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2.2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7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
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
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
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
这是数学家华罗庚写给闻一多的一首诗,闻一多因反抗黑暗、热爱光明而被
特务暗杀,举国有识之士皆为之悲愤。反抗黑暗、热爱光明的特质也成为闻一多
永远的闪光点,他的这一特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拥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红烛》就是一个例证。
二、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
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
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
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
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
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
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
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
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
11月24日生于湖北沛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
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
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
影响颇大。
四、题目解读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
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
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
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六、全文分析
1.第一■小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
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
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
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
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
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
的可贵。
①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②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
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③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
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
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
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
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
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
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
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
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
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
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
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
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①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
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
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②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
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
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
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
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
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
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栗“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③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
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
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5.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
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
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
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
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
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
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七、中心思想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
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八、补充资料
诗歌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
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
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课后训练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完成「3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障】,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a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
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
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火”比喻诗人对祖国火一
般的热情。
C.“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
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
痛心到了极点。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
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4.《红烛》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的开头均以“红烛啊”统领,增强
了表达效果,将诗人对红烛浓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
对圆明园抒发自己的心声,25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逼迫”是表达诗人急于知道祖国为什么变得如此黑暗的心情。
2.答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极其热爱以及看到祖国黑暗的现实后极度失望和痛心
的心情。
解析:“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此句意思
是把祖国装在自己的心里,更愿意把自己的心奉献给自己的祖国,表现了诗人对
祖国极其热爱。“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体现祖国已是满目疮痍,
表达了作者极度失望和痛心的心情。
3.答案:用"噩梦"''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
国极度残破的黑暗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首先要筛选描写“自己发现”的句子:“我
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
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然后分析诗句内容:满目疮痍的祖国、像
“噩梦”一样的现实、挂在“悬崖”上的“噩梦”,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
望。
4.答案:【写作示例】
圆明园,我把我的心声献给你。
圆明园,这是第一次见到你。
圆明园,你得原谅我才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庞寒离婚协议书:情感纠葛与财产分配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户外用品销售代理及品牌合作合同2篇
- 2025年度幕墙施工劳务分包合同施工资料管理与归档范本4篇
- 临时场地租赁协议2024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家乐餐饮承包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年薪制员工聘用合同书:行业特定版
- 二零二五年度居民供水用水节能减排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生物制药研发人员聘用劳动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小户型房产买卖合同附带房产过户手续指导3篇
- 2025年食品生产HACCP体系审核与认证协议2篇
- 大疆80分钟在线测评题
- 2023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考试真题
- 2024中考复习必背初中英语单词词汇表(苏教译林版)
- 海员的营养-1315医学营养霍建颖等讲解
- 《现代根管治疗术》课件
- 肩袖损伤的护理查房课件
-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数学试卷
- 公司差旅费报销单
- 我国全科医生培训模式
-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精校word打印版)
- 八年级上册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100题含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