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1页
13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2页
13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3页
13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4页
13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13记叙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目录TOC\o"1-3"\h\u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必考题型归纳 3974考点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3考点2.揣摩人物心理 5考点3.辨别主要人物 7考点4.人物作用分析 9考点5.人物描写及作用 12方法总结 1420888中考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14考场练兵 16【课标要求】课程内容部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提示”中强调:“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学业质量部分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考查重点】1.人物形象概括。2.次要人物作用。3.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题型】1、文章表现了xxx人物的哪些品质?2、结合文章分析xxx是个什么样的人?3、结合文章第x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4、文中的某个人物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5、文章刻画xxx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6、请结合文章,揣摩第x段画线句的人物心理。7、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9、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10、文中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命题趋势】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备考策略】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考点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1、说明:此题一定要注意审题,分清是概括还是分析,还是先概括再分析;是概括或分析形象还是性格。A、若概括,只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即可。B、若分析,需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中人物具体的行为进行分析。C、“性格”范围小于“形象”,若概括性格,只写出性格特征即可;若概括形象,还需考虑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2、答题思路:A、抓典型事例。B、抓人物描写的语句。C、抓文中交代的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经历、言行等语句。D、关注作者或他人对人物的评价。E、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补充人物性格。3、答题模板:A、(概括类)xx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B、(分析类)xx是一个……的人。特点一+事例;特点二+事例……【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跪着起花生的父亲张淑清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啁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问题】“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答案】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土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想着等花生收获后,给救了自己一命的医生送一些,给儿女一些,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自己腿脚不便,仍然要跪着收花生;父亲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不让母亲撵走鸟雀,给鸟雀留一口吃的。【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可知,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深知土地的特性和价值,知道如何利用土地创造最大的收益。他懂得哪块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而不是盲目地种植。这种对土地的了解和尊重,表明他是一个经验丰富、有智慧的农民。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可知,父亲也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一直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尤其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他计划在花生丰收后,将一部分送给刘教授,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此外,他还想着给儿女留下一些,而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这种感恩和分享的精神,展现出他的淳朴和善良。在收花生时,尽管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不能跪下,但他仍然坚持跪着收花生。这种执着和坚韧的精神,表明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勤劳努力的人。他不放弃任何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工作。根据文章第⑨段“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可知,父亲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看到鸟雀飞来捡落花生吃,并没有驱赶它们,而是认为丰收了总得给鸟们留口吃的。这种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表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福祉。