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城文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城文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城文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城文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城文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城文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错放

三石

“二狗被警察抓走了!”

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极兴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

狗的种种劣行。

张三说:“这狗日的,去年冬天,他带着几个人到我酒店里喝酒,酒足饭饱,钱一分

不付,还耍酒疯,将我的腿都打折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走路还不便呢。”说罢,张三

还一痛一拐走了几步给大家看。

李四说:“就上月,二狗在村头调戏邻村过路的一闺女,我看人家闺女吓哭了,就上

前劝二狗两句。这二狗,正正反反地扇了我十几个耳光,牙都给打落了好几颗。”说罢,

李四还张嘴给大家看。

王五说:“今年春上,有一天中午,二狗翻墙到我家偷东西,恰巧被我给撞见了,他

不但不跑,还耍横,操起我家的菜刀劈了我两刀。喏,疤还在这里呢。”说罢,王五把袖

子捋起,露出胳膊上两条赤色的伤疤给大家看。

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

别看二狗平日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进了号子就成了酱黄瓜,竹筒倒豆子,把几年来造

的孽干的坏事,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其中便包括打折张三的腿、扇落李四的牙、偷盗不成

刀伤王五的事情。

警察便到村里来调查核实。

找到张三,张三却说:“二狗倒是隔三差五地会来我酒店里喝酒,可都是村里人,乡

里乡亲的,怎么可能喝酒不付钱呢?”至于腿是如何折的,张三解释说:“那是上山砍树

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折的。”

找到李四,李四也说:“没有的事,二狗这人,虽然说不正经,可也不至于光天化日

之下行不轨之事,没这胆量。”至于牙是如何脱落的,李四解释说:“唉,没办法,年纪

大了,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找到了王五,王五更是一脸迷惑:“哪有这事?二狗在村里霸道不假,可借他个胆,

他也不敢跟我耍横。你们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地,谁敢动我王五一根毫毛!”至于胳膊

上的伤疤,王五笑着解释说:“这怎么会是刀疤?这是我当年做蔑匠时,被毛竹片划伤

的,已经好些年了。”

警察还找了些人,但这些人都跟张三李四王五说的一样。

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

于是,村里人又经常看见二狗趾高气扬走街串巷,就有人悄悄发泄对警察的不满来。

张三说:“警察有个鸟用,二狗干的坏事多如牛毛,竟然查不出来,我看只配回家给

老婆洗裤头。”

李四说:“据说警察在村里办案的吃喝费用都是二狗家给开支的,这样能查出案子来

才怪呢!”

王五说:“二狗有人,他表舅的女婿的姑父的一个同学,在公安局当科长。你们说,

有这关系,能不放人吗?”

不过,大家也就背后发发牢骚,对二狗却是不敢造次,老远看见二狗,就躲。躲不掉

的,就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篇幅短小,巧设悬念,环环相扣,总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颇具匠心。

B.警察到村里来调查核实,张三李四王五以及村里的一些人都没有说实话,主要是想突

出他们对二狗的畏惧以及善良的本性。

C.二狗被警察抓走,村里人奔走相告,极其兴奋,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

劣行,说明村里人内心多年的压抑得以宣泄,抓住机会落井下石。.一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7.小说中二狗缘何得以“错放”,请简要分析。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小说谈谈自

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6.AD

7.“错放”原因:①错在村里人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怎样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

权益,因而深受二狗的伤害,二狗被抓,他们又不懂得给警察提供证据而将二狗绳之以

法,没有足够的证据,二狗没几天就被放了出来。②错在警察办案没走程序,没能深入百

姓生活,体察民情,二狗都招了,但村里人因为害怕二狗而不敢对警察说实话,警察就以

证据不足而将二狗放了出来。(每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启示:村里人深受二狗的伤害,他们忍气吞声;当警察来调查核实,他们又因为害怕二狗

知道而不敢说实话;他们看着二狗横行霸道,招摇过市,他们只能选择躲避,躲不掉的还

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村里人不懂得通过合作来共同对抗二狗,他们不懂得借助警察来

保护自己,他们不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眼睁睁地继续过着被二狗欺压的

生活。(分析1分)小说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做个有骨气、能担当、会合作、识大体,不

自私自利的人;②要学法、懂法,能够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自己做起,在国家的法制

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③警察办案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不因群众法制意识淡薄而

让坏人逃脱法律的制裁。(每点1分,共3分)

