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美国和日本分别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动画作品进行文化输出,

有效地传播了本国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大力提偏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无疑可以增

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截至2020年3月,《魔童降世》已经在中澳美英等地上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票房累计6.9亿美元,

但国内和海外票房悬殊,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鳞

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IMDB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则给了60分。

《魔童降世》在海外上映后,在电影平台上获得了诸多评价,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出自海外华人,另一方面

外国观众去影院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这些批评和建议,可以

帮助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根据IMDB上的观众评论可看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

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必须跨越的障碍。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

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而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也难也传达出去。比如

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影片将这句译为“forgetyour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吒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在人物设计上,有观众认为片中人物形象混乱,好像出自不同电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

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

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电影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为他们脑中有传统

文化背景和固有思维。但对于国外观众来说,杂糅的人物形象既无法满足他们对异域中国风的审美期待,也不能

与迪士尼电影等西方经典动画电影相媲美。

剧情是电影的核心,特效制作是为剧情服务的。首先,《魔童降世》对中国神话进行改编,在国内获得了

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其次,该片的改编过

度弱化太乙真人等角色,元始天尊的角色形象设计稍显刻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发展,剧情逻辑的通顺

度和完整性都影响了观看体验。

(摘编自2020年《名作欣赏》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兼具辨识度、影响力和流量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影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优秀的影

视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言、民族的障碍,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戴体。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就是依靠众多

经典影视形象,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尚未产生如超人、蜘蛛侠、奥特曼等

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形象。国产影视要突破当前的格局,亟须找准定位,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价值追

求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形象。

近年来,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在文化产业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

吒之魔童降世》等堪称现象级的电影,反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期待和需求。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山海经

之再见怪兽》,以其充满东方神韵的“山海经宇宙”,使传统文化电影再度进入大众视野,证明了传统文化持久的

市场热度和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电影,影视作品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吸收养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文学作品、民俗文化都可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来源。《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故事发生

的地理环境昆仑二岛以及角色形象都有据可依。《大鱼海棠》中的民俗礼仪、生活起居以及人物命名,也都源自

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传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不能止步于引经据典或堆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深入文化内

部,提炼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大鱼海棠》将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呈现,既体现化的尊重和敬畏,也契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更是传统文化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不是一池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一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一股股涓消细流的长河。因此,打造

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需要以现代人的视角,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的内涵和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白蛇:缘起》别出心裁地讲述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故事,并融合了“捕蛇”、修仙、炼丹

等文化元素,在表现人与妖的爱情之外,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根

植传统,立足当下,面向世界,讲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崭新精神气质的中国故事,当是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

的共同追求。期待更多的影视作品脱颗而出,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摘编自2022年8月《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注:IP,IntelletualProperty的缩写,可译作"知识产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的代表作。

B.跟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相比,中国影视动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近些年一系列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市场反响热烈,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恒久价值。

D.优秀的传统文化IP为中国影视动画作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资源和票房保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动面作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B.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近些年佳作频出,是传统文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结果。

C.《大鱼海棠》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属于同一类型的电影,都充分利用了传统文化资源。

D.国内外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评价悬殊,说明国际影视市场与国内影视市场存在差异。

(3)下列报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运用奇幻与酷炫的3D技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观赏性大大提高。

B.《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沿袭并丰富了原著爱憎分明、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

C.原创动画《熊出没》的剧情结合了当代中国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如繁重的课业负担。

D.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将皮影戏等中国元素融入幽默机智的全球审美,妙趣横生。

(4)两则材料都讨论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是否适用于传统文化IP电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五(本小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己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牌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

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

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

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

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

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

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

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

一看见,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

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一一

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

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节选自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所作《〈野草〉题辞》,有删节)

文本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

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

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书选自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所作《〈呐喊〉自序》)

注释:①《初学记》是唐代徐坚撰古代中国综合性类书。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②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罩很昏暗”“是昏沉的夜”与“昏喑的灯光”“在昏沉的夜”首尾照应,凸显现实环境的黯淡,与梦境形成

