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北区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路北区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路北区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路北区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路北区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北区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素质中期评价

七年级语文试卷

2023.11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生号,并用2B铅笔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5题20分)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仔细观察生活,时时捕捉生活素材。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校园的一草一木、家庭的平凡琐事、社会的点滴见闻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美丽的四季是我们的素材:春天花团锦簇,鸟儿在繁花嫩叶间卖弄清脆的①hóulóng;夏天热烈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秋天稻香芬芳,背篓里满是肥硕的瓜果;冬天清冷又宁静,轻软的雪覆盖着人迹罕至的荒原。生活的点滴是我们的素材:瘫痪的史铁生,在落叶纷纷中与母亲②juébié,把“好好儿活"的勇气,植入骨髓;孝顺的莫怀戚,解决散步时的分歧,选择了“走大路”,彰显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2.在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5分)

(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___。(《春》)

(2)_____________,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人生百味:我们能从“峨眉山月半轮秋,"中,感受到诗人外出闯荡之憧憬与喜悦;能从“___,应傍战场开”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中感受到征人战争之苦与思乡之情。

3.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诗句朗读的停顿正确,这句诗写出了诗人闻讯的时节——早春。

B.第一句中的“杨花"“子规”应该读得重而急促,“闻道龙标过五溪"要轻读,读出伤感的气氛。

C.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而明月也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将诗人的“愁心”带给被贬的朋友王昌龄。

D.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李白因王昌龄贬官而产生的激愤之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感人。

4.在学习小组的读书交流过程中,小语和小文同学就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记叙过的两位老师展开了交流,请你补全他们的对话。(4分)

小语:①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启蒙老师,他的性格有②的一面,因为他有戒尺和罚跪的规矩,却不常用。

小文:确实是这样,我还对③(人物)印象非常深刻,他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恩师,他帮鲁迅订正讲义,连血管移了一点位置都要指出来,可见他是一个④的人。

5.你的班级正在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共6分)

(1)同学小语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国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国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2分)

A.不惑岁月___B.豆蔻年华

C.而立之家___D.弱冠一组

(2)活动开始前,同学们出了一期板报,除了“同学风采”“友谊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张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一栏目拟写一个小标题。(2分)

小标题:

(3)同学们纷纷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希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是小文同学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两处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找出并改正。(2分)

我自小热爱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能和有书法特长的同学一起练字,相互交流彼此的拙作,共同提高技艺;如果有同学想提高书法水平,我也一定不吝赐教。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6—17题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博学而笃志

(4)不逾矩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的“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达官显贵B.洛阳纸贵C.物以稀为贵D.春雨贵如油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在第十一章中,孔子是用什么方法强调“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的(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一家人散步——()()

11.小唐在朗读时,对下列句子的感情基调进行了设计,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悲伤难过)

B.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欢快活泼)

C.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温和舒缓)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亲切自然)

12.下面这些句子,作者在家庭成员前面都加上“我的”,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13.文章结尾句中加点字“背"应读“bēi”还是读“bèi"借助下面的资料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主题说明理由。(4分)

【参考资料】背,读bēi时,作动词,有用脊背驮、负担、承担的意思;背,读bèi时,作名词,是人躯干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①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再次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14.对选文内容和写作方法所作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情感表达细腻朴实、自然流畅,又感人至深。

B.“母亲跟跄着扑到我的床头”连用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母亲获悉孩子病重后焦急、牵挂、心疼的样子。

C.文章书写了一个伟大的母亲,无论孩子遭遇怎样的挫折、磨难,母亲总是选择守护和鼓励,给他信心和勇气。

D.文章以“你的眼泪是一条河"为题揭示文章中心,意在强调我的一生带给母亲的无尽痛苦和悲伤。

15.通读全文,概括母亲为“我”“牵挂和愁苦"的事。(4分)

(1)

(2)

(3)“我”患病住院,母亲赶赴医院照顾“我"。

(4)“我”双目失明,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地活。

16.品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17.选文第⑨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三部分写作

(18题40分)

18.写作。(40分)

生活中的“小人物"们虽平凡,但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请以“闪耀的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素质中期评价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第一部分

1.(6分)(1)①喉咙②诀别(2)C(2.(3分)C_________(3)A

3.(4分)①寿镜吾先生②和蔼可亲③藤野先生④治学严谨

4.(7分)(1)B(2)示例:交友典故(3)①“拙作"改成“作品”②“不吝赐教"改成“帮忙”二、第二部分

5.(4分)(1)说:同“悦",愉快(2)省:自我检查,反省(3)笃:坚定(4)逾:越过6.(3分)A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