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物质的变化、田野里的生物、天气的成因、自然资源和建造“植物工厂”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变化。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有些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包括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包括水结冰、蜡烛熔化、弹簧被拉长等。第二单元通过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使学生初步学会二歧分类法。通过叶片的淀粉实验等,使学生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通过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使学生知道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食物链。第三单元主要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都与自然界的水蒸气有关。江河湖海里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形成云、雾、露、霜,云层里的小水珠遇冷形成雨、雪、冰雹等各种天气现象。通过下雨、下雪,这些水又回到江河湖海中,这样就构成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四单元主要让学生知道地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其中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有些资源不可以再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会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第五单元主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是由很多个小项目组成的,通过多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建造“植物工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先把这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完成任务,如采光、灌溉、管理等,最后共同完成这个工程项目。二、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能对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要的养分。4.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5.通过学习能够描述雾、云、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能够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雾、云、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知道水在地表上的流动过程,塑造着地表的形态。6.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以再生的,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7.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知道它们的形成与太阳有关。8.了解一个工程需要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9.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10.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三、教学措施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准备上课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加强当堂检测,力争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每节课都要精心出好检测题,当堂清、人人清。2.奖惩结合,通过奖励培养一大批科学学习的爱好者和追随者,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对于不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调皮的学生,坚决不打不骂,要喊至办公室反复讲道理。对于个别特别难管的学生,要寻求班主任支持,要处理好班主任关系,加强与班主任友谊。3.做好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好小组长,发挥小组长在学生背诵检测、记录等方面的工作。4.积极开展科技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一批科学学习的领头人,培养几个在全区有名的科技小明星。并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力争取得一定成绩,在科学教学和科技活动两个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和荣誉。5.每周认真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小组长的使用管理上加强研究。积极向班主任请教管理学生的方法,结合科学教学特点,探索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四、主要教学活动类型:搜集信息、现场考察、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科学游戏、辩论会、报告会、交流会、科学幻想等。五、教学进度安排表课题周次课题周次学情分析1露和霜11雨和雪生锈与防锈12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2生锈与防锈2单元复习蜡烛的燃烧13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13蜡烛的燃烧2煤、石油和天然气颜色变化4风能和水能14单元复习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植物的简单分类15单元复习15植物的简单分类2机动国庆节6走进植物工厂16设计与建造《植物工厂》1植物的光合作用17设计与建造《植物工厂》217植物的光合作用2单元复习食物链8综合复习118单元复习综合复习2机动9综合复习319水到哪里去了1综合复习4水到哪里去了210期末考试20雾和云课题:1、生锈与防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3.能够通过实验知道铁与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4.对探究铁的生锈条件感兴趣,乐于动手对金属制品做防锈处理。5.意识到铁生锈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知道金属防锈的一些常用方法。教学重点: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能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准备:铁钉、小瓶(试管)、食用油、凉开水、自来水、生锈的铁钉、放大镜、磁铁、电池、导线、小灯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如铁钉生锈、蜡烛燃烧等。其中有些变化是缓慢发生的,我们察觉不到;有些变化则非常剧烈,瞬间就能完成。2.提问: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铁生锈的情况,铁制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1.提问:在我们家里面,哪个地方的铁更容易生锈呢?为什么厕所里的铁更容易生锈?这说明铁生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猜测。2.设计实验。谈话: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大家认为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有关,这种猜测是不是正确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难我们的猜测呢?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结合学生的设计和书本,教师讲述实验方案:准备4个小瓶并编上号码,再准备4枚无锈的铁钉。在1号瓶装满油,3号瓶装满凉开水,4号瓶装入一半的水。然后将4枚铁钉分别放入瓶中,其中1、3号瓶盖上盖子。一段时间后,观察枚铁钉的变化,并做记录。学生分组实验。3.布置课后观察任务。(第1课时结束)三、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1.提问:在生活中铁住住会生锈,那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2.学生观察:用小刀刮下铁锈,用放大镜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小结:铁锈是一种红色物质。3.