据此回答即可。考点2.揣摩人物心理答题思路:抓关键词:体现人物心理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修饰词、限制词。抓人物描写句: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的句子。C、抓环境描写: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揣摩人物心理。D、抓情节: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心理。E、抓主旨:结合主旨,分析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小羊羔鲍尔吉·原野①在伊胡塔草原那边,今年也发了水。水退了,仍在地面盈留寸余。远望过去,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绿草尖就从镜子里伸出头来。马呢,三两成群地散布其间。马真是艺术家,白马红马或铁青马仿佛知道自己的颜色,穿插组合;又通点缀的道理,衬着绿草蓝天,构图饱满而和谐。②这里也有湖泊,即“淖尔”。黑天鹅曲颈而游,突然加速,伸长脖子起飞,翅膀扑拉扑拉,很费力,水迹涟涟的脚蹼将离湖面。我想,飞啥?这么麻烦,慢慢游不是挺好吗?③湖里鱼多,牧民的孩子挽着裤脚,用破筐头一捞就上来几条。他们没有网和鱼竿。我姐笑话他们,说这方法多笨。我暗喜,感谢老天爷仍然让蒙古人这么笨,用筐和脸盆捞鱼。我非鱼,亦知鱼之乐。④这些是我女儿鲍尔金娜从老家回来告诉我的。⑤在我大伯家,有一只刚出生七天的小羊羔。它走路尚不利索,偏喜欢跳高。走着走着,“崩”地来个空中动作,前腿跪着,歪头,然后摔倒了。小羊羔身上洁白干净,嘴巴粉红,眼神天真温驯。有趣的事在于,它每天追随鲍尔金娜身后。她坐在矮墙上,它则站在旁边。她往远处看,它也往远处看。鲍尔金娜珍怜它,又觉得它很可笑。⑥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站在矮墙上“咩咩”地叫。它的母亲随羊群从很远的草地上就要牧归了。天越晚,小羊羔叫得越急切。⑦这时,火烧云在西天逶迤奔走,草地上的镜子金光陆离。地平线终于出现白茫茫的蠕动的羊群,它们一只挨一只低着头努力往家里走。那个高高的骑在马上的剪影,是吾堂兄朝格巴特尔。⑧羊群快到家的时候,母羊从九十九只羊的群中窜出,小羊羔几乎同时向母羊跑去。⑨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⑩母子见面的情景,那种高兴的样子,使人感动。可惜它们不会拥抱,不然会紧紧抱在一起。⑪小羊羔长出像葡萄似的两只小角。那天,它在组合柜的落地镜里看到自己,以为敌人,后退几步,冲上去抵镜子。大镜子哗啦碎了,小羊羔吓得没影儿了。这组合柜是吾侄保命为秋天结婚准备的。保命对此似不经意,他家很穷,拼命劳作仅糊口而已。但镜子乃小羊羔无知抵碎的,他们都不言语。⑫我嫂子灯笼对小羊羔和鲍尔金娜的默契,夸张其事地表示惊讶。在牧区,这种惊讶往往暗含着某种佛教的因缘的揣度。譬如说,小羊羔和鲍尔金娜前生曾是姐妹或战友。(选自鲍尔吉·原野《原野上的原野》,有删改)[注]文中的保命、灯笼都是人名。【问题】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请根据上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答案】示例:快跑,小羊!羊妈妈,给小羊一个拥抱吧,她快一天没见你了。我呢?我的妈妈呢?我也要回家,我要赖在妈妈怀里……【解析】本题考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解答本题,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体会人物的情感,然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描写。由题干可知,描写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是在第⑥——⑩段。第⑥段“天越晚,小羊羔叫得越急切”表现出小羊羔渴望与母亲团聚的心情;第⑩段“母子见面的情景,那种高兴的样子,使人感动”,表现出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的快乐、温馨和幸福。第⑨段“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一句中的“孤独”表现出“我”女儿看到小羊羔与母亲团聚时的羡慕以及自己也要与家人团聚的渴望。据此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描写即可。示例:快一天了,小羊羔又见到妈妈了,又可以在妈妈面前撒娇了。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啊!可是我的妈妈在哪儿呢?我何时才能与母亲团聚呢?我何时才能在妈妈怀里撒娇呢?考点3.辨别主要人物答题模板:①从内容看,文章写了……内容,主要写了(极力刻画了)xx这个人物。②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的……事,体现了……主题。③从行文看,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事,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④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xx衬托了主要人物xx,突出了主要人物……品质。⑤从叙事角度看,文章是以主要人物xx的视角叙事的。【例题剖析】【例1】(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小说,完成下面小题。发生①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②一个工人跟路人打趣:“这年头,啥事都有。刚有个姑娘,买了七十二块从烟囱上拆下来的砖头。这姑娘想干啥啊!”③他眼神有些恍惚。三年前,妻子去世后,他发觉自己老了,思维的能力被掠去了一大半。前年,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孤独的干木头。④第二天,一个女孩找到他家,送给他一块红色的砖。砖面上写着:豆瓣胡同四十七号。“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⑤“艺术活动?”在他的意识深处,只有绘画、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才是艺术,“我不是太明白……你这是什么艺术活动?”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⑦女孩走后,他摩挲着红砖,琢磨着女孩的话。⑧傍晚,女儿回来看他,要把无用的红砖丢出去,两人为此争执了几句,女儿气呼呼走了。此刻的夜是最寂静的,就像一大桶凉水,将他内心的孤寂和伤感冲刷了出来。⑨隔天下午,他再次遇到了那个女孩。⑩“谢谢你让这条胡同有了艺术。”⑪“叔叔,你喜欢这样的艺术吗?你也可以试一试。”⑫“我哪行,我可没那脑子。”⑬“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想一想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那里一定有你的艺术灵感。”⑭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⑮“我想在胡同里挂上彩灯……我想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你觉得怎么样?”下一次见面,他皱着眉,急问道。