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嵯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

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

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

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

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

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

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

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喇喇地流了出

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

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

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

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

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

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

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

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

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

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

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

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

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

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

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

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

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

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

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

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

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

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

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

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2.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3.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的眼睛

北方的冬天,夜幕早早便已降下,罩上寒冷的大地。大地上的人们裹得严严实实的,行色匆匆,

似乎要急急赶往温馨的地方。而我,则乘坐公交赶往求学之地——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

北师大,位于新街口外大街。这是一条不算特别繁华的大街,没有大超市与大商场,没有熙熙攘

攘的人群。车行至此,路上只见寥寥几人匆匆急行。

公交车呼啸而过,带来阵阵寒风,翻卷着飞舞的雪花。学校两旁好多店铺的灯光都已安睡,只有

几盏路灯寂寞地看着赶路的行人。整条街沉寂得连落雪的声音都能听见。簌簌的落雪声与我行走在雪

地上发出的“扑扑”声相伴,让夜行的我不再孤单。走在学校东门的天桥上,脚下是来来往往的车辆。

车灯闪烁的亮光,仿佛在告诉我这座城市还没有沉睡;可我却感觉两旁的街道似乎已经浅眠。

突然,远处有一两个光点闪射出让眼睛惊喜的明辉。渐渐走近,才发现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后竟

还有一两盏亮着的灯。灯光映照的屋内有人影晃动,应该是个店铺!我惊喜地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

从店铺的挡风帘内漏出的点点灯光,在这条昏暗的大街上显得格外醒目,似乎在告诉路人,冬天的温

暖就在这里!拨开帘子,走进明亮的灯光里,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便扑面而来,犹如春天的气息,扫

去冬日的寒冷。放眼望去,店铺内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书,像在列队欢迎我的到来。

这是一家小书店。面积不大,书却不少。随处可见饶有兴趣地找书或翻看的顾客,或站,或坐,

或蹲。无声的静默中,别有书香浸润的温馨。一向爱书的我惊喜不已:想不到在这严寒的冬夜,在这

幽寂的街旁,竟然还有这么一家可爱的小书店,摆放着好多自己想读的书!

我曾到过西单图书大厦。那里仿若书的海洋,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书,不过要从中找到心仪的书

却并不容易。在这家小书店,书并不算多,而纯文学作品、教育理论专著、新出版的外文书……一本

本想读的书就摆在眼前,让我喜不自胜。我急忙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轻轻打开,静静翻阅。精美的印

刷,温馨的书香,早已让冬夜的严寒离我而去。

买了几本心爱的书后走出小书店。回头望去,那帘中透出的暖暖的微光依然闪烁在我的眼中……

北师大四周的小巷里,有好几个这样的小书店,朴实中蕴含温馨。从北师大校门口涌出的学生,

常常留连在这些小书店中。而我,到了这样的小书店,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亲切而自在。尤其难得

的是,大凡我想买的书都能从书店中找到。每每夜幕拉开,小书店的灯光便一一亮起,召唤着像我这

样爱读书的人。

我从这样的书店里买过很多书。其中有《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庄子的文章很难懂,但这

本书的作者王少农先生却将难懂的文字演绎得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印象深刻的还有何频的《看草》。