鲜明对比。

B.读《初学记》侧面体现“我”受旧式教育的读书人身份,意味若“我”欲追挽的美梦,乃旧文化思想框架下的

好故事。

C.“铁屋”是思想文化桎梏的象征。“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见作者

不认同打破铁屋。

D.作者“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对野草的死亡、腐朽与烧尽报以“坦然、欣然”“太笑、歌唱”,反映其

破旧立新的立场。

(2)关于梦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整篇的影子”,量词“篇”表明文题中的“故事”可指梦

境。

B.两处“美丽,幽雅,有趣”运用反复手法,突出故事之“好”,“一天云锦”“万颗奔星”“夏云头”等喻体将美

具象化。

C.许多“美的人”“美的事”倒映水中,交织、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写出了水中倒影丰富多彩、历久弥新

的特点。

D.“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蕴含“一切概莫能外”的意味,梦境虽美,却也千

篇一律。

(3)怎样的故事才真的是“好的故事”?请结合文本二与文本三,谈谈你的理解。

(4)有学者认为,文学家之最可贵者,在于既披沥了自己的心,也照亮了世界,鲁迅作品就非常符合这一文学

的理想。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萧铳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涂阻远,不能遽集,乃

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

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戮锐,未易当也」

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铳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

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

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日:“萧铳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

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

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铳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

孝恭勤装围江陵,铳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侍即岑文本,文本劝铳降。铳乃谓群下曰:“天不祚梁,不可

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奈何以我一人之故,陷百姓于涂炭乎!”乙巳,铳以太牢告于木画,下令开

门出降,守城者皆哭。铳帅群臣缄绿布情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铳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孝恭入据其城,

诸将欲大掠,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镐之馀,

跋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

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孝恭称善,遽禁止之。诸将又言:“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

以赏将士。"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

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铳降数日,援兵至者十馀万,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孝

恭送铳于长安,上数之。”竟斩于都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陵》)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加句读处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彼A救B败C之D师E策F非G素H立I势J不K能L久M不N若。且P泊Q南R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兵剽锐”意为楚国的士卒强悍勇猛,“剽”与《阿房宫赋》“剽掠其人”中的“剽”含义相同。

B.“勒兵”意为率领军队,“勒”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字含义不同。

C.侍郎,汉代为郎官之一,是宫廷近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太庙,即天子的祖庙。天子有七庙,故古代以“七庙”为王朝代称,《过秦论》中“七庙照”即指国家灭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铳听说唐军到来,仓促间无法快速集中驻扎在远处的军队,于是把现有的兵力全部带出来抵御唐军。

B.李靖见萧铳的部下收没劫掠军事物资放置在船上,场面十分混乱,他乘机出兵,大败萧铳,乘胜直抵江陵。

C.萧铳在内外阻隔、无力支撑的情况下,为避免生灵涂炭,下令打开城门,率领群臣出城赴唐军营帐请降。

D.唐军攻下江陵后,南方各州县纷纷衷心归附,而赶来解江陵之围的十多万援兵,也都脱下铠甲投降唐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还成现代汉语。

①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②今之存者,皆锋铺之馀,跋踵延颈,以望真主。

(5)入城后,唐军诸将本想劫掠籍没,但最终秋毫无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沧浪亭

苏舜钦(宋代)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脩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著名诗人。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责”,被捕

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筑沧浪亨,自号沧浪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不凡,诗人交代了沧浪亭的位置,并由衷感叹:喧嚣的城市中居然有如此静谧之所。

B.颔联进一步描写了沧浪亭及周围环境,亭轩高耸,下临曲折的流水,近旁修竹丛生,清幽雅致。

C.颈联由景入情,状物由远及近,诗人借眼前的鸟兽行迹等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情景交融。

D.本诗工于炼字,如颔联的“慰”,写出天地万物似若有情,使诗人仕途遭挫后的心境得到抚慰。

(2)本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喜欢与柳、榆、竹、桂等树木为伴,诗意地栖居,并在诗文中表现出来,如陶渊明有“”,