学生观察:用手捻一捻铁锈,再用磁铁吸一吸铁锈,我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汇报观察现象小结:铁锈比较软,磁铁不吸铁锈。4.教师演示实验:将无锈的铁钉接入简单电路,观察电路中灯泡的亮与灭。如果将生锈的铁钉接入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现象讨论:实验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铁和锈的性质不同,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后变成了另一种物质。三、拓展与应用。1.学生阅读书本第6页,说一说怎样防锈?2.讨论: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3.教师小结: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很多种,书中主要讲了三种方法:刷油、把物体表面的水擦干、涂防锈漆。除此之外,还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在铁的表面镀上其他不易生锈的金属、在铁中加入其他金属做成不锈钢等。(第2课时结束)板书设计:生锈与防锈1号(油)2号(空气)3号(凉开水)4号(水、空气)实验现象:4号杯内的铁生锈了实验结论: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铁锈是一种红色、较软、不容易导电的物质。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课题:2、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通过学习,知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3.通过学习,能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4.能利用所学内容自制蜡烛,起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教育意义。教学重点: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盖玻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并提问:小明过生日的时候,请了许多同学一起吃蛋糕、点蜡烛、吹蜡烛。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蜡烛呢?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2.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二、新课学习(一)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一:1.阅读书本第7面,了解实验方法。2.学生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后,将它的头部朝下把蜡油滴到小容器里,观察蜡油的变化。滴到小容器内的蜡还是原来的蜡吗?怎样证明我们的观点?3.教师提示: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现象。6.讨论:蜡的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小容器内的蜡还能燃烧吗?7.教师小结:滴到小容器内的蜡还是原来的蜡,小容器内的蜡还可以燃烧。实验二: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取一只干燥的烧杯,把它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内壁出现的现象。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杯壁上有黑色的物质。3.教师讲述:杯壁上出现了黑色的物质,说明有新的物质产生。实验三:1.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吗?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2.阅读书本第8面,了解实验方法。3.汇报实验方法:将蜡烛放入集气瓶内,点燃蜡烛,待蜡烛熄灭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盖玻片或者是瓶盖,晃动瓶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现象。6.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7.讲述: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二)归纳总结:说一说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中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小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烟等新物质。三、板书设计蜡烛的燃烧蜡烛燃烧后融化成蜡油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后产生了黑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课题:蜡烛的燃烧(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通过学习,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通过学习,能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4.通过学习,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通过学习,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教学重点: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教学准备: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盖玻片、小木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蜡烛开展实验探究,研究关于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1.教师边演示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用蜡油将蜡固定在玻璃片上,把它们一起放入水槽。再把集气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发生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和在关的生活经验,推测蜡烛燃烧需要的气体条件。5.提问:根据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我们推测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支持燃烧。那么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实验二:探究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用手按紧玻璃片,把上述实验中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翻转过来,将点燃的小木条伸进集气瓶口,小木条还能燃烧吗?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3.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一说什么气体支持蜡烛燃烧。4.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三、拓展与应用。阅读书本第9面。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教师讲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1%。四、板书设计燃烧的蜡烛蜡烛熔化为蜡油,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氧气支持燃烧空气的组成:氮气约占78%,氧气约点21%,其他气体约占1%课题:颜色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紫甘蓝法遇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会变成不同的颜色。2.通过学习,知道白糖加热后颜色的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3.通过学习,能够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利用紫甘蓝法检测身边物质,观察变色现象。能够通过紫甘蓝汁与其他物质作用后发生的颜色变化检测物质的酸碱性。4.能够对探究紫甘蓝汁变色、白糖加热变色等现象表现出兴趣。能够观察、描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5.知道在化学实验中,利用指示剂或观察物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利用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难点:完成紫甘蓝汁检测酸碱度和白糖加热的实验,并通过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教学准备:紫甘蓝、白醋、小苏打水、白色的纸花、香蕉片、苹果片、滴管、蒸发皿、小喷壶、榨汁机、白糖、酒精灯、三角架、火柴、淀粉溶液、白纸、碘酒、毛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用喷壶往纸上喷碘酒,纸会显现出字迹吗?