书中写草木的荣枯,写对人生与社会的思索。那些或长或短的文字,就像都市里或白或灰的水泥林里

美丽动人的盆景,既赏心悦目,又启悟人生。作者用心独到,文字隽永优雅,奇趣横生,每每令我沉

迷。

从小书店读到这样的好书,常常让我喜出望外,并且愿意省下钱去买回来。回到宿舍,打开好书,

慢读细品,就像在享受一顿顿饕餐大餐。一本本好书就这样在每一个静静的夜晚伴我成长,而我的成

长离不开这些像夜的眼睛一般的书店。这些书店也给了我一双夜的眼睛,让我看淡了功利,悟出了智

慧,让我的头脑一天天敏锐,让我的心灵一天天丰盈。

毕业后离开北京,我依然坚持夜读的习惯。

有时在严寒的冬晚,静静的屋内只有自己轻轻走过地板的声音。搬来久违的炉子,小心翼翼地擦

掉上面布满的灰尘;敲碎几根从市场上买来的环保木炭,用液化气烧红,一根一根地放到炉子上;暖

气便自炉里盈盈溢出,弥漫在房间。火炉融融,温上一杯飘着热气的茶,让茶香弥散。在温暖安静的

屋子里,我满怀喜悦地走近书架,像是检阅自己的士兵。白天,总是忙碌于各种各样的琐事,耳朵总

是被各种各样的声音诱惑,现在一切归于沉寂,只有满屋的书。从书架上选到手中的一本书,静静地

与我相伴。融融的火炉上茶香渐渐氤氯开来,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书本上的文字便渐渐浮了上来。

当我手中的书不知不觉间被炉火烤暖,当我的目光轻轻滑过一行行文字,我的灵魂便随之自由地飞翔。

在这样的夜读中,诗歌悠远的意境拨弄着我宁静的心弦,散文优美的文字将我的心灵带到遥远的地方,

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与别具意蕴的环境常常让我痴迷不已……穿过时光隧道聆听

先贤的哲语,飞跃长河高山接受大师的教诲;喜悦的火苗不时跃动在我心上,酣畅的感觉常常让我物

我两忘。每一本书中的文字都让浸润其中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夜读的书香与茶香,幽幽地弥漫在每个忙碌的白天过后的夜晚,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阅读

的积累常常让我灵感萌生,不能自抑,于是便下笔成文,投往各地报刊。当我的文字从报刊上起飞,

我的心灵也随之激昂起继续夜读的力量,而夜读的力量则不断给我增添在生活的海洋里积极进取的力

里。

那些被夜的眼睛照亮的晚上,就这样给了我一双看到理想和价值的夜的眼睛,给了我无尽的动力

和希望……

(取材于莫景春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夜晚冷寂的街道,意在衬托小书店温馨的氛围。

B.作者写西单图书大厦,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小书店书少。

C.作者以温暖安静的环境描写烘托自己读书时喜悦的心情。

D.作者写自己的文章发表,间接表现了夜读产生的影响力。

5.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阳光把

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

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

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

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XX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

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

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

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

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

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

只哗哗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

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

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

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

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

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

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

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

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

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

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

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麻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

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

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

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

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

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

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

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痛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

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同

时也起着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B.老旺“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旺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表

现了老旺急切摆脱贫困的心理。

C.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从而使老旺和曹老师两个人物

形象更真实丰满。

D.作者以敏锐的感悟,细腻的笔触,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蕴含深刻

的主题,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8.小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

一日三秋(节选)

刘震云

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赚了钱,老景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

落。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

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

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从塔铺的木匠老范那里买了一块两百

多年的大枣树的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

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

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到底想雕啥?”老景:“门头上的宇,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

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

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

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

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宇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

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西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

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糊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

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

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一开始认为是老景的家人或亲戚,也没在意;后来

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这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

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待的时间长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怕不大好看。”

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我只是个木匠,不是

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

“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

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样如意”,又停住脚

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

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上午在火车上,我读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但

放到这本书里,就非同一般,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

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

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

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

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

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郡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

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样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

于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

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景贩卖古董发财后盖了很好的院落,想和清朝、民国的大宅那样挂一块匾,来保佑自己荣华

曷贝。

B.文中写老晋观察老景买的树心的动作,意在写他的雕刻技艺高超,为他后面最终的选择作铺垫。

C.听到客人询问这套房子的院落结构,老晋客气地解释自己并不是砖瓦匠,对房子的建筑方法不

懂。

D.结尾写老晋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他最初担心擅自做主刻下的“一日三秋'’不能被老景满意接受。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亥!I"一

日三秋”埋下了伏笔。

B.小说按时间顺序写老晋为老景雕刻门匾的过程,几处人物对话既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同时

也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

C.小说题目“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通过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词义新解,将小说的情节串联

起来,结构非常严谨。

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

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12.文中的“客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碑

史鑫

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故事里的人们,先是褪去了名,后来又褪去了姓,再后来,只

剩下了性别。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才能看见不断向天

空延伸的树梢。

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

小伙伴问我:“恁大姑叫啥?”