归有光则"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木、泉为喻,引出“,”的为政道理,并以此为主

旨展开后文论述。

(3)中国唐宋文学家对音乐之声的比喻,常常出神入化。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顾,12分)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天然具有(①)、见异思迁的德性。一首曲子有可能百听不厌,但有着“又日新、日日新”功能的词

汇,则根本不存在。举个例子,人们对明末张岱的“舟中人二三粒”(②),但如果张宗子见好不收,以为觅到了

独门秘法,遂在文章中大写什么“院中人一粒”“山顶人数枚”“林间人几朵”,人们难免胃口大坏。这就是词汇

的宿命,越是新鲜奇崛、越有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词汇,(1),它们往往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才是

百金莫换的。语言不是时装,见别人穿上去漂亮得体,就误以为自己只要依样画葫芦也能收到相同的之效,实在

是外行之间。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们拈出的“陌生化原则”,虽不足以解释文学杰作的产生机制,(2)。

犹记得沈从文现在1934年1月在致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提到一张有趣的贴子:“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

阁大松树下,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罩,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回来者,

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食言,谨白。”沈先生随即感慨道:“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想来正

应此理。

其实。自铸伟词与祖国语言是否丰富并无必然关系。即使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3),作家仍有义

务求新求变。何况,想到古人己经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可爱有力的词汇,作为今人就更不该躺在先大的功劳簿上

(③)。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创迹出大量美妙新词,造福后代,我们才更能无愧于曾经铸词遗赠吾辈的先人。

(1)请在文中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沈从文先生提到的“寻人文贴”在用语上有何妙处?请结合选文,选择一处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8分)

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0月5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科学家卡罗琳

•贝尔托西(CarolynR.Bertozzi)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

贝尔托西爱好广泛,青少年时候就弹键盘、玩乐队,还喜欢街头篮球、踢足球,在大学曾获体育奖学金。

她大一主修生物,一开始她不喜欢化学,直到被有机化学课程的艰深吸引了,她认为这样的难度配得上自己的大

脑,转学化学,师从马克•贝德纳斯基教授。后来贝德纳斯基因身患癌症,病情稳定后决定重新去医学院念书,

立志当一名医生。受导师影响,贝尔托西的研究小姐分析了与癌症、炎症和细菌感染相关的细胞表面糖基化变化,

并利用这些研究开发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免疫肿瘤学领域得到应用。具尔托西是“生物正交化学”

的发明者,这是一类与生命系统兼容的化学反应,能够实现分子成像和药物靶向。她的实验室开发的多项技术已

用于商业用途,并和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

(1)请对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第一段横线上的逗号能否改为冒号?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人则认为言多必失,所以沉默是金。老子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孟子却宣称自己的特长是“知言”。

关于说话,人们各有见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美国和日本分别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动画作品进行文化输出,

有效地传播了本国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大力提偏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无疑可以增

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截至2020年3月,《魔童降世》已经在中澳美英等地上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票房累计6.9亿美元,

但国内和海外票房悬殊,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鳞

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IMDB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则给了60分。

《魔童降世》在海外上映后,在电影平台上获得了诸多评价,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出自海外华人,另一方面

外国观众去影院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这些批评和建议,可以

帮助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根据IMDB上的观众评论可看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

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必须跨越的障碍。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

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而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也难也传达出去。比如

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影片将这句译为“forgetyour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吒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在人物设计上,有观众认为片中人物形象混乱,好像出自不同电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

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

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电影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为他们脑中有传统

文化背景和固有思维。但对于国外观众来说,杂糅的人物形象既无法满足他们对异域中国风的审美期待,也不能

与迪士尼电影等西方经典动画电影相媲美。

剧情是电影的核心,特效制作是为剧情服务的。首先,《魔童降世》对中国神话进行改编,在国内获得了

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其次,该片的改编过

度弱化太乙真人等角色,元始天尊的角色形象设计稍显刻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发展,剧情逻辑的通顺

