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知识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变),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
场)。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里包)的(大气状况)„
3、科学家通过研究大气、乏、风和各种形式的降水一雨、邕、蟠、菱等可以预测未来
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
第二课《天气日历》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
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等。在天气日历中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
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
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理)、(降水量)、(斐)、(四
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里㈣),同一(地点)。
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主
1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了。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阻凉、通风)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3、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5、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螃)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暨)
齐平。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迎)和(壁)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壑)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蚂),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
南风)o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O
3、风向可以用(网鞭)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壁)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
头指向西北,就是(酗)风。用红领巾来判断风向,红领巾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
(东南)风。
4、我们一般用(上)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西北)。
5、测量风向时我们可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然后再观察风向标指向。
6、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超生)是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3-4
个风杯。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7、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无风、微风、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出)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更)、(笃)、(冰雹)等。
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的多少。
确定下雨等级。
4、测量降水量是雨量器应摆放在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点,固定雨量器,避免被风吹
到,每24小时记录一次,对照等级表确定降雨等级。
2
第六课《云的观测》
1、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过观察云的多少和形状能知道天
气的一些信息。
2、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场)、(多云)和(阴天)。
3、把天空看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不超
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4、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更其)、(层云)、
(卷云)。
5、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箜)的。层云变厚将会出
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有时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色
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
组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
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螃)。
2、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
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低飞要下雨。(3)蚂蚁搬家要下雨。(4)燕
子低飞雨天到,燕子高飞天放晴。
3、一般天气预报有哪些内容?
答:一般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气温、风向和风力、天气的晴朗、空气质量、降雨概
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等等。
3、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的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
3
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4、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呢?
答: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因为气温的高低每天都几乎不一样,
这个季节有3个月,所以不能用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代表季节的气候。
5、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天气由晴天变为雨天,我们出门要带上雨具,不能参加室外活动,天气变得凉爽;
天气由雨天变为晴天,温度升高,可以参加户外运动,出门不用带雨具。
6、我们了解天气的方法有: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查询、上网查询、观察动
植物的行为变化等。
7、用什么办法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天气状况?
答: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晴多云阴天
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如果云量不超过
圆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就是(阴天)。
8、气温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气温的高低与季节、天气状况以及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等因素有关。气温变化的规
律:夏天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晴天气温高,雨天气温低,中午气温高,早晨、晚上气温
低。
9、物体飘动的方向怎么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相反呢?
答:因为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物体飘动的方向是风吹去的方向,
所以物体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正好相反。
4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
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
(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
水
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胶水、洗发水、洗洁精、酒精、醋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食用油、水银、汽油等。
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镒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
晶与水分离。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
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
缘;
5
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
一边;
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这种物质就是(高锦酸钾)。
8、高镒酸钾颗粒是(黑色),高镒酸钾溶液是紫色。人们常用高镒酸钾来(消毒)和(防
腐)。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镒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
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
被溶解了。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4、相同条件下(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是一样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
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15、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跟(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溶解能力就越好,溶解的就越多;
压力越小,溶解能力越差,溶解的就越少。所以在密封的注射器中的雪碧,在活塞往外拉
时(压力减小),可以看到气泡增多。彳主里推时(压力增大),又可以看到气泡减少。
16、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
汽水中的气体是指(二氧化碳)»
6
1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
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8、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后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降低)。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
搅动)等因素有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1、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2、实验一【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
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
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
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
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
够溶解(36克)食盐。
23、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
7
溶液。
29、【酒精灯的构造】
孙炳
内珀
---------始心
=灯您铐
灯技
洒粕
30、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
焰心的温度最低,因此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31、酒精灯操作注意事项: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
精灯对火。②熄火时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再重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
打不开。③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④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
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布扑灭。法叫"日晒法"。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
(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25、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
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
晶)。这个方28、【加热蒸发实验
8
蒸发工
32、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写出两
种办法,并选择一种方法写出操作过程)
33、实验
实验二:实验问题: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我的猜测:食盐在热水与
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一样。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冷水、热水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
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实验现
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
解的快。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
实验三: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
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
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彳各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
有水的杯子中。
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
慢。
第2/3页
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
ibtt办
If力(!比31,修rt
少扁和Mldiftft8儿
IIuI的[A
晚叩*禽io惊4,*
pinAM
flIf
9
加
H0•40AH*AA
TAtn中A#dtaii
UltArak*
一OHFtv
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五:"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你的预
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实验材料:胶水、醋、酒
精、食用油、水实验过程:
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④液
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O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
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
1、(文)是一种(雪)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的王
慢表示(暨);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0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
发出的(声音低)O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I)
3、(胆)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
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6、声音有(臂)、(亘性)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
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7、声音的(蟹)可以用(直色)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箜),懑
动幅度(越小),声音(蟹)。音量的单位是(些),用字母(dB)表示。
8、声音的(硬)可以用(直圆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
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箜),物体振动得(些整),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暨),用字母(Hz)表示。
9、小常识
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0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
曼的声音亘,拎的声音佟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
我的声音日,坦的声音便。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短有短,(如:钉子)
里的声音亘,生的声音倏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
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u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0、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1,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
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
12、声音以(遐)的形式传播,当当遇到(蟹)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
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夕一个地方的。
13、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蟹)、(避)、(型)里都能传播。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4、(竺)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堡至)中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
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
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第六课《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15、人的耳朵可以分为(⑪再)、(场)和(史耳)三部分。
16、耳朵结构示意图
外耳中耳内耳
①耳廓:收集声波②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
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12
④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⑤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⑥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7、鼓膜很(整)而且有(螃),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8、耳朵离声源越(匡),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听到的声音就(典);耳朵离
声源越(些),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就(我)。
19、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清楚)1.