6.试题分析:B项考查人物性格,选项“主要表现出他们善良的本性”错误,说明村里人

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冷漠,缺乏善心和爱心,同时说明他们无知,缺乏法制意识;C项

“抓住机会落井下石”说法错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

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

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主要是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错放

的原因,结合现实谈启示。本题可以作答为,“错放”原因:①错在村里人法律意识淡

薄,他们不懂得怎样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因而深受二狗的伤害,二狗被抓,他们

又不懂得给警察提供证据而将二狗绳之以法,没有足够的证据,二狗没几天就被放了出

来。②错在警察办案没走程序,没能深入百姓生活,体察民情,二狗都招了,但村里人因

为害怕二狗而不敢对警察说实话,警察就以证据不足而将二狗放了出来。启示:村里人深

受二狗的伤害,他们忍气吞声;当警察来调查核实,他们又因为害怕二狗知道而不敢说实

话;他们看着二狗横行霸道,招摇过市,他们只能选择躲避,躲不掉的还低声下气跟二狗

打招呼。村里人不懂得通过合作来共同对抗二狗,他们不懂得借助警察来保护自己,他们

不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眼睁睁地继续过着被二狗欺压的生活。(分析1

分)小说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做个有骨气、能担当、会合作、识大体,不自私自利的人;

②要学法、懂法,能够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自己做起,在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中发挥应

有的作用。③警察办案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不因群众法制意识淡薄而让坏人逃脱法律

的制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

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

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

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

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

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

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

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

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

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

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

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

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

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

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

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

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

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

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

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

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

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

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

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

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

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

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

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

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

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

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

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

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

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

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

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

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

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

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

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

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

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参考答案:

1.B

2.C

3.C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

是一种好的选择”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

赖”。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

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表述错误,漏掉了限制性信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

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

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变未然

为已然,原文说的是“也可以变成”。另外“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

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表述与原文不同,原文是“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

座,不顾事实”。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

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

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

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

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

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

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

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

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

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

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

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

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

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

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

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

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

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

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

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

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

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

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

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

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来

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

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

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

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

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

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

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

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

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

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

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

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

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

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

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参考答案:

1.B2,D3.D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

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

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

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陆羽撰

写的《茶经》,其中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

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

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

别。比如本题B项,陆羽撰写的《茶经》,其中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

证。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

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

正误。D项,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

兴衰更迭,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

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

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

别。比如本题D项,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

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

的理解。D项,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

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着生存困境;中国茶的样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

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

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

“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

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D项,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4—7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

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

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祖)(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

一世,迨(到)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

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

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

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解州羸服欲奔

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地名),上谒,拜左拾遗。与房至为布衣交,走时败兵,又以

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小),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

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廓,弥年艰

篓,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

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

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阡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

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经历)旬不得食,县令具

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

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会天大雨,道不通会:恰逢

B.自七岁属辞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写作

C.伏惟天子哀怜之伏惟启阿母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

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D.陛下其忍弃之其孰能讥之乎?其语气词,表反

问,可译为“难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甫若抵罪,绝言者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

地漂泊。后来考进士落榜,困居在长安。

B.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经常对严武无礼,严武为此心中怀

恨。有一次严武想杀掉杜甫,因为严武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C.杜甫多次献上赋颂,陈述自己重操祖上旧业的愿望。恰逢安史之乱,玄宗入蜀,

杜甫逃到三川。后来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要从邮州投奔唐玄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夸夸其谈。他与李

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但能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7.翻译以下两个句子(10分)

(1)与房培为布衣交,培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

参考答案:

4、B(属:写作/通“嘱”嘱托)

5、C(都是连词,表假设,“如果”;A、副词,将,将要〃连词,“尚且”;B、动词,

担任//动词,认为;D、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并列)

6、C(杜甫后来从邮州投奔的是肃宗,不是玄宗)

7、(1)杜甫和宰相房培是平民时的朋友,房官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

之故被撤了宰相职。

(2)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家是世代交谊,就对待杜甫十分友好,亲自来到杜甫家中,而

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帽子都不戴。

【文言阅读译文】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

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

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

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

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

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

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

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

如果能让我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

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

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

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邮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

被叛军俘获。

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培是平民时的

朋友,房官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

“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

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人寄居在邮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

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叉出京任华州司功

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

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

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

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

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

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

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

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

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崔阡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

