立足

当下社会,辩证分析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危害。从而论证身处新时代,

我们既要坚定内心,又要与时俱进,外圆内方,方可成就人生。在素材

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使论据更丰富。如

可以引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流

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先贤的智慧名言,以此论证“坚守与改变”的关

系。

【立意】

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范文】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

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

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

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

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

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

的追求。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

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

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

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

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

“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

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

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

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

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

,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

,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

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

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

坚守是变通的前提。新时代领路人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

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

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

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

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主张人要在批评中强大起来,批评可以让你正视自己的问题,矫正自己

的错误,制定合理的方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优化。但也有人认为,要远离

他人的批评,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心智和情绪,一个总是遭到批评的人,容易变得

一蹶不振,批评的副作用远大于正作用。

关于对待赞美的态度,有人主张人应在赞美中成长,因为赞美能加强你的优

点,激励你的意志,激发你的正能量。但也有人认为,对待他人的赞美要冷静,

不要在赞美声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人生错位。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批评能否成为良药,关键看你如何对待。

2.不防为赞美加道防火墙。

3.悦纳批评,兼听则明。

例文:

在赞美与批评中汲取前进动能

在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母亲读了孩

子生平第一首诗,“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父亲却毫不客气地批评“这首

诗糟糕透了”。我被文中母亲令孩子“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的夸奖而感动,也因

父亲“用来平衡”孩子骄傲情绪的“警告”而自省。赞美与批评,不同的评价包

含着同样深沉的爱。

生活中,赞美花式繁多,这些话是“一句三冬暖”的“良言”还是“鲜矣仁”

的“巧言”?我们要善听乐听,也要时刻提防;各种批评,令人不快,它们是“伤

人六月寒”的“恶语”,还是“激切即近讪谤”的“铮言”?我们既要善于悦纳,

也要保持清醒头脑。

赞美中汲取力量,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赞美如娇艳欲滴、馥郁芬芳的玫瑰,

令人观之心生欢喜,嗅之心旷神怡。海伦•凯勒因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内

心极度自卑,脾气乖张暴躁。沙利文老师来到她身边,对她的灵性和好奇心给予

了高度的赞美,从而给她带来了重获认识世界的勇气,终于用爱成就了不朽的传

奇,使那个曾经自闭、自弃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温和博学、善良感恩的女作家、

教育家,一个赞美的践行者,一个大爱的传递者!

赞美之语,我们爱听,更要“善听”。爱听是人之常情,“善听”则需人生

智慧。在耀眼的玫瑰丛中,我们可以慢慢欣赏,但不要忘了每一朵花下面都有刺,

我们不能在美的旋涡中,迷失自我。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中国女排总教郎

平时隔数年后带领女排重回巅峰,面对蜂拥而至的赞美,她欣喜却不沉醉,淡然

处之,带领女排姑娘们在赞美的“花繁柳密处”拨开前行的路,将中国女排的辉

煌再次书写在奥林匹克殿堂,也使“女排精神”成为承载一代回忆的价值符号。

荣誉在哪里,赞美就在哪里,这些赞美或发自内心,是锦上的花,或有“捧杀”

之嫌,也可能是恶魔的眼。郎平及女排姑娘们深知这个道理,最终用看淡赞美、

关注努力、清醒自持、坚毅笃定的智慧为人生抹上绚丽的底色。

赞美诚可贵,批评价更高。批评如锋利的宝剑,或许言辞伤人,却往往能一

针见血地直指缺点,直达本质,如鲁迅先生文中“救救孩子”的呼号,针硬时弊、

振聋发耳贵。

“忠言逆耳利于行”,因为“逆耳”,我们常常下意识地抗拒,却忘了它本

是“忠言”。《盐铁论》中言:“拒谏者塞,专己者孤。”诚哉斯言!三进言,

三不听,子胥一夜白头,夫差身死国灭;项羽听不进范增“竖子不足与谋”的批

评,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只有真正有大胸襟的人懂得去倾听、悦纳,反躬自省,

从善如流,海纳百川。“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齐王开言路,最

后写下“战胜于朝廷”的佳话;太宗听取魏征“十思”的直言劝谏,终于开创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批评,不失为走向成功的捷径。

当然,偏信则暗。我们也要有“接受批评,但不盲从”的态度。在父子骑驴

的故事中,父子听从了所有路人的批评,最终闹出“父子抬驴”的笑话!故事虽

荒诞,亦给我们启发一一要立足实情,本着完善自我的初衷,明辨是非,合理接

纳,而不是被批评绑架,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

固知花式的赞美为虚诞,贸然的批评为妄作。山有千影,纵横相异。唯有在

赞美与批评中汲取前进动能,合理接纳赞美与批评,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是木桶理论,也称