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播放视频:剥开或切开后的香蕉和马铃薯,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1.学生汇报观察现象。2.讨论:香蕉变色说明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呢?实验二:紫甘蓝汁遇不同的物质会发生怎样的颜色变化?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切碎后加入热水浸泡一会儿,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里,再倒入滴瓶。2.教师边做边演示:做一朵白色的纸花,用毛笔蘸一些白醋(酸性)抹在“花瓣”上,再在“叶片”上抹一些小苏打水(碱性)。放置一会儿后,往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观察出现的现象。3.学生汇报观察现象。4.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遇到中性物质不变色。实验三: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汁滴在刚切的香蕉片和苹果片等物体上,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呢?实验四:加热白糖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白糖放到蒸发皿里加热,观察白糖发生的颜色变化。2.教师提醒:加热后的蒸发皿很烫,不能用手去摸。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现象。5.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6.教师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或形成沉淀等现象,这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白糖加热后变热等;另一类变化仅仅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如蜡烛熔化、水结冰、弹簧被拉伸等。三、拓展与应用。1.认识危险化学物品。学生阅读书本第12面,了解危险化学物品的危害。学生讲述危险化学物品的危险。下面是一些常见危险品标志。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危险品的标志。四、板书设计颜色变化淀粉遇碘酒变蓝色产生了紫甘蓝汁遇酸性物质变红色新物质紫甘蓝汁遇碱性物质变绿色白糖加热后变成黑色课题:4、植物的简单分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二歧分类法是现代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2.通过学习,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能画出分类图。3.通过学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植物分类的思路,对植物分类活动具有探究兴趣。4.通过学习,知道通过植物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植物物种、鉴定植物名称。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能画出分类图。教学难点: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教学准备:油松、茄、甘薯、蚕豆、银杏、垂柳等植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察书本第15页最上面的的图片。2.提问:说一说田野里有哪些植物?怎样将它们分类便于我们识别和利用?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植物分类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植物的简单分类。二、新课学习。1.观察几种植物,将它们的主要特征记录下来。(1)讲述:一般我们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2)、学生对这几种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它们的特征。2.选择植物的一种特征,将上述植物分成两类,说一说我们的分类结果。(1)谈话:每种植物都有多种特征,如蚕豆的叶片是椭圆形的,花是蝶形的。根据植物的一些特征,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2)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选取植物的特征给植物分类。(3)学生分小组给植物分类。(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其他组同学补充完善。(5)讲述:根据植物茎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把植物的茎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草质茎植物有蚕豆、茄、甘薯;木质茎植物有油松、银杏、垂柳。3.选择其他特征,对以上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画出我们的分类图。(1)提问:我们已经根据茎的特征,把植物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两类,还可以往下分吗?(2)学生讨论,继续分类。(3)学生汇报分类结果。(4)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画出分类图。4.了解二歧分类法。讲述:根据植物的一般特征,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类;再选择其他的特征,对这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直到将所有的植物分开,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三、拓展与应用。1.了解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生平事迹。(1)学生阅读书本第17页内容。(2)学生汇报林奈的生平事迹。四、课后作业。制作分类卡片记录田野里植物的特征,并对植物进行分类。课题:5、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并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情况。2.能基于光合作用的知识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的证据,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3.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表现出对植物制造养分、能量转换的探究兴趣。4.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殖和发展的基础。教学重点: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并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情况。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的证据,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教学准备:玻璃钟罩、蜡烛、火柴、一株盆栽绿色植物、凡士林,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滴管、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木制试管夹、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植物靠吃食物获得养分,植物又是怎样获得养分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植物的养分从哪里来1.根据我们的观察与生活经验,推测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的来源。讨论:光线差的地方,植物长得不好,请你推测植物生长的养分可能与什么有关?讨论:庄稼种得太密会长不好,请你推测植物生长的养分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推测,植物生长的养分可能与阳光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2.阳光对植物获得养分有什么影响?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实验一:(1)学生阅读书本第19面,了解实验方法。(2)讲述:在做天竺葵叶片的实验中,叶片有的地方进行了遮光处理,有的地方没有进行遮光处理,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像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3)(为了便于教学,教师提前3天指定几个学生开展实验,上课时将实验材料带到学校)。