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

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

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

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

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

诗歌,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

今天。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善属文。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

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

及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

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

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

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

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叹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

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有删改)

时钱尚父镇东南。隐进谒,投素作。镂得之大喜,以书辟.之。遂为掌书记。镂爱其

才,未几,奏授著作郎。镂初授镇,命沈松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日:“今浙西焚荡

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镂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

游,日暮而牛羊不下。”又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

作者称赏。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

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隐忽来谒,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自

是绝不咏其诗。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及朱温篡唐,隐说^举兵伐梁。曰:“虽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奈何交臂事贼,为

千古羞?”鲜始以隐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心甚义之,荐表之为吴

越给事中。又以诗寿^有曰:“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则知隐虽在吴越,

心实在唐,f卷I、卷不忘也。

(节选自《咸淳临安志•人物列传》,有删改)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恃:拥有

B.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吾子:您

C.镂得之大喜,以书辟之辟:征召

D.表奏,将鹰犬我矣鹰犬:把……当成鹰犬

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得已始往问焉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劝学》)

B.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

国论》)

C.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

游记》)

D.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尊师精通看相的方术,认为罗隐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力压群英,也只不过做个主簿和

县尉这样的小官,不如东投地方势力,可以求得富贵。

B.邻居卖饭老太早就知道罗隐内心的痛苦,她开导罗隐,天下没有谁不知他的名声,不

要过于迷恋科举考试,并诚恳地劝他尽早求取富贵。

C.罗隐为钱^改写奏表,显示了他的才华。他获得女性的仰慕,宰相之女为他神魂颠

倒,但见到他之后,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吟咏他的诗。

D.罗隐虽然投靠了镇守东南一方、势力极大的钱鲜并得到其的赏识,但始终心在唐王

朝。劝钱益举兵伐梁和为钱修祝寿而写的诗句显露了他的心迹。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能用,心甚义之,荐表之为吴越给事中。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逋迤。

参考答案:

8.A9.B10.B

11.(1)虽然钱没有采用他的进言,内心还是认为他很忠义,于是上表向朝廷推荐他,

让他做了吴越给事中。

(2)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3)把大鼎当做铁锅,把美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做砖块,把珍珠当做砂砾,抛弃得满地

都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

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的“恃”如解

释为'‘拥有",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他倚仗自己的才能轻视他人,

很被达官贵人忌恨”,句中的“恃”应解释为“倚仗”。故选A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

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两个“以”

意思都是“因为",介词。A项,“不得已始往问焉”中“焉”,是代词,他;“积土成

山,风雨兴焉”中“焉”是兼词,于之。C项,“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中“为”

与后面的“所”构成被动句,被;“故为之文以志”中“为”,动词,写或替。D项,

“则老婆之愿也”中“则”与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句,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

“则”,去H。故选B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邻居卖饭老太早就知道罗

隐内心的痛苦”错误,从文中来看,“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

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由此可知,卖饭老太起先并不知

道罗隐内心的痛苦,选项''早就知道罗隐内心的痛苦”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

进行调、换、册I,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虽”,虽然;

“用”,采用;“心”,内心;“义”,名词意动,认为……忠义;两个“之”都是代

词,他;“荐表”,上表推荐;“为”,动词,做,担任。第二句中,“苟”,如果;

“以”,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应为“大之天下”;“下”,方位名词活用

为动词,自取下策;“从”,追随;“故事”,古今异义,旧例;“是”,这。第三句

中,“铛”“石”“块”“砾”,名词意动,“把……当作铁锅”“把……当作石

头”“把……当作土块”“把……沙砾”。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

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

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

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

血]O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

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

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

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

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

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

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

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

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

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

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

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罗隐,字昭谏,是钱塘人,擅长写文章.他倚仗自己的才能轻视他人,很被达官贵人

忌恨,所以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当时有一个罗尊师,精通看相的方术.罗隐因

为自己相貌丑陋,担心被相术唾弃,每次与尊师交谈,常妄自尊大来堵住对方的口.到他

多次遭受落第的命运,才迫不得已前去请教罗尊师.尊师笑着说:“我早已知道你的遭遇

了,但只是因为您决意科举获得功名,(知道)不能跟你讲.既然今天你来问我这事,我

哪里会隐瞒我的看法!况且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

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弃科举,回到(投

靠)东部有实力的诸候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罗

隐还是没有明白,几天不知所措.有个卖饭的邻居老太,见到罗隐大吃一惊说:“(你)