为短板效应。

(2)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擅长“扬长避短”,如著名的“田

忌赛马”的故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补短也要扬长。

2.补齐短板下夯均衡基石,突出长板上立发展高楼。

3.突优补弱,方可行稳致远。

例文:

遇短则辟地,攻长扶云上

木桶理论总告诉我们多多关注自己的短板,毕竟“人有所优,固有所劣”,

可“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同时也该注意我们的长处。一味“扬长

避短”和“攻短舍长”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不断补齐自己的短板并且不断突破自

己的长处,才能在波涛汹涌的社会屹立不倒。

当下社会急缺专业型人才,拥有一技之长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利器。可短板

却好比禁忌逆鳞,一旦触碰便可致命。倘若我们是御敌守城的将领,短板便是后

方坚固城垒的士兵,长处便是前线冲锋陷阵的先锋。后方坚固稳定,前线的冲锋

才变得有意义;前线不断突破敌围,后方的努力才不至于是苟延残喘。

短板并非缺点,长处也不同于优点。

从定义来说,短板和长处更偏向于学习和事业,缺点和优点更偏向于生活和

交往。短板和长处是有较为明确的社会标准的:分数的高低、业绩的好坏、所处

圈层的位次……但是缺点和优点没有明确的标准: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有洁癖就说

这是他的缺点,我们不能说一个人能处理好所有社交关系就说这是他的优点。一

个人的优缺点应当由他自己决定,而并非来自他人的评判,所以他并不需要因为

他人的看法而一定要做出什么改变。但是短板和长处是确定的,我们也是需要为

此付出努力改变的:将短板补齐,将长处发扬。

短板助我们完善自我,长处助我们突破自我。

羽生结弦曾笑对镜头说道:“做不到的话,就做到能做到为止;做到后,就

做到完美为止;做到完美后,就继续做到无论做几次都能做到完美为止。”正因

为有了短板,人才会为了告别这些短板而拼命努力;正因为有了长处,人才能变

得更加强大。

短板将我们拉开自大的深渊,长处让我们回到自信的巅峰。

于天上看见的深渊的远虑可以让我们摆脱近忧,于无所有中看见一切可以让

我们在无所希望中获救。我们深知自卑和自大是两个绝对不能靠近的极端,但我

们却难以做到自信,因而往往走向极端而不自知。“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

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余秀华的箴言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我们唯有时刻让自己的短板和长处警醒我们,才不至于让身体里的火车因风雨而

错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短板和长处正是我们走向高山

的助力器,让我们不断补齐自己的短板,不断突破自己的长处,遇短则辟地,攻

长扶云上,助力人生行稳致远。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

1916年。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

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

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

常言道,商道亦人道。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

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背景材料由材料和引导语构成。材料列举了奔驰与宝马这两个世界著

名汽车品牌相互竞争、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壮大的实例。奔驰发给宝马的

“贺电”,充分体现出它们公平竞争、彼此促进的共生共存关系。材料虽

简短,但内涵层次分明。宝马与奔驰正是在互相竞争中不断超越对方,更

不断超越自己,从而有机会与实力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而“彼此尊重”

则把强者的“互持”“彼此成就”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某些人、某些企业

只图竞争而“相互为难,互思互撕”现象产生鲜明对比,突出“互持”“尊

重”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材料所要讨论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竞争,在

竞争之外我们与对手之间还可以拥有什么等问题。而引导语中“商道亦人

道”的语句,则启发我们,除了商业竞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也该思考

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具体行文,可以在作文里倡导合理竞争、合作共赢的思想,在论述分

析时可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将“合作共赢”与“互撕拆台”进行对比分析,

指出影响及后果,还可以结合新时代背景,论述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唯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只有“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立意:

1.唯有公平竞争,才能实现“共赢”。

2.惟有“大格局”,方可成就大事业。

3.真正的朋友往往是你的敌手。

4.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例文:

论“互持”与“互撕”

