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_第1页
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_第2页
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_第3页
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_第4页
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如何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从民生改善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进行比较考察,深入探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策略与路径。本文首先对民生改善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论阐述,明确提升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的重要意义。接着,通过对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两地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地在优化义务教育质量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化策略。本文还将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政策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二、民生改善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关系民生改善是一个涵盖众多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其中教育作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民生改善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民生改善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民生改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这些都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在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随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增加,学校的教学设施逐渐现代化,师资力量得到加强,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体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通过比较考察可以发现,随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当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民生改善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民生改善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又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推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黔东南侗乡与凉山彝区民生改善现状分析在民生改善的大背景下,黔东南侗乡与凉山彝区作为我国的民族地区,近年来在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两地在民生改善的现状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特点。黔东南侗乡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居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黔东南侗乡的民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方面,当地政府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提高了教师待遇,吸引了更多优质教师资源。同时,侗乡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黔东南侗乡的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相比之下,凉山彝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凉山彝区的民生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教育领域的进展相对较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凉山彝区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彝区人民在教育观念上的落后也是制约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黔东南侗乡与凉山彝区在民生改善现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黔东南侗乡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扶持,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凉山彝区则面临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观念等多重挑战,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仍有待加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针对两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四、黔东南侗乡与凉山彝区义务教育质量现状分析在民生改善的大背景下,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本部分将对两个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现状分析,以揭示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挑战。黔东南侗乡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地区,其义务教育质量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提升。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侗乡的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资源逐步丰富。同时,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被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使得侗乡学生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偏远地区的教学资源仍然匮乏,以及教育公平性问题等。凉山彝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彝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彝区还注重将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也能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然而,彝区同样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辍学率较高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在义务教育质量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两地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因此,未来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针对性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和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五、民生改善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分析民生改善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教育作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提升对于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分析民生改善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随着国家民生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在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还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这种投入的增加,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的另一重要表现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教师轮岗制度、远程教育等,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实现更加均衡的配置。这种均衡配置不仅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民生改善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随着民生政策的不断落实,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业成绩提升、升学率增加等方面。同时,教育质量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免费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等,使得更多的民族地区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这种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有助于缩小社会阶层差距,也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民生改善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等措施,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未来在推进民生改善的过程中,应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六、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策略与建议在民生改善的大背景下,提升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我们提出以下优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策略与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政策,确保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深化教育改革,探索适合当地的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发教育活力,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民族地区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定向招聘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中,应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增进民族团结,为提升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通过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展在线教学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渠道,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优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师资培养、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推进教育信息化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七、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对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两个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比较考察,深入探讨了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地区在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趋势和成果。在黔东南侗乡,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族政策的倾斜,义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师资力量逐步增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侗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然而,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师资短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凉山彝区,尽管面临地理环境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多重挑战,但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教育条件。通过加大投入、引进师资、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彝区义务教育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学生辍学率较高、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综合比较两个地区的情况,可以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三是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将民族特色融入教育教学中;四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地区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研究可关注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推进教育创新与改革等问题。还可探讨如何将民族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以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与普及。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本研究的比较考察,我们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参考资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清代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时期。