20、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
引起(暨)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蝎),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
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翘),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21、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
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2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23、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称为(色宣);有些
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我们称为(噪音)。
24、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
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25、(鸟亘)或(螃)的声音有可能(喳)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
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6、一旦人的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
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B
27、在()、(朝)、(图书馆)、课堂等地方,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音,
尽量要保持安静。
28、人们在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植树,戴耳罩,捂
住耳朵,安装汽车消声器,建造隔音墙等。
29、"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把声
音传播到耳朵里的。
30、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
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女子的声音低。
31、(些)是外耳道分泌的液体,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住灰尘和小飞虫等。因
此,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
32、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判断:玻
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1234
高较高较低低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音量一声音的强弱音高一声音的高低
(大小)(血)
省(声音强)y(声音高)
振动快慢[
震动幅度
小(声音弱)(频率)慢(声音低)
14
2016新教科版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dB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Hz表示。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一、身体结构
L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斐、竺、四肢)四部分。身体左右两部分对称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o
3、跳绳时,需要用到的器官有脚、腿、手、胳膊、心脏、大脑。
4、人的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是不可缺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人体的活动。
二、骨骼
1.骨骼的作用:彗、当、笆;
2.骨骼有什么作用?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4.人体的活动由鲤、型、睡要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5.骨骼不能独立运动。骨骼的运动要靠肌肉的牵引和关节的转动。
6.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
骨骼--支撑、保护
关节---转动、移动、连接、支点;
肌肉一收缩、牵引
15
2016新教科版
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三、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2.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照横膈膜
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燮的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
4.伴随运动量的增加,为什么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也要加快,呼出和吸入的气体
数量也比平时多。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5.书本P70呼吸系统图和P71实验(新鲜空气燃烧时间最长,呼吸多次的空气燃烧时间
最短)。
四、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
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
养分和氧气。
3.体验心脏的工作实验中
洗耳球相当于心房和心室
塑料管相当于唾
输送的水相当于螃
手的捏力相当于心肌的收缩功能
4.为什么说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
16
2016新教科版
尽管心脏每次既励后都会有短暂的休息,我们还应该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身体在休
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
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地工作。
5.经常锻炼身体,同样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6.心跳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
五、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消化器官包括当、朝、良姻、大肠
2.食物的主要营养是在(小肠)里被吸收的。
3.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4.口腔:搅拌食物,咀嚼、磨碎食物
食道:管状的把食物向下推进入胃
胃:袋状的,进一步把食物磨碎和分解把食物变成糊状
小肠:细而长,吸收其中的大部分营养
大肠:粗而短,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
5.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后反复挤压:里面的食物变成糊
状了,这个袋子相当于胃
在一根塑料管中装上几粒煮熟的米饭,反复的挤、压、推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塑料管相
当于我们的食管。
6.如果食物在体内弛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7.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氧气的。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一食道一胃一小肠一大肠一肛门
9.P75消化系统图
17
2016新教科版
六、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雪(切断食物)、当(撕开食物)、旦电(磨碎食
物)。
2.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舌头一搅拌
牙齿---切磨、咀嚼
唾液--湿润,其中牙齿的作用最大。
3.一颗牙齿的结构包括牙冠和牙根。
4.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5."细嚼慢咽”有什么道理?
(牙齿将食物磨碎,有助于消化道功能活动协调,有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减轻胃的负担)
6.保护牙齿的好处?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
作用,好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7.儿童和少年最常见的牙病是据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里二。经常则巨可以防止蛀牙。
8.写出锻炼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
①经常锻炼心脏会变得强健,肺活量会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增强体质、
②经常锻炼会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等
9.运动前后心跳和呼吸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运动前心跳、呼吸比较平缓;
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吸入、输送出
更多的氧气。
18
2016新教科版
10.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
是在不停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11.P76食物口腔的变化记录表和P77牙齿的分类
七、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1.举例说明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的联系。
①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②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③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
氧气的。
④人的各部分器官看似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少了一个器官人们
就无法正常工作,正常运动和生活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知识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的()。
3、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各种形式的--、、、等可以预测未来一段
时间的天气变化,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O
第二课《天气曰历》
4、()是记录每天各种的»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等。在天气日历中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来记录云量、
降水量、风速和风向。
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
19
2016新教科版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同一()o
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
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了。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每天要
在()来测量。
3、通常情况下,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气温最低。
4、我们可以利用()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5、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
齐平。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可以通过()来感知,可以用()和()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o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O
3、风向可以用(_)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
指向西北,就是()风。用红领巾来判断风向,红领巾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
风。
4、我们一般甩)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息).