女孩想了一下,笑着说:“叔叔,我们可以合作完成胡同灯光装置……我们把彩色灯泡挂在胡同的墙壁上,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再在地面上喷洒感应液体,路人的脚踏在上面,灯泡就会发光,脚步离开后,灯泡就会马上熄灭。”他啧啧称奇。⑯此时的天色接近黄昏。他们抬着木梯,手拿工具,来到胡同中央……⑰一个女人走过来,几秒后,彩灯突然在胡同里闪耀起来。女人发出一声尖叫,灯光灭了,接着又开始闪烁,女人再次叫出了声,不再是先前的尖叫,而是好几声惊叹。绚烂的光影在胡同里回旋。⑱“叔叔,你不想试一下吗?”“好!”他慢慢走过去,五颜六色的光影亮了,在眼皮上跳跃,他从内心深处感受着,时间仿佛虚无了,他的身体异常轻盈。⑲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色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原载《山花》,作者蒋一谈,有删改)【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答案】主人公是老人。理由:①主要篇幅是在表现老人,人物贯穿始终。②小说通过老人前后的改变,证明平凡人物也能进行艺术创造(艺术创造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突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主题。主人公是女孩。理由:①女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女孩的艺术行为引起老人对艺术追求的渴望,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态度。②通过女孩这个人物表现出年轻人的创造力,突显主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要人物的分析。小说主人公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人物就是主人公。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老人和女孩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所以无论解答这两个人物中的哪一位是主人公都可以,只要做到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老人,联系全文可知,老人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始终,大部分篇幅围绕老人进行叙述;联系第①段中“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第⑲段中“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色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的内容可知,小说通过老人前后的巨大改变,说明了平凡人物也能进行艺术创造;联系第⑥段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第⑬段中“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的内容可知,老人的变化,证明了艺术创造无处不在,突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深刻主题;如选择女孩,联系④段中“第二天,一个女孩找到他家,送给他一块红色的砖。砖面上写着:豆瓣胡同四十七号。‘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第⑪段中“‘叔叔,你喜欢这样的艺术吗?你也可以试一试’”,第⑭段中“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的内容可知,女孩的言行,是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联系第④段中“‘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第⑦段中“女孩走后,他摩挲着红砖,琢磨着女孩的话”的内容可知,女孩的艺术行为引起老人对艺术追求的渴望,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态度;联系第⑮段中“女孩想了一下,笑着说:‘叔叔,我们可以合作完成胡同灯光装置……我们把彩色灯泡挂在胡同的墙壁上,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再在地面上喷洒感应液体,路人的脚踏在上面,灯泡就会发光,脚步离开后,灯泡就会马上熄灭。’他啧啧称奇”的内容可知,通过女孩所表现出的年轻人的独特、新奇创造力,突显主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主题。考点4.人物作用分析(1)主要人物作用A、答题思路:①剖析人物的活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②揭示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折射人物所处时代特点。③推动了情节发展。④表达主题,升华主旨。B、答题模板: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内容,塑造了其……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深化了……主题。(2)次要人物作用答题思路:情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波澜;设置悬念。人物: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成对比。环境、主题、结构:交代或暗示环境背景;揭示或暗示主题;充当线索人物。【例题剖析】【例1】(2022·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学校举行“追寻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勇士的背影宋子洵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⑪“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⑫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⑬“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⑭终于,老人停了下来。⑮“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⑯敬礼?扎西没听懂。