教师展示3天后,植物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有什么不同。(4)学生观察并汇报被黑纸片遮挡的部位出现了什么变化?实验二:(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将这片叶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取出。在这片中叶的不同部位滴上碘酒。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3)讨论: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小结:实验说明同一片叶,阳光没照射到的部位几乎没有淀粉,阳光照射到的部位含有大量淀粉,由此说明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够制造养分,在无阳光下不能制造养分。(第1课时结束)3.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谈话:阳光下,植物除了能够制造养分,还人产生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并汇报。学生阅读书本第20面,根据书本图文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教师小结:在阳光的照射下,没有植物的玻璃罩内蜡烛很快熄灭了,有植物的玻璃罩内蜡烛燃烧时间较长。这是因为植物产生了氧气。4.建立光合作用概念并了解其意义。(1)教师展示显微镜下叶绿体的照片。(2)讲述: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将吸收的水分和由叶片进入的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3)学生阅读书本第20面最后一段,说一说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三、拓展与应用阅读书本第21面,说一说海尔蒙特提出了什么观点?他的发现有哪些贡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主要来自水。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生长需要土壤的传统观念。(第2课时结束)板书设计植物的光合作用阳光水+二氧化碳养分+氧气叶绿体课题:6、食物链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2.知道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3.知道某个生态环境下的食物链、食物网及其能量在其中的传递过程。4.在小组合作中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达成一致的观点,对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传递有探究兴趣。5.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参量传递,意识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教学难点:意识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非洲大草原的视频、一个生态环境下的动物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捕食的视频。2.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东非大草原上有哪些生物?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联系?二、新课学习。1.了解食物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1)观察书本第22面的图片,说一说蜻蜓、青蛙、松鼠、羊、猫头鹰、猎豹分别以什么为食?(2)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3)教师讲述:食物能够给动物提供营养物质,能够给它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认识食物链。(1)观看书本第23面第1幅图片。(2)找一找长颈鹿、猎豹和合欢树之间的食物联系。(3)谈话:请同学们按照“吃和被吃”的关系,把它们排列出来,并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描述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4)讲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动物、植物等联系起来,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3.认识食物网。(1)谈话:在我们连接的食物链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不同的食物链上有相同的生物?(2)提问:如果我们以各条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为结点,把这些食物链编织在一起,看一看它像什么?(3)讲述:自然界中生物的食物联系错综复杂,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构成了一张食物网。(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展示一张田野里的各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5)提问:如果食物网中的某一个链环消失了,例如青蛙被人类大量捕捉灭绝了,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哪些影响?(6)学生讨论、交流、汇报。(7)讲述:如果食物链中某一个环消失了,一些动物就会失去或减少了食物,或因此失去了天敌,这样就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可能会导致这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三、拓展与应用。1.天敌。(1)谈话: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些动物,前者是后者的天敌,如猫头鹰是田鼠的天敌,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2)提问:我们还能列举哪些动物的天敌?(3)提问:如果一种生物没有天敌会怎样?2.生物入侵。(1)教师介绍欧洲野兔入侵澳大利亚草原的案例。(2)提问:这个例子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四、课后作业:结合今天的学习,制作一个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生物安全性的宣传海报。课题:7、水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蒸发现象。2.知道温度是影响水蒸发的主要因素。3.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衣服里的水去了哪里”,提出有根据的猜测4.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探究导致蒸发现象快慢的主要因素。5.对水的蒸发和水蒸发快慢因素表现出探究兴趣。在大胆猜测的同时,注重实证在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教学重点:认识水的蒸发现象,知道温度是影响水蒸发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能够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A4复印纸、自封口的塑料袋、水槽、滴管、玻璃片、烧杯、试管夹、酒精灯、热水、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结合书本第27页插图提出问题:在晴朗的天气,潮湿的衣服在室外晾晒一段时间后变不干了。衣服里的水跑到哪里去了?“跑掉”的水还能“找回来”吗?2.学生回答,提出猜想。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衣服里的水跑到哪里去了。二、新课学习(一)认识水的蒸发现象。1.阅读书本第27面,了解实验方法。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纸,把它们浸泡在水中。过一会儿从水中取出这两张纸,一张就放在空气中,一张放入塑料袋中密封起来,预测并观察发生的现象。3.学生分组实验。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5.讨论:通过对比实验说一说有你什么发现?6.教师讲述:放在空气中的湿纸里的水进入了空气中,因此纸很快变干了。在平常温度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水的蒸发。7.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在晴朗的天气,潮湿的衣服在室外晾晒一段时间后变不干了。衣服里的水跑到哪里去了?(二)探究影响水蒸发的因素。1.提问:晾晒衣服时,衣服有时干得很快,有时干得很慢,这是为什么?2.学生回答。3.提问:哪些因素影响水的蒸发?怎样加快水的蒸发?4.学生回答,提出猜想。5.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影响水蒸发的因素。6.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7.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8.学生汇报实验现象。9.