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碳排放强度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首先定义碳排放强度的概念,并解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从而识别出减排的重点领域和潜力所在。碳排放强度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各种减排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气候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还将探讨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降低碳排放强度。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将总结碳排放强度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二、碳排放强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碳排放强度是一个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单位经济产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或者吨二氧化碳/单位能源消费来表示。这个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状况,对于制定减排政策、评估减排效果、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计算碳排放强度的基本方法包括确定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相应的经济产出或能源消费量。需要收集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数据,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化石燃料的消费量。然后,根据各种燃料的碳含量和燃烧效率,计算出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需要收集相应的经济产出数据,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指标。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经济产出或能源消费量,即可得到碳排放强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涉及到多个行业、多种燃料和复杂的经济数据,因此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来源和质量。由于各国和地区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碳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碳排放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状况。通过计算和分析碳排放强度,可以为制定减排政策、推动绿色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三、全球碳排放强度的现状与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碳排放强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分析全球碳排放强度的现状与趋势,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但由于人口增长、能源需求增加等因素,全球碳排放总量仍在不断上升。这种趋势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碳排放强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能源消耗量大,因此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全球碳排放强度的不均衡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断加强,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增长趋势。未来,全球碳排放强度的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碳排放总量仍有可能继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断加强,碳排放强度有望逐渐下降。科技进步、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将对全球碳排放强度的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全球碳排放强度的现状与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四、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这些因素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也涉及到政策、法规和自然环境等方面。以下是对碳排放强度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量上升。特别是工业、建筑和交通等碳排放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关键。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容忽视。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则碳排放较低。因此,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也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技术进步和创新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碳捕集利用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生产和生活中的碳排放。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也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碳减排政策、环保法规、税收优惠等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同时,建立碳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排放权的交易和减排,也能有效促进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地貌等也对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寒冷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能源用于取暖,从而增加碳排放。因此,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众多,需要从经济、社会、技术、政策、法规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完善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五、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策略与措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能源的绿色转型。我们需要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这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推动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也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加强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需要鼓励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废弃物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色生态因素,合理规划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在交通方面,要鼓励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我们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广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为降低碳排放强度贡献力量。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可以通过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立低碳发展基金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低碳行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降低碳排放强度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从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绿色转型、城市规划管理、公众宣传教育和政策法规制定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六、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导致碳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低碳发展,但高碳产业仍占据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使得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在面临的挑战中,最突出的是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这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和政策措施。例如,中国提出了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的目标,同时明确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具体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将加大力度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然而,实现这些目标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国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现状与挑战并存。为实现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需要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七、结论与展望经过对碳排放强度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碳排放强度作为一个相对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效率。与绝对指标相比,碳排放强度不仅考虑了排放量的多少,还融入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从而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我们可以发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碳排放强度有望逐渐降低。我们还发现,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因此,在制定减排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多种措施共同降低碳排放强度。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指标,将在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关系,为制定更有效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碳排放强度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衡量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深入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参考资料: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环境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行动,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提供一份详尽的报告,以评估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核查方法,即生命周期分析法(LCA)。该方法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运输、使用和最终处理等各个环节,以确定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我们的核查,我们的公司在2023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直接排放(即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排放)为吨,间接排放(即公司采购电力和热力等能源产生的排放)为吨。另外,我们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排放为吨。能源消耗:这是我们公司最大的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其中,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为吨,热力消耗产生的排放为吨。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占总排放量的%。这部分包括工艺废气、废水处理等环节。运输:公司的运输活动(包括内部和外部运输)产生的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根据我们的核查结果,我们发现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且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和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升级,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推动绿色物流:优化运输方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例如,采用更高效的物流方案,推广集装箱运输等。