⑰“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⑱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⑲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⑳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㉑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㉒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㉓“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㉔“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㉕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㉖……㉗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㉘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㉙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年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问题】文栋认为扎西是小说的主人公,文雅认为老人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答案】示例1:我认为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是主要情节为“老人上山敬军礼”;赞美的是老人及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扎西报名参军正是受到老一辈革命精神(红军精神)的感召;标题“勇士的背影”赞美的正是这位老红军战士为代表的革命前辈。(答三点即可)示例2:我认为扎西是本文的主人公。小说以藏族小伙儿扎西的见闻和感想组织材料;小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扎西,表现他的性格和精神;小说通过扎西来表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一主旨。【解析】本题考查主人公的判断。如果认为扎西是主人公,可以这样说明理由,文章写到扎西的篇幅过多,写到了扎西跟随老人、扎西替代老人敬礼。同时文章还写到扎西后来因为受到老人的影响而选择了当兵,这里体现出来这种精神的传承,所以扎西是和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如果说认为老人是主人公,可以这样说明理由,在文章中,扎西的出现也是因为要护送老人登山,同时文章主要是围绕老人登山的过程展开的,老人选择登山,一直坚持到不能坚持为止,所以能体现出来的是老人那种坚持不懈的品质,这样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同时老人是红军战士,坚持要去爬山,是体现出他对于战友的那种情感同时还有对于艰难环境的那种坚持克服的精神,所以老人的这种精神品质是适合作为文章的主人公的,因为有着相对应的品质,和文章的主旨相关。考点5.人物描写及作用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等。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作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捞月亮的母亲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⑲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问题】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结合第⑧段“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分析,“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走上十几步”“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这是对母亲的动作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及对儿子的疼爱;“瘦弱的”是对母亲的外貌的描写,“用力地”“弓着腰”“吃力地”是对母亲的神态的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及对儿子的关爱。中考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技巧一、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人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一)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三)描写角度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二、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1、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2、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三、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四、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却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穷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2023·江苏南京·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事情不是这样的裘山山①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靠近桥头的地方,我忽然看到那个戴红色棒球帽的男人了,他的旧书摊摆在路边。看到书总归是亲切的,虽然摆在那里的是些乱七八糟的书。演艺圈的八卦以及政治八卦,我都没兴趣。还有一些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易经、王阳明心学之类,但一看就是粗制滥造的盗版。②男人坐在小板凳上,手上拿了本书,估计是掩饰无人光顾时的尴尬。我刚要走过去,一本放在左上角的天蓝色封面腾的一下跳入我的眼帘。不会吧?不可能吧?我转身细看,还真是我那本——《红围巾》,天蓝色的封面,有一抹红。③我问红帽子:这本书也是卖的吗?我指着天蓝色。听见我问,他头也不抬地说,要卖。我蹲下,翻开那本书的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下面是我自己的名字。时间是2011年。④我问,多少钱?他拿起来看了一眼封底说,五十。看来他是在定价上加了一倍。我说,这么旧一本书还卖五十?他说,有作者签名。我说,这作者也没啥名气呀。他不吭声。我又说,十块钱我拿走。他冷笑一声,显然觉得我很过分,不是拦腰砍,而是打骨折。⑤我做出要走的样子。红帽子说,来来,我优惠给你,你四十拿走。我白了他一眼,还哼了一声。他说,那就三十,三十不能再少了。我说,二十,就二十。他说,喊,比原价还低。我说,新书都还有折扣呢。⑥老实说,我这么跟他抬杠,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个不买的理由,因为买回家也不可能再送人了。哪知他抬抬下颌说,拿去吧。我讪讪地说:“二十都高了。你肯定是从废品店淘的,成本也就一两块吧。”他说:“你说得轻松哦,这种有签名的,都是按单本卖的。成本十五,我就赚你五块。”⑦姑且听之吧。我掏出手机,扫码付钱。输入金额时,还是输入了三十元。实在不忍心这么贱买自己的书。我拎着书回家,感觉找到一名失踪儿童。⑧第二天早上,我在电脑前坐下,接着写我未完待续的故事。这是我的日常。我写故事,在各种故事里过日子,在各种故事里扮演角色,然后拿出去分享,乐此不疲。