全班一起总结:通过给水加热、增大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等方法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三)比较水蒸发和水沸腾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有关水沸腾的知识,再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比较水蒸发和水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不同点:水的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水沸腾一般在100℃发生;水沸腾比水蒸发更加剧烈。三、拓展与应用认识生活中的蒸发现象。1、阅读书本第29面,了解生活中有哪些蒸发现象。2、学生汇报并解释其中的原理。3、教师小结: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无处不在,时刻都在发生。例如:雨过天晴,马路上的积水很快就变干了;用拖把拖地后,地面很快就变干了等。课题:水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列举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2.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3.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小水珠的出现和什么因素有关”,提出有依据的猜测。4.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水,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5.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对探究小水珠出现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在大胆猜测的同时,注重实证在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小水珠出现原因。教学难点:能够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玻璃片、烧杯、试管夹、酒精灯、热水、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烧开水时,水沸腾后总能看到开水壶上方冒“白烟”,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白烟”是水还是水蒸气呢?2.谈话:烧开水时,水沸腾后水蒸发加快,水变成水蒸气进入了空气中。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能不能“变回”液态的水呢?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回”液态的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学习1.阅读书本第28面。2.学生参照书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设计对比实验:往两个烧杯内倒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热水,然后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这两块玻璃片,我们有什么发现?3.教师提醒:加热玻璃片和倒热水时要小心,避免被烫伤。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被烫伤学生,及时用自来水冲。5.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根据以上实验,说一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变成小水珠。7.教师讲述: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会变成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做凝结。同样条件下,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的速度越快。三、拓展与应用(一)认识生活中的凝结现象。1.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凝结着水珠。2.烧水时锅盖里凝结着水珠。3.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冒“白烟”。4、烧开水时,水沸腾后开水壶上方冒“白烟”。让学生用所学凝结知识解释以上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小结:以上现象都是水蒸气受冷变成了小水珠而形成的。课题:8、雾和云教学目标:1.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2.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3.能根据生活经验和雾的形成实验推导云的成因。4.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成因。教学重点: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推导云的成因。教学准备:冰块、烧杯、热水。一、导入新课1.提问:有时我们会看到云雾缭绕的景象,雾和云是怎么形成的?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雾和云二、学习新课(一)认识雾是什么。1.谈话:在雾中行走时,头发和衣服常常会被打湿……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相一想雾可能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总结:雾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雾其实就是一些悬浮于空中的小水珠。(二)设计实验制造“雾”,探究雾的形成原因1.提问:雾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除了自然界的雾,我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雾”现象?想一想雾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讨论。3.怎样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4.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5.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分小组开展制造“雾”的实验。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7.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雾是怎样形成的?8.教师讲述: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三)了解云的成因1.学生阅读书本第31面,关于云和雾的资料。2.学生说一说云是怎样形成的?3.说一说云和雾的区别有哪些?4.教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看起来白白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和雾。云是在高空形成的,雾是在地面附近形成的。三、拓展与应用——认识各种各样的云1.阅读书本第32页,边阅读边思考:书本介绍了几种云。2.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卷云、积云、卷积云、高积云、雨层云的特征。四、课后作业:坚持观察并记录天空中出现不同的云时的天气特点和天气变化情况。课题:9、露和霜教学目标:1.知道露和霜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露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2.能够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3.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4.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愿意探究露和霜的成因。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通过再次观察、思考,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5.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教学重点: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露和霜的成因。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并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教学准备:生活中露和霜的图片或视频,金属罐、冰块、温度计、食盐、小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生活中露和霜的图片。2.