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数学资源于科学促学生深度学习 论文_第1页
融数学资源于科学促学生深度学习 论文_第2页
融数学资源于科学促学生深度学习 论文_第3页
融数学资源于科学促学生深度学习 论文_第4页
融数学资源于科学促学生深度学习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融数学资源于科学促学生深度学习摘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小学科学与并行开设的数学等课程要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与数学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契合新课标发展理念。通过科学与数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及结构的变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立体缘起:2016年,本人因工作需要,接手小学科学及小学数学的教研工作。伴随着两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发现两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描述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于是有了将小学我县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特别是两者兼课的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如下课题研究--《小学科学与数学有机融合的案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世间万事万物总是互相联系的,知识亦是如此,它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观现行的小学学习体系,虽然倡导综合性学习,如现行的《综合与实践》学科,但绝大多数知识还是按照学科分类的,各自为政,各学科知识呈线形发展状态。小学科学与数学亦是如此。为突破这层壁垒,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性质中就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为依据,两学科就课程内容编排、教学目标的落实及教学实施的建议等都有着许多共性。其中最为显性的是有关课程内容的编排,既有相同之处,更有许多相通、相融之处。作课题组通过对我县现行的科学教材和数学教材内容的梳理,发现它们的许多内数学教材中都有呈现,均安排在六年级下学期。但安排的时间点略有差异,科学教材安排在第一单元第5课时,是在学生对杠杆、滑轮、轮轴、齿轮、斜面、螺旋等简单机械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安排的一个综合性探究活动。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找出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运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人教版小学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则安排在第4单对比,我们看到了两个学科都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是对普通自行车的探究,活动二是对变速自行车的探究,但研究的指向不同。科学注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研究,注重科学原理的探究,数学则是渗透组合、比例及圆的知识在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上的具体应用。两学科都注重在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如何让这两者有机融合,让知识整体建构。首先教师需要调整进度使之同步。因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前后关联较为严密,而本单元科学相对比如何以“自行车的研究”为主题,将科学与数学探究整体建构呢?课题组设计活动1圈?活动2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單的设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观察分析等活动中,弄清了自行车行进、转向、刹车等原理,利用反比例、圆等知识解决了自行车前进中的数据问题。在《自行车》这一主题式探究中,学生自觉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沟通了知识之间横向联系,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习走向纵深。课题组比对教材,发现科学和数学由于编排体系不同,相同的内容编排的教学时间也有很大的出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两学科的教材空间观念、方位意识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科学与数学课程都非常重视。以《位置与方向》为例,科学和数学教材都做了编排,但不同的是,科学教材统一安排在小学一年级下册,而数学则分别划分在低、中、高三个不同时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表征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一表征,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以儿童自身为中心,说明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些什么。二是借助自然标志的表征,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说说小明的前、后、左、右都有谁。三是去自我中心的表征,利用一些抽象的形式描述目标物的位置,如地图。查阅相关资料及教学实践,课题组发现一年级学生在位置与方向的认识水平通常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层次,而对于去自我表征的方向认识是有很大困难的。但在一年级的科学教材中,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学习,一是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认知,同时还包括有以他人为中心的方位的辨别。如教材中的练习:说一说小刚的前后、、左、右各是谁,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这种以他人为中心对左右方向的判断,一直以来就是难点(数学教材几乎不做要求)。另一个配套练习:说一说小华站在什么方向,这里的要求更高,涉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的辨识(数学教材摆在三年级)。很显整体通盘考虑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利用科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对空间方位的认怎样实施呢?课题组结合科学、数学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1)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2)能说一说早晨、傍晚,面向太阳,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均要在实地进行,在现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等待学生三年级达到了相应的认知水平时,利用数学课堂进行承接。入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比如以自身为标准,借助太阳让学生说一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入到新知的学习,并逐渐让学生脱离实地,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借助地图,辨认其他方向。随着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便可水到渠成,从而完成对八个方向无论是科学课倡导的“任务驱动”学习,还是数学课倡导的“情境化学习”,其本质如出一辙:从贴近儿童的生活现象出发,以学生身边的情境作为铺垫,以探究为核心,以提出问题、产生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习资源的相融性,注重相互之间的拓张与延伸,激发学生下我们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教材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任务:用一个篮球模拟地球,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地球的巨大(标准篮球直径为24.6厘米,与实际比例相符的珠穆朗玛峰模型只能做到0.17毫米高)。但因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比例知识六年级数学下册才接触),问题抛出来之后,五年级学生基本不能计算出珠穆朗玛峰模型的高度。课堂上,教师通常是以讲解为主,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利用算术方法计算出珠穆朗玛峰模型的高度,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比对,感受地球的巨大。这但学生六年级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课堂对此进行弥补。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完正比例后,课题组老师用上面的情境作为练习,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计算例这一数学知识的巩固,感受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另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