⑨刚摸到键盘,忽然想起头天晚上买的那本书,连忙起身去找。封面的宝石蓝已经成了雾霾蓝,只有“红围巾”三个字依然很红。⑩这是我的一本小说集,收录了我七个小说,已经出版十年了。我再次翻开封面,扉页上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刘贤义是谁?我怎么毫无印象。这本集子,我好像用稿费买了一点,但绝不会超过五十本。这么有限的数量,我竟然送给一个不熟悉的人?送书的日期也是当年。一定有什么原因吧。⑪我翻看着,忽然被什么击中:书中的某一页,闪出几行黑黑的字,比印刷体大一倍,是手写的。怎么?还有人批注吗?我连忙翻到那一页细看,真的是批注,一共四行,写了如下几句话:⑫事情不是这样的。⑬没有红围巾。⑭她不姓邱。⑮后来又发生了好多事。⑯我再往后翻,后面没有了,再往前翻,前面也没有了。我一页一页地翻找,确信没有了,整本书只有这一个地方写了这四行字。我说的这个地方,就是一篇小说结束的地方,这篇小说就是《红围巾》。⑰我反反复复地看,感觉最有意思的是那句“她不姓邱”。我当初之所以把故事里的医生写成邱医生,完全是顺手拈来,因为我就认识一个姓邱的医生,是我邻居。所以看到“她不姓邱”,真是又好笑又诧异。其实在诧异和好笑之外,更多的是兴奋。真的,很兴奋。⑱“事情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没有红围巾”,有什么?“她不姓邱”,姓什么?“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是什么事?⑲我决意要找到这个人。(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3期,有删改)1.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析文中的“我”跟摊主讨价还价时复杂的心理。3.“我”为什么决意要找到留下批注的这个人?下列推测合理的项有(

)(多选)A.我好奇这个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批注。B.我内心十分渴望去了解他所经历的故事。C.我从他的批注中感受到了创作的成就感。D.我最想知道他为什么卖了我赠送给他的书。4.对于同样的故事,下面材料中的读者为什么想留下批注“事情就是这样的”?在写创作谈的时候,我收到一条短信,是关于我这篇小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的读后感。一位读者说自己是报社编辑,他说他看完《红围巾》后也想留下一句批注:事情就是这样的。(选自裘山山《〈事情不是这样的〉创作谈》)【答案】1.“我”在旧书摊上买下自己曾赠给读者的签名书,偶然发现其中的批注,出于好奇,“我”想找到写批注的这个读者。2.“我”犹豫要不要买(不想买),因为买了也不可能再送人;“我”不忍心自己的书被摆在简陋的地方和一些低劣的书一起售卖;“我”对摊主高价贩卖赠书行为感到不满。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我”对自己作品的爱惜。3.ABC4.可能他也有类似的经历,与书中故事高度吻合;即使没有类似的经历,他认为“我”这样写也合乎生活的真实,合情合理;作为编辑,他认为创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可以虚构的。【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一本“我”的签名书为线索。起因:“我”在旧书摊上看到自己曾赠给读者的签名书。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抱着复杂的心理买下了这本书。结果:到家后翻看时,无意看到了书中的批注“事情不是这样的。没有红围巾。她不姓邱。后来又发生了好多事”,于是产生好奇心,并决定要找到写批注的这个读者。可据此缩减语句,简洁概括。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根据第④段“看来他是在定价上加了一倍。我说,这么旧一本书还卖五十?”可知“我”对摊主高价贩卖赠书行为感到不满;根据第⑥段“老实说,我这么跟他抬杠,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个不买的理由,因为买回家也不可能再送人了”可知作者又有点不想买,因为买了也不可能再送人。根据第⑦段“实在不忍心这么贱买自己的书。我拎着书回家,感觉找到一名失踪儿童”可知“我”又不忍心自己的书被摆在简陋的地方和一些低劣的书一起售卖。这种复杂矛盾、纠结犹豫的心理中包含着“我”对自己作品的爱惜。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⑱段“‘事情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没有红围巾’,有什么?‘她不姓邱’,姓什么?‘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是什么事?”可知“我”想要找到留下批注的这个人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好奇这个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批注,这其中缘由是什么,这背后是不是又有一段什么故事。其次,根据第⑰段“其实在诧异和好笑之外,更多的是兴奋。真的,很兴奋”可知读者在小说末尾留下批注,可见读者在读“我”的书时,有了自己的代入感,并且浮想联翩,读者有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看到这些验证了读者的思考过程的批注,感觉到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感受到了创作的成就感。故选ABC。4.本题考查对写作创想的构思。“千人千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一篇作品,每个人的注解和思考都不一定相同,我们可以从读者的身份或其人生经历去揣摩其做出这种批注的原因。报社编辑对文字具有高度敏感性,从创作角度来说,其会更偏向于分析小说的创作手法,即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他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表达了他对作者创作的肯定,即从反应生活到情节安排再到主题表达,都是合情合理的。故可以归因为他认为“我”这样写也合乎生活的真实,合情合理;作为编辑,他认为创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可以虚构的。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揣摩,也有可能是他也有类似的经历,与书中故事高度吻合,这引起了他的共鸣。二、(2023·江苏苏州·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校考二模)阅读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熟藕汪曾祺①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②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③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④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巩。