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讯问方法分析目录TOC\o"1-2"\h\u8758古代讯问方法分析 123743一、前言 226637二、中国古代审讯问案方法 223061(一)五听问案法 214866(二)“钩距”问案法 225101(三)诈谲之术 35046三、以《折狱龟鉴》来分析古代讯问方法 315770(一)《折狱龟鉴》概述 34163(二)“五听”察狱 316508(三)“神明”察狱 411177四、中国古代讯问方法的局限对现代法学的推动 522856(一)推进落实疑罪从无原则 56891(二)完善非法口供排除规则 628337(三)进一步完善平凡制度 6192五、对现代侦查讯问的启示 723581(一)加强运用审讯心理策略 710334(二)丰富审讯学识,加强与多学科知识融合 812225(三)在审讯实践中秉承“慎审”理念 832658结论 87909参考文献: 8【摘要】侦查权和审判权合为一体的古代司法体制中,法官的角色有多重色彩。当时的法官用什么样的技巧去处理案件,其中有哪些智慧审判表现方式,智慧审判技巧在具体案件中是怎样实现的,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古代讯问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加以分析,从对现代司法的推动和启示两方面进行了思考,期望现代司法制度在吸取古人优良的同时,摒弃和改善弊端,不断地进步,更加科学合理。【关键词】古代讯问;五听察狱;神明察狱;启示Abstract:Intheancientjudicialsystemofthepowerofinvestigationandjudicialpower,theroleofjudgeshasmultiplecolors.Atthattime,whatskillswereusedtodealwithcasesbyjudges?Whatkindsofwisdomtrialmethodsandhowsmarttrialskillswereimplementedinspecificcases?Thisarticleexpatiatesontheancientinterrogationmethods,andthroughaspecificcasetoanalyzethethinkingfromthetwoaspectsofpromotionandEnlightenmenttothemodernjudicial,expectthemodernjudicialsysteminancientexcellentlessonsatthesametime,abandonandimprovethedrawbacks,constantlyprogress,morescientificandreasonable.Keywords:Ancientinterrogation;fivetoprison;Godseeprison;enlightenment一、前言讯问是古代司法官处理案件的一个重要阶段,关系着后续的查证、审判程序的进行。因而,在我国古代的断案程序中,讯问环节备受重视。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纠问式诉讼模式和侦审合一的办案体制,因此大多数案件的侦查是围绕着讯问进行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讯问问案的方法经历了由愚昧到科学、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折狱龟鉴》搜集的案例不限于一个朝代,时间跨度较大,对于研究古代司法官讯问经验来说代表性较强。我国古代技术条件有限,其侦查技术和现代相比,是落后的,甚至某些“神明断案”也被认为愚昧。当证据不足时,口供相对于侦破案件就成了救命稻草,于是刑讯逼供也就应运而生。虽然古代法律规定刑讯是合法的,但是对刑讯也有限制规定,同时还有关于司法官刑讯不当的法律责任,以制约司法权力被滥用。为了更好更形象的阐述古代讯问方法,笔者借鉴了《折狱龟鉴》中的案例,予以了说明,并对其方法进行了评书。古代讯问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酷刑逼供,主观断案,其审理案件的“法官”会在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下,综合全面了解案情后,审慎地处理案件,善于观察,不放过疑点,秉公执法,不畏权势,凭借自己的讯问直觉和经验,运用谋略技巧破获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案,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赏。二、中国古代审讯问案方法(一)五听问案法“五听”审讯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具体是指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报;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顾视不直则眨。”