加强废弃物处理: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排放。例如,采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培训和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章制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增加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方式增加碳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还能为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积极影响。合作与创新: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研发和应用新的环保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提高产品能效标准:针对公司产品特点制定更高的能效标准或碳足迹要求,确保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排放量达到最低。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定期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定期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可以确保公司对自身碳排放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核查结果及时调整减排策略和方法,实现碳排放量的持续降低。定期的核查还有助于确保公司在面临外部审查或合规要求时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证明材料。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员工在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吸引更多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团队,共同推动公司在环保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和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温室气体及其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温室气体及其排放清单的相关问题。温室气体是指在大气层中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的气体。常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这些气体能够让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阻止地面热量散发出去,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例如燃烧化石燃料、农业活动、工业生产等。排放清单是指对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进行分类和统计,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排放清单,政府和企业可以了解排放情况,找出主要的排放源,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排放清单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温室气体及其排放清单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探讨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方法。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生产和工业过程,其中能源生产和交通是主要的排放源。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烃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GWP)和排放量。GWP是一种衡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影响程度的指标,它表示一种温室气体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于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影响程度。定量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生命周期评估(LCA)。LCA是一种用于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方法,包括温室气体排放。LCA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并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排放系数法来定量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排放系数是一种衡量单位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例如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每单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在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排放情况和发展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排放。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也需要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了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制定全球性的减排政策,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各国实现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减排政策的关键。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排放情况和发展水平,制定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减排政策,以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碳排放权交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两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积极推动碳交易相关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先后完成了制度设计、数据核查、配额分配、机构建设等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半年来,深圳碳市场运行稳定,深圳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担负起探路者的角色。2021年7月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7月将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2021年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公告,根据国家总体安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2021年7月16日开市。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也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措施。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国际上认为,虽然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就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但是全球碳排放市场诞生的时间应为2005年。中国工厂和国际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化工厂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性的氢氟烃气体,可获得碳排放信用。这种信用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可售得5美元至15美元。据业内估计,用于减少氢氟烃气体排放的洗涤塔装置安装费用很低廉,一般工厂的安装费用介于1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安装此类装置,可产生数以百万计的碳排放信用,因为作为一种温室气体,氢氟烃气体的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许多倍。气候变化资本公司从中国氢氟烃气体项目获得了约万核证减排量即碳排放信用,价值高达亿美元。碳排放信用额度的最终买家是发达国家政府,它们已同意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让工厂和企业得以通过碳排放信用交易获取大量利润。所谓碳排放权,是指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包括可供的碳排放权和所需的碳排放权两类。比如某个用能单位,每年的碳排放限额为1万吨,如果这个单位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每年碳排放量为8千吨,那么多余的2千吨,就可以通过交易出售,而其它用能单位因为扩大生产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限额不够用,也可以通过交易购买,这样,整个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住了,又能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的“排放权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令环境资源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当时,戴尔斯给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应用的方案。随后,在解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减排问题中,也应用了排放权交易手段。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因全球变暖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了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其中之一。2005年,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基于碳交易的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掉期产品及期权产品不断涌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世界银行2009年公布的报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场规模扩张至1263亿美元。作为一个金融市场,碳市场正在吸引更多投资目光。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Allowance-basedtrade)和项目交易市场(Project-basedtrade)两大类。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中的配额AAU、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使用的欧盟配额EUA。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和由联合履约机制JI产生的排放削减量ERU。其中,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碳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碳交易开始主要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随着交易的发展,场内交易平台逐渐建立。截至2010年,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欧洲的场内交易平台最多,主要有欧洲气候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等。从碳市场建立的法律基础上看,碳交易市场可分为强制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法律明确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据此确定纳入减排规划中各企业的具体排放量,为了避免超额排放带来的经济处罚,那些排放配额不足的企业就需要向那些拥有多余配额的企业购买排放权,这种为了达到法律强制减排要求而产生的市场就称为强制交易市场。而基于社会责任、品牌建设、对未来环保政策变动等考虑,一些企业通过内部协议,相互约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通过配额交易调节余缺,以达到协议要求,在这种交易基础上建立的碳市场就是自愿碳交易市场。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而形成。在推动排放权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盟的EU-ETS交易系统,有一全套成熟的交易规则,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发光标志牌订购合同
- 广告片制作合同范本详解要点
- 土地交易中介合同
- 互助合作无偿服务合同的社会意义
- 劳务分包合同分包砌墙
- 燃料油购销合同协议
- 配电箱购销合同的技术支持
- 景观石材购买合同
- 创新计件工劳动合同
- 招商服务合同成功案例分析
- 中班科学课件《动物的超级本领》
- 干部履历表填写范本(中共中央组织部1999年)
- 古诗三首《江南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阐释+素材
-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养生馆转让合同协议书
- 乳品机械设备操作考核试卷
- “能源互联岛”一体化方案分布式能源智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介绍
- 电力专业数据传输(EPDT)通信系统 设备功能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质保书模板(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