“她没名。'‘我回答。

“没名?俺不信,没名还认定为烈士?”

“真的没名,我大姑牺牲的时候,才六个月,还没来得及起名。”

“那么,她就是无名烈士了?”

“当然不是。她是我大姑,我亲大姑!”我有点儿急眼了。

我气呼呼赶回家,跟父亲谈及此事,我问父亲:“我大姑是怎么牺牲的?“父亲并未立刻作答,而是

点燃一根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①我把那烟雾缭绕的形态暗暗地比作硝烟弥漫。

“我也是听你爷爷讲的。由于汉奸通风报信,你爷爷所在的连队遭到鬼子追击。你奶奶怀里抱着你

大姑,那时,你大姑才六个月,估计是饿了,你大姑哇哇大哭。这还了得,鬼子正追得紧,这一哭,

岂不暴露目标了啊!”

“那怎么办?"我追问道。

“战士们都盯着你奶奶和她怀里的孩子,然后,又看看你爷爷,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说时迟,

那时快。只几秒钟的工夫,你爷爷便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你奶奶瞬间泪如雨下……”

“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

“唉!我那可怜的姐姐啊!”父亲的话里带了哭音,“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家',用你大姑

的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不仅走不脱,而且将会全军覆没!”②说到这里,我看见父亲

把烟头掐灭,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你爷爷把你大姑从你奶奶怀里抱过来,对大家说,你们穿过

这片密林,朝东走,我往西去,天黑前,咱们在弥河滩会合。说完,他大步流星向南山方向奔去。”

后来,我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南山的东北方向,确实有一大片苹果林,以此为界,穿过苹果林往

东,是蜿蜒流淌的弥河以及河两岸密密匝匝的杨树林;苹果林的西面,则是乱石岗,越过乱石岗,就

是南山。南山上杂木丛生,尤其是每年霜降前后的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

海,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红啊!很容易令人溢出眼泪来。

我看见,爷爷抱着他的第一个孩子,穿过乱石岗,走进红树林,像走进了火海,走进鲜血染成的

红树林。孩子啼哭不止,枪声吆喝声也越来越近了,他不由得加快脚步,登上南山的一处高坡,这才

停了下来。他把孩子搁在一块石板上,因为啼哭,孩子小脸通红,任由鼻涕眼泪在脸上滂沱。爷爷摸

摸孩子的脸蛋,抹了一把泪,然后,迅速离开。有那么几秒钟,孩子似乎不哭了,可能因为不再颠簸

了,又或许因为爷爷摸了一把她的小脸蛋,可是爷爷一走开,她的哭声更大了。鬼子很快就围了上来,

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个婴儿,这才发觉上当被骗了,穷凶极恶的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挑起地上的

婴儿,然后狠狠地朝山石上摔去,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消失在红树林里……

毫无疑问,连队安全转移了,⑶但天黑前.,爷爷并未跟连队会合。入夜之后,爷爷借助皎洁的月

光,返回了南山,在那块大石板附近,他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他浑身颤抖,掩面而泣啊。爷爷

也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他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把孩子就地掩埋。次日,附近的村民上山砍柴,发

现了山石上凝固了的血迹,发现了一棵柏树下新添的一杯黄土。再后来,他们才了解到,我大姑牺牲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从未见过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也过世了。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村里人口

中了解到的。对我大姑的事情,他们所知甚少,毕竟那是一个仅在世上存在了六个月的婴儿;但是,

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

八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和事都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但是,我跟父亲当年的那段对话,却牢牢

地记了下来,当然,话题仍是关于我大姑的。

“如果我大姑能够活下来,不知道爷爷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

“你二姑叫金穗,你三姑叫银穗,你大姑……应该叫玉穗吧!”