说成白话文,指的是根据五个方面审查囚犯,判决诉讼,了解民情。一是审查供词,看他出言吐词,没有理的一定哆嗦重复;二是审查神色,看他脸色,没有理的一定羞愧脸红;三是审查呼吸,看他出气,没有理的出气急喘;四是审查耳朵,看他听觉,没有理的假装听不清楚;五是观察眼睛,看他视觉,没有理的会装作自己看不分明孙立军.当代中国司法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6.。因此“五听”孙立军.当代中国司法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6.(二)“钩距”问案法汉朝时,人们总结出“钩距”法用于审讯。有关“钩距”的说法来自于《汉书·赵广汉传》记载,赵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吴海航.中国古代法官裁判权限制原则探析[J].法治研究,2016(06):153-160.。这里所说的“钩距法”,根据文意是一种推算物价的方法。所谓“钩距”,晋儒晋灼注:“钩,致以距,闭也。盖以闭其术为距,而能使彼不知为钩也。”晋灼释“距”为“闭”,令人很难理解,他把二字拆开分解,徒增繁难。清人土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认为“钩距”就是“钩致”,意思是“钩而致之”,此说简洁明畅,《易·系辞》中有“钩深致远”句,可见“钩距”吴海航.中国古代法官裁判权限制原则探析[J].法治研究,2016(06):153-160.(三)诈谲之术宋代郑克所撰《折狱龟鉴》中说:辨诬之术有正有橘,橘非正也,然事有赖以济者,则亦焉可废哉。作者还用古代军事中“正兵”、“奇兵”的术语和原理,来比喻和评论审讯问案的策略方法,如“譬犹持重之将,不荀出于奇,亦必依于正,以此用橘则无败事。何时用正术,何时用橘术(相当于兵法中的奇招)。郑克有言:“核奸以正,撞奸以此其所以异也”,“盖证或难凭,而情亦难见”,用正术就难以进行审讯问案,只能用“橘以植其伏,然后可得之”。橘计、奇兵,主要是在证难凭、情难见,甚至一时无证可查的情况下,用来挖掘、揭示深隐、埋伏的情或物的。三、以《折狱龟鉴》来分析古代讯问方法在第部分中,我们介绍了集中古代讯问方法,在这章节中,我们以宋代郑克编撰的一部审判案件的小说,进行了具体阐述。(一)《折狱龟鉴》概述《折狱龟鉴》又称《决狱龟鉴》,宋代郑克编撰,共八卷。“折狱”、“决狱”,都指审理判决案件。龟在古代被当作灵物,烧灼龟甲,用以决疑;鉴是古代的镜子,用铜制成,磨平以后,可以照见人的美丑。“龟鉴”连用,指宝贵的借鉴任家宽,王翠红,孟庆方.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任家宽,王翠红,孟庆方.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行政兼理司法模式”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10):82-85.(二)“五听”察狱1.案例《折狱龟鉴·察盗·张允济》唐代张允济在隋朝担任武阳县令时,在路上看见一个老婆婆,种了一片葱,搭一个草棚看守。允济说:“老人家只管回吧,不用辛辛苦苦在这看着。有人偷葱,就来告诉我。”老婆婆回去了。隔了一夜,丢了很多葱。允济于是召集葱地附近居民,一个个把他们叫到面前观察询问,最终知道了偷葱的人。张允济正是运用了“五听”之法询问葱地附近的百姓,掌握了众多案件细节,辨明真凶从而找到真正的盗贼。《折狱龟鉴·释冤上·辛祥》:辛祥任司马时,有一个从河南白壁地方返回的士兵药道显,被人诬告盗窃,官员们也都怀疑是他干的。辛祥说:“道显脸上现出悲哀的神色,审查案情要注意观察神色,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一再坚持要为道显申辩。过了一个多月,从别的地方抓获了那个真正的盗贼。在此案中,司法官注意观察犯人的神色即“察狱以色”,也就是通过观察被讯问人的面部气色来判断犯人可能有冤情,故而坚持为其申辩,最终将真正的盗贼绳之以法,还了药道显的清白。辛祥通过“色”而察之,从而弥补了仅通过“审讯囚犯,分析供词”终断案情真相之不足。《折狱龟鉴·释冤上·柳庆》:此案中,门窗没有撬开,房里的黄金却失盗了,那么盗贼一般说来不会离得很远,所以商人怀疑是叫房主偷走了。柳庆观察房主的神色,又仔细分析案情,觉得房主是被冤枉的。于是询问商人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曾经跟谁一起住宿喝酒。僧人没有什么缘故,不止一次地跟商人一起大吃大喝,到底是想干什么呢?这一定是窥伺时机,要盗窃钱财。喝醉酒后白天酣睡,那个家伙才找到机会,商人的黄金于是失盗了,那个僧人不是盗贼是什么呢?在该案中,柳庆的明察秋毫、细致入微的对房主察言观色,从而使得房主的冤情得以昭雪,所以说“五听”之法的运用在探究情节上确实有很大效果。2.“五听”讯问方法的局限性和启示合理性:首先,“五听”察狱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审讯对象进行察言观色,找出不合理之处,进而查明案情。