黔东南地区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区域,其交通地理与民族关系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清代黔东南地区交通地理与民族关系重构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黔东南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这里山峦叠嶂,河流纵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清代,随着国家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黔东南地区的交通地理和民族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清代,黔东南地区的交通以水路和山路为主。随着政区的划分和驿道的修建,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水路方面,主要河流如清水江、都柳江等成为重要的水上通道。山路方面,以驿道为主,连接了各个村寨和府县。桥梁的建设也是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黔东南地区是苗、侗、汉等民族的聚居地。随着交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汉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在加剧。在政府的引导下,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清代黔东南地区交通地理与民族关系重构的影响深远。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的重构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清代黔东南地区交通地理与民族关系重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这一过程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进一步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区发展的脉络,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以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为例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问题,通过比较考察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义务教育质量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针对当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义务教育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师资力量等。同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教育资源的多样性等。然而,如何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了考察。通过对两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影响两地义务教育质量的因素。结合具体的调研数据,对两地义务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并深入挖掘了其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优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黔东南侗乡在教育资源分配和师资力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凉山彝区则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社会支持方面相对较弱。两地在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如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在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为了提升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需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三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本研究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扶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二是加强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重组;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四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民族文化融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省州共管、州管为主”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17年8月,学院入选为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是2001年8月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合并组建。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的凯里主校区规划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9万平方米;丹寨万达校区300亩,校舍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开设高职专业46个;在编教职工695人,全日制在校生13813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员719人。1956年3月,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创办。开办有农学、牧医、土肥、果树、园艺、植保、生物技术等专业。1958年1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创办,校址位于文化名城镇远。1991年3月,部分师生迁往凯里新校区,1995年9月搬迁完毕。196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创办,1966年停办,1975年恢复建校。1977年11月省政府批准,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干部学校更名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财贸学校,校址设在凯里市洗马河,主要开办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等专业。1986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筹建。1994年9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森工技校(1980年9月建立)并入黔东南州民族林校,集中两校人、财、物并调整重组。1994年,国家第四十三技能鉴定站在黔东南州民族林校挂牌成立,主要开展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2001年8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整合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开办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工艺美术品设计、畜牧兽医、旅游管理、会计、建筑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等高职开设专业46个,招生专业25个。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在编教职工695人,其中,正高24人、副高157人、博士(含在读)21人、州管专家3人。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骨干专业6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2个,国控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开放实训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有护理、临床技能、口腔医学、药学、基础医学、会计、旅游、建筑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畜牧兽医、园林园艺技术等220个专业实训实验室。建有省级临床技能公共开放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贵州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2015年5月,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在高职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项目比赛中,王倩荣获一等奖;马莉荣获二等奖。在高职组导游服务项目中的普通话导游比赛中,石庆龄获得一等奖,文轶兴获得三等奖;在高职组导游服务项目中的英语导游比赛中,费义清、王杨洋获得三等奖。2015年6月,旅游与商务管理系王倩同学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015年7月,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比赛中,该院港中旅旅游学院电子商务班李昌杰、肖凌凌、肖璐、吕力俊同学以排名第38名荣获得三等奖。2015年11月,在贵阳学院举办的贵州省第二届“联盟杯”高校英语写作大赛中,该院口腔医学系张莉同学荣获一等奖,刘芸、伍雪燕同学荣获二等奖,胡孝萤同学荣获三等奖。2015年11月,在贵阳学院举办贵州省第二届“联盟杯”高校英语写作大赛中,该院韩昕霞荣同学获特等奖,张莉、杨洪芝同学荣获一等奖,班魏田、刘芸同学和伍雪燕同学荣获二等奖,胡孝云、李明艳荣同学获三等奖。同时该院也荣获组织奖。2015年11月,该校第七届“中华情·中国梦”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总决赛,口腔系代表队的《中华情,祖国颂》荣获大赛三等奖。2016年4月,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制作、财经商贸、物流报关赛项,该校电子商务代表队荣获第一名、市场营销代表队荣获二等奖的喜人成绩。2016年4月,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该校沙盘模拟经营代表队荣获一等奖、会计技能代表队荣获二等奖的喜人成绩。截至2016年3月,学院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0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9项,出版专著7部,教材19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8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5篇。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馆藏纸质图书41万册(含万达1万册),电子图书5万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刊号为黔新出(报刊)2004年连续性内资准字第276号。《学报》常设栏目有:高教研究、职教新探、应用技术、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等。“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古往今来,凡有所作为者,多经诚意、正心,而后方可言修身、齐家,甚者治国平天下,故格物为治学之本。“精技”,源于《老子》:“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技不在多,贵于精,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无论为师为学,均应精于所专,以精技为立身之本,而后兼学其他,以期融会贯通,善百家之长而成己之专。“格物精技”,作为校训语它劝勉:全院师生要自觉养成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要以“双师”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要团结友爱,珍惜青春年华,不会虚度光阴,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努力学好和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为自己今后立足社会并有所作为奠定基础。“敬业乐群”,语出《礼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师者,诲人不倦,当明为师之义,不可把诲人变作毁人;为学者,当树敬业之心,心有恭敬,如同树之有根,任风吹雨打,自傲然而立。乐群是共同完成工作目标的基础,为学为师,须有主见,不随波逐流且能和其光,同其尘,是为乐群。体现了“职业、学业与做人并重”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敬业乐群”,作为一种规范、一种要求、一种自律,作为全院师生共同遵奉的思想行为准则,其基本意蕴是: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要具热情和责任心,要敢于担当,能与同事合作共事,能与同学和睦相处,能与社会和谐发展。设计理念:动感,形象,寓意深刻。它源于生活和传统,立足现在,又放眼未来。喻示学院美好前景。色彩:标志标准色C:100M:70Y:00K:00。采用单一蓝色,象征博大和永恒,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详和洁净。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环内容为学院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心部分为校徽基本图形,分别由齿轮、茂盛的枝叶、牛角、鼓楼以及借用医疗卫生标志的星型图案和年份组成。校徽主体为圆形,喻示博大、浩淼,契合了对圆文化的尊崇和孜孜不倦的探求,体现了学院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共存、民主开放的治学精神。齿轮代表工业,非常贴切的对接了“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蕴含改革发展的无穷动力,体现了对和谐发展的渴望。繁茂的枝叶象征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借用医疗卫生标志的星型图案,象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谨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期望,体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整体上形象化地展现出学院是一所集医、农、工、经管于一体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牛角是苗族文化的显著标志。它宛如若一条不断攀高、通往未来的阶梯,宛如一条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长河,喻示着学院师生勤劳奋进的品格、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坚强意志。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它宛如高高矗立、风光无限的险峰,宛如指引航向的灯塔,喻示学院师生团结协作、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立功创业的不懈追求。学院校歌创作于2011年3月。由院长吴军、诗词作家成小江共同填词,著名音乐制作人曾宪达谱曲。在创作时,紧紧贴近学院特色,抓住它的办学宗旨,力求反映出学院团结友爱的青春风采,把学院校训和学院精神有机地嵌入到歌词里,努力表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旋律的创作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