提问:“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有时候,在早晨我们会发现路边的小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而到中午露又不见了。那么露是在什么天气下形成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露的形成1.推测露的形成条件。谈话: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看见露?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露”现象?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推测露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图片提示,讨论后回答。教师提问:露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学生猜测并回答。2.设计实验模拟露的形成。阅读书本第34面,了解实验方法。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在金属罐里放一些冰,把它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金属罐外壁出现的现象,并测一测罐壁的温度。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板书:金属罐外壁有小水珠,金属罐外壁的温度在0℃以上。3、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和有关资料,说一说自然界的露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讲述:傍晚或夜间,贴近地表的空气温度下降,当其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在地面或地面物体的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从而形成我们看见的露。三、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霜的形成原因1.提问:冬季的早晨,在树叶、瓦片上有时会看到一些冰晶,人们把它叫作霜。结合露的成因,推测霜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追问:如果让金属罐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在金属罐的外壁会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往金属罐中装入大半罐的碎冰块,再向冰块中撒入一些食盐。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金属罐外壁发生的现象,并测一测罐壁的温度。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板书:金属罐外壁有小冰晶,金属罐外壁温度在0℃以下。3.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和有关资料,说一说自然界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它和露的形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讲述:霜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有充裕的水蒸气,二是气温在下降到0℃以下。它们的相同点是:开始结霜的温度在0℃以下,露形成的温度在0℃以上;露是水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霜是水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三、拓展与应用1.学生阅读书本第35面,了解“白露”和“霜降”的有关知识。2.教师讲述: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节气的到来,天气由热转凉。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很多地方有结霜现象。四、课后作业在生活中继续观察露和霜的现象,了解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课题:10、雨和雪教学目标:1.能够解释雨、雪和冰雹的成因。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雨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2.能够做实验模拟雨的形成。3.能根据生活经验和雨的形成实验推导雪的形成。4.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对雨、雪和冰雹成因的观点和思考。能够大胆质疑,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结果。教学重点:能够基于观察,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解释雨的成因,再基于雨的成因推导雪的形成。教学难点:能够尝试制造“雨”并解释雨和雪的成因。教学准备:有盖的透明水槽、金属盒、冰块、雾化装置。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下雨、下雪的视频。2.提问:下雨、下雪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1.推测雨的形成原因。谈话:我们都经历过下雨的天气。下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征?这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2.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阅读书本第37面,了解实验方法。学生分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3.讨论:根据上面的实验和有关生活经验,说一说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一起总结:具有充裕水汽的云层遇冷后不断凝结成更大的水珠,或通过相互碰撞形成更大的水珠。这些大水珠就是较大的云滴。当空气托不住这些云滴时,它们就会落到地面,形成我们看见的雨。三、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雪的形成原因1.谈话:下雪时天气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与雪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汇报2.播放下雪时的视频。3.根据观看的视频,结合雨的形成,推测雪是怎样形成的。4.教师播放视频:雪的形成。5.讲述:当温度低于0℃时,云中的水汽遇冷会凝华成小冰晶。当这些小冰晶增大到空气托不住它们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雪。四、拓展与应用。1.阅读书本第38面,了解冰雹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讲述冰雹的形成原因。3.教师讲述冰雹的危害:冰雹可以毁坏农作物,砸坏建筑物、车辆,甚至砸伤身体。课题:11、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2.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能够基于证据质疑和评价别人的探究结论。3.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并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通过再次观察、思考,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4.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教学难点: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并基于证据质疑和评价别人的探究结论。教学准备:玻璃水槽,保鲜膜,沙土,温水,冰块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地球上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总降不完呢?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推测。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学习1.研究: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它们又去了哪里?学生根据书本第39面图片提示,讨论: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它们又去了哪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天空中的水来自地面上的江河湖海等,主要是由于太阳的照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天空中的水落到地面后又流到了江河湖海。2.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模型,解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提供实验材料:玻璃水槽,保鲜膜,沙土,温水,冰块等。(2)明确实验装置中各部分分别模拟的是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模型。