为什么说话和脸色这般沮丧?莫不是有不能作出决定的事?”罗隐以为她知道自己的心

事,于是把尊师讲的话全部告诉了她.老太吧道:“秀才你为什么对科举痴迷到如此严重

的程度?况且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声,何必一定要考取功名才认为有得呢!不如马上求得

富贵,这也是我这老婆子的希望啊。”听了老太的话,罗隐内心的疑虑顿时消失,于是就

回到了钱塘。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有删改)

当时钱修镇守东南.罗隐进去拜见他,献上了自己平进写的文章.钱^看后非常高

兴,用公文来征召他.罗隐就担任掌书记一职.钱镂喜爱他的才能,不久,又上奏授他为

著作郎.钱镂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之初,命令沈感起草奏章以谢恩,奏章上极力描述浙

西的富饶.罗隐说:“如今浙西正当兵火战乱之后,朝中大臣们正急迫地想索求贿赂,这

个奏章递上去,他们看了就要把我们当鹰犬任意地驱使.”钱镂就请罗隐来起草,罗隐写

道:“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罗隐还在为庆贺昭宗改名的奏章上写道:

“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文人称赞不已。罗隐还曾用诗投献宰相郑畋,郑

畋有个女儿极为美丽,爱好诗歌,她读罗隐的诗读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

书”两句,从此十分爱慕罗隐,她的神魂颠倒,不知该做什么。一天罗隐忽然来拜见郑

畋,这个姑娘从门帘后面偷看罗隐,见他相貌丑陋不通世故的样子,就不再吟咏他的诗文

To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到朱温篡夺唐王朝的地位,罗隐劝说钱修率军队伐梁,说“即使不成功,还可以退兵

坚守杭越。怎么能够恭敬地侍奉反贼,酿成千古羞辱之事呢?”钱^起初以为罗隐不被唐

王朝重用,一定有怨恨之心,等到听了他的这番话,虽然钱鲜没有采用他的进言,内心还

是认为他很忠义,于是上表向朝廷推荐他,让他做了吴越给事中。又用诗为钱^祝寿,写

道:“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钱修知道,他虽然身在吴越,实际上心还在

唐朝,念念不忘为唐王朝建功立业。

(节选自《咸淳临安志?人物列传》,有删改)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恭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

语•阳货》

【注释】(1)放:音fM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义对君子很重要。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

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都是从利益出发,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C、孔子主张厚待自己,不愿轻易指责别人,这样就可以远离怨恨。

D、孔子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先“义”后“利”,不能够仅仅从个人的

利益出发。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对待“怨”的观点。(3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孔子不是说厚待自己,而是要严以律己。)

(2)孔子认为,要想远离怨恨,一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1分)二是做

事情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利益。(1分)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1

分)(语意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新闻联播节目曾报导,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

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面对如此庞大的“舌尖上的浪费”,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

词,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①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反问)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引用古诗)

③“光盘”光荣,“剩宴”可耻(对比、谐音)

(内容符合要求,运用修辞手法1分;表述无毛病,2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

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

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在英雄与环境的斗争

中,桑提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他

是。无论是84天的“背运”,还是在与马林鱼博斗”感觉到自己要垮下去的

时候”,他“还要试它一试”,还要“忍住一切的疼痛,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余的力气

统统拼出来”。在与鲨鱼群进行的境况中,老人在的情况下,仍然

拖着伤残的身躯,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虽然桑提亚哥

在与暴力世界的较量中失败了,但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

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终,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

伴着他,他也正在梦见狮子。这是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冕之王声嘶力竭精神抖擞众寡悬殊

B.无冕之王殊死搏斗精疲力竭众寡悬殊

C.冠冕堂皇殊死搏斗精神抖擞难与匹敌

D.冠冕堂皇声嘶力竭精疲力竭难以匹敌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他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B.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C.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一副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D.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看守着他。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B.然而在对待输赢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C.然而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D.然而在对待胜利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参考答案:

17.B18.B19.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无冕之王:虽然没有被加封官衔,但

也是一个高官,指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

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此处是想赞扬桑提亚哥,应用“无冕

之王”;殊死搏斗:进行了事关生死的斗争。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

地叫喊(含贬义)。同样,主人公是一个正面形象,应用“殊死搏斗”;精疲力竭:意思

是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