著名汽车企业宝马与奔驰的惺惺相惜,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强者

“互持”,弱者“互撕”。

“互持”与“互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态度:“互持”者,互相

扶持,共同前行,因为不给对方“使绊子”,故彼此行进得都很顺利,虽

然最终可能没有分出输赢,但实质上是“双赢”的大好结局;“互撕”者,

因“一山难容二虎”,故“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或者干脆是“两败俱伤”,

彼此见不得对方好,最终彼此都不得好。

是“互持”,还是“互撕”?其关键,还是要看竞争双方的心胸。

心胸大,则气度不凡,就有容人之量,考虑的就不会是蝇头微利和眼

前好处,其所谋者必大,所虑者必远。历史上的廉颇与蔺相如,一为将,

一为相,若“将相不和”,则赵国危矣,遂有“负荆请罪”的美谈。“将

相”“互持”,诸侯畏惧,即便是强秦也要“三思而后行”。若是“将相

互撕”,即使没有秦军兵锋所指,赵国也必自乱也。所以,说到底,蔺相

如有心胸,廉颇也不乏气度。茅台与五粮液如是,宝马和奔驰亦如是。

心胸小,则气量狭窄,肚腹里总盘算着自己那点儿“小九九”,自然就无

容人之地。苏洵在《六国论》里说得明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破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互撕”的例子。“赂秦”

的国家都想着保全自身,盼着秦国去攻打别国,却忘了“唇亡齿寒”的道

理。其结果便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仅如此,还连带着造成

“不赂者以赂者丧”的恶劣影响。试想,那些诸侯国如果不“互撕”,而

是聚起“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合力抗秦,秦国又岂

能从中得利?更遑论相继而亡。

所以说,“互持”者心胸必大,所见必远,而“互撕”者心胸必小,

所见必近。世界很大,人很渺小,不要老是生那“唯我独尊”的妄念,企

图独霸所有资源;须知,当他人失去了生存资源,走向灭亡,剩下的只有

自己,到时候,“独孤求败”而不得,最后也会意志消沉,郁郁而终。

而且,从更深意义上讲,“互持”者比“互撕”者更有智慧,不仅是处世

的智慧,更是生存的智慧。“互持”者懂得世界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只

有公平竞争,互相促进,才可以让彼此生活得更美好,让我们的家园更和

谐。世界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我们大家的。与其互相“拆台”,

互挖“墙角”,还不如互相扶持,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总而言之,人活着,绝不能“吹灭别人的灯”,不仅要“发自己的光”,

更要能“点燃别人的灯”,这样的世界何其明亮!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考证,“化”字甲骨文字形为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和一个头朝下

的人相依,表达颠倒变化之意,故“化”字本义是变化。《易传》中记

载:“下观而化也。”这句话就是说在下的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

发生变化。

事实上,“变”和“化”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礼记•中庸》中

有:“动则变,变则化。”孔颖达疏:“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

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为化。”故“化”是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

状态,是一种本质的改变。北宋张载在《易说•乾卦》中提出:“变言

其著,化言其渐。”则强调了“化”的几微渐变效果。“化”在中国文

化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

多启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写作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它由两个语段组

成,第一段解释“化”字的本义为“变化”,并以《易传》中的句子为

例;第二段比较“变”与“化”的差异,侧重强调“化”的“质变”和

“渐变”效果并进一步指出“化”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

有诸多启发。从整则材料看,它谈论的话题始终围绕“化”这个轴心进

行。从字形的形象解释,到词义具体而微阐释,再引经据典剖析它蕴涵

的深味。为了把这个话题阐述得全面透彻,除了立足本身还与“变”形

成比较,从二元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

的角度有:从“化”蕴涵的意义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怎样拿捏好“化”

的尺度;生活与成长中该如何处理“化”的问题。

情境材料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选择的写作点很多,但是写作任务

的两句话却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以上材料,明确了构思立意依托的原料,

即必须以材料为依据,不可另起炉灶;你的联想与思考,联想要求写作

时不能局限在材料里,要关联现实,思考就是针对材料提供的话题引发

你什么样的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文章中加以落实,才符合要求。

这样,本文写作时,可以根据材料首先确定言说的方向,从材料中

提炼文章的主题一一立足事物发展的实际,循序渐进的变化才能更好地

发展,才会日趋完善;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然

后,联系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实事求是的渐进式变

化的意义;最后,回归当下,从当代年轻人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论述寻求

适合自己的变化,以不断突破的价值。

【立意】

1.人生要“变”,更要“化”。

2.“化”乃人生大智慧。

3.“化”可变腐朽为神奇。

4.万事皆可“化”。

【范本】

经微渐变“化”神奇

从《易传》到《中庸》、从孔颖达到张载,不论是中华典籍,还是

学术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化”的意义,这足见“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