(4)学生开展制作活动。(5)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并解释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3.制作一组“水在自然界循环”的科学漫画,并尝试把它们改编为一个科普剧。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情况,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介绍给爷爷妈妈,我们如何用具体、形象的形式,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科学漫画、科普剧等形式来做科普宣传,让他们成为一名小小漫画家。拓展与应用1.阅读书本第41面。2.说一说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有哪些?3.教师小结:人工影响天气是指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课题:12、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2.了解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获取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4.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对有关自然资源的问题具有探究的兴趣。6.意识到人类、动植物及环境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教学难点: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教学准备:各种自然资源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书本第44面图片,说一说图中的一家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生活中消耗了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3.教师追问: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使用消耗了哪些物质?二、科学实践活动:了解自然资源1.调查我们的家庭每天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消耗了哪些物质,每种物资消耗了多少。谈话:在上一节课,安排同学们课后调查生活中都消耗了哪些物资,每种物质都消耗了多少,哪一些同学能谈一谈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统计学生的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哪些是吃有关的,哪些是和穿有关的,哪些是和住有关的,哪些是和行有关的等。通过对这些物质分类,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2.说一说,我们消耗的物资来自哪里,提供这些物质的资源有什么特点。谈话:我们的衣食住行消耗的物质来自哪里?提供这些物质的资源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物质来自哪里。例如:面粉是小麦加工后得到的,大米是水稻加工后得到的,小麦和水稻都是一种植物;电来自水电厂和火电厂,电厂通过煤发电,煤是一种矿产资源。根据各种物质的来源,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点:来自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具有利用价植。棉衣、米饭、电本身不是自然资源,但是它们最终来自自然界,是自然资源提供的。教师讲述: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三、了解海洋中的自然资源1.茫茫的大海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中有哪些自然资源?观察书本第45面下面的图片,说一说海洋中有哪些自然资源?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小结:海洋有很多的动植物,如:鱼类、海带等,这些都是生物资源;通过将海水晒干,人们可以得到海盐用来食用,海盐属于海水化学资源;通过在大海上行船,这些属于航行资源。2.海底还有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等待着人们去开采和利用。学生阅读书本第46面最上面的图片,说一说海底还有哪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煤和铁等固体矿产、热液硫化物、多金属结核。三、拓展与应用学生阅读书本第46面最下面的图片,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对可然冰的开采情况。学生汇报交流。课题:13、煤、石油和天然气教学目标:1.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2.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属于不可再生资源。3.能基于对相关科学事实的梳理和分析,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原因作出合理的推测。4.对探究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成因感兴趣。5.在科学探究中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调整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愿意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6.认识到人类、动植物及环境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教学重点: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教学难点: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原因作出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地下煤层分布的照片,有植物痕迹的煤块或图片。搜集有关煤、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以及现在储量、年开采量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最广的能源矿产。它们大多深埋在地下,部分裸露在地表。这些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的?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煤、石油和天然气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1.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观察书本第47面第二幅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煤是怎样形成的。2.了解煤的形成过程。阅读书本第48面最上面的图文,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根据科学事实证据,推测煤的形成过程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2亿年前,在湖边有大量的植物体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作用,经过亿万年,变成了煤。后来地壳运动,有的煤层露出地面。3.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教师播放石油、天然气形成的视频。讨论:这些能源矿产在形成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这些能源矿产的形成都和生物有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动物生存植需要以植物为食物。因此,这些能源矿产的形成都和太阳能有关。4.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谈话: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它们的储量有限。提问:如果有一天这些能源矿产被开采完了,人类就当怎样应对能源危机?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经过人类开采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三、拓展与应用阅读书本第49面,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还用哪些用途?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总结:煤、石油和天然气除了是重点的能源物质。还可以制作药品,塑料,合成纤维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课题:14、风能和水能教学目标:1.知道风能、水能和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2.举例说出生活中利用风能和水能的实例。3.能基于调查和制作活动,体验水能和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再到电能的过程。