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茂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灶》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⑤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⑥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食,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⑦正对刘家绒线店的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⑧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摇头不吃。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小红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我饿了,想吃东西。”⑨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子面?”⑩小红摇头。⑪“冲一碗焦屑?”⑫小红摇头。⑬“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⑭小红摇头。⑮“那你想吃什么?”⑯“熟藕。”⑰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热藕?吃得!她的病好了!”⑱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熟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⑲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⑳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㉑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㉒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㉓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㉔小红红着脸说:“有了。”㉕“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㉖“托您的福。”㉗王老死了。㉘早上来买熟藕的人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发现,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㉙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炷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还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㉚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㉛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王老的性格特点。6.文章开头不惜笔墨一一交代了街道两旁各家店铺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7.试分析“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的含义。8.有人建议把标题“熟藕”改为“王老”,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答案】5.王老是一位勤劳、善良、热情、大方、细心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①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表现王老的勤劳;②写小红生病,王老去南货店买了蜜枣等送来,表现王老的热情、大方与善良;③写“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表现王老的细心。6.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各家店铺,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②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与王老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周家南货店老板的不近人情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7.表面写熟藕的原本香味,实则赞扬王老勤劳善良的品质,彰显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或淳朴的民风。8.A.以“熟藕”为题更合适。看法:①“熟藕”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节是围绕它展开的,线索清晰,结构紧凑。②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熟藕”的火候到家、味道绝佳充分体现了王老本分地道、勤勉真诚的品质。③便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小说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感情是通过熟藕体现出来的,“熟藕”中凝聚着世风民情。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以“王老”为题更合适。看法:①王老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情节简单,主要叙述了王老与刘小红之间的忘年情谊,以此为题,寄托作者情感。③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解析】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第⑦段“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可以看出,王老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由第⑧段“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可以看出,王老是一个热情、大方与善良的人;由第⑱段“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熟藕给小红送去”可以看出,王老是一个细心、体贴的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老是一位勤劳、善良、热情、大方、细心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6.