“五听”制度中总结出的宝贵审讯经验,为后世广泛继承发展,这是人类司法审讯问案史上的重大进步。其次,“五听”审讯的优点是直接、便捷。司法官直接亲自在公堂之上对囚犯审问,这也符合现代刑诉中的直接言辞原则,很有效率。最后,“五听”制度的良好运用建立在司法官拥有较高素质的前提之下,这样才能避免走向主观臆断的滑坡,这也因此敦促司法官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能力,以便对案件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免造成冤假错案,自身也要承担责任苗青青,苗丽,吴大华.社会学视野下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形成、发展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6(09):25-33+191.苗青青,苗丽,吴大华.社会学视野下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形成、发展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6(09):25-33+191.局限性:首先,“五听”察狱过分要求司法官利用察言观色作出判断,审讯得到囚犯的口供,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主观臆断,造成冤假错案。毕竟是“原心定罪”的表现,最终的结果是有可能陷入到“有罪推定”的泥潭中去。2下其次,由于“五听”察狱获得囚犯口供,若无实物证据,口供的证据价值就会被过分依赖,司法官往往在案件久拖不决、不得实情后,为其滥施刑讯打开方便大门。最后,因为有的囚犯可能是无辜的,但是其心理素质较差,胆小畏惧,受讯时因紧张而表现出异常。此时司法官仅凭直观感受做出是否有罪的判断,必然带来一定地随意性。这种直觉如果和证据结合,方可确保查明实情。正如郑克有云:“鞠情之术,或以其色察之,或先以其辞察之,非负冤被诬审矣,乃检存验物,未有不得其情者也。”总而言之,“五听”察狱,可作察情之术不可作定案之法。(三)“神明”察狱1.案例《折狱龟鉴·释冤下·萧俨》:五代南唐烈祖(李异)升元年间定了一项法令:凡是偷盗财物价值达到五贯,就要一律处以死刑。庐陵有个大户人家晾晒衣服时,丢了被子和衣衫,价值几十贯钱财。这个大户人家认为是附近邻居偷得,因为他们所住的村庄位置偏僻,很少有外人经过。于是将邻居告到官府,邻居拒不招供,后经严刑拷打被迫承认了。被问及赃物藏在何处,就说己经卖到市场中去了,无法找回。可是,等到临刑那天,邻居却哀嚎痛哭,说自己并没有偷盗,是被冤枉的。主管长官呈奏先主陛下,先主命令刑部员外郎萧俨前去复审核验。萧俨沐浴斋戒,祭拜神灵,决心查明真相。来到庐陵郡那天,本来天气晴朗无云,可是忽然天空一阵巨响,一直响到丢失衣物的大户人家,把一头老牛劈死了。于是人们破开老牛的肚子,竟然发现丢失的衣物,原来衣服是被老牛吃到肚子里了,还没有消化呢。虽然这件事有些夸张的色彩,但是却传达了人们追求真相、释冤辩诬的信念。2.分析古代司法官审讯问案十分重视口供的获取,不仅是因为它是证明犯罪的直接证据,更重要的原因是口供较之物证的获取更容易。郑克的“情迹论”主张“情”与“迹”并用,“察情”与“据证”相结合,不轻信口供而是重视物证的证明作用,在理论上较之传统的证据观念有所突破。同时郑克还辩证地主张:“情”“迹”迭用,各适所宜;“以迹求之”与“不可专用”,这更展现了“情迹论”的科学性。郑克的“情迹论”辩证地论述口供和物证对于查清事实真相的作用,他认为两者皆重要,并没有偏重哪一方,而是具体案件具体分配二者的证明作用,力求口供和物证的平衡,这是中国古代证据理论的突破,与现代的证据理念契合。这在残酷的刑讯逼供的封建制度里,能向“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现代刑诉理念前进的一大步,是十分值得记录的,体现了宋代刑诉理论的创新成果。在法制社会的现代,审讯问案都是以事实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此来定罪量刑。但是在侦查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司法官在案件真相难辨之时,往往会借助“神明”的力量去断案,以使案件水落石出,定分止争。古代侦查技术相对落后、发展缓慢,人们在面对疑难案件利用常规知识无法获得合理解释时,利用神明的力量审讯问案就应运而生。可能在今天看来,不免带有偶然性和迷信色彩,但在当时却被民众尊崇信守,因为确有不少成功的实践,由此我们也应认同它合理性的一面。这主要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仅原告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就是其他人对犯罪嫌疑人也无可奈何,在这种人力不能实现司法公正的情况下,诉诸神灵就是当时人的一种合理选择蒋铁初.中国古代刑讯的目的与代价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20(03):76-88.蒋铁初.