度和完整性都影响了观看体验。

(摘编自2020年《名作欣赏》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兼具辨识度、影响力和流量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影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优秀的影

视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言、民族的障碍,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戴体。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就是依靠众多

经典影视形象,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尚未产生如超人、蜘蛛侠、奥特曼等

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形象。国产影视要突破当前的格局,亟须找准定位,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价值追

求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形象。

近年来,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在文化产业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

吒之魔童降世》等堪称现象级的电影,反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期待和需求。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山海经

之再见怪兽》,以其充满东方神韵的“山海经宇宙”,使传统文化电影再度进入大众视野,证明了传统文化持久的

市场热度和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电影,影视作品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吸收养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文学作品、民俗文化都可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来源。《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故事发生

的地理环境昆仑二岛以及角色形象都有据可依。《大鱼海棠》中的民俗礼仪、生活起居以及人物命名,也都源自

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传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不能止步于引经据典或堆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深入文化内

部,提炼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大鱼海棠》将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呈现,既体现化的尊重和敬畏,也契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更是传统文化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不是一池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一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一股股涓消细流的长河。因此,打造

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需要以现代人的视角,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的内涵和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白蛇:缘起》别出心裁地讲述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故事,并融合了“捕蛇”、修仙、炼丹

等文化元素,在表现人与妖的爱情之外,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根

植传统,立足当下,面向世界,讲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崭新精神气质的中国故事,当是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

的共同追求。期待更多的影视作品脱颗而出,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摘编自2022年8月《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注:IP,IntelletualProperty的缩写,可译作"知识产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的代表作。

B.跟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相比,中国影视动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近些年一系列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市场反响热烈,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恒久价值。

D.优秀的传统文化IP为中国影视动画作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资源和票房保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影视动面作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B.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近些年佳作频出,是传统文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结果。

C.《大鱼海棠》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属于同一类型的电影,都充分利用了传统文化资源。

D.国内外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评价悬殊,说明国际影视市场与国内影视市场存在差异。

(3)下列报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

A.通过运用奇幻与酷炫的3D技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观赏性大大提高。

B.《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沿袭并丰富了原著爱憎分明、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

C.原创动画《熊出没》的剧情结合了当代中国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如繁重的课业负担。

D.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将皮影戏等中国元素融入幽默机智的全球审美,妙趣横生。

(4)两则材料都讨论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是否适用于传统文化IP电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

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

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侧重

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

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A.“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错误。依据材料一“但国内和海外票房悬殊,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

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瓣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IMDB的评分是

7.5,《洛杉矶时报》则给了60分”“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等内容可知,电影在国内和国外的反

应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故选Ao

(2)B.“是传统文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结果”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和二可知,材料一讲述为什么在国内火爆

的动画电影在海外反应一般的原因;材料二阐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提升国家文

化软实力。可知,并无关于传统文化与市场关系的阐述。

故选B。

(3)材料二主要观点是: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

化软实力的需要。

A.选项意思是运用技术的手段提高电影的观赏性,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B.选项意思是孙悟空的性格特征能代表传统文化中的反抗精神,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C.选项意思是电影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以现代人的视角创新传统文化,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D.选项意思是电影将中国元素融入全球审美,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适合作为论据论

证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Ao

(4)由原文“另一方面外国观众去影院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

“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必须跨越的障

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由于文化

差异和电影制作方向等方面的原因,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遇到了解读和观影等问题。

由原文“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言、民族的障碍,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国产影视要突破

当前的格局,亟须找准定位,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价值追求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形象”“打造优秀

的传统文化IP电影,影视作品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吸收养分”“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不能

止步于引经据典或堆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深入文化内部,提炼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打

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可知,材料

二侧重:我们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作品既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5)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结合材料和题目给出的语句,可知,

其含义是民族艺术中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

美感觉的艺术是属于世界的。

由原文“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而字幕

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也难传达出去。比如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影片