4.通过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比较,初步认识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教学重点:知道风能、水能和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教学准备: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视频。水槽、托盘、叶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大自然经常刮风、下雨。风和流水有力量,怎样利用它们来为我们做事情?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科学实践活动:风能和水能的利用1.阅读书本第50面图文,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利用风能和水能的?学生汇报人们对风能和水能的利用情况。2.制作风车,研究怎样让风车转动的更快?教师边演示做讲述风车的制作。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小组制作风车。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怎样让风车转动的更快?教师小结:风越大风车转动的越快,摩擦力越小风车转动的越快。3.研究:怎样把风车转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谈话:当前风力发电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国家也很重视风力发电的研究和应用。那么怎样把风力转换成电力呢?教师出示风力发电模型,演示风力发电的过程,并讲述风力发电的原理。提问:风力发电的过程中,如何使风车始终向着风吹来的方向呢?学生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可以使用风向标,能使风车始终向着风吹来的方向。风轮和水轮快速转动的动能可以使电机转动转换为电能,进行发电,然后再通过电缆送到千家万户。4.讨论:风能和水能在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煤、石油和天然气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风能和水能在当前的自然条件下,能够持续更新,反复利用,像这一类的自然资源就是可再生资源。三、拓展与应用1.讲述:风能、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清洁环保,属于清洁能源。2.阅读书本第52面图文,说一说,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源是清洁能源?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课题:15、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2.通过模拟矿产开采、案例分析、问题调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执行。3.树立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举措。教学重点: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教学难点: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模拟采矿活动的材料,调查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铁矿石开采的图片。2.提问:铁矿石有什么作用?铁矿是否可以永远开采下去?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3.谈话:我们国家除了开采铁矿石,还开采铜矿石、铝矿石、煤炭、石油,包括地下水等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开采这些自然资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二、科学实践活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模拟采矿过程,观察“地表”和“开采层”的变化,谈谈我们的体会。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模拟开采煤矿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明白各种实验材料代表的是什么采矿设备,例如:升降梯代表矿井,小铲代表掘煤机,皮带代表传送带,注射器代表抽水机等。学生分组开展“开采煤矿”的活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说一说“开采煤矿”的过程有哪些发现。讨论: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变化?教师小结:现实生活中开采煤矿时,会污染周边的环境,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要大量抽取地下水排放到地面,会导致地下水枯竭,地面下陷等问题。2.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有哪些好处和弊端?结合一些案例谈谈我们的看法。阅读书本第54面图文,以开垦荒山变为农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制作家具,在海洋中开采石油,在草原上放放牧为例,谈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好处和弊端?学生分组开展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通过开采自然资源,给人类衣食住行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和便利,但也带来了泥石流、草原沙漠化、海洋污染等弊端。课后作业:调查社区和学校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第一课时结束)三、科学实践活动:自然资源的保护1.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通过网络查看全国各地的空气污染指数,了解全国各地的空气污染情况,并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对比海南、神家架等海岸城市和森林覆盖率高的城市。阅读书本第55面小资料,了解伦敦空气污染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2.调查社区和学校周围有哪些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订一个可行的改善方案。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将学生的汇报进行分类归纳。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学生汇报解决方案。三、拓展与应用1.谈话: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垃圾分类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呢?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开展垃圾分类,首先我们要知道各种不同的垃圾哪些是可回收物,哪些是厨余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哪些是其它垃圾。其次我们要分类投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没有投放垃圾,都是将垃圾装入一个塑料袋,一下子扔入垃圾桶了。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垃圾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应该投入哪个垃圾箱。2.设计我们的绿色行动承诺书。学生阅读书本第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在线协同》信息技术说课稿001
- 写作《学会观察热爱写作》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塑料玩具生产与安全标准考核试卷
- 卫生洁具行业品牌建设与零售市场竞争力提升考核试卷
- 出租车驾驶员职业道德与礼仪考核试卷
- 城市配送与物流自动化技术考核试卷
- 地质勘查设备在稀土元素勘查中的技术突破考核试卷
- 卫生陶瓷表面装饰与涂装工艺考核试卷
- 印刷业数字化印刷品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与优化实践考核试卷
- 固体饮料行业的合作伙伴关系考核试卷
- 2025年湖北武汉工程大学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 学】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能力提升卷
- GB/T 26846-2024电动自行车用电动机和控制器的引出线及接插件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绿城物业室内公共区域清洁作业规程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检查通用清单
- 用友NC财务软件操作手册
- 眼内炎患者护理查房
- 电工维修培训资料 维修电工技术学习 维修电工常识 电工培训ppt课件
- 扑克牌24点练习题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