中国古代刑讯的目的与代价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20(03):76-88.四、中国古代讯问方法的局限对现代法学的推动(一)推进落实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无是指在刑事案件中,一方面,有一定证据证明某人有重大作案嫌疑,另一方面,这些证据不能确实、充分的证明此人就是真正的作案人,此时,既不能确定其有罪,也不能排除其嫌疑,则法律推定其无罪。我国目前刑事诉讼法中已规定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法院因定罪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量刑存疑的从轻判决,都是对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支持。但是,一桩桩冤案、错案在定罪时都有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现象,然而所谓的“罪犯”蒙冤入狱,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疑罪从无原则并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推进将疑罪从无原则落实到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司法机关及工作人员应坚持疑罪从无的观念并勇于落实疑罪从无原则。其次,加大疑罪从无原则的宣传力度,界定好疑罪从无的概念、实施、后续对真正罪犯的追究处理,进而逐步得到社会各界对疑罪从无的认同,在全社会营造疑罪从无的氛围。最后,不可矫枉过正,只有在法律规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时,才可适用疑罪从无,对一些不影响案件基本事实的疑点,则不可随意适用,把握好该原则的适用范围。疑罪从无原则可能带来的最严重的风险是放纵犯罪。反之,不适用疑罪从无原则,采取疑罪从有或疑罪长时间拘押不释放,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给社会带来第二次的伤害,更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法治建设。因此,司法机关应坚持法律规定的证明标准,在案件证据不足时,真正的落实疑罪从无,一让疑罪从无的观念深入到司法实践的全过程,并得到真正落实。(二)完善非法口供排除规则非法口供排除规则虽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我们知道坚持该规则是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推进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威胁”、“引诱”等非法方法应列入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刑诉法中将“威胁”、“引诱”、“刑讯逼供”都列为禁止运用、非法的取证手段,但司法解释中却区别对待,只规定排除“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这和常理相违背,甚至容易纵容侦查人员运用威胁、引诱等非法方式逼取口供。28因此,应将“威胁”、“引诱”等非法方式也归入排除的范围汪庆红,熊英.传统中国法律适用中情理与习惯的概念辨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29(04):61-66.汪庆红,熊英.传统中国法律适用中情理与习惯的概念辨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29(04):61-66.第二,“毒果”也应归入到排除的范围。“毒树”是通过非法方式取得的证据,我国目前法律对“毒树”的界定还不完善;“毒果”是从“毒树”证据中再取得的证据。比如:运用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再根据该口供找到的其他证据,对这些证据如何认定,法律没有规定,只有美国采取“砍树弃果”的做法,英国则是“只排毒树(非法取得的口供),不排除毒果”,我国由于侦查水平落后,尚不能够排除一切“毒果”,但是若不排除毒果则无法动摇侦查员“从供到证”的侦查观念,无法撼动口供的主导地位,因此应通过提升侦查技术水平,顺应“保障人权”的国际化趋势,在条件具备时将“毒果”列入排除范围。我国目前侦查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既排除“毒树”,又排除“毒果”的程度,需要不断努力,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三)进一步完善平凡制度平反是指通过囚犯或其家属申诉、上级机关复查等方式,经过审理,推翻原审判决。对于案件的审理结果不服,还允许当事人申诉,可向原审理机关提出,也可向上一级机关控诉,从而引起案件的重新审理。