将这句译为‘forgetyour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吒的愤怒和反抗精神”可知,从侧面也反应出传统文化IP电

影传递的文化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比如哪吒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由原文”《白蛇:缘起》别出心裁地讲述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故事,并融合了‘捕蛇'、修仙、炼丹等文化元素,

在表现人与妖的爱情之外,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善恶”可知,传统文化IP电影也有人类生活普遍追求的真、善、

美,比如《白蛇:缘起》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由原文“电影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以其

充满东方神韵的‘山海经宇宙’”可知,传统文化IP电影可以给人带来心灵和审美的愉悦,比如《魔童降世》众

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虽然国外观众对此缺乏了解);《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充满了东方神

韵。

答案:

(1)A

(2)B

(3)A

(4)①材料一侧重:由于文化差异和电影制作方向等方面的原因,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遇到了解读和观影等

问题。

②材料二侧重:我们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作品既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

(5)“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含义是:民族艺术中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

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是属于世界的。

①传统文化IP电影传递的文化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比如哪吒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②传统文化IP电影也有人类生活普遍追求的真、善、美,比如《白蛇:缘起》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③传统文化IP电影可以给人带来心灵和审美的愉悦,比如《魔童降世》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

新鲜感;《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充满了东方神韵。

(二)现代文阅读五(本小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牌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

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

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

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

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

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

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

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

一看见,----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

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一一

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

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节选自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所作《〈野草〉题辞》,有删节)

文本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

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

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书选自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所作《〈呐喊〉自序》)

注释:①《初学记》是唐代徐坚撰古代中国综合性类书。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②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灯罩很昏暗”“是昏沉的夜”与“昏喑的灯光”“在昏沉的夜”首尾照应,凸显现实环境的黯淡,与梦境形成

鲜明对比。

B.读《初学记》侧面体现“我”受旧式教育的读书人身份,意味若“我”欲追挽的美梦,乃旧文化思想框架下的

好故事。

C.“铁屋”是思想文化桎梏的象征。“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见作者

不认同打破铁屋。

D.作者“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对野草的死亡、腐朽与烧尽报以“坦然、欣然”“太笑、歌唱”,反映其

破旧立新的立场。

(2)关于梦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整篇的影子”,量词“篇”表明文题中的“故事”可指梦

境。

B.两处“美丽,幽雅,有趣”运用反复手法,突出故事之“好”,“一天云锦”“万颗奔星”“夏云头”等喻体将美

具象化。

C.许多“美的人”“美的事”倒映水中,交织、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写出了水中倒影丰富多彩、历久弥新

的特点。

D.“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蕴含“一切概莫能外”的意味,梦境虽美,却也千

篇一律。

(3)怎样的故事才真的是“好的故事”?请结合文本二与文本三,谈谈你的理解。

(4)有学者认为,文学家之最可贵者,在于既披沥了自己的心,也照亮了世界,鲁迅作品就非常符合这一文学

的理想。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

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

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先对名言进行

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

【解答】(1)C.”可见作者不认同打破铁屋”错,“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表明作者希望打破铁屋。

故选:Co

(2)D.“却也千篇一律”错,原文“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

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如此”指的是美好、生动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千

篇一律”。

故选:D。

(3)文本二“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

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好的故事”能够让人反观自我,得到生命的启迪。“我自爱我的野草,但

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

无可朽腐”,“好的故事”能够让人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为了打破黑暗,即使烧掉自己也在所不惜。

文本三“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然而几

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好的故事”叫人清醒,能够激励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窒息的

“铁屋”,得到生命的自由,争得社会的光明。

(4)“披沥了自己的心”指的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文本一中在人们用鞭爆的繁响迎接

新岁的“昏沉的夜”里,作者一边坐着读书,一边便进入梦境了,在朦胧中,他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这故

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

去,以至于无穷”。鲁迅在这个梦境中,展开了这“好的故事”的无穷无尽的美好景象。这里写了“我仿佛记得

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景物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村女种的一丈红的大红花和斑红花,与其他景物在水中