5、测量风向时我们可用或来确定方向,然后再观察o
6、风速是以风()来计算的。()是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个风杯。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_)个等级。
7、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20
2016新教科版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L()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O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_)、(_)、()等。
3、()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的的多少。
确定下雨等级。
4、测量降水量是雨量器应摆放在,固定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每小
时记录一次,对照等级表确定降雨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云是由千千万万的()或(_)组成的。通过观察云的_和_能知道天气的
一些信息。
2、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_)、(_)和(),,
3、把天空看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就是晴天;不超
过_,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就是阴天。
4、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
(_)o
5、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
(),所以也称它为o高于层云,看上去()叫积云,积云通常
与_天气相联系,但有时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是卷云。
卷云只有在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组成的。
第七课《总辘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_),了解天
气变化的一些()O
21
2016新教科版
2、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2)(3)(4)
3、一般天气预报有哪些内容?
答:
3、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
4、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呢?
答:
5、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
6、我们了解天气的方法有:
7、用什么办法来划分晴天、多云、阻天的天气状况?
答:
8、气温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
9、物体飘动的方向怎么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相反呢?
答: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
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分散在水中,不会(),也不能用()
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
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
22
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的方法使其析出结
晶与水分离。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或()的方法分
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
I心gM
A44
AMm.
林林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
缘;
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
一边;
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这种物质就是()。
8、高镒酸钾颗粒是(),高镒酸钾溶液是紫色。人们常用高镒酸钾来()和()。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镒酸钾,需要用()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在水中,不能
23
用()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4、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
被溶解了。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4、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
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15、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跟()有关,压力越大,溶解能力就越好,溶解的就越多;
压力越小,溶解能力越差,溶解的就越少。所以在密封的注射器中的雪碧,在活塞往外拉
时(),可以看到气泡增多。往里推时(),又可以看到气泡减少。
16、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或()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
汽水中的气体是指()。
17、水除了能溶解()和()之外,还能()溶解()等气体。水中
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呼吸的。
18、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后在锅底会出现许多(),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以及溶液()等因素有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o
21、把固体物质(),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4
22、实验一【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
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T分
③、一次只加T分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
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
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
够溶解()食盐。
23、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
溶液。
29、【酒精灯的构造】
外焰
内燃
珀心
灯M曾
灯胖
酒用I
30、酒精灯火焰分()、()、()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
焰心的温度最低,因此我们通常用()。
31、酒精灯操作注意事项: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
火。②熄火时用()盖灭,盖灭后需再重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③绝对禁止用吹灭火。④酒精是容易()和()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
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布扑灭。法叫"日晒法"。
25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
(),杯底的盐还会继续()O
25、我们用()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27、盐能够()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
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用太阳的()使海水中的水分(),最后
()盐的()。这个方
28、【加热蒸发实验
32、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写出两
种办法,并选择一种方法写出操作过程)
33、实验
实验二:实验问题: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我的猜测:食盐在热水与
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一样。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冷水、热水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
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实验现
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
解的快。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
实验三: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
26
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
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空展碎的水果糖和另夕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
有水的杯子中。
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
慢。
第2/3页
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
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五:"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你的预
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实验材料:胶水、醋、酒
精、食用油、水实验过程:
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④液
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27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
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
1、()是一种()仪器,用来()和()0音叉上的_表示(_);
表ZF()o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发出的(),()发
出的(_)。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是指: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这说明了。
5、声音是由()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_)声
音也就停止了。
6、声音有(_)、()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
动。人靠()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7、声音的(_)可以用()来描述。振动幅度(_),声音(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杭州及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保密协议模板
- 海口房屋买卖合同
- 个人公积金商业贷购房合同
- 15 我们不乱扔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幼儿表演性舞蹈创编实例
- 员工加班调休统计分析报告审核奖惩管理制度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十九章 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教案
- 打破学习瓶颈,走出高原反应ppt课件
- 束管监测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及岗位责任制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语文)科目考试题库(含历年重点题)
- 后勤管理安全生产培训内容122页PPT课件
- 直销人必备—目标与计划
- 等离子体光谱诊断实验报告
- COMMERCIAL INVOICE 商业发票
- 永磁吸盘使用方法及安全事项
- 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总统国情咨文(中文版)
- 接待手册(范本)
- 还款证明(四种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