93案件一旦平反,原来审讯的司法官要负相应责任。《折狱龟鉴·释冤下·钱若水》94一案中,钱若水昭雪冤狱,知州想要启奏朝廷,为他表功请赏。但前面审讯的录事因此就会被追究责任,若水念其偶尔失误又无造成严重后果,就拒绝了上报请赏。其后附则案子中的姜遵也是经过调查核实,为受冤囚犯洗清罪名。按照旧例,平反昭雪,解脱死刑犯人,应当受到赏赐。姜遵恐怕连累前任狱官,就不提平反的事。我们知道,一个案件最终判决需要经过审讯和判决,而其中审讯又是关键前提,直接影响着判决结果。如果判决结果受到质疑,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审讯环节出了问题,因此,也就时刻提醒着司法官在审讯时一定要奉公守法、谨慎处理,否则疏忽大意以身试法,不仅影响自己的仕途,更是要遭受牢狱之灾。至宋代,刑事诉讼领域确立翻异别勘制度,这又是一次历史进步。它允许犯罪嫌疑人推翻自己的口供,最多可三到五次,案情重大,从而改由其他法官或是司法机关重新审理,这也是对以往各朝平反制度的继承发扬。《折狱龟鉴·释冤上·韦鼎》95案中,县官将杀人案结案报到州里,韦鼎发现有疑点重审案件后抓住了真凶。《折狱龟鉴·释冤下·萧贯》96案中,妇人周氏也是向上申诉到州衙,最后得以沉冤得雪。而《折狱龟鉴·矜谨·张奎》9下案中,是同一级别的州郡之间,复审查证,最后为囚犯平反了冤情。总结以上制度正反驱动的影响作用,我们在探析《折狱龟鉴》审讯经验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古代司法官他们认真谨慎的审讯态度,并且擅于运用自己的智谋去推断思索。他们会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案情,运用多种方法去审讯探问,不会盲目视刑讯手段为法宝,而放纵运用,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刑讯手段的随意运用非常不齿。虽然以上论述各种制度动因,对司法官们审讯断案施加了压力,但从其深层次的层面分析,其实是“慎审”这种政策理念在发挥积极作用。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他们希望通过施行仁政,来安稳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地位张晋藩.古代司法文明的人文关怀:法、理、情的联通[J].人民法治,2016(07):82.。于是,上面推行“慎刑恤民”的司法审讯制度,下面司法官也要顺应国家政策的推行。长久以往,这种“慎审”张晋藩.古代司法文明的人文关怀:法、理、情的联通[J].人民法治,2016(07):82.五、对现代侦查讯问的启示(一)加强运用审讯心理策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人权保障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对于侦查讯问却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审讯双方之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立和僵局,又能顺利完成审讯任务,着实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和应对。本文探讨《折狱龟鉴》审讯经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研究古代司法官如何驾驭运用心理策略从而顺利断狱问案,查清真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具体地说,讯问策略的灵活运用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在权衡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如实供述;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在对如实供述与否的利害关系产生心理错觉的情况下如实供述;还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在情感和道义的激励下作出如实供述。(二)丰富审讯学识,加强与多学科知识融合现代社会侦查技术突飞猛进,对于案情的推进功不可没。凭借着先进的科技和多学科的融合,确实给讯问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物证检验水平的提高不能取代侦查讯问工作的地位,犯罪嫌疑人如实自愿的供述和证据的结合方为正确的察狱之道。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欣欣向荣的今天,司法人员尤其是讯问人员在夯实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如此方能应对侦查讯问实践中的种种挑战。