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要熟悉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比如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①小说②—⑤交代了街道两旁各家店铺的具体情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写各家店铺的具体商品及特点,拉近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渲染了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②由第④段“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第⑧段“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可以看出,交代街道两旁各家店铺的具体情况,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与王老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周家南货店老板的不近人情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③小说以详实的笔墨描写了东街街尾的生活场景,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暗示了小说的主题。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含义。要求分析小说结尾“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的含义。先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结合文本分析句子的含义。由第⑦段“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可知,因为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因此人们提起“熟藕”,必然就会想到王老,故“熟藕”是老王的象征。由“熟藕”“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可知,“熟藕”的火候到家,味道才会绝佳,暗示了王老本分地道、善良、勤勉、诚信的品质。由第⑧段“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第⑲段“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可知,王老热心善良的淳朴情感是通过“熟藕”来体现的。由第㉚段“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㉛段“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可知,王老的“熟藕”在人们的心理是独一份的,寄寓了人们对老王永恒的怀念,彰显出老王的精神价值。由以上分析可知,尾段“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表面写熟藕的原本香味,实则赞扬王老勤劳善良的品质,彰显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或淳朴的民风。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哪个标题更好,可从标题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分析回答。小说标题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分析。看法一,认为以“熟藕”为题更合适。由第⑦段“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熟藕”“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可知,“熟藕”是东街街尾众多小吃中的一种,象征了王老本分地道、善良、勤勉、诚信的品质,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和淳朴的民风。由第⑧段“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第⑱段“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熟藕给小红送去”第⑲段“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可知,王老与刘小红之间的忘年情谊是通过“熟藕”维系的,“熟藕”寄托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第㉚段“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第㉛段“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可知,小说表面写“熟藕”及其东街街尾的小吃,实则赞扬王老勤劳善良的品质,彰显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或淳朴的民风。阅读全文可知,“熟藕”还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从表达效果看,以“熟藕”为题,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熟藕”是什么?为什么写“熟藕”?看法二,认为以“王老”为题更合适。阅读全文可知,小说以东街街尾为背景,主要叙述了王老与刘小红之间的忘年情谊,赞扬王老勤劳善良的品质,彰显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或淳朴的民风。因此,王老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寄托作者情感,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三、(2023·江苏无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绝代勇将张自忠张秋铧①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②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③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炼官兵的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④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⑤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⑥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⑦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⑧5月16日,日军获悉国民党军队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⑨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民党军队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管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⑩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军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一战于肥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B.