织成了美丽斑的图画。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这样绮丽、美好,这样真切、动人,其中充满了作者对绍兴家乡风物

人情的眷念和热爱。在这里,描写的是睡梦中自然景物的变幻,抒发的却是现实中内心感情的追求,寄托了鲁迅

更幽远的思绪。他精心构思出来的这篇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再一次为我们坦露了他当时的心境:他多么热

烈地憧憬一种“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出现啊!然而,在“昏沉的夜”一般的现实社会中,这种“美的人和美的事”

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能如梦中的幻影一样,给你一时的慰安,而在醒来时,留给人们的只是“几点虹霓色的碎

影”,甚至最后连这碎影也不存在了。鲁迅憎恶那个“昏沉的夜”一般的社会现实,强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这

种寂寞而炽热的心境,就这样形象而巧妙地织进了这篇《好的故事》之中。

“也照亮了世界”指的是揭露现实,启发人们精神的觉醒。在这篇《好的故事》中,展示了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与

黑暗现实的对立,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内心存在的希望与失望矛盾产生的现实基础,启示人们为毁掉

这“昏沉的夜”,实现那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而斗争。

答案:

(1)C

(2)D

(3)①文本二:“好的故事”能够让人反观自我,得到生命的启迪;能够让人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为了理想而

献身。

②文本三:“好的故事”叫人清醒,能够激励人们起来反抗黑暗,得到生命的自由,争得社会的光明。

(4)①“披沥了自己的心”指的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文本一中鲁迅描写了一个美丽

的梦境,反映了他内心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表达一种寂寞而炽热的心境。

②“也照亮了世界”指的是揭露现实,启发人们精神的觉醒。《好的故事》中,向往的理想与黑暗现实对立,启

示人们为毁掉这“昏沉的夜”,为实现那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而斗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萧铳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涂阻远,不能遽集,乃

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韭素立势不能久丕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

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缴锐,未易当也。”

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铳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

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

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曰:“萧铳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

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

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铳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

孝恭勤装围江陵,铳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骨即岑文本,文本劝铳降。铳乃谓群下曰:“天不祚梁,不可

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奈何以我一人之故,陷百姓于涂炭乎!”乙巳,铳以太牢告于木晅,下令开

门出降,守城者皆哭。铳帅群臣缄缜布情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铳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孝恭入据其城,

诸将欲大掠,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镐之馀,

跋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

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孝恭称善,遽禁止之。诸将又言:“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

以赏将士。"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

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铳降数日,援兵至者十馀万,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孝

恭送铳于长安,上数之。”竟斩于都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陵》)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加句读处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彼A救B败C之D师E策F非G素H立I势J不K能L久M不N若O且P泊Q南R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楚兵剽锐”意为楚国的士卒强悍勇猛,“剽”与《阿房宫赋》“剽掠其人”中的“剽”含义相同。

B.“勒兵”意为率领军队,“勒”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字含义不同。

C.侍郎,汉代为郎官之一,是宫廷近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太庙,即天子的祖庙。天子有七庙,故古代以“七庙”为王朝代称,《过秦论》中“七庙赛”即指国家灭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萧铳听说唐军到来,仓促间无法快速集中驻扎在远处的军队,于是把现有的兵力全部带出来抵御唐军。

B.李靖见萧铳的部下收没劫掠军事物资放置在船上,场面十分混乱,他乘机出兵,大败萧铳,乘胜直抵江陵。

C.萧铳在内外阻隔、无力支撑的情况下,为避免生灵涂炭,下令打开城门,率领群臣出城赴唐军营帐请降。

D.唐军攻下江陵后,南方各州县纷纷衷心归附,而赶来解江陵之围的十多万援兵,也都脱下铠甲投降唐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还成现代汉语。

①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②今之存者,皆锋镐之馀,践踵延颈,以望真主。

(5)入城后,唐军诸将本想劫掠籍没,但最终秋毫无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

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