在刑讯合法的古代社会,优秀的司法官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积累下来的审讯经验和技巧,不滥施刑讯,查明真相,对我们来说是榜样也是激励,我们应该在侦查讯问工作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来为审讯工作服务。(三)在审讯实践中秉承“慎审”理念探析《折狱龟鉴》的审讯经验,我们能感受到古代司法官秉承的慎审理念和昭雪冤狱的决心,书中作者郑克对严明慎审、释冤辩诬的司法官大加赞扬,为突出对比,对个别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司法官大张挞伐。我们现代的侦查审讯人员也应该传承这种“慎审析疑”的可贵理念,使我们的侦查讯问工作经得起考验,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讯问任务,更是对得起自身承担的使命和责任。由此我们也仿佛明白了,《折狱龟鉴》这本书之所以自编著后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它能为后世的司法官提供指导借鉴,也不仅仅是以此实现编著者狱讼清明的愿望,对今人来说,更多的是通过《折狱龟鉴》向我们展现了优秀司法官悲天悯人、慎审析疑的情环,与草菅人命、随意懈怠的司法官形成强烈对比,这也许是我们最直观、最震撼的感受,对当今司法实践也有启发作用。结论我们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关于审讯问案的经验最早可以溯及到西周的“五听”之法,其后历经各个朝代保存下了运用智谋审讯疑案、平反冤狱的丰富资料。本文研究《折狱龟鉴》中审讯的经验,从常规的审讯方法,可分为“五听”之法、“情迹论”、神明启发;从非常规的审讯方法,就是橘术的运用。二者各有适用的范围,审讯问案首先要考虑常规之法,在疑难复杂、犯罪嫌疑人狡诈等情况下,橘术的应用更能出奇制胜,但是还是宜采稳妥之法,使“正”“橘”并用,方可无失。诚然,由于封建制度压制科学文化的发展,古代审讯问案研究存在历史的局限,基本上没有脱离感性经验的整理阶段,甚至还有封建迷信、荒诞不稽的成分;但是,古人在系统整理,刻意探索,自觉运用断案决疑、察奸辨伪的佳谋妙计方面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可贵的文化遗产。参考文献:[1]孙立军.当代中国司法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6.[2]吴海航.中国古代法官裁判权限制原则探析[J].法治研究,2016(06):153-160.[3]任家宽,王翠红,孟庆方.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行政兼理司法模式”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10):82-85.[4]苗青青,苗丽,吴大华.社会学视野下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形成、发展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屏幕面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压力自动校验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光纤按续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中档桥梁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高速钢圆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聚氯乙烯汽车地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安第斯之旅:摄影与探索-揭示南美自然美与土著文化
- 2024年中国大电流校验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全羊毛胶背地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昆明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问题研究
- 大九九乘法表(打印版)
- “二十四节气”研究性报告
- 《市场营销学》形考任务四答案
- 小学英语游戏食物类funny-food课件
-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分与合》第2课时6、7的分与合
- 国内外静脉输液的现状与发展
- CATIA三维布线、线束三维设计方法、指导
- 医美整形全套上墙制度
- 蓝色卡通风2022小学六年级班干部竞选PPT动态模板
- 边坡支护桩施工方案
- 第二版柴油电喷发动机电路图集大全附电脑针脚端子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