文章在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10.说说作者第⑦段前用“年”叙事,而后改用“日”叙事的用意。11.请结合文章分析张自忠将军的形象特点。12.文章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既有其副官的叙述,又有日军的记载,二者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9.B10.第⑦段前主要讲述张自忠将军的经历,讲的都是主要事件,叙事从容;而后讲述的殉难经过,讲的主要是细节,都发生在较短时间,叙事比较紧迫。由此也可以反映出战事的急迫及将军的英勇。11.①爱国。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②英勇。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③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④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⑤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12.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解析】9.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B.本文运用倒叙手法,首段记叙了十万军民自发为张自忠将军送行的场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故选B。10.考查语段分析。本文前两段记叙了十万军民自发送行张自忠将军的场面。第③段记叙张自忠将军带兵的特点,第④段记叙张自忠奉命留在北平担任市长的经历。第⑤段记叙张自忠回到部队后向士兵们说的话,这些都是他的经历,都是主要事件。以年来叙事,比较从容。第⑦段以后讲述张自忠殉难的经历。主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张自忠将军英勇就义的经过,发生在5月16日这一天之内,所以叙事比较紧迫,更能表现出战事的紧张和张自忠的英勇。11.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⑤段中的“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第⑦段中的“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可得:爱国。根据第⑨段中的“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可得:英勇。根据第③段中的“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可得:治军严明。根据“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可得:关爱士兵。根据第④段中的“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可得:忍辱负重。12.考查叙述角度。第⑨段中的“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是张自忠将军的副官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着重于再现张自忠流血具体过程。本段中的“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管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是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关于此事的记载。着重表现了张自忠身躯的高大和临死前的目光。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我”,日军的记载是“敌”,从敌我两个角度来叙述相同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副官的叙述表现了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过程,日军的记载则侧重于张将军的身躯和目光,从而多角度的展示了张将军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精神。四、(2023·江苏盐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老宅的父亲王韶山①父亲走了,乙酉年春节期间走的。②那天凌晨,外面冰封雪裹的,寒气、悲凉一齐向我袭来,特别是听到节日之夜的烟花爆竹声,更增添了悲伤之情。③我的父亲未曾出过远门。这辈子,他就像陀螺、蜗牛似的,一直在黄海边的一个古村落、一栋老宅里生活,从满头青丝熬到白发苍苍。④父亲不善言辞,脾气倔强,但他颇为善良,那种爱与暖让人触手可及。⑤父亲的爱是博大的。家乡有年又旱又涝,粮食歉收,村里许多人家上顿不接下顿,父亲却“打肿脸充胖子”,将一家人从嘴里省下的一些面粉、玉米糁儿,拿去接济孩子更多的人家。一位小篾匠跑了一天没生意,走到我家门口已饿得两腿打晃儿。父亲刚把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端到手上,一口没动,见失神的小篾匠倚在门框旁不吱声,只是不停地咽口水,他毫不犹豫地将面碗递给了小篾匠。一群小孩子顽皮极了,追撵人家的小猫小狗,又爬树用竹竿捣鸟窝。一小孩不慎滑入正在沸腾的石灰塘里,听到凄厉呼救声,父亲百米冲刺,趴到冒烟的石灰塘斜坡上,拼命去拽小孩的手,小孩得救了,父亲的手臂却被飞溅的石灰水烫伤。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凡事总喜欢亲力亲为。做豆腐、做粉丝、做手擀面、蒸老酵馒头、熬花生芝麻糖,这些活计父亲都干过,且弄得都挺棒的。老屋有个圆形的小铜炉,铜炉的盖子上密布着透气的小孔。一家人把小铜炉当宝贝,每到冰雪寒冬,用小铜炉取暖,烘潮湿的鞋垫,那是常事儿。父亲也常领着我们手攥掰断了的小芦柴棒,用炉内炭火翻炒带壳的花生,或烤玉米、烤红薯、烤馒头等,那些烤得喷香、烤得金黄的热乎乎“美味”,煞是馋人。父亲还有一个古董般的“宝凳”。这个香樟材质的凳子矮墩墩的,方正的凳面下有个抽屉,里头塞满了零零碎碎。父亲曾坐在这个油漆斑驳的方凳上,帮家里、帮邻居做过不少鞋子。小时候,我们穿的布鞋、棉鞋,皆是母亲做好鞋面、纳好鞋底,父亲则负责后面的工序。每次弯腰驼背用鞋绳缝好鞋子,父亲都会站起来直一下腰,用拳头捶捶后背,嘴里叼上一支烟,然后又坐到方凳上用鞋楦子给鞋子整形,烟雾缭绕中,小铁锤敲打鞋帮的声音,颇像敲打小鼓。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老屋后,我的父亲种植了数十载的竹林,青翠、茂密,每到傍晚时分,一群群鸟儿叽叽喳喳的,那声浪此起彼伏,很远都能听见。那时候的村野,白天常会听到有人用猎枪打鸟、打野兔的“噗噗”声。深夜,也常会有人偷偷到我家竹林用网具等逮鸟。而一旦被父亲发觉,他都会及时阻止,呵斥一通。“这些动物都是有灵性的,你们不能伤害它们!”⑧老树是老家的灵魂。环绕老宅的老树,十有八九都是我父亲栽的。刺槐、楝树、桑树、水杉、泡桐、白果树、桂花树,以及桃树、梨树、柿子树等,整天遮阴蔽日,郁郁葱葱的。特别是春花烂漫的季节,宅院内外到处香喷喷的,花枝摇曳,花瓣满地,且有不少燕子、喜鹊、野鸽子,以及家里散养的小狗、小猫和草鸡等穿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