“玉穗?这个不好听,不如叫麦穗。”

“小孩子,你懂什么?一边儿去!”父亲瞪着眼珠子,大声呵斥我。

我想,虽然是假设,但是爷爷给我大姑起什么样的名字,都是有道理的。我大姑牺牲时葬在柏树

下,我们四代人居住在南山下的村庄里,长久地守着这片土地,都是有道理的。

正如,红叶的红,是有道理的。

我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也是有道理的。

⑷您说,对吗?大姑。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南山上的一座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给人以新奇之感,并

紧扣小说的题目“树碑”。

B.小说写小伙伴对大姑的“质疑”以及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的不了解,意在提醒人们媵

续红色传统刻不容缓。

C.“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写出了爷爷此刻内心的煎熬;几秒钟之后,爷爷“便做出一个决定”

则凸显他的牺牲精神。

D.小说描写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营造出悲凉的氛围,暗示了大姑

悲剧性的结局。

1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烟雾缭绕的形态”被比作“硝烟弥漫”,暗示接下来父亲所讲之事弥漫着战争的气息。

B、句子②中关于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的刻意停顿和特别强调,引出下文父亲讲述

爷爷的做法。

C、句子③中爷爷并没有按约定在天黑前和部队会合,是因为大姑被敌人杀害,他悲痛难当,深感

愧对亲人,不愿前去会合。

D、句子④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您”,转为面对面的倾诉,没有距离感,表现了“我”对大姑的无限的

敬意。

16.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17.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祭奠・颂扬・拷问;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

柏树•载体。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文学类文本阅读(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

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

店而是汽车。我看到汽车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等筐。我现

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

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

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

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上哪。“他又

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

是我就说:“算了吧。”

汽车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

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

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

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

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

在想着旅店和旅店。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

绑着两只很大的翳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

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

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

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

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

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

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

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

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

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

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

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

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

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可我那时只现在四周空

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

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

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

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

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

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

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股了一下。于是我

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北京

(有删节)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容易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的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

觉得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C.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

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惘。

D.本小说相比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价值”的人文主题,与该单元的《百合花》《哦,香雪》

等不同的是这篇文章表达的是“观察和批判”的人文主题。

1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较为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用“迎风飘飘”“第一批来这里定居”来形容那几根黄色的胡

须,可见余华的幽默感。

B.小说反复出现的“寻找旅店”,是“我”远行的目标,象征着人生路上对现实生活的归宿和自我精神

寄托的寻找。

C.小说写到汽车满载的苹果被抢劫一空,车身也遍体鳞伤,似乎与“我”同病相怜,由此赋予“汽车”

以象征意味。

D.小说把抢夺苹果的人比喻成“蛤蟆”,显现了“我”看到一群人忙着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感到新奇、

有趣的心理。

20.本文是余华受卡夫卡影响写成的作品,具有荒诞性。试找出司机三处荒诞的行为,分析其背后蕴

含的不同的扭曲性格。

21.场景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作为人物思想或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平台。将小说分割为“旅途”

和“家中”(画线部分)两个场景,分析其中“我”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七)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

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

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

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

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

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

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

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

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

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

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痛了,我就当

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

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痛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泽东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

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泽东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

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

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

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

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

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

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

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

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

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们早已等在那里了。我拿出一

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

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

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这下我可急坏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镶

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地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

化。

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23.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24.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结合文本,选取两处进行分析,并简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

25.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

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

地一瞰,“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恩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

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

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噩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

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

毛泽东主席每年检闻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

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

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

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

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

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

人哪?”“咳!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

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

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红亮,手里提着两个沉句向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

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集好掉过脸来,

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

他显出一制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

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

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

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

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

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

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讽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

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

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

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

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

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

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害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

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地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

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地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

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陛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

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

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著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

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惟恐赶不

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

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叫兑:“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

升的太阳,照著孩子们一张张红形形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节

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

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地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围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